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佛法来华,先经西域。在汉代,我国佛教渊源,首称大月氏、安息与康居三国。安息虽闻善海上贸易,但范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狮子及拔符(形似麟而无角),和帝永元十三年复献狮子及大鸟,则其通中国,非全由海道。至若月氏、康居,则自常经陆路来华。凉州、长安,故为佛法传来之所必经。但史书阙载,其地教法流行状况不可得言。至若东京,则为汉代译经唯一之地点。支谶、安清均止于此。安清宣化,听者云集。严浮调在洛出家。桓帝奉佛,北宫已立浮屠之祠。而《道行经后记》洛阳城西有菩萨寺。《般舟三昧经记》言于洛阳佛寺校定,则东都确已有佛寺。而同记中,谓经在许昌寺校定。又《水经·汳水注》,襄乡浮图,汉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树碑。又《高僧传·安世高传》,谓其曾至桑垣。而魏时《放光经》送到仓垣,其地有水南、水北二寺。(《祐录》七《放光经记》)仓垣想即桑垣,其城亦临汳水。据此则洛阳以东,淮水以北,佛教已有流传。
楚王英所辖地,约跨今苏皖豫齐诸省(原有彭城[今徐州]八城,汉明帝特为楚王英益以取虑、昌阳二县[临淮]),在淮河之南北。及永平十三年,英以罪废徙丹阳泾县(今南京西南安徽辖境),赐汤沐邑五百,从英南徙者数千人。(《明帝本纪》及《金楼子》卷三)佛教或因之益流布江南。故汉末丹阳人笮融,在徐州、广陵间大起浮屠寺。夫笮融为丹阳人,而在徐州(即彭城)、广陵间佛事若是之盛,丹阳为英所徙之地,徐州为楚国治所,不能谓与之无关系也。
兹以群书可信之记载,表列汉代佛教分布之地方于下:
汉代译经大概均在洛阳。唯《高僧传》谓安世高曾行迹江南九江、会稽、豫章、广州一带。其所记既涉奇诞,又自相矛盾。盖杂取《宣验记》(亭神一段,据法琳《辨正论》系出《宣验记》)、昙宗《塔寺记》、刘璆 《寺塔记》、《荆州记》诸书,类皆距汉末年代已远,而且均出江南人手笔。六朝时南人好撰神怪小说,其言多不可信。而慧皎既兼采诸书,安侯在洛事迹,所记遂极简单,亦若此师之遗烈,反盛于南方。慧皎,梁之会稽人。《高僧传》所载,均南详北略,为此书之一缺陷,固亦不仅于《安清传》为然也。(皎之《世高传》原以《祐录》之传为蓝本)且东汉安息通华,非必由海道经交、广入洛。而《高僧传》明言世高宣经事毕,值灵帝之末,关洛扰乱,乃振锡江南。则其影响所及,仍以江淮以北为盛也。《长房录》著录安清所译百七十六部,多为《祐录》所不载,乃曰“诸经在江南所译”,则本出长房揣度之辞。《三宝记》向以杂乱见讥,其言甚不可信也。
由上所言,佛教入华,主要者为陆路。自汉武开通西域以来,中外交通,据史书所载,多由陆路。西汉虽有海上交通(见《汉书·地理志》),然当不盛。及至东汉,日南徼外从海外贡献。会稽、交趾均有海上交通。安世高之徒陈惠,乃会稽人。而交趾之牟子,著论为佛道辩护,则佛法由海上输入,当亦有其事。然佛教东渐,首由西域之大月氏、康居、安息诸国。其交通多由陆路,似无可疑。即在两晋,天竺僧徒来华,亦大多数不取海程。据此则梁任公谓汉代佛法传入,先由海道,似不可信也。又梁任公旧常分中国思想为南北两系,谓江淮人对于玄学最易感受,故佛教先盛于南。而法人伯希和谓,早期佛教有扬子江下流教派与北方教派之分。(1920年《通报》:《牟子译文序》)亦均不可通之论也。夫楚王英固为信佛最早而最显著之人。然观于其建武二十八年始就国,而其兄弟中又多交接方士。其染佛化,任公谓其必不自洛阳,其不可通一也。安世高在洛译经,“听者云集”,乃据汉晋之记载。其行化江南吴粤,则江南晚出之神话,任公执此而谓佛教盛于南,不可通二也。襄楷原籍在今山东省。其时山东与江苏之交通,不能谓较与洛阳更形便利,而襄楷得读之《四十二章经》,必来自洛阳。伯希和乃据襄楷言佛,乃谓佛教自江苏传到山东,其不可通三也。襄楷有化胡之言,鱼豢亦载之。而鱼乃京兆人。(见《史通·正史篇》)“桑门”诸译名,见于明帝诏书,张衡《西京赋》(平子南阳人,少游京师)。而伯希和谓化胡传说,“桑门”译名,均属扬子江下流教派,其不可通四也。至若彭城地属可南可北。其距大江与伊洛路程远近虽颇有差异,而交通则同其畅达。伊存授经之事,似在洛阳,乃佛教传来最早之事迹,桓、灵之际,三宝亦兴隆于东都。而谓楚王英受南方教化,属扬子江下流,佛教先盛于南,其不可通五也。
东汉洛阳为首都,西通西域,遂为佛教重镇。此外佛教不盛于南阳荆襄或大河以北,而独盛于齐楚以及江淮之间者,盖亦有说。《史记·乐毅传》:黄老之学,出于齐。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封禅书》:燕齐海上之方士,不可胜数。又言汉武帝信李少君,“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仙事矣”。而其时淮南王招纳方术之士千余人。则北方燕齐之学,已布江淮之间。故至东汉之初,济南、阜陵(原淮南地)、广陵及楚诸国王,均信方术。招纳者有渔阳方土。其时方仙道盛行于淮济一带,佛教初来,被视为一种之道术。因而彭城、广陵之间,亦盛行其教。又按《江表传》,称于吉琅琊人。(《吴志》注)襄楷亦称宫崇为琅琊人。东汉琅琊国,当今胶东沿海地。而琅琊县近海上之劳山。太平道发源于此。琅琊与楚国,东汉俱属徐州。而琅琊、平原(襄楷、平原湿阴人)则现均属山东。楚王英、笮融、襄楷所在地域,与道教发源地不远也。夫东汉常并祀佛老。黄老之道以及方士托名于黄老之方术,其盛行之地亦即佛教传播之处,为理之所应然。但道术源出燕齐,渐及江淮。佛教来自西域,首至伊洛,既不能有南北文化系统之分,亦不能因此而执佛教早先由海上输入。梁任公曰:“楚王英信佛,固属个人信仰,然其受地方思想之熏染,盖有不可诬者。”吾固亦赞同其说。然英之信佛,非即可证明自海道移植,而地方思想,固亦北方之风气,其所推论,案之事实,失之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