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现代佛学名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养 生 成 神

安世高之学,禅数最悉。禅之用在洞悉人之本原。数之要者,其一为五蕴。蕴义本为积聚,谓人本为五蕴聚也。故唐玄奘译为蕴,东晋罗什尝译为众(《祐录》僧睿《大品经序》);但溯自汉以后则译为阴(《翻译名义集》“五蕴”条引《音义指归》,语可参看)。安世高译《阴持入经》云,积为阴貌,乃得蕴之原义。但不知中土人士,何以初译为阴?(按支谦译《梵志阿image经》云:“五阴覆人,令不见道。”译者或原本此义)阴原与荫通。《玉篇》云:“幽无形,深难测,谓之阴。”《太玄》卷七《摛》云:“莹天功、明万物之谓阳也。出于形、深不测之谓阴也。”汉代以来,中国阴阳五行家言盛行元气之说,故汉魏佛徒以之与“五阴”相牵合。支谦译《佛开解梵志阿image经》曰:

天地人物,一仰四气: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人之身中,强者为地,和淖为水,温热为火,气息为风。生借用此,死则归本。

康僧会《六度集经》卷八《察微王经》曰:

深睹人原始,自本无生。元气强者为地,软者为水,暖者为火,动者为风。四者和焉,识神生焉。上明能觉,止欲空心,还神本无。因誓曰:“觉不寤之畴”,神依四立,大仁为天,小仁为人,众秽杂行,为蜎飞蚑行蠕动之类。由行受身,厥形万端。识与元气,微妙难睹。形无系发,孰能获把?然其释故禀新,终始无穷矣。王以灵元化无常体,轮转五涂,绵绵不绝。

又《阴持入经注》解“五阴种”云:

师云:五阴种,身也(师或即安世高)。(中略)灭此彼生,犹谷种朽于下,栽受身生于上(康僧会《安般序》云:一朽于下,万生乎上。《牟子》云,但身自朽烂耳,身譬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又犹元气,春生夏长,秋萎冬枯。百谷草木丧于土上。元气潜隐,禀身于下。春气之节,至卦之和,元气悁躬于下,禀身于上。有识之灵,及草木之栽,与元气相含,升降废兴,终而复始,转三界无有穷极,故曰种也。

身本乎无形之元气,而神识亦微妙难睹。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

心之溢荡(此指心之发动,即意也),无微不浃。恍惚仿佛,出入无间,视之无形,听之无声,逆之无前,寻之无后。深微细妙,形无丝发,梵释仙圣,所不能照明。默种于此,化生乎彼,非凡所睹,谓之阴也。

而《阴持入经注》有曰:

识神微妙,往来无诊,阴往默至,出入无间,莫睹其形,故曰阴。

夫佛陀之教,首在破我。僧会所持之阴,仍承袭汉化佛教神明住寿之说。而佛教之无我,则旧译本为非身。如《阴持入经注》,称四法印为非常(后译无常)、苦、空、非身(后译无我)。而其释“非身”曰

身为四大(地水火风),终各归本,非己常宝,谓之非身。

此则所谓身者乃形体。人死神灵不灭,而形体分散,故曰非身。“本”者乃元气,人死复归元气也。

人乃阴阳之精气(阮籍《达庄论》语),神识之昏明,亦视元气禀赋之多少(嵇康《明胆论》语)。此乃中华固有之学说。而天地自然,自亦为元气所陶成。日月之运行,寒暑之推移,悉依于元气之变化。如元气失其序,则阴阳五行不调适,人身之气不和而疾病生。《大藏经》中有吴竺律炎共支越译《佛医经》,其大意同乎此。盖谓人身之安泰,均依内外元气之调和也。

至若人心之病,则在为内外情欲之所扰乱,为五阴所蔽,致失其本有之清明。故康僧会《安般序》曰:

情有内外,眼、耳、鼻、口、身、心,谓之内矣。色、声、香、味、细滑、邪念,谓之外也。经曰:“诸海十二事”,谓内外六情之受邪行,犹海受流,饿夫梦饭,盖无满足也。

内外情欲牵引,而受邪行。欲邪行之不生,当治之于未发。如是而守意之说尚矣。《后汉纪》谓佛教在息意去欲。《四十二章经》谓佛言慎无信汝意。汉魏间有《十四意经》《不自守意经》。而《安般守意经》为汉晋间最流行之经典。

汉魏佛经中,意字原当梵文二字,一指心意(谓末那也),一谓忆念。所谓安般守意者,本即禅法十念之一,非谓守护心意也。言其为守护心意,乃中国因译文而生误解。盖中国“意”字,本谓心之动而未形者。如《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云:“心之所之谓意。”《天道施篇》:“万物动而不成者,意也。”而《安般守意经》曰:“以未起便为守意,若已起,意便为不守。”意者,即《安般序》所谓“心之溢荡”也。夫心神之扰乱,当治之于动而未形之时。然心意之动极速(康僧会《安般序》曰,一日一夕十三亿意)而难知(僧会比之如种子,因其未成形难知,而为行为之根也),守护极难。故《阴持入经注》云:“意危难护,其妙难制”,治意之方,则在行安般禅法。

守意之说,中国道家养生之常谈。《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本为养生家言。(非董子所作)其言曰:“意劳者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继曰:“君子闲欲止恶以平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道家养气之方曰吐纳。吐纳者亦犹佛教之安般也。现存《安般守意经》,亦多杂入道家言。如曰:“安为清,般为静,守为无,意名为,是清静无为也。”汉末以来,安般禅法疑与道家学说相得益彰,而盛行于世也。

道家养气,可以不死而仙。佛家行安般,亦可以成神。盖禅法之旨,在端心一意,去恶除蔽。荫蔽(五阴乃荫蔽)既消,心识澄静。于是如明镜精金,明镜之普照,精金之炼器,均可从心所欲。(上见《六度集经》卷七首段)康僧会《安般序》曰:

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眼所观,无幽不睹。往无数劫方来之事,人物所更,现在诸刹,其中所有世尊法化,弟子诵习,无遐不见,无声不闻。恍惚仿佛,存亡自由。大弥八极,细贯毛厘。制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八不思议,非梵所测。神德无限,六行之由也。(六行谓安般之六妙门也)

按佛法禅定,效果有二。首在致解脱入涅槃,次为得神通。汉魏禅家,盖均着重神通。疑此亦受道家成仙说之影响也。

总之,神气微妙,非凡所睹,与元气相合而有身。释故禀新,周而复始。人生之祸患,外因四大之不调而生疾,内因心识之扰乱而堕邪僻。邪僻之对治在乎守意。意者,心之动而未形者也。意正则神明,神明则无不照、无不能而成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