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自然小语特征
第一节 自然小语特征
徽派语文的教育智慧就是自然小语。
自然小语是什么?自然小语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琴;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曹操的老骥之志,是孔明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者的《兵法》,是受过宫刑者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一、自然小语的自然内涵
自然小语的课堂的“自然”包括:讲课者的声调、音量控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情感的分寸感,对课文恰如其分的分析,环节之间的顺畅过渡,甚至包括讲课者的动作弧度以及着装是否得体,等等。一位自然小语教师的讲课功夫,其实就是拿捏的功夫。所谓拿捏,其一,是要将讲解课文的语调与朗读课文的语调区别开来。个别教师讲课给会给听课者留下不自然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他未能将讲解课文的语调与朗读课文的语调加以区别。讲解课文当用正常讲话的语调,可以形象,可以幽默,可以带着感情,但一定不要用朗读课文或者是演话剧的腔调,只需稍加修饰。因为教学语言拿腔拿调,容易导致今天许多孩子本是日常的讲话,却用了朗读课文的语调,而某些孩子在电视台接受采访时,其回答更是用了朗读课文的语调。如此情状,无疑与语文教师常年用那种语调教学有一定的关系。其二,将感情控制在适当的区域内。记得在审定新课标时,我们几个参与者,对课程标准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说,多少有一点疑惑——准确地说,不是对这句话的疑惑,而是对这句话可能产生不恰当的理解的疑惑。事实是,通过对若干节语文课的听取和分析中,看到了很多不恰当的理解。一些讲课者穿破了感情饱满的底线,进入了感情夸张的区域。感情夸张,无论是低年级的课还是高年级的课,都当是大忌。其三,阐释与引申要适度。作为一名讲课者,其责任绝非仅限于带领孩子阅读课文,还要阐释和引申课文。优秀的讲课者在讲解文本时,从来都是通过他的阐释与引申,而使文本得到升华,让学生获得最大收益。但往往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容易出问题:我们不恰当地,或者说生硬地、过度地阐释与引申了文本的意义。“升华”与“拔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拔高与自然相悖。
与“自然小语”对立的是“知识语文”“应试语文”。所谓“知识语文”“应试语文”,主要特质在于,其教学的最高目的是以对“课本知识”的单向学习为中心,教师是语文的垄断者,课本是毋庸置疑的“权威”,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是以知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和纸笔机械训练的考试为主。自然小语是基于生命发展、唤醒智慧、培养合格公民的语文。自然小语具有三个突出特征:一是语文是一个“生活场”,它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二是语文是一个“思维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三是语文是一个“情感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成为合格公民。
《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语文教学新方案。自然小语就是其中之一,其内涵具有如下特征:
自然小语的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视角实施教学,注重从人的语言、思维、文化、精神等人生发展所需的智能与非智能因素实施教学,丰富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突破语文教学与学生人生体验隔离的现状,打通语文与人生密切关联的路径,为语文教学实践注重人生智慧的启迪起到了奠基与导航作用。
自然小语认为: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在它看来,情感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因为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邀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所以,在于漪的语文课堂里,洋溢着一种融融的师生情谊,这既是一种师生友情,又是一种长幼亲情。她强调“情是教育的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主要凭借语文教材,“诗文本是情铸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数课文,本身蕴涵着作者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这是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她的“情美语文”课堂智慧教学艺术,具有神奇的魅力,独树一帜。
自然小语倡导“轻简语文”,以“减负增效”为教改重点目标,决心“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语文教学之路。”它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在优化自身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组织能力、整合语文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和尝试,最终形成了系统思想指导下的高效语文教学体系。所谓“轻简”,就是减轻负担,浓缩内容,注重实效,讲求效率,即“减负增效”。“轻”表示由“重负”到“减负”,变“苦学”为“乐学”;“简”表示“繁难”到“简易”,务本求实,精讲精练。自然小语认为:“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完全可能的。”自然小语对“苦学”“多练”持否定态度。自然小语主张在“精”字上下工夫,“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
自然小语认为,“精心设计”是实现高效语文的重要前提,“精讲精练”是实现高效语文的有效策略。所谓“精心设计”,就是“讲”的设计要“精”,这才能扩大教学容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把课外作业放在课内完成,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练”的设计要“精”,这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可见,“精心设计”与“精讲精练”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关键在于一个“精”字。“精”要求帮助学生把握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自然小语就是以学习语言为本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是“本体语文”体系中的理论核心,是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语感教学服从、服务于本体论。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不同,“学习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主要途经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即“表达”,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力;“研究语言”,则是针对语言材料或者语言现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揭示其规律。自然小语从繁茂芜杂的语文教学现象中发现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三条基本规律:一个根本目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一条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一种教师指导的重要方法——语感教学法。这三条基本规律是“自然小语”的核心。
二、自然小语的阅读特征
自然小语阅读教学要讲方法,这一点毋庸置疑,尤其是小学教学。大学教学固然也要讲究方法,但似乎更注重授课的内容与品质,往往对方法忽略不计,几乎不讨论教学方法的问题。小学自然小语教学讲究方法,那是因为孩子们尚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认知心理是不健全的,认知能力是有缺陷的。我们必须凭借能够吸引他们、引导他们、调动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产生浓厚兴趣的方法,达到让他们有效而愉快地接受知识的目的。
自然小语的课堂观认为,“阅”为默默地看,“读”为有声地念。阅读的本义只是指看或念出作品,并没有其他的含义。一节语文课对教师来讲,并不是看与念,而是讲。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节语文课实际上是一节解读课,更确切地说就是怎么解读一篇课文?
自然小语的细读最主要的表现是咬文嚼字,这一点非常适合小学语文教学。因为字词学习是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内容。教师们对于字词细致入微的解读很令人惊讶,它唤醒了人们对现代哲学的记忆。哲学在打了数个世纪的战争,直打得头破血流之后,却在20世纪中叶的一个早晨,放弃了战争,握手言和,回到了同一个起点上,这就是语言。哲学家们发现,语言问题才是哲学的关键问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如果不把语言问题搞清楚,用于思维和用于表述的语言,必将导致我们谁也不能到达真理的悲剧。哲学家们发现了语言的巨大神秘性,发现语言与之存在之间隐密的关系。一个个的词在规定语法的组织之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所有一切。可是,现在哲学家们发现,许多词所代表的对象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些词还在,继续参与着我们的思维与表述。
从古至今,我们都十分热衷并擅长于咬文嚼字。加之汉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是存在中某一对象的符号。细读字词对于孩子学习语文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自然小语的细读固然是妙法,但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做到细读。倘若如此,一篇课文我们就可以讲一个学期,所以,我们还需要漫读,需要漫不经意地去读。只有漫读与细读相结合,才会产生节奏感。著名作家林斤澜在谈到小说写作的时候说,写小说犹如骑马,跑跑停停。有风景处,就勒马停下来细看,无风景的时候连抽几鞭,快马跑过。这就要看一个人的眼力与工夫。一节语文课,当如骑马,要跑得好看,跑得自在,不妨琢磨一下林斤澜先生的一番经验之谈。
小学教师讲课,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招数。据不完全统计,教学方法有二十多种:什么暗示教学法、情境激励法、活动教学法、动态教学法、演绎猜测教学法、植入教学法,等等;还有一大堆洋名的,如奥尔夫教学法、苏格拉底问答法,等等。所有这些方法都来自不同的授课者的教学实践,也许都是行之有效的,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这些所谓的方法,其实只是一种技巧,固然不是雕虫小技,却也不是根本性的方法。
自然小语的教师不应只有一份很详细的设计性的教案,还应当有一份像样的讲稿。一节语文课不应只是提问,还应当有一段一段十分地道的言语,像宝石一样镶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些话熠熠生辉,照亮课堂,也能打动听者的心灵。你必须知道自己的身份,教师本来是讲课的,讲课是天职。一个讲授者,应当知道讲台是属于他的,那是他的位置所在,那是他发心魂之声、发智慧之声、发启蒙之声的地方。
以前中小学课堂是教师一统天下,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一上一下,是固定不变的策略。这策略的背后,其实是专制,是非民主。现在这个局面多少有些颠覆了,至少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观摩课上,我们看到的是师生平起平坐、其乐融融,看到的是对听者的尊重与无尽的信任和期盼。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几乎程式化的进行方式:一问一答。从前那种忽略听者存在的满堂灌,一夜之间演变成了不作为,而我们却将此误读为教学民主,误读为现代的教学理念,误读为“以学生为本”。
自然小语给每一个孩子发声的机会,将教鞭当成羊鞭,将这群羊赶起来,去山坡,去草地,去水边,这是一幅现代画,是现代课堂最生动的画面。但这并不应当是以讲课者的失语为代价的。在一堂课上,讲课者应该不时有醍醐灌顶,让那些愚顽的孩子顿开茅塞的言辞。最理想的课堂应是强强集合,有众声喧哗,也有独领风骚,要让那些孩子在那一刻领略到你的睿智、才华与风采。一问一答的对话,是先贤大哲产生哲思的经典方式。苏格拉底与他的门徒们,孔子与他的门徒们之间的问答早已成为千古佳话,但那毕竟是哲人与哲人的对话,是大哲人与小哲人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但是不应当一节课只用这一种方式,对话与独语兼而有之,相得益彰,那才是语文课的理想王国。
自然小语的课堂观认为,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往大里说,这与人的培养相关。一个完整的人、完美的人、完善的人应该具有写作能力。一个人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你日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从军也好,从政也好,从工从商也好,都得有一个基本的本领,就是写作的本领。讲文本,不能不讲文章之道,不能不讲文章之法。对于写作的人而言,文章的形式更为重要。
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的思维出现了本质性的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人类没有文字,只有一些在今天的人看来谜一般的岩画,那么人类前进的脚步今天还停留在哪里?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经验得以传承成为可能。文字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达。人类通过文字进行思维、进行思考,创造了硕大无朋的精神宫殿,文字使人类的历史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有一个词语“扑棱棱”,是形容鸟飞过时翅膀发出的声音。当这三个字出现的时候,孩子们自然开始了联想。假设这时出现了一群鸟飞起并发出“扑棱棱”声音的视频,情况又会怎样?视频效果就一定比前面的联想效果更好吗?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再来反观图画对课堂空间的占有,我们是否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即:只有当图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文字,帮助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时候,它才值得引入语文课堂。
自然小语的课堂观认为,讲好一堂语文课,当然要用心用力。要全身心投入,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思想必须深刻,情感必须饱满,声音必须清晰响亮。不用心用力,就不可能指望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用“竭尽全力”“费尽心机”“处心积虑”“调动全身解数”去形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许并不过分。
自然小语呼唤原生态自然阅读。自然小语的教学观认为,“读”于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师生都极为重视。可是现在我们所进行的阅读,大多是考试化阅读。阅读是一综合性的活动,涉及语言、情感、文化和精神,涉及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而这些不是应试能力所能囊括的。考试化阅读不能算是原生态自然阅读,自然小语呼唤原生态自然阅读。自然小语的原生态自然阅读是安全的阅读,这种阅读不像考试化阅读,总要担心阅读符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总是想着自己的阅读是否符合老师常讲的思路和方式,总是想着自己的阅读能否获得理想分数……原生态的阅读是一种不带压抑或者压力感的阅读,是一种不带极端功利性的阅读。原生态自然阅读是自由的阅读,这种阅读不像考试化阅读,有一定程式,要受制于试题先后。它可以先读自己感兴趣的;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可以粗读,也可以精读……原生态自然阅读是一种可以按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来进行的极具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非固定模式化的阅读,是一种适性的阅读。原生态自然阅读是素朴的阅读,这种阅读不需要多媒体文本,不需要手机文本,不一定需要书桌,不一定要躺椅……只要有书,只要有人就行。原生态自然阅读不需要时尚,不需要流行,只需要经典,只需要书香围绕,是一种不被技术和流行污染的阅读。原生态自然阅读是静阅读,这种阅读不需要喧闹,只需要带着心,读出自己的第一印象、第一感觉……可能幼稚,可能肤浅,但属于自己,就显得真切而实在,这是一种源于生命本原的真热爱的阅读。一句话,自然小语原生态自然阅读就是一位老师所说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不受他人影响和干扰的原始生态或者说生态原状的阅读。原生态自然阅读可出现在阅览室或者图书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每周为学生留下这么一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选择书、报刊,不作太多硬要求。原生态自然阅读也可以出现在教室里,可原生态的读不必非读必修教材,读选修教材。原生态的阅读可以出现在语文里,安全地读,自由地读,素朴地读、静读。原生态的阅读可以不做题,但可以随手批注,可以尽情写读后感,可以写语感性评析随笔。从目前的语文实际情形来看,要绝对回到原生态自然阅读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多地进行一些原生态自然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天性与个性;多进行原生态自然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有助于养护学生良好的语文状态。
三、自然小语的策略途径
自然小语强调语文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它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体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书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目标是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和精神根基。
自然小语的语文素养培养途径可细化为五条:一是通过语、修、逻、文、字、词、句、篇的教学训练,夯实语文知识基础,培养语文读写基本技能;二是通过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语文智能;三是通过读写互动探究、专题阅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道德观、价值观、责任感,并提升理想、精神境界等;四是通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情趣,形成终身学习的语文能力;五是通过对经典文学文化作品的阅读和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创造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提升人文精神境界。
自然小语应该是学生得到智慧的语文,是教师智慧成长的语文;是学生智慧地学,教师智慧地教,师生在其中教学相长的语文;是体现生命的张扬,充分反映学习活动中的生成性,师生智慧在生成中得到成长的语文。
自然小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学科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创设生动的学科情境、精心预设教学活动、机智应对语文生成,帮助学生在对话、交流、思辨的过程中,在自主探究的学科活动中寻求问题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智慧与学习群体力量,以知识学习为途径,以智慧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机智为表现形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各有所长。
自然小语应该追求教学的真质量,追求语文的真效益。它应该包括学生完善的人格成长、差异的知识建构和创新的智慧发展。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要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要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老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努力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考察语文教学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是否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二是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是否能“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在自然小语中,教师是充满教育智慧的。语文是智慧的语文,管理是智慧的管理,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更应关注学生生命的智慧。它的教育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此时,教师的教学策略,不仅仅局限于怎样把学科知识讲清楚,而是包含了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学科信息引入语文,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想、寻求证据、作出证明、举出反例、社会调查、小组讨论、发表意见,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模式。这样,学生在学科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有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就有了创新的可能,有了成功的体验。
四、自然小语的多元视角
自然小语是发展语文。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自然小语是发展语文,发展生命,发展智慧,发展个性。应该通过教学和评价,引导学生明白:智慧语文是人生智慧的火花,是人创新的体验,是人个性的张扬。自然小语,给语文注入生命,语文因此而鲜活;给生命注入知识,知识因此而厚重。自然小语,指导学生为做人而学习,在内容上求真;以语文促做人,在品格上求善;以语文述做人,在语言上求美。自然小语,通过学习的成功体验,使学生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品质,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抒发由衷的真情实感。
自然小语是情趣语文。自然小语是演绎教学艺术与学作艺术的精彩世界。自然小语教学的艺术在于营造气氛,创造心灵的共振,拨动心灵的琴弦,做好空间的智慧语文;自然小语教学的科学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追求思维的创新,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好时间的智慧语文。在自然小语教学中,注重激发情趣,引导学生体验乐趣,形成学习兴趣链,即自然小语七步循环圈:情趣促学→学而生乐→乐而需学→学而生悟→悟而生知→知而乐学→学生情趣→情趣促学→……
自然小语是开放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教学的天地就应当有多广阔。因此,自然小语倡导开放语文教学的视野,努力做到三个开放:①开放学生的学习生活;②开放语文教学的形式:学生可以高谈阔论辩论明理,学生可以把生活见闻当作信息来交流;学生可以谈读书体会交流心得;学生可以读读议议、评价分析;学生可以玩玩游戏、学学智慧;学生可以读读评评、修改提高。③开放语文评价的方式:“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多一些表扬,就会多出一些学习天才;多一些激励,就会多出一些语文能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然小语的开放式语文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自然小语质量评价的永恒追求。
自然小语是创新语文。创新是智慧语文的灵魂,创新是智慧语文的境界,创新是智慧语文的目标。自然小语是创新语文。自然小语认为:语文是一条创新的路;语文是一条体验的路;语文是一条阅读的路;语文是一条练习的路;语文是一条快乐的路;语文是一条艰苦的路;语文是一条悠长的路……在这条路上,每一步都有瑰丽的风景,路的深处,绝好的创新风景是定然会出现的。
自然小语是丰收语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自然小语是丰收语文。自然小语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人人能学,人人会学,人人快学,人人乐学。自然小语教学是以丰收目标教学为先导,以成功教育为中心,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功信念和自信;通过民主化的教学引导,鼓励全体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在自然小语教学中,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树立起成功的信念与信心,着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自然小语是教师人人会教的语文,是学生人人会学的语文。
自然小语是自由语文。自然小语倡导自由语文,主张学生在自然小语策略的指导下自主学作。自然小语,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和文字。因为,自然小语具有整体性,也十分感性化和个性化。就语文技法而言,做十分理性的知识归类训练有作用、有必要,但不可夸大。其实,好些人的自然小语完成后,自己也归纳不出自然小语采用的技法之类的东西。自然小语认为,学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
自然小语是快乐语文。语文有路趣为经,学海无涯乐作舟。自然小语是快乐语文。自然小语通过富有情趣的指导,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自然小语使他们快乐地阅读,快乐地体验生活,快乐地思考生活,快乐地描述生活,久而久之,就可以使他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在自然小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打造学习的兴趣链: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情趣→享受语文的乐趣。通过引导训练,使学生快乐地体验学习,快乐地体验学习的成功,使学生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快乐体验中,有话会说,有话想说,有话巧说,有话乐说。
自然小语是富有“诗意”的语文,是饱含“情意”的语文,是体现“创意”的语文,是带有“学意”的语文,是理想中的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在《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自然小语教学将走向生活化、实践化、综合化、智慧化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新理念,自然小语的教学将是生动的、活泼的、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
五、自然小语的课堂追求
自然小语的课堂观认为,当执教者方方面面都能达到自然的境界时,他的语文教学生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关键是,你的一切必定影响孩子。你应当用恰当的叙述方式、情感方式和释义方式告诉孩子应当如何叙述、表达情感阐释文本。如果一个孩子因为他的语文老师一节一节的语文课,而在说话、表达情感方面都显得不自然、矫揉造作的话,这就太糟糕了。所幸的是,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都警觉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希望能听到更好的语文课,更希望听到各具风格的语文课。比如,谈笑风生的课、淡定自若的课、风采儒雅的课。语文课,最重要的不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比拼,而应该是教学风格的比拼。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
自然小语在教学中以情真意切、联想广阔、引发共鸣为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形象因素,设置与教材相应的情景,指导学生乐学,教学语言富有形象性、鼓动性和感染力。语言追求音色优美、和谐,声情并茂,课堂气氛热烈;对学生态度热情、真挚。
自然小语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小学”这么一种学业水平,更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家园。在自然小语教育教学中,关注儿童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追求语文教学的主体性、整体观和它的综合效应,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话语教会学生求真、求实、求善!
自然小语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力求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阅读能力的提高,使枯燥的“阅读”变为愉快的“悦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形成“务实而不失灵动,大气而不失严谨”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清新、自然、朴实,也不乏幽默和风趣,整个路子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自然小语追求“沉稳自信”“严明和谐”“智体迸发”“民主开放”,课堂风格清新、自然、朴实,也不乏幽默和风趣,整个路子很清晰,特别有策略,充满智慧。追求教学质朴充实,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以快乐填充课堂。力倡感悟童年、抒写童年。崇尚引导不着痕迹,轻松不失深邃。倡导师生平等,循循拨亮认知盲点。追求回归本真,充盈浓浓语文味,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细节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自然小语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把丰富的情景引入课堂,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问题情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结合生活实际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的能力。
自然小语教风朴实、严谨。课堂上既注重“双基”教育(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注重结合人文教育,提倡在课堂中用心灵感悟文章,用心灵感悟世界,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并快乐地学习。
自然小语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谈,细细道来。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虽没有江海波涛的壮阔,却不乏山涧流水之清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
自然小语把语文课堂教学智力内容与施教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魅力,不仅使教的活动成为审美对象,而且使学的过程也具有审美的品位,具有美的风格。可以是朴素的美,也可以是华丽的美;可以是智慧的美,也可以是情趣的美。
自然小语富有较强的亲和力,当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机智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理解和感悟。巧妙的过渡设计,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理解了整个故事,在不动声色中进入了角色进行体验。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自然小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充满灵动性,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自然小语始终认为语文的课堂应是智慧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在实践中努力追求课堂的扎实朴素,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重习惯。力争达到凭借例子——积淀语言,习得规律;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的境界。
自然小语教学的基本点有三:一是刺激学生产生兴奋点。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哪怕是单一的书写作业,开课时用简短的话刺激学生大脑细胞活跃起来,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好感,以起到拢心的作用。二是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学习,事半功倍。三是教师确定好训练点。精心备课,围绕重点确定好训练的要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自然小语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更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要讲出美来,悟出巧来,点出活来,练出实来。自然小语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力求有效,让学生听有所获。自然小语课堂有操作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不顾学生感受地满堂灌,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让学生有主见,不盲目,要敢质疑,也要敢为先行。
自然小语教师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正确运用美读、唤醒、激情、畅想、陶冶等教学方式和优化组合手段,用富有激情、形象和感染力的语言,准确而生动地传情达意,引领学生披文悟义,入情入境。追求工具与人文一色,语感培养与语文训练的和谐统一。
自然小语创设入情入境的文本现场,营造愉悦轻松的对话氛围,经营书声琅琅的诗意课堂,引领学生习知识、练能力、修品德、与时俱进。从而做到教风自然、朴实;教学语言简洁;板书规范大方;教学过程关注全体学生;辅导耐心细致,重视知识的讲解、方法的传授、兴趣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激励,力求成为优质课堂、高效课堂、人文课堂。
综上所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然小语能够把自然界的育树造林和社会人文领域的教书育人联系起来,这和时下提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颇有些殊途同归的意味。“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这是承载中国文化的基本载体,是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而一个国家实力的证明除了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影响力之外,不能否认文化力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至关重要,也更加光荣和艰巨,而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也必然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职业课题。
总之,徽派语文的自然小语教学应当是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同时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触景施教”,让教与学如春天百花、夏日凉风、秋水静流、冬日飘雪一样自然天成,推动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
第二节 自然小语特色
我们对自然小语的理解,源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话,其说明“遵循自然规律才是万物之法”。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到了今天“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成为了对“自然小语”的时代性诠释。
我们对自然的语文教学的理解,要符合自然规律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也就是说,任何时侯都要从“被施教”的主体和客观实际出发,“因景施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打破僵化的教育策略,着力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曾有专家指出,现行小学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其实早在2003年,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就曾出版了一本专著《语文教育门外谈》,书中第一篇是《以“立人”为中心》。钱理群认为,“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是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应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他人思想的奴隶,按他人的意志去说话和写作的工具”。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似乎正在往相反的方向走。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将语文工具化,失去了人文性的自然。所以,自然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善教”中促进“善学”,在“实战”中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和消化。比如:通过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将语文教育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对学生开展教育策略的兴趣调查,了解学生喜欢的、可接受的语文教育方式并加以改进,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语文教育。再比如:开展角色互换教学,以语文课程的内容作为题材,为学生搭建互动平台。
自然小语服务于学生发展,从而体现新课改理念。自然小语教学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校本研究的过程,又是教学效率提高的过程,更是学校教科研文化积淀的过程。自然小语管理层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张扬教师的个性,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自然小语是现代化进程中人对精神的一种皈依,它力图从审美角度引领学生提升生活的意义,健全学生人格,满足师生共同的自主发展的需要,让课堂找到了回家的路,同时也建构了一种新的课堂教育文化。
自然小语在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性和独特魅力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课堂教学的特性、风格,不断探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探索自然小语教学的有效策略,建设性地丰富“自然小语”的内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自然小语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等方面探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转变,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最新化。通过对自然小语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最终实现幸福的教师人生。
自然小语是“森林式”教育。自然小语的“森林式”教育为学生的求知与进步提供了最广泛的自主性,为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开拓渠道,不唯高考马首是瞻,而重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素质与品德。自然小语教育的目的是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惠及学生的一生。自然小语的“森林式”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从不同学生的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机会,这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殊途同归。自然小语的“森林式”教育给每一个教育对象提供了尊严、个性、平等的空间。森林为鸟儿葱茏了绿荫,涵养了水源,汇聚了营养,它为鸟儿准备好一切,包括必需的挫折和创伤。虽然比鸟笼更适合成长,但是森林仍不是鸟儿最后的天堂。自然小语注视鸟儿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地方,森林会永远守望鸟儿的智慧,放飞鸟儿的希望。自然小语就应该是像森林一样的地方,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和需要的教育。自然小语创建环境生态文化课程。自然小语实施学校校本教研培训课程,解读校本化特色工程建设,以智慧为主线,开展多样化、系列化、趣味化的课外活动。自然小语的学校是广袤的森林,为每一只鸟儿的啁啾、休憩与飞翔提供多种所需,保护它们,养育它们,放飞它们。
自然小语教学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美丽的转身”。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自然小语”主张:以培养学生语感和思维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动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书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和创新活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和精神根基。
一、自然小语的新维度
近年来,“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诸如此类的标语,以及国旗下的讲话风波、高考班集体打吊瓶等事件,都催人反思:好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在,举国上下,正努力实现中国梦、教育梦。就学校、学生、教师、校长这几个重要的教育主体而言,应该具有怎样的风采才会发出教育之梦的光泽,成就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呢?
自然小语“道法自然”。自然小语教育在求真、尚善、臻美的道路上,已迈出多样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蹒跚步伐,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自然小语立足新的起点,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名学生、成就好每一名教师和发展好每一名校长,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人才培养策略、教师专业成长范式和校长管理服务方式,追寻“不一样的精彩”。
(一)自然小语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打造“好学校”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把学校存在的本义、价值、目的归结为“教育即自然生长”。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好学校是一方池塘”,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和听话的奴仆的地方,不是“文明的监狱”,而是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天堂。好学校定然吹拂着自由之风、涌动着创新之情、洋溢着快乐之感。
好学校吹拂着自由之风。美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自由是教育的必然目标之一”。
在希腊文中,学校的词意就是闲暇,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的深层意义所在。
好学校涌动着创新之情。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原因激活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因此,一所涌动着创新之情的好学校,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北京青年报》记者在2001年曾对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采访,其中近80%的人回答,“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兴趣和好奇心”。二要善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国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学贵知疑,疑则有进”。三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学校洋溢着快乐之感。快乐就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言,“是需要得到满足”;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称,“是最高的善”。有位学者曾尖锐地批评基础教育,“很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一半被学校毁掉,一半被家长毁掉”。其言之锐,发人深思。某地高考班集体在教室里打吊瓶,社会议论,“病得不轻的教育本身才最需要挂吊瓶、打点滴”。一些普通高中的励志标语触目惊心:“提高一分,战胜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学生的生命健康快乐是不能超越的,学生的人格尊严是不能超越的,学生智力发展的个性差异是不能超越的。好学校一定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通过打造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营造出“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
(二)自然小语转变人才培养策略培育“好学生”
塑造好学生的关键是转变人才培养策略。首先,以德育为先,塑造走向高尚的好学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为先,旨在引领学生走向高尚。高尚源于灵魂的健康。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说,“人生唯一有价值的,是有活力的灵魂”。高尚源于人格的健全。周国平认为,“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格意义上的真正的人”。高尚源于现实的超越。一所高中发生了“国旗下演讲风波”,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就是,“教育必须超越功利”。高尚源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首先学生在成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的同时,还应成为“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自己”。其次,要以能力为重,成为走向聪明的好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好学生诸多能力中最为核心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走向聪明正是这些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会学”体现在勤于积累,融会贯通,把他有的知识变成己有的知识;体现在能概括和简化,能弃形取神,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规律,从温故到知新;体现在敢问、会问、追问;体现在“学中用,用中学”,因为“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再次,要以“挖潜”为要,成为走向富有的好学生。人的自我潜能由知、情、意3个方面组成。走向富有的学生,一是“知”的富有。“知”就是求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二是“情”的富有。“情”一方面指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另一方面指审美的情操。马克思说过,“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三是“意”的丰富。“立志”不仅是外在的、具体的、社会化的成就,更应是内在特质的培养。如欣赏勇敢,就应设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勇敢的人;欣赏正直,就应设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正直的人。
3、自然小语转变专业成长范式,成就“好教师”
多元化时代需要具有专业品质的教师,转变教师的专业成长范式是成就好教师的最佳途径。
成就好教师的前提是“责任”。李庾南老师从教55年,当了55年班主任,她说,“我的前半生因生存而教育,后半生因教育而生存”。王季思先生在87岁时写了传世散文《我的老年心境》,说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自然、学术、学生的三条生命”。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是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成就好教师的关键是“智慧”。好教师的智慧,一是在于把握教育规律。社会学家潘光旦以大鱼带小鱼游的比喻,趣谈“从游”般的师生关系是“大鱼在前引导,小鱼紧跟其后”。二是根于深谙教学之道。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三是源于“一专多能”。夏丏尊非常推崇李叔同,认为“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除有人格作为背景的缘故外,因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更好……”四是基于有效教研。“教研力”就是教师的“教学力”、校长的“办学力”、学校的“发展力”、区域的“教育生产力”。
成就好教师的核心是“爱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特级教师霍懋征直截了当地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四)自然小语转变管理服务方式,争当“好校长”“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陶行知由衷而言。要争当善于思想引领的好校长,好校长因思想深邃而伟大,因思想开阔而崇高。好校长的思想源于理性自觉,法国作家蒙田说,“我不愿有一个装满东西的头脑,而宁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好校长的思想源于现实启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犹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好校长时刻不忘,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快乐发展”是自己的第一要务;时刻不忘,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卓越、社会公认”的名校是自己的第一责任;时刻不忘,“思教育家之虑、践教育家之行、成教育家之名”是自己的第一追求。
争当精于科学管理的好校长。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往往对人多看长处,对事多看短处,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表述出来,让人一听就深明其意;把简单的问题深刻地论述出来,让人一听就不敢松懈。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的境界是“管”为了“不管”,“理”为了“不理”,一切尽在习惯中。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不畏惧又有所畏惧。校长不怕坚守教育理想,惧怕违反规定。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深知办学的风险不是来自有多少不同的意见,而是来自没有不同的建设性意见。不同的声音往往对改进工作益处最大。
争当能于文化建设的好校长。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校。好校长视学校文化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精神与灵魂。“三流学校人管人,二流学校制度管人,一流学校文化管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到底是文化育人。与其说优秀的学生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文化氛围“熏”出来的。
争当勤于学习实践的好校长。好校长的全面综合素质来自于勤奋学习和努力实践。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实践表明,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教育实验是教育家成长的重要基石。也许我们成不了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但我们可以追随、继承、学习、发展他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二、自然小语的新标准
2011年末,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专业标准(试行)。后来,教育部又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如若再算上校车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学校收费标准……可以预见,“标准”将成为此后12年间的年度热河。是区分对错的参照,是评判优劣的坐标,是矫正航向的圭臬。标准化建设,是现代课堂走到2012年后必须直面正视和加大探索的必由之路。在这种背景下,自然小语立足学生的学,条目清晰地总结、梳理、规范关于新课堂的概念和流程中的细节,凭借标准的发布,方便教师借鉴、提取和使用。
(一)自然小语的课堂标准
自然小语新课堂的理想状态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具象的描述可表现为以下特点: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而是通过“超市”形式,任由学生选择。“知识的超市”的隐喻是,课堂要具有三个特性:自主性、丰富性、选择性。课堂的价值体现出从“知识”到“生命”的质的关注。“生命的狂欢”的隐喻是,课堂要具有三大自主特质: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课应该是学生的课或者自主学习的课,而不是教师的课、以教师为中心的课。课堂是一种生生、师生交互并共同作用的“合作”过程,因而课堂应该是一个工作“场”,当我们把好学校解读成是“一方池塘”时,课堂自然也应该是一个富有生机的“水洼”。课堂是一种“个体”的内心思想、感情、心理需要,因而课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甚至要把学习描述成“一件个体的隐私活动”,教师要敢于“捍卫学习隐私”。课堂终究是一种“人学”文化的真实体现,因而它应有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人与人,相互包容、倾听、接纳……要基于师生共同体和一切学习共同体(对子、小组、班级)的健康、持久、良性的发展,教师必须解决师生发展的冲突,明确“通过发展学生”,从而“成就自己”的价值观。有从学习规律出发的,科学的教学流程: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展示——反馈。符合“先学后‘教’”思想:教师的作用主要发挥在对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条件的创设上,所谓课堂主导,应体现在对学习困惑的“点化”“点拨”上,因而课堂应遵循“先学后‘交’”的思想,这个“交”就是“主导”,而不是“教”。动静结合的课。好的课堂是生命的体现,动和静都是生命的形态。
自然小语的课堂观认为,当我们在表达教学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时,实际上还必须着重强调一句,学为主体。课堂教学真正的考验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知,以及这种“思想”和“认识”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呈现。学生最主要的生命成长是学习或者说是通过课堂活动来成长。因而,教学的研究恐怕要回归到“学生”和“学习”本身,才将变得富有意义和生机。以生为本这一人本主义追求要求我们必须重塑教学这一概念,“新课堂”对这一概念的重塑提供了可能性,并为优秀卓越的“新教师”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实际上,有很多人都试图描绘“新教师”与“新课堂”,比如威廉·格拉瑟说是“积极的”“支持的”,罗伯特·弗里德称之为“热情的”,维托·帕隆则说是“奉献爱心的教师”,特德·赛兹说是“人道的事业”……林林总总,实质上,人本主义对教师和课堂的思考永远是:道德和人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没有谁能用全真的语言予以厘清并找到一条最理想的评估方案,但总有相对较好的东西可以用来表述。
(二)自然小语的教师标准
自然小语的教师观认为,“新教师”显然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他应该扮演4个“者”:教育专业者、学校生态的建构者、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信念的传播者。
自然小语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努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心灵进化。现阶段,必须敢于投身课改,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做一个大任和使命的担当者。自然小语教师要成为一个信仰者,服务人类,奉献教育,热爱学生。专业者,应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专业化的支撑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就是基于“人本”的对学生的尊重、研究、认识。教师专业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要具备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教师必须清楚,教学不是灌输和表演,从“教中心”到“学中心”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勇气,而且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高度和境界。必须“认识”学生,一切“从儿童出发”。捍卫学生主体,保卫学生的好奇心和展示欲,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自然小语教师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理解和宽容学生,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创造一个温暖、自然、信任的场所。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可越权、盛气凌人甚至总扮演某种权威;不随意布置作业,不侵占学生的生活隐私空间;激励和奖励学生,敢于让学生超过自己;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成就学生、发展自己。
自然小语一直不厌其烦地倡导教育必须是基于对人的“信仰”。从狭义的教育学角度,这个信仰应该是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遵顺”,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在自然小语自己的“教育学”里,我们用“四新”概念承载这样的教育认识: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四新”的关键在新教师,核心在新课堂,唯有新教师才能有新课堂,有了新课堂才可能有新学校,只有新学校才能培养新学生。我们所说的“新教师”与工作年限、学历、年龄、性别甚至知识水平都关联不大,并不是指新入职的教师,而是指具备“三观”的教师。所谓“三观”,一是教育观:教育即“人学”,是“从儿童出发”的对学生的尊重、发现、认识、接纳、包容;二是教学观:以“学中心”来围绕学、设计学、服务学;三是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是“第一”教学资源,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按照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条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理念,即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新”在内涵发展、教师评价和教育价值指向上完全符合条例要求。
(三)自然小语的学生标准
自然小语的“新学生”的标准,是基于对教育目的和期望的判断。如果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那么,“新学生”就代表着“新人类”,他们“族群”和数量的多少决定着“未来世界”的性质和品质。
自然小语的新学生需具有终极使命感,放眼世界,他是“地球村”里的公民;要敢于担当,对自己和自然负责,对社会和家人负责,对国家和人类负责;要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要善于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有自信,有毅力,有意志;要会反思,敢质疑,善沟通;要具有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要有契约精神;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新学生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自然小语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当我们把好学生定义为成绩优秀、循规蹈矩、遵守纪律、老实听话时,就昭示着教育离“人”越来越远了。如果回到“人本”价值观上思考,首先学生是一个“独立”于一切目的之外的人,而工具教育显然是“反人”的;其次,传统的、以控制为手段的教育,显然是对个性的剿灭;再次,学生是“个体”,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学校作为一个“群体”概念,要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与担当。胡锦涛同志说:“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地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温家宝同志也曾说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在自然小语的“四新”教育学里,我们认为“新学生”首先应身心健康,其次要敢于担当,再次是要具备一定的学习、实践、创新、合作等基本能力。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学生”标准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现实背景下的新时代、新任务、新内容。
(四)自然小语的“文化”标准
自然小语认为:文化是课堂的DNA。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的深处是文化。在我们看来,传统课堂背后也有文化作支撑,但这种文化是什么形态和性质的?我们把它叫做“不相信学生文化”,因为太多的“不相信”,才导致不放心、不放手、不信赖、不归还……才有公然的“替代和包办”,才有命令、指责、干预、统一、惩罚……那么,“新文化”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自然小语的新文化首先是学生的文化。自然小语的新文化有三个关键词:自然的、人性的、成长的。自然小语的新文化不是专制、控制、囚禁,而恰恰是引导、点燃、激励;自然小语的新文化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与此对立的可能是有“毒性”的“文化”。自然小语的新文化基于“人本”,强化“人”的生活和生命意义;自然小语的新文化一定是主张自由、自主、自立乃至于学生自治;自然小语的新文化强调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自然小语的新文化主张多元评价,人人成为最佳的“我”;自然小语的新文化认同下列理念: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课堂即成长。自然小语的新文化是知、思、行合一的文化,是把孩子引入大海,而不是引入水管;是在心灵上写诗,而不是在伤口上撒盐;新文化该给予人一生有用的东西。
自然小语认为,课改说穿了是改文化——变传统的控制、管制、囚禁为点燃、激励、唤醒,这应该成为学校新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如果说教育的支撑是思想,那么文化应该成为学校的“魂魄”,改造学校文化,便是为学校“招魂”“铸魂”。遗憾的是,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依然有学校在煞费苦心地专注于为学生编制一个个的“金笼子”,他们打着“弘扬国粹”的幌子,以“课程”和“为儿童负责”的名义倒行逆施,忘记了教育原本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其说我们的自然小语是在倡导改造文化,不如说我们是在鼓励转换一种管理思想、营造一种生长氛围、构建一种全新的“学校关系”,或者干脆说——为成长提供一个“条件”,而不是去野蛮地侵占、开采“儿童世界”,扼杀儿童的自然天性,粗暴剥夺儿童的经历、体验和创造,甚至“专门与儿童作对”!我们什么时候学会了包容、尊重、接纳了儿童的一切,学会了“认识儿童”,学会了“从儿童出发”,我们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文化,因此,自然小语的文化必须是儿童的文化,而非校长、教师的文化!
三、自然小语的新转型
自然小语教学从“传授型教学”向“互动型教学”转型,(这就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比如自然小语中的语文教学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气”“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映射出“生命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素养。]〈自然小语教学强调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级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学生自己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自然小语的课堂观认为,要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需要高度重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重构知识概念,为教学转型奠定知识观基础。从性质上划分,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其中,事实性知识以记忆为主要获取方式,方法性知识以“做中学”为主要获取方式,而价值性知识则以“自我实现”的体验和感悟为主要获取方式。显然,当前的教学系统仍然过于重视事实性知识。第二,提高课程意识,为教学转型奠定课程观基础。在教学目标方面,不仅重视实现教学目标,更重视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效果上,不一味追求近期的外显结果,更注重长期的内在基础。第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教学转型奠定学生观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互动型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自然小语教学设法让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要素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对话的主体力量。第四,丰富“互动型教学”课堂,为教学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当前尤其要改变对于学生的“三不一没有”待遇,即“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和“没有自主学习”。自然小语教学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将“预习——交流——反馈”的课堂操作化和现场化,从而将“互动型教学”从理念转化为实施形态。
四、自然小语的新策略
自然小语在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课堂教学的六大策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学生互为课堂教学主体,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自然小语自主的引导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学法指导以及落实分层训练等手段,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有所创新。
(二)自然小语互动的和谐教学策略
自然小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建构、真诚对话,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主动、生动、健康地“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自然小语问题的对话教学策略
我们认为,对话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在具体实践中,自然小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师生搭建对话平台;通过设计层递性问题,提升学生认识;通过设计联系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通过对话,使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相互摩擦、碰撞、共振,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四)自然小语生成的探究教学策略
自然小语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一是教学问题的生成,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某一项学习任务,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生成许多问题并进行筛选,然后围绕这些精选的问题展开合作探究。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成,教师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富有个性且合乎情理和逻辑的观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小语积极倡导建立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基础上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自然小语体验的快乐教学策略
在“自然”文化理念引导下,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以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通过亲切、风趣、幽默的语言和体态,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设计切合生活实际的趣味性问题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趣味学习情境,设计各环节平滑关联、相互呼应、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六)自然小语情境的幸福教学策略
自然小语课堂追求课堂的和谐、高效,更注重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实现幸福教学,让学生获得幸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情境创设依托点的不同,通过借助教学音像资料、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教学活动、新旧知识的联系等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感受,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情境当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潜能,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进而形成高效课堂。
五、自然小语倡导真语文
自然小语认为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应用教学的语文课程,就要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而且还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出了新方向。语文课从原来的以学习课文思想、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转变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
自然小语所倡导的真语文就是按照语文教学规律,听、说、读、写整体推进的教学。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假语文,违反语文教学规律,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不顾学生存在的语文教学就是典型的假语文。很多人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音乐课、朗诵课,但就是不上语文课。假语文对学生最大的危害是,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了一辈子语文,却不知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准确的书面表达和如何反映思想。
自然小语教学观认为,要教真语文,教真语文要谨记以下三点内容。第一,课为谁而上?应该很明确,为学生而上。老师始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发言的学生,或者说话有困难、智力有障碍的学生,要对他们给予厚爱,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说,鼓励他们说。培养出很好的学生固然好,更好的是把不好的学生也培养好——这是最难的,也是我们最需要的。教育就是转变人,就是雕塑人,就是影响人。教育就是教书,教书是为了育人。第二,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就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目光要准,眼睛要毒,心地要善,嘴巴要甜。目光要准,是要看清这个学生有没有前途,这个学生为什么读得那么好,那个学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缺点,这个学生哪里有问题,这篇文章好在哪里。眼睛要毒,意思是要能看到文章背后的东西。心地要善良,是要爱学生,用现在的话就是说要爱生。这个爱生是出自内心的,不是放在嘴上说的。骗孩子、捉弄孩子,那不是爱。发自内心的爱是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儿孙,打心底喜欢他,当然也要批评学生,这是为了他好,不能一味地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不是爱。嘴巴要甜,会表扬孩子。是要表扬得他心花怒放,让他欲罢不能,让他有动力,让他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一个小孩一开始上课便打哈欠,后来老师表扬了他几次,他就渐渐焕发精神,一直举手发言。第三,语文老师自己要会说、会读。很多学生不会读书的原因是老师不会读,老师不懂怎样读、怎么示范、怎么规范、怎么要求。于永正老师说全国90%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原因就在老师。老师读课文不能像播音员和录音磁带那么读,读好课文至少需要三个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不要敷衍学生:“孩子们,慢慢地读进去,慢慢地读出来。”什么叫读进去、读出来,小孩不懂,就是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
自然小语提倡教师真教,学生真学。这个“真”字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掌握学生在上这堂课之前已有的知识、学习能力还有情感基础。学生不会的我们要教,学生想知道的我们要教,学生觉得难的我们要重点教,如此才是真学真教。古代两千多年延续下来的方法有它的道理,多读多背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可惜现在丢掉了。发达国家的语文课都不是讲读课,到美国去听课,很想听他们的老师怎么讲课,结果发现老师根本不讲课,即使是阅读课也是学生自己在读书。
自然小语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是教语文,是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可是语文老师大量时间都花在分析内容上了,因此,造成了教学效率不高。作家的写作方法、文章的表达方法,对孩子来说都是高深莫测的东西,是难以理解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不是要去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学习这篇文章当中到底有哪些方法学生可以学会、对语文学习有帮助。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这种能力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必须经过大学、师范的专业训练,还要经过三到五年的实践。而且,“三至五年”还是针对悟性好的老师而言,悟性差的可能还达不到这个要求。
自然小语要改变老师过度强势、过度讲解的现象。自然小语课不是一遍一遍讲课,讲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那么,语文课该怎么改革呢?自然小语认为语文课可以从课型改革开始。第一种课型是朗读课。课文读熟,多读多背,重视语言积累,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东西。第二种课型是表达课,表达课现在在我们语文课里面只占四分之一。从国际教学来看,母语教育中阅读和表达的比例一般是1:1,这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检验语文能力强弱的标志是能否流利地表达。第三种课型是读书课,不是老师讲书,而是学生读书。大量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学生的知识面也会越来越广,对文章的理解也越深。第四种课型是方法指导课。现在语文教学强调不过度追求语文知识、语文方法,但事实是应当追求完整的语文知识教学,因为零散的知识是无效的,知识只有在一个系统当中才是有效的。
自然小语教学,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当代的语文老师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叶老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教什么”涉及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就《两小儿辩日》而言,既无高深的道理,也没有道德伦理,只是一个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场景,一则好读,二则好玩,如何上出语文的味道?应抓两个点,一个是文言常识,一个是文言理趣,看似复杂,实则简单,一者以“读好”为基础,另一者以“辩好”为目标,这两者界定了语文的核心所在:读和说。至于“怎么教”,关乎本体性语文手段的话题,既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也涉及教学过程的建构。对于《两小儿辩日》,如何上得简单、学得轻松,成为语文教师们应着重思考的话题。经过深思熟虑,应以将其界定为四个词:读得通顺,辩得明白,评得有理,演得形象,这里读和演属同一概念,演是读的最高境界,是走入文境、活化语言的关键所在。只有积累到能背诵,且有读的气势在其中,才能演好。至于辩和评,既是文本内容的再现,更是学生口头语言的练习,特别是辩白体语言的掌握和评鉴能力的提升。概括在一起,就是两个字:“读”和“辩”。还是这两个字,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静心一想,语文就是这样简单。
六、自然小语教育的慢理念
自然小语的教育观认为,语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语文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
小学语文课程的“宗旨”是什么?说起来很简单:一是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二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主要有三:语文基本技能,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一句话,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就跟数学、英语等一样,是一门课程而已。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主要有三:审美情趣、基础品德;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的语文教育一是急躁,急功近利,过于重视升学率和就业;二是片面,唯分数教育,缺乏完全人格的教育和体育教育。而且二者似乎还有点恶性循环的意思——因为急躁,所以片面;因为片面,又难免急躁。整个社会也弥漫着超前、超快的教育硝烟。“五个月识字,一岁半能认200个汉字,三岁脱盲,六岁就能博览群书”“21天写一手好字”“快速阅读”“快速作文”“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广告词随处可见,吸引大众眼球的内核就是学得多、学得快,省时、快速、便捷。如果我们用匆忙焦躁的心态对待教育,占据孩子的童年,挤压孩子的睡眠,我们培养出来的也必将是肤浅的下一代。他们看不到身边的美好,只会用iPad看风景;他们听不到自然的和谐韵律,只会用iPod听音乐。减速并非落后,减速意味着在语文教育方面我们有主动性,意味着我们能更好地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积蓄力量享受人生。
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这些年我们有了宽带,有了高铁,有了排名世界第二的GDP,我们的生活也随之进入了高速路。我们习惯了忙碌,习惯了高效,同时,也习惯了把孩子从一个课外班拉向另一个课外班,让孩子从钢琴八级奔向九级,却忽略了本应和孩子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忽略了孩子的笑容、烦恼,更忽略了教育的内在规律。
众所周知,芬兰教育这几年来一直在世界首屈一指。2007年,国际经合组织公布的“国际学术教育评量”中,芬兰中学生的数理成绩与亚洲学生平分秋色,位居第二,仅次于中国台湾,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芬兰有一条非常值得深思的教育经验,那就是慢,一切慢慢来!芬兰不但没有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反而规定只有满7岁才能入小学,这比很多国家都要晚。而在我们国家,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早些接受教育,在孩子还不到6岁的时候就托人找关系送进小学。
我们常常很自豪中国孩子在数理化等学科成绩方面远远超过他国学生,我们也惊讶一些国外学生的假期竟然有3个多月,而且老师不留任何作业,学生也不上课外班。但是我们也苦恼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小时候拼命学,进了大学反而不爱学习,该玩的年龄他们超前学习,该学习的年龄他们却已经厌恶了学习;而一些国外的孩子小时候尽情玩,长大拼命学,他们在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看似缓慢的学习却能打造出具有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其实,语文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慢工出细活,放慢脚步,我们才能给孩子们真正的语文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成为培育心灵的活动。语文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生命,它必须符合生命本来的规律。语文教育也需要启蒙,需要回到原点,向真善美回归。唯此,语文教育才会成为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语文教育才会变成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
自然小语的教学观认为,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成为“他自己”的过程。他固然要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礼仪,但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他尤其是一个独立自在的生命体,他的自我、兴趣、个性要得到尊重,他的潜能、智慧、特长要得到生长。固然人的成长不全是快乐,这里面也有必经的训练和磨砺,更知道即使是知识的获得,通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养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但是,语文教育是为了唤醒孩子的灵魂,而不是置孩子的天性于不顾,一味给孩子上笼头。
自然小语认为教育应该“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陶渊明)。语文教育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成长过程。在语文知识的传承和教学绩效的考核过程中,教育者常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差生”。那些“差生”更需要语文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更需要语文老师耐心引导、悉心指教、平等看待、严格管理。所谓的“差生”的心灵难免脆弱、自卑、失意,他们的学习暂时是落后的,但他们不乏一颗善良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梦想。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那些所谓的“差生”重拾生活的信心和未来的梦想,用智慧和艺术的方式帮他们圆梦,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完善他们的品格,弥补家庭、社会等原因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的缺憾。也许在中考、高考中,他们不会给老师和学校带来荣誉和声望,也许在未来的人生中,他们也不会一鸣惊人,让学校引以为豪……但语文教师仍有责任使学生以完整的人格度过未来的人生。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属于大众化、平民化的教育,必须为社会的需要培养各种人才,而不仅仅是针对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
自然小语教育是一个“慢活儿”“细活儿”,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语文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语文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语文教学应该让“真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打到心灵深处”(陶行知语)。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个性特长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需要放慢语文教育的脚步。
自然小语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也是直接针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弊端提出来的。目前,功利化的教育以及家长、社会、政府对“高分”的竭力推崇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解不开的名校情结和受制于高考指挥棒的追逐高分的应试教育可以给人带来诸多的功利,这种功利教育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孤独症、学习焦虑症、感觉综合失调症等心理问题,甚至体质也在变差。如今,教师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均已成为严重的教育问题。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旦使学生成为考分的富翁、情感的乞丐,应试的强者、精神的弱者,语文教师就只能日趋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那么就会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适合未来长久发展的人”和“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越来越远。通常,我们要耐心地等待一个人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被教育者需要教育者针对具体的人而给予帮助——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所以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行动的临场智慧。
现在,徽派自然需要给自己的语文教育生活找寻一个生命的原点,一个思想的源头,一个美好的上游,让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从容的心情,去面对那些可能熟悉到厌倦了的教育场景和各种意料之外的教育事件。语文教师更需要把自己从时下“效率至上”的机械运转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困顿中解放出来,进入“慢”的语文教育情境中,恢复语文教育本来的“慢”性。语文教师一j旦在心态上慢下来,从客地寻找自己的语文教学节拍,就会发现语文教育也是一首悠长的歌。
综上所述,自然小语追求内心的恬淡和宁静、追求思想的自由与致远、追求与自然界万物和谐一体的美妙体验,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自然小语课堂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课堂更真、更善、更美;是为了让学生在言语训练,语言积累的同时体会到言语感受和言语想象的美好;是为了更加彰显课堂的情感熏陶,人文关怀;是为了让课堂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个体生命成长的血脉和基因。自然小语绝对不是某种课堂,它就是课堂本身。它不是一种策略,一种风格,抑或是某种流派。我们呼唤守护课堂学科属性的课堂教育;我们呼唤简单、自然的课堂教育;我们呼唤关注言语形式、言语动机,进而确证言语生命的课堂教育;我们更呼唤关注学生语言心得、生命成长的课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