第4章 龙窑探秘
龙窑,又称长窑,是我国一种十分古老的烧制陶瓷所用的窑炉,依一定的坡度建成,一般建在山坡上,窑头在下,窑尾在上,身长形圆,状似卧龙,故名龙窑。
龙窑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利用龙窑烧造陶瓷最早出现在商代,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几千年来一直流传至今。龙窑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属商代窑,出土的碎片已达到瓷器的标准。随着东汉瓷器的出现以及后来瓷器的发展,龙窑相应有了较大的改变,龙窑的长度逐渐增长,由原来的十几米增加到几十米,宋代的龙窑可以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以烧成2万件瓷器。龙窑的长度增长,倾斜度和结构也在不断改进,在宋、元时期出现了“分室龙窑”。龙窑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主要采取自然通风烧制方式,可以烧制影青、黑釉瓷等瓷器,被誉为“青瓷的摇篮”。
广西的龙窑历史悠久,经考古发现,龙窑遗址分布全区各地,其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对象的龙窑遗址有:永福窑、兴安窑、全州窑、柳城窑、钟山窑、宾阳窑、邕宁窑、桂平窑、北流窑、容县窑、藤县窑等。这些古龙窑多数在宋代前后形成,规模较大的集聚在北流河流域,并从北流河源头一直延伸至西江。
北流陶瓷的根与魂和千年古窑有关,玉林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原主任骆书荣说:“广西有八大著名的古龙窑,有兴安严关窑、藤县中和窑、永福田岭窑等,只有北流的瓷器能够延续发展到今天,而且形成了产业群。”
三国至两晋时期,北流出现了龙窑,制陶工艺得到长足进步。现发现、挖掘的具有代表性的北流龙窑主要有岭垌龙窑群、蟠龙村龙窑群、陈冲村龙窑群和白米村龙窑群。这些龙窑群,基本上是宋代、清代和民国时期创建的,烧制的瓷器多数为白瓷、青白瓷,遗存物丰富,是研究古代瓷器生产的宝贵实物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在《广西宋代瓷窑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说:“青白瓷是江西景德镇在北宋初期创烧成功的一种新瓷种,以含铁、钛量较低的优质瓷石做原料,采用高钙釉(CaO含量15%—18%),在1250℃的高还原气氛中烧成。胎质细腻洁白,坚薄,呈半透明状态,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故又称影青瓷。广西青白瓷主要集中在北流河沿岸,规模较大的有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北流岭垌窑。这些瓷窑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绿、青、褐、黑、窑变釉和点洒褐彩釉。产品的坯胎洁白细腻,瓷化度高,有半透明度,已达到现代硬质瓷的水准。”
下面,重点介绍岭垌龙窑群、蟠龙龙窑群、陈冲龙窑群和白米龙窑群。
一、岭垌龙窑群
岭垌龙窑群位于北流市平政镇岭垌村境内,是广西历史悠久的龙窑群,在宋代就已经大规模生产瓷器。平政圩是北流唯一做过外县县城的圩市,隋大业元年(605年),废陆川县建置,其属地并入北流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陆川县。陆川县治曾一度设在北流的公平(现在的平政)。
岭垌村龙窑群规模大,分布广,主要分布在岭垌附近的老虎头山、埠头岭、大靴岭、圩头岭、龙山寺岭、坟地岭、果子湾背、佛冲等沿河低矮的丘陵岗坡上。瓷窑由窑门、火膛、窑室、烟道等组成,依山斜坡式建造,火砖砌成,窑长100多米。据1995年10月第二次考古发掘,在岭垌发掘出一条长达108米、高差8.5米的龙窑,为广西迄今发现最长的民间古代瓷窑,瓷窑窑炉容量大、产量大,小窑每窑生产达两三千件,大窑每窑生产可达一二万件。传说中,岭垌窑在最盛期有99条龙窑。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岭垌龙窑有30多条,其中,圩头岭8条、龙山寺岭7条、坟地岭5条、大靴岭3条、佛冲3条。从瓷窑出土的残片中发现有周、梁、马、林、程、李一、陈二、刘三、赵四等姓氏别名,还有刘五盘子、李六碟子、梁七郎、陈小八郎等款识,可见岭垌瓷业之兴盛。当时的岭垌,“昼则白烟掩遮天空,夜则红焰烧天”,流传有“大米粽探岭垌,小米粽探沙垌,沙垌朝晚担粪桶,岭垌瓷碗装白银”这样的民谣。
岭垌村龙窑群主要采取一钵一器仰烧法,烧制技术较高。产品以碗、盏、盘、碟为主,还有壶、杯、瓶、罐、盒、砚、灯、枕、熏炉、腰鼓腔和印花模具。烧制出来的瓷器,胎质细腻洁白,晶莹光洁,胎薄且有透明度,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所产的瓷器远销到广东沿海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地。
在《北流县志》里有相关岭垌村龙窑群的记载。据有关专家考究,岭垌窑遗址满山遍野的碎瓷器,除少量属晚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的外,绝大部分属宋代。
1952年,岭垌村小学教师朱德三在田间劳作时挖掘出一只有“绍兴二年壬子岁梁二郎号记”字样的印花瓷碗模,“绍兴”为宋高宗年号,绍兴二年即1132年,此碗模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专家韦仁义验证。随后,自治区博物馆的几位考古专家又对岭垌古瓷窑进行了考察,发现了有“宣和三年”“绍兴十年”“乾道六年”“淳熙四年”等年款的瓷器印花模具和数百件的碗、杯、碟、盘等瓷器。
1995年6月,岭垌村一位叫窦东元的小学生在岭垌圩头岭的河岸拾到了一只注有“嘉定元年李五郎制”的南宋花纹碗模。据了解,这样的碗模在全国也只有数只,引起了陶瓷考古界的高度重视,当年,区内外数十名权威专家在岭垌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考古挖掘,挖出了数千件宋代至民国时期生产的陶瓷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韦仁义是参与这次考古的队员之一,担任这次文物考古工作队的副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李德金认为,岭垌古窑挖掘出大量影青瓷器,生产时间大多在南宋中后期,为广西之最,甚至全国罕见。从产品、品种、规模来说,岭垌瓷器生产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1997年,“岭垌窑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来到北流考察了岭垌龙窑后,对该窑址的年代、规模、工艺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特别是对随处可见的影青瓷残留碎片分析后认为:“这代表了我国宋代瓷器的工艺特色,同时也说明岭垌窑当时的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现存在北流市博物馆的数件宋代瓷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也印证了这一史实。玉林市经贸委原主任骆书荣也是这次岭垌龙窑考察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他说:“我是这次活动的亲历者,对于北流岭垌龙窑的瓷器,当时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王莉英来考察时,一看是影青,就咬定是宋代特有的瓷种。古时,岭垌村是个杂居的地方,(居住的)都是从北方南迁的人员。”
岭垌窑创烧于北宋后期,盛烧于南宋,停烧于宋元之间,是宋代北流河流域烧制青白瓷的重要窑址。
二、蟠龙龙窑群
蟠龙龙窑群位于北流市塘岸镇蟠龙村,主要分布在该村的大牛岭、化石山一带,共9条古龙窑,其中,大牛岭有5条,化石山有4条。
蟠龙龙窑群烧制出的陶瓷品种繁多,器型十分丰富,有的还相当精美。蟠龙龙窑生产碗、碟、油罐、茶壶、茶杯、花瓶、瓷枕、烟嘴等多种瓷器,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窑址规模巨大,在旧窑址上现在还可以见到满山遍野裸露在地面的瓷片、瓦钵、碗模以及黏结在一起的瓷碗。
蟠龙龙窑群烧制历史悠久,从龙窑挖掘出土的一些产品来看,清代、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产品较多。当时烧制的技艺非常高超,各类工匠人才济济,特别是产品的画面装饰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大多使用青花料;二是装饰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博古纹等图案,构图简洁舒展,通常一面为绘画,一面为诗词文字装饰,画风朴实大方。如,以“寿”字构成的“喜”字形图案的瓷碗,图案新颖,写意性强;三是表现丰富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祥瑞文化,表达吉利、平安、富贵等美好的寓意。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反映时事和宣传政治主张的内容,如在瓷器上出现了“世界和平”“拥军爱民”等字样。
20世纪50年代,蟠龙碗厂进行技术改造,取得卓越成效:脚踩辘轳车试制成功,石膏模具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将龙窑的直焰式烧制改为阶梯式烧制,将裸坯烧制改为匣钵装烧,大大地提高了龙窑的烧制技术,烧制出来的产品,在质量和成品率上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还成功烧制出青色釉瓷碗、茶壶、瓷碟等新产品,在广西及粤西南地区声名大振。
据蟠龙村80岁的村民梁惠芳女士回忆:“解放以后,蟠龙这地方商户云集,店铺林立,店铺有‘广福’‘螭龙’‘胡须’‘黄二’‘高佬’‘黄义’‘罗章奇’‘十一婆’‘张才’‘高佬五’‘老二’‘梁丹’‘裕若’‘裕林’‘张光耀’‘裕民’‘油皮六’‘李瑞’‘南昌’‘何张’等多家。这里的商人大多数是从外面迁移过来的,在这里做生意。雨水丰沛的时候,他们就从这里租船到梧州、玉林等地去销售瓷器,雨水不足的时候,就用肩挑出去卖,挑到玉林、北流等地。村里有车站、邮政所、圩镇,圩镇上一天可以卖完50头猪的肉。我们家来到这里已经是第七代了,我们家不做陶瓷,主要是收铺租的,工人最多的时候有400多人在这里做陶瓷的手拉坯。”
90岁高龄的村民罗章方说:“我十几岁就在这里跟别人做手工拉坯,做了一段时间又停了,后来又开始做,一直做到40岁,‘大跃进’的时候封山育林就停了。这里的窑最长的一条是由12节窑仓组成的,每一节窑仓可以装2000—3000件产品,一窑可以烧出几万件产品。烧窑用的都是干的杉木,木头每节长约1.2尺(约40厘米),从生产到出窑大约要40天的时间。到这里来拿货的大都是本地人和玉林范围内的人,那时,第一等级的碗两三角钱一个,次一点等级的碗两三分钱一个。”
三、陈冲龙窑群
陈冲龙窑群位于今北流市隆盛镇陈智村,主要有2条龙窑:一条为富美瓷厂的龙窑;另一条为富石瓷厂的龙窑,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大碗、油盎、调羹、碟、盘、瓷枕、筷子筒等。烧制龙窑的燃料以松木、杂木为主。
70岁的陈盛全曾经担任过富美瓷厂的副厂长,他说:“富美瓷厂是1927年由我岳父罗一枝的父亲罗古云与罗伟南合办的。富石瓷厂基本上与富美瓷厂同时开办,是清水口(今北流市清水口镇)的人来办的。在解放前工人才有几十人,解放后有一百多人。解放后,两个厂合并成陈冲瓷厂。1985年以5万元卖给隆盛镇政府,后被三环收购。我的父亲叫陈业泽,解放前是富美瓷厂的一名技术人员,主要是在厂里做釉料配方的。1985年前我在隆盛镇供销社上班,1985年公私合并以后我就来到陈冲瓷厂上班,后做到了副厂长退休。”
64岁的陈业深回忆在陈冲瓷厂的经历时,说:“我在陈冲瓷厂主要是做销售的。我们家两三代人都在这个厂做,我父亲也是厂里的老师傅,他什么都做。当时,我主要是帮他卖东西。他做出来,我挑到北流去卖,最远到过容县。那时,我早上5点钟就出门了,要晚上9点钟才到,走路走四五个小时。主要是卖些碗、碟、油盎之类的东西。碗七八分钱一个,一桶碗有10个,一桶卖8角钱。以前,这里的东西都是拿到外面去卖的。外销主要是从梧州销到广州,再销到南洋(东南亚的旧称)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四、白米龙窑群
白米龙窑群位于北流市清湾镇白米村(现中龙村),共有11条龙窑,时间最早的一条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叫“红花窑”,由杜夏林、杜芳传兄弟合办。后来,白米龙窑群又出现了“同兴”(杜丹池创办)、“业振兴”(杜少唐创办)、“振昌”(杜兆麟创办)、“义利”(杜诗华创办)、“源兴”(杜瑞洋、杜诗佑创办)、“瑞兴”(黄嘉耀创办)、“聚兴”(黄适燕创办)、“磨钩”(黄嘉聚创办)、“尚兴”(黄嘉华创办)等10条龙窑。这些龙窑基本上为家族式合办,其中有的是由父子合办,也有的是由兄弟合办。主要分布在北流市清湾镇白米村塘冲岭、大河边、坡心岭、长沙、头塞等地方。
白米龙窑属阶梯式龙窑,龙窑窑身长度可达100多米,由20间窑仓自下而上顺着山坡阶梯式组建,每间窑仓大约5米长。
据了解,当时的白米龙窑一个月可以烧出6窑,一窑出品可以达到2万件,其主要产品有碗、碟、油盎、香炉、茶壶、酒杯、调羹、筷子筒、瓷枕等50多个品种。与北流其他龙窑产品相比,不同的是出现了销往海南岛用于割胶的橡胶杯,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海南以及东南亚等地。因当时交通不便,产品外出销售主要靠人工挑运,从白米村出发,需行走六七个小时,到达广东化州,再从化州宝圩上船通过水运到达广东吴川梅菉镇(1996年改为街道办事处)码头,销往广东各地、海南岛乃至东南亚地区。
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时期,白米龙窑群的窑主统一成立了白米瓷厂。
公私合营前,白米瓷厂主要由清湾白米杜氏创建,创建于1831年,创始人有杜氏五世杜如微(1786—1861)、六世杜之蒲(1813—?)、六世杜之沂(1816—?)、六世杜之泮(1822—?)、六世杜之汉(1831—1872)、七世杜少鲁(1857—1936)、八世杜萃林(1885—1958)等。
几代杜氏先辈为创建瓷厂前赴后继,付出了大量心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白米瓷厂的规模得到不断壮大,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瓷厂13家,从业人员最多时达270多人,多数为杜氏本族人员,同时也解决了方圆数十里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周边多个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周边的村民,特别是白米杜氏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此,杜氏声名鹊起,在方圆几十里,只要一提起白米杜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说他们了不起。特别是白米杜氏通过创建瓷厂,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一批陶瓷专家,在不同时期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6年,白米杜氏响应国家号召,所持有的大大小小十几家瓷厂开展了公私合营活动。公私合营后,白米杜氏作为瓷厂的资方人员(资方退休人员相较一般退休人员,同等情况下,待遇提高15%左右),符合录取条件的基本安排就业,40多人成为国家工人和国家干部。
现年79岁的杜诗昭说起他在白米瓷厂工作的这段历史,一脸的自豪,他说:“我们家族三代人都是做瓷器的,我的大哥杜诗松曾经做过白米瓷厂的副厂长。我14岁就在白米瓷厂上班,主要是在瓷器上绘画的,画好了上釉再烧,属于釉下彩工艺。我进厂以后就跟厂里的师傅学绘画,我最喜欢在瓷器上画松鹤图案。我从最基本的学徒工做起,做到1986年又跟着去了北流第三瓷厂,后又去了三环工作,在三环一直干到1997年才退休。退休后三环又返聘了我几年。我曾经在三环连续三年获得了‘劳动模范’。”
现年89岁的李文林在白米瓷厂工作到退休,说起那段难忘的流金岁月,他满怀深情地回忆:“我是1929年出生的,12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在白米瓷厂上班。我的爷爷、父亲都是做陶瓷的,我父亲叫李炎光,我已经是第三代了。当时,我在厂里什么活都干过,做过技术员,也干过销售、采购工作,可以说是最基层的一线员工。20世纪80年代,我曾经去过海南岛销售过橡胶杯,当时是厂里派我去的。1988年我退休了,现在每个月领的退休工资是3200元。”
五、现代烧制窑炉
窑炉是烧造陶瓷器的场所,其作用是使陶瓷胎釉在一定温度和气焰条件下完成物理化学反应,烧结成器,并形成颜色及其变化。我国古代窑炉的类型很多,按窑炉造型不同,可分为龙窑、梭式窑、隧道窑、辊道窑、推板窑、转盘窑(圆形)、钟罩窑;按燃料不同,可分为煤窑、柴窑、电窑、燃气窑;按烧成温度不同,可分为高温窑、中温窑、低温窑;按火焰特点,可分为直焰式窑、倒焰式窑。其中,龙窑是我国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窑炉类型。
龙窑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及环境、资源保护的需要,如今大多数煤窑和柴窑逐步被淘汰,清洁型能源窑炉(电、燃气)渐趋成熟。北流陶瓷也以现代窑炉烧制方式取代了过去龙窑的烧制方式,出现了气烧隧道窑、煤烧隧道窑、电烤花窑和煤烧烤花窑等四大类型的现代窑炉。据2009年北流市陶瓷行业生产线统计,一共有37家陶瓷公司生产陶瓷,不同程度地采取气烧隧道窑、煤烧隧道窑、电烤花窑和煤烧烤花窑等烧制方式,有现代窑炉总共15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