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综合征
大部分的人在“封闭的盒子”里思考
人们在各个方面都强调不要被惯性思维束缚头脑,但究竟什么是惯性思维?它对生活有什么危害?简单地说,一个人思考问题时的思路是单向的,总是不自觉地遵循以前的思考习惯——就像子弹依靠惯性射击物体,汽车在公路高速直行,都很难及时改变方向一样。这就是惯性思维。它会造成思考的盲点,比如缺乏创新、不愿意对现状做出改变、经验主义和抗拒别人对自己观点的否定,等等。在本质上,惯性思维就是大脑对“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的坚持。
模板思维:从惯性到线性
惯性思维很容易成为定式,或者说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模板,让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在这个模板里面进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及路线,思考的方式与做出的决定的风格都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给你两张人物画像,一张画像上的人一表人才,另一张獐头鼠目,两人之中有一个是罪犯,你会指认哪一个?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獐头鼠目的那个人,就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可实际上,长相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犯罪基因。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所有的欧洲人都认为天鹅是白色的,不会有其他颜色。因此,欧洲人用“黑天鹅”代指那些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当第一只黑天鹅被发现时,人们的惯性认识被打破了,它在思想上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总是视而不见的事物也许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不过我们被强大的思维习惯遮蔽了头脑,被经验挡住了视野。
最经典的反惯性思维的案例,莫过于苏联改进破冰船的故事。传统的破冰方式是利用船本身的重量,加上船的动力,以撞击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但是这样做就得加强船头的强度,并且船的动力也要不断加强,用强有力的冲撞维持船的破冰力。但是即便如此,遇到一定厚度的冰时破冰船也会无能为力。后来,苏联科学家进行了创新,他们打破原有的思维,进行反向思考,把破冰的方式由原来的下压撞击改为下潜上浮,即把船头潜入水中,利用水的浮力由下往上破冰,浮力加上船的重量,破冰的效率自然成倍增长。
在某些时候,我们要勇于突破常识、习惯或经验的束缚,从惯性的驱动下走出来,重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只有打破了惯性思维,我们才能成功,或者认清事物的本质。
什么是线性思考?顾名思义,它就像一根“思维之线”,单向前进,并且缺乏变化。与惯性思维相比,线性思考引发的问题更为严重,它是前者的升级版,是具体的思考与行为方式。形象地说,它就如同我们的大动脉,返流则不通,因为受到了人体结构的限制。当人的头脑按照线性思考想问题时,他不仅会受到常识和经验的局限,还会被方向约束,很难调整自己思维的方向。与之相反的是非线性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即反惯性,也就是将单向的线性思考转化为发散性思考,它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千变万化,灵活地应对问题。
去年,我带着家人去青岛旅游,在海边遇到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看起来运气不错,不到两小时便钓了十几条大鱼和一些小鱼。临走时,老人却把大鱼全部放生,只带了小鱼离开。第二天我又遇到了这位老人,临走时他依旧像昨天那样放生大鱼。
我好奇地问他:“先生,您怎么把大鱼全部扔掉呢?您要放生的话,可以把小鱼扔掉,大鱼放回大海并没什么价值。”老人听了以后却很平静地说:“因为我的锅没这么大。我喜欢吃整条的鱼,不喜欢把鱼切成段。”
这个答案令我哭笑不得,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我说:“那您可以换一口大一点儿的锅,这样扔掉不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吗?”
老人不以为然地答:“我换大一点儿的锅,自己还是吃不了!再说了,我现在的锅刚好适合我现在的灶台,如果我换比较大的锅,岂不是连灶台也要一起换掉?还有,这个灶台我已经用习惯了,换新的我也不一定会用。”
这位老人的思维就相当于一个封闭的盒子,他在盒子里打转。这个盒子始终围绕的核心是:我不需要大鱼。其他的诸如:我只有一个人、我的锅很小、换了大锅还得换灶台等,均是围绕在核心问题周边的护栏。不管我换多少种问法,如何去提醒他应该转换思维,老人头脑中思维的惯性和思考的线性始终都会将其拒之门外。
跳出封闭的盒子
有一位乡镇企业家是搞养殖的,生意规模很大。2010年的时候猪肉价格大涨,他便在第二年的春天多养了五百头猪,以为能大赚一笔。结果,这一年春天肉价突然大跌,他损失惨重。这位企业家心想:今年跌,明年一定涨。索性再次增加养殖数量,谁知次年的价格再次下跌,他赔得一塌糊涂。
有人问他:“为什么接连两年价格低迷,你仍然大量养殖?”
企业家懊恼地说:“大家都说‘一年赚一年赔’,那些种菜的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是经验,没想到这次吃了大亏!”
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考方式。他不去分析市场上出现的新情况,仍然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结果受到了沉痛的教训。多年的经验让他产生了认知惯性,认为事物一定会按照过去的规律运转。他的头脑是封闭的,思考与判断也是闭合的。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某种现象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周而复始,具有某种可以判断的规律,于是人们可以轻易地总结出可靠的经验。在顺利或者成功的时候,这些经验或方法都会迅速融入我们的思维,转化为常识,形成思考的惯性。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有周期性,但却不具有普遍性。如果一直使用线性思考方式去考虑,用经验的惯性来协助自己的判断,得到正确结果的概率就永远都是随机的。
怎样从封闭的盒子里跳出来,战胜头脑中的惯性思维呢?
第一,克服“鸟笼逻辑”:想问题前先问一下自己“为什么”。
在心理学上,惯性思维又被称为“鸟笼逻辑”。我们在屋里挂一个鸟笼,来访的客人便总会问你“鸟去哪儿了”,以至于最后你不得不扔掉鸟笼或者真的养一只鸟,以顺应人们的思维。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地采用惯性思维思考问题,当他们看到鸟笼时,都会想到这里面必然有一只鸟。
但是,如果在此之前反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个鸟笼不是装饰品?”当你能够在判断前先想到“为什么”的问题,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思考的盲点,从惯性思维综合征的保守、循旧和拘泥于常识的状态中走出来。遇到任何需要你作出判断的问题,都可以先反问自己的大脑——我为何要作这样的判断,有没有可以推翻这个判断的理由?
第二,“慢一步”和“跨一步”:作决定前让思维的惯性停下来,再重新起步。
慢一步就是退一步,就像开车降慢速度,当车子停下时,清空头脑中的思维,想一想还有哪些因素没有考虑周全,有没有其他办法。如果能够慢下来,那位乡镇企业家就能观察到眼下市场的变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在高速发展中一直盯着前方——那是经验指给他的方向。
最后再向前跨一步,跳出由经验和常识组成的固有思维,超越思维的惯性,让头脑闪出更多的火花。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产生了新的思路,对问题有了新的见解。让思维停下来,是克服惯性;让思维向前跨,是超越我们过去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