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A,就是B
为什么非此即彼这么有市场
非此即彼是一种非常极端的且极为常见的思维方式,它是制造文化、种族和立场对立的心理根源。我们都知道它是错的,并清楚地体会到它已经并将继续产生严重的后果,但很多人仍无法避免。如果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人们通常能保持理性且公正;一旦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通常会迅速地划分是非对错,并为自己的立场发声。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极少的概率出现大奸大恶——过错方完全单一的情况,大多数时候,大部分事情都无法简单地划出界线、分清对错。我们每个人既是好人,又是坏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取决于观察事物的视角和不同的立场。
一个人如果具有非此即彼的思维,他就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他们的世界里,不管遇到任何问题,最终答案只有一个。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条单行道,是单项选择题——不是A,就是B,没有第三种选项。
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逻辑便是黑白分明:
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对的,就一定是错的。
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深受这种极端思考方式的伤害,以致用怀疑的目光审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偏离正常的讨论轨道,坚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激烈地攻击对方:“你为什么不同意我的观点?”最后得出一个“正义”的结论——“你肯定是故意针对我”。这将使你轻易地陷入与对方不在同一频道对话的错位现象,冲突不断,直到迫不及待地要跟对方打一架。
例子1:小朱是你的同事,他的工作能力很出色。有一天,你发现他在统计部门业绩时漏掉了你的一些重要工作,导致你当月的收入减少了几百元。你对他的好印象从此烟消云散,并把他放进了自己的黑名单。虽然他主动向你道歉,表示他不是有意的,而且自掏腰包把奖金补足,但你仍然对他怀恨在心。因此,尽管大家都认为他应该晋升,你仍然在领导征求意见时写了一封匿名的举报信,强烈建议公司不要提升他。
问题——如果一个人在自己心目中不再是好人,那么他就一定是坏人,哪怕他纠正过自己的过错甚至做了一件大好事,仍然无法让你认同对方的行为。这种思维难免有些小肚鸡肠。小朱固然在工作中存在失误,也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但谁没有犯过错呢?你没有在工作中偷懒吗?你没有嫉妒过优秀的同事吗?非此即彼的思维把人分成了对立的两派,不是君子就是小人,让自己变得狭隘,也让人与人之间丧失了信任。
例子2:在工作会议中,你和同事就一个项目的操作方案吵得不可开交。你们对彼此的思路都不认同,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方案才是最正确的。争论的话题从成本到管理,从市场到竞争对手,你们无所不吵,针锋相对。最后,你们开始互相指责对方,把以前哪怕很小的过节都翻了出来。事情发展至此,你和同事已经是水火不容的大仇人了。最终上司让你们闭嘴,并否决了两个方案。
问题——非此即彼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喜欢翻旧账,把不相关的事情拿过来作为否定对方的论据,想尽一切办法搜罗不利于对方的信息。从这点来说,它与以偏概全的思维有很大的交集。只要我看你不顺眼,你身上就全是缺点,你过去干的所有事情都是罪证。假如对方也持有这种思维,你和他的战争将无休止。
长此以往,这种思维将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麻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刺猬一样的人,没有人愿意与你产生任何关联,最终你会孤立无援。
失去团队归属感
你会发现,当大家在谈论有意思的话题时,你虽然很感兴趣却无法参与其中,因为只要你一靠近,大家就像拉响了默契警报一样,谈话自动结束,他们纷纷走开了;公司有什么好事的时候,你经常最后一个知道,没有人愿意通知你;同事一起聚餐时,你会是那个冷场的人,因为你一开口说话,就容易得罪人;你一出现,大家就沉默了;凡是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你都很难做好,因为你一方面对工作有着近乎完美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特别在意同事是否与你步调一致。这让人们十分担心,因为稍有不慎,你就会产生对立的想法:“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很难独立和换位思考
你习惯于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肯定一件事。哪怕你的观点总是正确的,这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不能容忍异议,更不能允许别人质疑你。这种对自身权威的强烈维护会让你和别人产生沟通障碍,人们和你沟通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的,甚至敷衍了事,根本没有办法深入。因为谁也不想得罪一个刺头,多说一句话可能就会产生冲突。所以,聪明人会远离你,他们不再尝试成为你的朋友。和你关系最亲近的人将是痛苦的,他(她)会经常指责你不懂得换位思考,偶尔也会语重心长地劝你成熟一些,如果规劝不能让你及时醒悟,你们的关系也容易产生裂痕。
种种严重的表现都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在研究中,但凡喜欢用单项选择法去思考问题的人,即便面对自己的父母与妻儿,很多人也很难做到真诚沟通。久而久之,他的行为也会染上极端的印迹。比如,他可能会讨厌外面的声音,虽然噪声很小,他也会觉得十分刺耳,坐立不安;他完全关闭自己,把“完美自我”关在另一个世界中,开始学习蔑视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可怕的局面,如何帮助自己从这种极端的思维假象中走出来?有什么技巧吗?
最简单的办法不是读深奥的心理学书籍或去上培训班,而是学会自我解读和治愈。现在,安静地坐下来,找出一张纸,先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下来。慢慢写,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一周或两个月),不管经历了多少上述的情况,把它们全部写在纸上。然后询问自己:“哪些事情有可能是我的错误,而不是别人的?”
要把自己的分析过程写在每件事情的后面,尽可能忘掉自己的判断,优先考虑对方的立场——如果我是对方,当时我会怎么想,会不会也采取相同的看法?定期重复这个方法,你就能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看待事物时不再非黑即白;而是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为自己和他人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共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