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百年辉煌
1911—2018年的100多年间,北流陶瓷业与中国陶瓷业一样,也经历了民国时期(1912—1949)、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49—1978)和现代化建设时期(1979—至今),走过了由弱小到强大、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北流陶瓷,百年风雨,百年发展,百年辉煌。
一、民国时期的北流陶瓷业
民国时期,由于我国处于政局动荡、战事频繁年代,我国陶瓷业的发展整体处于萧条衰落、艰难困顿的境地,可以说这段时期(1912—1949年)是我国陶瓷业的中衰时期。
在民国初期,北流陶瓷虽渐露衰落之端倪,但还比较兴盛,产品在两广地区走销较好。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版《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北流出口瓷器约一万五千余件,陶器约十五万一千余件。”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北流县概况》记载:“营造碗业吾邑以蟠龙为最多,设碗厂十数处,掘取大牛岭白瓷土,制造碗、杯、壶等器皿。次为卞一岭垌各碗厂出厂亦多运广东梅菉等处销售。再次为陈冲、白米、双头、卞三六金、河琅、扶来龙湾各碗厂制造均著成绩。”
这一时期,北流陶瓷业之所以能够发展,主要是因为受战争的影响较小,具备较为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生产条件。
但是,民国时期,北流陶瓷业始终摆脱不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整个社会环境气候的影响。加之,这个时期的北流陶瓷业都是属于手工作坊式生产,技术老套,产品结构单一,规模技术逐渐萎缩,到民国末年,已造成大量产品积压,销量减少,许多作坊资金周转困难,纷纷停产,陶瓷业出现一片萧条。北流陶瓷业百废待兴!
二、北流陶瓷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1949—1978年为北流陶瓷工业的恢复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北流陶瓷业出现由私人作坊向公私合营企业再到国营企业发展的阶段,生产方式也从手工业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同时,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步。
20世纪50年代初,北流陶瓷业开始恢复发展,私人作坊联营,成立公私合营企业。北流陶瓷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规模不断壮大。1952年,蟠龙村多家私人作坊联营成立了北流合群联营社蟠龙碗厂。1954年,岭垌永兴、宝兴等多家碗厂联营成立了岭垌碗厂。1955年,北流合群联营社蟠龙碗厂与海成、瑞兴等多家碗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北流县蟠龙碗厂。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北流陶瓷业私有作坊陆续转为国营或者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1956年,蟠龙碗厂、岭垌碗厂、白米碗厂、陈冲碗厂转为国营企业。1956年,由均昌、均益、光记、罗雅记等缸瓦窑作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北流县缸瓦厂。1956年,北流有县属全民陶瓷企业5家,职工1300多人,产品大多销往两广及云贵等地。
1957年,北流县缸瓦厂更名为北流县陶器厂,以生产酒坛为主,生产的酒瓮质量为广西之最,创出了“北流陶瓷”的品牌。当时,国家轻工业部和地方政府都对传统陶瓷工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恢复和发展工作。1958年,自治区轻工业厅投资15万元在北流三官口建厂,并建设了第一条现代化生产线,广西轻工业研究所(已更名为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吕绍基参与了这条生产线的技术指导,他回忆:“当时,这个项目是由广西轻工业厅的一个老工程师带队下到北流进行技术指导的,我是其中的一名技术员。我下去主要是进行陶瓷原料的采集、配方的研究。产品主要是研发做炻瓷,样品做出来以后算是成功了,拿到广州广交会上,一炮就打响了,拿到了一批订单。当时,(北流陶瓷)在广交会上引起了轰动,我们的产品为了做宣传,就把瓷器抛到空中,瓷器摔到地上都不碎,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关注,产品一抢而光。当时的产品,我认为是白度好、强度好,抗震性也好,在国内可以说水平是一流的。广交会的成功引起了领导的重视,立即就立项了。后来,这个产品带动了北流陶瓷业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北流的日用陶瓷开始驰名广西乃至全国。据吕绍基说:“北流陶瓷的质量在20世纪50年代就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据说在那个年代,北流生产的青花细瓷特别受人追捧,除1958年选蟠龙碗厂500件产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广西厅作为会议用品以外,广西的涉外宾馆,如南宁的明园饭店、翔云大酒店、明园新都、南宁饭店等宾馆都使用了北流陶瓷,连广州的友谊宾馆也使用了北流陶瓷。可见,当时的北流陶瓷在区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1960年,蟠龙碗厂搬迁到北流三官口,与自治区轻工业厅投资所建厂合并,组建了北流县瓷厂。北流县瓷厂的创办,标志着北流现代陶瓷工业的起步发展。1962年,由国家轻工部投资,北流县瓷厂建设了年产500万件普通陶瓷的生产线,1963年建成标准厂房和煤烧倒焰圆窑,开始采用有轨推笼式煤烧锦窑烤花,这标志着北流陶瓷真正步入半机械化时代。
1964年12月,北流县瓷厂更名为广西北流县瓷厂,直属自治区轻工业厅。1967年,广西北流县瓷厂成功研制出细瓷,促进了北流陶瓷的发展。1968年,广西北流县瓷厂与广东省外贸进出口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960箱“木纹杯碟”和1200箱“荷口汤盘”销往海外,创收了大量外汇,到1970年已实现了扭亏为盈。1969年,自治区轻工业厅把广西北流县瓷厂下放为北流县直属企业,改回原名北流县瓷厂。
20世纪60年代北流陶瓷业的快速发展,与当时的一批技术人才所做出的积极贡献是分不开的。为了培养人才,当时分别由全国统考广西招生办、艺专招生办推荐考生11名,区内瓷厂保送人员5名,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已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其中,由县瓷厂保送的罗予生,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华南工学院(已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金科、陈始辉、黄达开、陈国发、李金生等,从广西轻工业厅下来的李文运、叶逢耕、范伯钧、万师馨、王雪琴、钟用吉等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广西轻工业研究所的工程师吕绍基等,都参与了北流陶瓷业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北流县瓷厂继续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北流陶瓷成为北流县的优势传统产业。1971年,北流县瓷厂成功研发出一批造型精美的釉上青花瓷。1972年,成功研制出釉下五彩瓷器,开创了广西釉下彩瓷器新工艺的先河。1974年,北流县瓷厂又成功研制出釉下彩花纸,填补了广西釉下彩花纸工艺研究的空白。
1975年,陶瓷业已成为北流县的三大支柱产业(陶瓷、水泥、氮肥)之一。1976—1980年,北流县瓷厂共生产日用陶瓷4000多万件,出口陶瓷2000多万件,实现利润220多万元,再创新辉煌。
三、北流陶瓷业的现代化建设
1979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陶瓷工业整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重组加快,合资和外资企业迅速发展,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前后,我国已形成完整的陈设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电工陶瓷、砖瓦及工业陶瓷体系。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陶瓷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正由陶瓷大国向陶瓷强国迈进。据《中国陶瓷百年史》介绍:“目前,我国日用陶瓷年产量约150亿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区有山东临沂、广西北流、重庆市、山西怀仁等。”
在北流陶瓷业的现代化建设中,有以下几个事件是值得历史记录的:
1.北流陶瓷城的建设
北流陶瓷城的建设,在北流乃至广西陶瓷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原料提价、外贸政策变化以及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国内陶瓷市场低迷,北流县瓷厂同样受到影响,陷入困境。
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改变了北流县瓷厂的命运,他就是陈显彬。时任北流县经贸委主任的骆书荣说:“1984年下半年,北流县瓷厂已经遇到了经济上的最大困难,当时,县委决定派出工作组去整顿,我任组长,对北流县瓷厂的情况进行反复调查研究。当时,社会正处于城市改革初期,市场经济露头,原来计划经济那些东西不适应,行不通了。北流县瓷厂产品卖不出去,经济链断了,考虑要开拓市场,最主要是瓷厂的销售工作,谁来干?后来,经过和职工谈话,听取群众的意见,好几个人推荐了陈显彬。我就去找他,三顾茅庐,第一次找,他不来;第二次找,他不出来;第三次,当时,他正在机修车间,我找到他,跟他聊。他表示对产品的销售方面有想法,他初中毕业,进厂当学徒,对工艺十分热爱,对经济敏感。我对他说,想选一个搞营销的人,问他:你干不干?并出了两道考试题目:一是写一篇文章;二是工厂有一大堆积压的陶瓷产品,叫他想办法把它卖掉。结果,他两道槛都过了。他请厂里开了3张介绍信,最后,以每件产品多2分钱提高15%的利润把产品全部就卖掉了,从而扭亏为盈。我观察他有经济头脑,就跟政府汇报,就选这个工人。当时,因为他是工人,只能调到供销科做一般的销售人员,后来破格提拔为营销科副科长,再提拔为副厂长,是北流县第一个以工人身份破例提拔的企业领导。陈显彬当了副厂长以后,整个厂的面貌都变了,市场打开了,从此,北流陶瓷慢慢恢复了元气。”
1985年,北流县政府执行封山育林政策,依靠木柴烧造陶瓷的岭垌、陈冲、白米三家国有陶瓷厂停产。时任北流县经贸委主任骆书荣提出,拍卖这三家国有企业并将拍卖所得的资金用于建设一家新的陶瓷厂。建议很快得到了分管工业的罗世明副县长的支持,最后,以每个厂5万元的价格卖给各厂所在乡镇,筹资在城北建设了北流县第三瓷厂,由北流县瓷厂副厂长陈显彬兼任厂长。这一拍卖事件,1986年年初登载在《人民日报》上,被当做当时改革开放的典型事例。
岭垌、陈冲、白米三家国有陶瓷厂卖掉以后,出现了厂里退休人员的管理问题。当时的体制下,职工的养老都是由企业自行负担的,厂卖掉以后,退休人员便没有了依靠。为解决这一问题,县政府推出新的改革措施——企业联合统筹养老金,并由当时县属陶瓷企业联合解决这三家厂退休人员的费用,这项措施成为当时企业社保改革的率先之举。
由于资金、技术、人才不足,北流县第三瓷厂的建设一开始就陷入困境。罗世明十分关注这件大事,布置县经贸委对工业发展规划进行深入调研,又派人到国内一些知名陶瓷产区进行考察,通过对比,发现北流陶瓷的劣势在于单一、小、散的企业生产,产品单一,产业配套成本高、效益低,而国内一些陶瓷生产区,产业集中,有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实行专业化分工合作,效率、效益都高。
骆书荣经多方考察和反复研究,形成了把陶瓷作为北流工业支柱产业、实行产业链相互配套、成立一个集中区域专业发展陶瓷产业的工业园区的思路,罗世明作为主管领导表示认可,并把这一综合规划项目定名为“北流陶瓷城”。从此,“北流陶瓷城”项目正式开始运作。
“北流陶瓷城”项目报经时任北流县委书记罗昭元批准,上报自治区轻工业厅,由自治区轻工业厅主持,召集有关专家和相关自治区部门在北流县召开“北流陶瓷城”项目论证会,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由自治区轻工业厅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北流陶瓷城”项目。项目批准后,北流县委、县政府成立“北流陶瓷城”项目建设指挥部,正式筹建北流陶瓷城。时任县委书记罗昭元、副书记廖肇新、副县长罗世明、纪委书记李立华、经贸委主任骆书荣等成为指挥部核心领导。
1986年,在北流县委主持召开的讨论如何解救第三瓷厂的会议上,厂长陈显彬第一个大胆提出引用外资,通过合资办厂来摆脱企业的生存困境。经过县政府的招商引资,北流县第三瓷厂与香港桂江贸易有限公司合资,于1987年组建了北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北流炻瓷厂(1994年北流县撤县建市后改称北流市炻瓷厂,本书统一称为“北流炻瓷厂”),陈显彬任厂长。1988年1月,北流炻瓷厂成功投产。炻瓷厂一开始就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并在企业内部管理、产品研发创新、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严格参照国际惯例执行,开启了三环集团和北流陶瓷城的光辉历史。
陈显彬担任北流炻瓷厂厂长以后,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率先在企业中进行劳动、人事、分配的三项改革,敢于打破“铁饭碗”,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年出口瓷器达到了1000万件以上。同年,北流县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万元,出口创汇100万美元。
骆书荣说:“北流炻瓷厂属于玉林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当时,香港桂江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挺荪在广西急需找一个生产陶瓷的公司合作,分别到广西北流和贺州钟山找,在钟山没有达成意向,就来到北流找。北流县第三瓷厂正在筹建,筹建到一半就缺乏资金。正在这时,香港桂江贸易有限公司派代表来到南宁饭店,北流县由廖肇新副书记带队进行洽谈。香港桂江贸易有限公司其他条件都没有提,达成的条件只有一条,就是要一个人来做厂长,这个人要求是北流县瓷厂副厂长陈显彬。陈显彬同意了,就达成了意向。这样,北流炻瓷厂就诞生了。这都是因为陈显彬在担任北流县瓷厂副厂长期间影响较大,知名度高。”
北流陶瓷城在县城北郊征地240亩,投资3200万元建设。仅一年多的时间,1988年,煤气厂、原料厂、第四瓷厂、第五瓷厂、高档瓷厂和第六瓷厂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全县大小瓷厂发展到2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3000多人,标志着北流陶瓷已经走上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与此同时,北流乡镇陶瓷业也迅速发展。北流陶瓷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之后,煤气厂、原料厂、第四瓷厂、第五瓷厂、高档瓷厂又组合成北流县陶瓷集团公司,成为当时广西规模最大、首家使用煤气烧制建筑瓷砖的企业。
据北流县原纪委书记李立华回忆:“当时,(20世纪)80年代,北流陶瓷就一个大厂(北流县瓷厂),三个小厂(岭垌、陈冲、白米瓷厂),北流县政府考虑,北流陶瓷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3个小厂加一个大厂年生产量才6000万件,质量还可以,产量不高。当时,全国有广东佛山、湖南醴陵等地陶瓷业发展很快。县委研究后认为,北流陶瓷历史悠久,特别是宋代发展较快。三个小厂虽然产量不高,但质量还可以,基于这些优点,县委考虑要做大做好陶瓷,于是,下决心成立指挥部,由廖副书记挂帅,我是二把手。选址在百花塘,占地约2000亩,把三个小厂卖掉搬到这里,成立北流炻瓷厂,也就是现在三环集团的前身。另外考虑成立5个厂(四厂、五厂、高档瓷厂、原料厂、煤气厂),在北流镇建六厂。当时,国家提供土地不用钱,要求上规模、上质量。县里组织一部分人员到广东德化、湖南醴陵等地方去考察陶瓷业,有的人还去了两次,回来研究,不仅要上规模,还要好质量、好产品。当时,也出现了一批技术骨干。”
随着北流陶瓷城的建成投产,北流陶瓷迅速形成产业规模,而如何使产业协调发展,是当时政府管理遇到的新问题。时任副县长罗世明借鉴当时改革先进地区的做法,策划组建北流县陶瓷集团,把国有的所有陶瓷企业的管理、协调权交由陶瓷集团管理,骆书荣任陶瓷集团首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对北流陶瓷产业的配套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北流陶瓷产业的知名度。
现在的北流陶瓷城已有31年的历史,当我们走进陶瓷城,见到的多是车水马龙和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与陶瓷相关的只有国际陶瓷贸易城、陶瓷文化广场,再也见不到原来数十条烟囱和当年陶瓷城的身影,昔日的工厂已经随着北流市“退二进三”的规划统一搬迁到新的工业园区。但北流陶瓷城的辉煌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北流陶瓷城兴旺的时代,北流市与陶瓷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高达6万人,那时,采购商、供应商、配套服务商等客商云集。当时北流号称国内四大日用瓷产地之一,特别是陶瓷汤平盘产量成为国内之最。三环集团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和出口企业,当时三环上缴税金最多的一年超过7000万元,成为北流财政的支柱企业。在三环集团的影响、带动下,尤其是在三环集团直接的技术、人才或者营销甚至资金帮助下,涌现出“老田”“仲礼”“玉洁”“华生”等多家陶瓷企业集团和一批新兴陶瓷企业,也涌现出金科、罗豫升、吕绍基、黄达开、王伟林、李朝友、刘德新等一批陶瓷技术名家和大师。
北流陶瓷城是北流人的骄傲,是北流陶瓷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的重要平台,在那里,孕育了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一大批北流陶瓷精英人才,创造了北流陶瓷发展的奇迹。
2.三环集团的崛起
《中国陶瓷百年史》在介绍“日用陶瓷工业的现代化建设”时说:“广西北流产区以三环集团为核心带动五瓷、六瓷、七瓷等重点企业发展,建立了标准化原料基地。”
1987年6月,北流县第三瓷厂与香港桂江贸易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北流首家中外合资的企业——北流炻瓷厂,陈显彬任厂长。同时,成立了党支部、工会和团支部,建立了健全的党群组织。从此,开启了三环集团31年的创业之路。
31年,独具胆识的三环走过的是一条企业转型之路。
31年,开拓进取的三环走过的是一条科技创新之路。
31年,大爱无疆的三环走过的是一条引领发展之路。
1988年1月,炻瓷厂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同年3月,经北流县经贸委同意,三环集团的前身“北流县瓷厂供销服务部”成立,注册资金5万元,服务部性质为集体企业,全部资金均为北流炻瓷厂职工个人出资。同年6月,上马第二条生产线,1989年3月正式投产。这一年,炻瓷厂的产品打进了美国市场。
1990年5月,北流炻瓷厂原料车间正式投产。同年6月,经北流县经贸委批准,“北流县瓷厂供销服务部”更名为“北流县瓷城供销服务部”。
1991年,北流陶瓷工贸实业公司成立。1992年8月,为适应公司不断扩大发展的进出口业务需要,“北流陶瓷工贸实业公司”更名为“广西北流三环实业公司”,法定代表人由何第新变更为陈显彬。这是由企业内部职工出资合股的股份制企业,拉开了低成本扩张的序幕,开始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的转变。这一年,上马生产航空瓷,占领美国三大航空公司用瓷市场至今。
1992年适逢邓小平南方讲话,尤其是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北流陶瓷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广西北流三环实业公司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生产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欧美市场进一步扩大。同时,北流陶瓷跻身全国行业前列,成为中国日用陶瓷五大产区之一。
1996年,北流三环实业公司向北流市瓷厂购买北流炻瓷厂的29%股份,增资扩股至1000万元。随着北流市瓷厂持有北流炻瓷厂的股份从55%降至26%,北流三环实业公司成为北流炻瓷厂最大股东。同时,北流三环实业公司租赁了北流炻瓷厂的两条生产线,也掌握了该厂的经营权。
快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资本运营,是三环实现企业发展的明智之举。为此,以陈显彬为领头雁的三环企业,采取合资、参股、兼并、租赁、联盟等方式,在股份制的改革上大做文章,做强做大企业,打造知名品牌。1997年,组建了广西北流三环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收购了广西国际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广西工艺品公司在北流炻瓷厂的股份,出资30%与北流市瓷厂的职工合资组建了新世纪瓷业有限公司并租赁该厂;出资60%与人合资组建了富临瓷业有限公司,收购并兼并了北流镇海花卫生洁具厂,并兴办了东南瓷业有限公司;与广东及香港有关公司筹建包装彩印和瓷用花纸项目。
1998年,组建了广西北流三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后改称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环集团”),从此,三环集团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一跃成为全国日用陶瓷的龙头企业。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曾经称赞三环集团有限公司为“深山里飞出的金凤凰”。1998年,三环集团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逐步实现了与先进的国际管理接轨,在国际陶瓷界的地位日益凸显。
在三环集团的引领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仲礼、铭超、老田、雄发、甲雄、全利、铭祥等出口创汇型的北流重点企业迅速崛起,尤其是仲礼、铭超、老田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从2000年开始,雄发公司租赁了北流县第二瓷厂,甲雄公司收购了北流县第七瓷厂,全利公司租赁了北流县新荣墙地砖厂,出现了民营企业租赁国有困难企业厂房和设备的现象,这成为北流陶瓷业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进入21世纪,北流陶瓷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不断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环集团研制出国内领先水平的不锈钢真空练泥机和高强磁力除铁器,建成了节能、环保、高效的气烧窑和电窑。同时,率先在广西成立了陶瓷研究所,开发了许多特异型产品和各种优质瓷种,新产品年开发能力达1000种。
31年来,三环集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与大学院校合作,走强强联合之路,走在了行业的前列。2018年4月27日,三环集团国祥陶瓷透水砖生产线点火仪式成功完成,并于5月18日举行了“高性能陶瓷复合透水砖技术产业化项目竣工仪式”和“环保陶瓷透水砖新闻发布会暨产品推介会”系列活动,这是三环集团引进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专利技术,结合自身产业优势,攻坚高性能陶瓷复合透水砖技术产业化的项目,是公司实施“高、精、专”发展战略、构建“产、学、研”创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延伸了三环集团的产业链,书写了三环集团转型升级的新篇章,成为北流市陶瓷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拓展,对提高陶瓷工业园区固体废弃物、高岭土尾矿等资源综合利用率,建设绿色制造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1年,风雨历程;31年,荣耀全球。专注陶瓷生产31年的三环集团像加工珠宝一样珍视每一件产品的打造。三环集团始终按照“高、新、特、异、齐”的产品战略,打造日用陶瓷精品,产品享誉全球,先后获得“国家免检产品”“中国知名出口品牌”“中国名牌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中国陶瓷行业十大品牌”“广西名牌产品”和“国家轻工部A级产品”等荣誉称号。从2003年开始,三环集团连年取得广交会出口交易成交额全国日用陶瓷行业第一名。2018年4月27日,第12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三环集团以新骨瓷产品参展,再创新辉煌,共获订单4326万美元。
从2004年开始,三环集团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连续多年为东盟博览会提供国礼;在历届欧洲展销会上,三环集团的陶瓷引人注目,在国际市场上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GXKC”成为北流陶瓷的代名词,成为国际市场的知名陶瓷品牌;在全球500多家陶瓷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竞标英国威廉王子婚礼用瓷和英国女皇85周岁生日庆典用瓷,谱写了永不褪色的陶瓷之歌;三环集团的产品还获英国国际科学中心国际高新技术成果认证委员会授予“金皇冠奖”。
2016年4月18日,北流陶瓷小镇的开工建设,揭开了北流陶瓷发展的新篇章,被誉为北流历史上第二个北流陶瓷城。北流陶瓷小镇是三环集团投资建设的一个重大项目,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总投资20亿元,打造集生产、研发、检测、培训、展示、贸易、技艺传承和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小镇,打造高档陶瓷生产平台、陶瓷技术研发平台、创业平台和陶瓷贸易平台,引领日用陶瓷产业发展潮流。建成后的陶瓷小镇及其带动的北流陶瓷产业年收入将超过50亿元,对推动北流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北流陶瓷品牌影响力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新的历史时期,董事长陈诚领头的三环集团肩负“弘扬陶瓷文化、振兴民族经济”的企业使命,继续发挥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严、细、诚、迅、实”的企业作风,严守“品质完美、交付准时、优质服务”的质量方针,为员工谋利益,为股东图回报,为社会做贡献,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企业。
对于三环集团的发展,玉林市经贸委原主任骆书荣是这样评价的:“我是1984年任北流经贸委主任的,当时的北流只有5家陶瓷厂,其中,岭垌、陈冲、白米三家陶瓷小厂在山区。1985年,政府关闭了这三家小厂,搬迁到城区成立北流第三瓷厂,在1986年与香港桂江公司进行合资,建成了一个中外合资厂,陈显彬任厂长,也就是现在三环集团的前身,三环集团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还在北流县瓷厂做副厂长的陈显彬来做厂长,经过发展,三环陶瓷厂至少有过20年的辉煌,在1998年纳税就超过了7000万,成为北流的第一纳税大户,员工也超过了1万人,为当地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的建设
2002年11月,广西区政府同意北流设立“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2005年,经国务院核定为省级工业园区。园区规划总面积13.39平方千米,由民安镇陶瓷生产区、陶瓷文化街和陶瓷配套区三大部分组成,按规划,园区可建设日用陶瓷生产线250条,配套30家企业,年生产能力达30万标准件,销售收入100亿元,出口6.5亿美元。到2008年年底,园区开发土地450公顷,入园企业68家,已建成投产56家,在建12家,年产值20多亿元,创税1.5亿元,初步形成专业化、产业化、外向型的陶瓷产业群。
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的建设,书写了北流陶瓷历史的新篇章,成为新时期北流陶瓷业发展的第三个重要的发展转折点。
4.新时代的北流陶瓷
北流市政府高度重视陶瓷业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北流市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陶瓷业。北流陶瓷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打开了以日用陶瓷为主、建筑陶瓷等其他陶瓷为辅、配套产业同时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了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生产以及原料加工、彩瓷加工、科技咨询服务、机械设计制造、耐火材料研发和检测机构、人才培养学校、研发机构配套,包括印刷、花纸、物流运输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2010年1月,在北流市政府的规划支持下,广西三环集团投资1.66亿元兴建的北流国际陶瓷贸易城开工建设,历时一年四个月建成,主体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拥有3000多个展位,并于2011年10月23日至26日举办了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这是广西首次承办高规格、国际化的陶瓷盛会。
在2011年10月23日开幕的首届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北流市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名城”的荣誉称号。在开幕式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何天雄表示:“授予北流市‘中国陶瓷名城’称号,专家考评组的意见比较一致,理由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历史渊源久远。北流陶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考古专家证实北流岭垌窑为宋朝时期建成,有上千年的历史。二是当前有实力。北流有中国规模最大、出口额最高的三环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日用瓷企业,为我国日用瓷的繁荣发展和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在广东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指导下,广东不少墙地砖企业也纷纷转到北流来安家落户。出于历史与现实的这两个原因,授予北流‘中国陶瓷名城’是实至名归的。”北流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陶瓷名城”,玉林市经贸委原主任骆书荣是这样看待的:“第一,北流陶瓷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并且是陶瓷产业还在延续不断发展的地方;第二,北流形成了一批国内知名的陶瓷企业,如三环集团、仲礼集团、老田集团等;第三,北流陶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特别是国际市场;第四,北流陶瓷有较好的前景规划。”
荣获“中国陶瓷名城”称号之后,北流市政府经过反复思考,确立了建设绿色瓷城、文化瓷城、商贸瓷城的进一步升级发展的战略思路,科学地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一是在原城北陶瓷工业区实施“退二进三”工程,退出全部工业企业,建设陶瓷博览商贸中心、物流集散中心、陶瓷研发中心和陶瓷文化街;二是投资完善广西日用陶瓷工业园区的相关配套设施,吸纳陶瓷产业企业入园,形成产业配套完善、国内最大的日用陶瓷产业集群园区;三是全行业推进清洁生产工程,全面推广燃气改造,建设节能环保绿色瓷城。
2012年,北流市陶瓷企业克服陶瓷出口增速减缓、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行业节能减排压力大、原料燃料成本大幅攀升、煤窑被限时关停、企业普遍用工困难、劳资成本大幅增加、企业效益下降等困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产品,培养陶瓷专业技术人才,加快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附加值,用新产品开拓市场等一系列有力举措,仍然取得了新发展。据统计,2012年北流全市规模以上陶瓷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4.1227亿元,同比增长32.51%;产量18.2147亿件,同比增长21.18%;实现税金2.2056亿元,同比增长20.82%;利润总额1.7769亿元,同比增长159.17%;从业人员人均月收入2136元,同比增长14.31%。北流全市日用陶瓷年产量占广西总产量的72.3%,占全国总产量的10.6%。
2013年,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北流陶瓷订单大幅减少,陶瓷生产企业(不含贸易公司)直接出口日用陶瓷价值约5743万美元,同比下降21.11%。此外,城北区“退二进三”搬迁也暂时影响了部分陶瓷企业的生产,少数公司停工。对此,北流市政府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引导、帮助陶瓷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企业的便利化服务、资金项目申报服务、国际市场开拓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应对国外市场风险,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地挖掘有潜力的进出口企业。
2014年,北流市日用陶瓷的出口额(含陶瓷生产企业和流通外贸企业出口的陶瓷)达8125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0%,同比增长15.2%。其中,三环集团(包括三环股份公司、汉德喜信达公司、华生瓷业、兴隆瓷业、成达瓷业、雄成瓷业)领先增长,出口额达4061万美元,同比增长29.6%,占行业出口的50%。出口较多企业有三环、仲礼、老田、锦昌等公司。
2016年,北流市日用陶瓷产值123亿元,日用陶瓷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广西的80%和90%以上。
北流陶瓷,千年文化,百年鼎盛。历史悠久的北流陶瓷业,在近100年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从千年瓷乡到中国陶瓷名城,陶瓷文化已成为北流市的城市文化核心,陶瓷产业成为北流市的地方特色支柱产业,乘着改革的春风,北流走进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时代。
北流陶瓷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骆书荣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北流有大量的可以用来做陶瓷的高岭土,原料丰富;二是北流地处圭江源头,在炼泥主要靠动力来源的年代,能够有效利用水位落差大的资源;三是有大量的松木,具备陶瓷器烧制的燃料;四是因为北流具有独特的优势,工匠看中了这个地方,一代接一代地把技艺传承了下来。所以说,北流陶瓷的发展是有特定历史条件的。
同时,北流陶瓷的发展,也和北流人民抓好改革开放的机遇有关,体现在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1986—1988年,抓住了城市建设的机遇,连片地开发陶瓷城,几年的时间就把陶瓷城建设了起来,促进了陶瓷产业群的形成;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民营经济进入国有企业阶段,国内著名企业改革主要采取关闭、破产的形式,而北流的办法是嫁接,通过入股把民营企业引进来,实行整体转型,达到“老树发新芽”的目的;三是2000—2018年,国家对陶瓷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北流建成了国际贸易城和陶瓷工业园,面向国内外招商,加快了陶瓷的发展,北流陶瓷的产量和质量都在发生深刻改变。
对于北流陶瓷业未来的发展,骆书荣说:“历史检验生命力。在历史的发展中,北流陶瓷业经过了改善环境、企业转型、创新发展、技术改良等几个坎。这个几千年的古老产业到现在还很朝阳,还没有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