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与孝经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孝行故事之一:孝感动天之舜帝

【原文】

【虞】舜,姓姚,名重华,瞽叟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陶于河滨,器不苦窳;渔于雷泽,烈风雷雨弗迷。虽竭力尽瘁,而无怨怼之心。尧闻之,使总百揆,事以九男,妻以二女,相尧二十有八载,帝遂让以位焉。

【诗赞】

队队耕田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读解】

在最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传说中的第一位国君是尧,百姓都尊称他为“帝尧”。

帝尧已经老了,他每天都在想,自己去世以后,把国君的位置让给谁呢?他看看身边这些大臣们,跟随自己办事已经多年了,个个都为国家出了大力,按说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他们也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帝尧自觉上天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这件事还真耽搁不得了。

因为帝尧总觉得,他需要的接班人不是眼前的这些人,这些人能力虽然都很强,但好像某个方面还稍稍欠缺一点。

他正在苦思冥想中,侍臣进来禀报:他派出去寻访的人都回来了。帝尧心里最焦急的事情就是等他们,他高兴地吩咐侍臣:“快!请他们进来,别耽搁,越快越好!”

侍臣应命退下,一会儿功夫,他派出去的使者陆续进来了。大家向帝尧行了礼,然后围绕着帝尧坐下。侍臣给大家端上饮水,众人喝过了水开始向帝尧报告寻访的情况。

帝尧已经三次派人去到四方访查有德行的人,目标最后集中到一个叫舜的人身上,访查的人都报告说,“凡是认识舜的人,都夸奖他‘至孝’”,但具体的事迹却不多。这一次他派出这些人是专门到南方舜住过的地方,再做一次实地考察,如果没有误传,就可以决定接班人的人选了。

使者去的地方是舜的老家姚墟,其中一人报告说:“那个村子里的人都姓姚,他们对舜都很熟悉,说舜从小就是个尊敬父母和邻居、吃苦耐劳懂事理的好孩子,大家都很喜欢他。他母亲去世早,是后妈握登带大的;但后妈偏心自己生的孩子象,尽管对舜不好,舜还是很尽到自己作为子女的礼数。”

听到这里,帝尧插话问:“他的父亲呢?”

使者继续报告说:“我们也都查问过了,他父亲很早眼睛就蒙上了一层白翳,看东西很吃力,村人都叫他瞽叟。瞽叟干不了什么活,舜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里里外外都是他忙活。即便这样,舜的糊涂妈握登和骄横的弟弟象,还是处处刁难舜。但舜一句怨言都没有。”

帝尧听到这里,眼里闪过一道亮光,抬了抬手,示意使者继续。

“村民们告诉我们,舜的弟弟象为人十分刁蛮,仗着母亲宠,父亲管不了,总是欺负哥哥。有一次,他们家的房子漏雨,瞽叟让舜上房去盖茅草。舜在房上忙活,象在底下把梯子给撤跑了,舜下不来,后来还是冒险跳到房子旁边的一棵树上才下到地面上来。”

“舜没说什么吗?”帝尧问道。

“他下来后也没骂人也没告状,只是笑笑对弟弟说:‘以后别淘气了,把我摔坏了,爸爸干不了活,还不都是妈妈和你的事?’”

帝尧脸上露出一副赞许的神色。

“还有一回更让人气愤,”使者似乎有些激动,帝尧示意他喝一口水再说,“大王在上,我没事,只是有些气恼。瞽叟让舜把家里的井淘一淘,舜把绳子系在腰上下了井,可万万没想到,象在上面竟然把绳子给割断了——”

帝尧一惊:“还有这样的事?这不是害人性命吗?快说,后来怎样了?”

“村人说,还是舜命大。那口井井壁上有一个洞,他把井淘完,爬到井半腰钻进洞里,从洞里顺着道终于爬了上来。”

“后来呢?”

“舜觉得在家里不好待,就跟父母说明,自己到黄河边上的一个工坊里学习制陶。一年以后出了师,他烧制的陶器又薄又结实,价钱还特别公道。村民都到他那里去买,遇到家贫的,他就送给人家。”

又一个使者说:“舜在历山种地的时候,天上的飞鸟都敬爱他,纷纷飞落地面帮他撒播种子;庄稼熟了,野猪野兔也都不来祸害。而且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情:他种地一年,风调雨顺,雷电都绕着他种的地走。”

帝尧听了使者的讲述,连连点头:“我要找的就是这样的人啊!”

帝尧决定亲自去看一看,马上下令属下备好车,就出发了。

一路辛苦,快到姚墟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人唱道:

大哉舜兮,爱敬双亲;教象以悌,斯世苦心。

德哉舜兮,厚佑乡邻;耕稼历山,斯鸟为耘。

美哉舜兮,化育万民;孝感动天,斯国福音。

帝尧听了这歌,不由得击了一下掌:“舜啊舜啊,你在万民中的口碑这么好,我就认定你了。今天一定要把你找到!”帝尧命赶车人把唱歌的人请了过来,一是问他这首歌是谁编的,二是向他打听舜现在何处。唱歌人回答说:“大家都这么唱,不知道是谁编的。”至于现在舜的下落,他只知道舜正在雷泽那里张网捕鱼。

帝尧按唱歌人的指点,赶到雷泽,看到有人在那里捕鱼,以为他就是舜。见了面一问,才知不是。捕鱼人说:“我下网的时候,舜的确来了。但他看见我正在捕鱼,就到河的下游去了。您到下边去找他,他应该在。”

帝尧便向河的下游找去,走了一大段路,找到了正在捕鱼的舜,问他:“你去的地方已经有人在捕鱼了,你为什么不往上走,却到下边来呢?”

舜虽然不知道面对的是天下有名的贤君帝尧,但对方年龄比自己大出许多,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人家是先到的,我再往上走,不就是从人家的网里抢鱼了吗?”

听了这句话,帝尧立刻决定:把国君的王位禅让给舜,先负责总领百官的职责;并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老师,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舜由此得了“帝舜”的封号。

帝尧去世了,帝舜接班当了国君。帝舜在位数十年,他的孝行故事流传很广,万民争相仿效。在帝舜治理国家的时代,华夏大地政治清明,万民富足。

中华孝道的代表首推虞舜,虞舜的孝行故事被写入儒家的重要经典《尚书》,《尚书》可以视为儒家的政治经典,可见“孝”与政治是有直接关联的。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蒙学教科书《二十四孝》,也把舜的故事排在第一,说明舜的孝行故事具有很深远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是什么呢?

新编“孝感动天”故事,没有像《尚书》所载那样直接讲述虞舜的孝行,而是把帝尧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讲述他为华夏王国寻找王位继承人的经历。

尧舜禹三代,被视为中华民族建立国家的发端。虽然从客观上讲,尧舜禹三代的“国家”,还没能超出部落联盟的水平,但毕竟是从野蛮时代跨进文明时代的一个关键门槛。帝尧属于第一代联盟首领,他的功绩在于凝聚原来分散的、各自为战的氏族部落为一体,发挥与动用集体的力量来建设属于自己民族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更新换代是必然的规律。帝尧年老力衰了,他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便是新一代部落联盟首领的遴选。既然选择,就要有选择的标准。帝尧心中的标准是什么,开始他并不明确,但是通过实践考察,逐渐聚焦到“孝”的问题,“孝”成为帝尧选择帝舜禅让接班的唯一标准。

孝,为何能成为帝尧选择部落联盟领袖的标准?

被儒家纳入“十三经”的《孝经》第二章说得很透彻: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这一章的标题为“天子章第二”,顾名思义,是讲给天子并要求天子不仅理解而且施行的。理解什么呢?要理解:爱亲的人,是不会去侮辱他人的;敬亲的人,也是不会怠慢他人的。所以,天子所拥有的孝德,应该是率先垂范,成为天下人的榜样:不仅爱、敬自己的亲人,也要将孝的美德教化给百姓。所以,《尚书·甫刑》篇说:天子有了美好的德性,天下亿万臣民都赖以得到幸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孝文化起源很早,发生也很自觉。孝德,不是仅属于自己个人的修养问题,也不是仅属于自己家庭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