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整理你的生活
在高效能人士的思维导图训练过程中,懂得用导图来整理自己的生活很重要。
思维导图只是一种整理工具,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我们有这种认识和理念,然后用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事实上,大多数人都缺乏一定的整理思维,导致在生活中浪费许多碎片时间。
比如,当你沉浸在自己手头的工作时,就会因为专注而高效,甚至可能在一口气做完某件事情后,并不会觉得疲惫,反而酣畅淋漓。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投入状态,我们将其称为“心流状态”。
身处于心流时间里,就应该尽可能地让自己不被打断,一直保持专注。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不得不分心,因为突然发现了让自己感到犹豫的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突然想不起来到底放在哪里,所以不得不打断手头的工作去翻找;抑或接下来要进行的两个环节,不知道先做哪一项更好,就在犹豫的瞬间,自己的思路被打断,然后莫名开始休息。
一旦被打断,我们就很容易从专注的状态当中走出来,开始下意识地进行放松,然后你就会发现,手中的App、社交行为等,不知不觉就会占用你接下来几个小时的时间。
我们所说的整理能力,就是针对这些生活中可能导致自己工作混乱的问题而来的。定期整理自己的衣柜,才能恰到好处地找到需要的那一件衣裳。面对我们手头复杂的工作,也应该进行合适的整理排布,才能按部就班地做好。
需要用思维导图来理清自己的思路,在各种意义上整理好自己生活的人,深受以下几种问题困扰:
1.经常觉得自己很忙,却不知道忙在了哪里,没有明显成果。
2.工作中要处理的事情很细碎,常常因为遗漏而造成一些失误。
3.在生活中会花很多时间放在找东西上,经常忘记某些重要的东西被放在哪里。
4.很难在多项事务当中做出取舍,常常因为犹豫而浪费时间。
这些过程都会浪费一些不必要的精力,让我们将时间白白花在寻找上。最好的解决办法则是建立整理思维,对我来说,整理思维的另一个核心就是建立“规则”。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这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的。我和我母亲的生活习惯非常不同,母亲是一个丢三落四、常常犯糊涂的人,因为喜欢把手边的东西随手乱放,经常出现找不到家门钥匙的情况。而这样的困扰在我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我在整理生活用品上非常坚持某些原则。即便是一把剪子、一卷胶带,在使用完毕之后,我也务必会将其放回原地。让需要的东西摆放在我熟悉的位置上,是我做家务时的一个原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微妙的强迫症吧。而这就导致我无法体会母亲的困扰,因为任何时候,只要我想用到什么,都可以在“老地方”找到它们。
后来我意识到这就是一种规则意识的建立。一个家庭的物品摆放,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既定规则,所以在任何时候我都会遵循这个规则去使用物品,也不必费心去思考这些东西都放在哪里了,因为它们一定是按照规则待在老地方的。
我们去整理自己的工作时,也应该建立规则意识。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建立“物品用完之后归位”的意识,储存在电脑中的文件也好,生活中的某样小物件也好,在你使用完毕之后,都应该将它放回原位或者归类到应该去的位置,只有坚持这样做,在这种意识引导下,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规则。
用一定的规则来整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对那些积攒了很多工作内容,却全部繁杂无序地堆放着的朋友来说,整理这些工作,给它们建立规则,不亚于给图书馆的书籍进行分门别类的编号。
我的建议是,为了避免自己缺乏思路,无法很好地整理,我们可以在工作积攒量较大的时候,先用思维导图来梳理一下自己准备如何整理,在明确思路之后,参考你从思维导图当中分析出的结果,来对物品、信息或工作进行分类,让它们待在自己该待的地方。
也就是说,在思维导图中建立自己的规则框架,然后参阅它进行整理,可以在最大限度地节省我们的脑力。
图2-1
我们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工作都分得很精细,所以围绕整理这个主题,可以先列出你需要整理的大项门类,作为一级分支。
然后在一级分支下,进行三个问题的思考,作为二级分支。问题分别是:
你对这一门类的整理需求是什么?
哪些东西使用频率较高,需要仔细规划?
什么内容是可以放弃或者丢掉的?
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断舍离的过程,在真正动手开始整理之前,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认识先做出大概规划,这样就知道接下来具体分析时,应该依照怎样的需求进行判断。同时,在初期大致思考出可以断舍离的信息,比如已经结束不需要再看的工作项目、永远也不会使用的物品、很久之前的文件或者资料等,将这些内容列举出来,把不需要整理、可以放弃的内容打包封存,就可以专心去整理其他的工作了。同时,也要单独列出你认为需要仔细规划和使用率较高的事物,这样再结合整个主题综合思考,你就会对自己的规划方案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只有真正找准需求,才能建立长久实施的规则,也只有真正去落实这些规则,我们才可以解决生活当中会烦扰自己、浪费时间的问题。
而思维导图的存在,就是帮助我们开一个好头,先把混乱的思绪梳理清楚,再让我们去付诸实践,最终将生活整理得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