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求学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要始终保持“童心”

(明)李贽 李贽(1527—1602),字卓吾,别号宏甫,温陵居士等。明朝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二十六岁中举,三十岁被选为河南辉县教谕,历官至云南姚安府知府。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童心就是真心。童心是没有丝毫虚假,纯粹真诚的,是人心初时的根本。如果失掉了童心,也就失掉了真心,也就不再是一个真诚的人。做人如果不真诚,那就完全丧失了为人的根本。

童子是人的根本;童心是心的根本。人心的根本怎么能够失去呢?为什么童心在许多人身上很快地就丧失了呢?原因是在开始的时候,有所见所闻从眼睛耳朵里进入到人的内心,在心中成了主宰,童心于是丧失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道理通过所见所闻进入到人的内心,成为心的主宰,童心便丧失了;随着时间的长久,知识和道理积累得越来越多,那么所懂得的和明白的就日益增多,于是就了解到好的名声人人喜欢,就专门来张扬它,于是童心就这样失去了;了解到坏的名声人人都厌恶它,就专门来遮掩它,于是童心便丧失殆尽了。对于道理的所见所闻,都是因为读了很多书而从儒家经义与明理中得来的。古代的圣人,又何曾不读书呢?然而,他们不读书,童心本来便存在,即使读了很多书,也注意保护童心不让它失去啊。不像一般的学者,因为读了很多书反而使自己的童心受到了蒙蔽。学者既然因为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童心就受到了蒙蔽,为什么圣人又如此多地著书立说来困扰他们呢?童心一旦被困扰,那么,人说出的话就不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落实到政事上去,政事便失了根基,把它写成书,则辞不达意。不是内心所具有的就不彰明美好,不诚实也不能够吸引人,想求得一句纯真的话,成为始终也不可能的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童心既然受蒙蔽,心里便都是些从外面听到见到的知识和道理了。

既然心里装的都是些儒家道理,那么所说的话便都是些儒家的经义与名理了,不是由童心里发出来的。文辞虽然巧妙,于我们有什么相干呢?难道不是以假人来说假活,做假事作假文吗?做人一旦假,那么就没有不假的了。既然如此,用假话对假人说,那么假人就欢喜;用假事对假人讲,那么假人就欢喜;用假话对假人谈论,那么假人就欢喜。没有不假的,也就没有不欢喜的了。全部都是假把戏,矮人看不清,怎么能分辨呢?这样,即使世上有最好的文章,都埋没在假人之中而没有全部被后人看到,此类事情难道还少吗?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出于童心的。如果童心一直存在,那么大道理也就不流行,所见到的和所听到的也不会常存。那么就无时不可以作文,无人不可以作文,没有一样关于文字的体裁形式不是文章了。诗为什么一定效法于古选上的,文章为什么一定要效法于先秦?文章发展到六朝,变化成为近体诗,又变化成为传奇、院本、杂剧、《西厢记》、《水浒传》、八股文,贤者说:圣人之道都是古今最好的文字,是不能凭时间先后来论的。所以我由此而想到有童心的人自然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更别说什么《六经》,什么《论语》和《孟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