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标准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物流标准化的价值和原则

1.3.1 物流标准化的价值

有人说,物流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通行证,是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发动机,是实现物流行业价值的试金石。从物流标准化工作内容、物流标准化内涵与外延来看,物流标准化对物流企业、物流行业乃至其他行业与社会治理的确都会带来诸多的价值。从我国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物流标准化探索实践来看,物流标准化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6方面。

一是降本增效,塑造品牌。物流标准化会带来整个物流运作体系的革命性变化。以基于托盘标准化的循环共用模式为例,一片小小的标准托盘带动了货架、叉车、货车车厢、周转箱、包装、产品规格和信息编码等上下游及相关装备的整体标准化。这种整体性的物流标准化提高了物流作业效率,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确保了物流质量,减少了物流环节,提升了物流管理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降本增效的价值显而易见。在此基础上,物流标准化还会促进相关企业带来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变革与价值提升,特别是客户满意度与市场口碑的形成,将最终沉淀为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品牌效应。这种品牌塑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引领突破,驱动变革。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强调的是标准的引领价值。在物流领域,物流标准化意味着物流运作模式、管理、服务和技术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得到系统化、规范化和权威化的总结提升,如《托盘共用系统信息化管理要求》(GB/T 38115—2019)、《托盘单元化物流系统托盘设计准则》(GB/T 37106—2018);意味着之前没有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物流相关领域有了明确、科学、统一的标准,甚至具有突破意义的标准支持,如《车用起重尾板安装与使用技术要求》(GB/T 37706—2019);意味着部分涉及物流安排、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内容必须强制执行某些国家强制标准,如《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 1589—2016)。这3方面的物流标准为我国物流运作提供了经验,弥补了空白,设定了底线。先进经验引领行业发展,弥补空白实现政策突破,坚持底线思维强力驱动行业变革。

三是行业规范,产业协同。标准是执法监管和消费者维权的依据。监管部门、检测机构能够依标准执法、依标准检验和依标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物流标准化为物流行业规范发展,特别是市场秩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行业诚信管理和企业分类管理提供标准依据。与此同时,物流标准化也为其所服务的其他产业提供了业务协同、数据对接和资源共享的标准依据。这些物流标准化成果也成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相关产业发展服务机构监控监管或服务物流行业及其相关产业的重要依据和工作抓手。

四是精益智慧,绿色发展。标准化是精益物流管理和智慧物流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条件,离开了标准化,精益物流和智慧物流均无从谈起。因此,物流标准化为精益物流和智慧物流创造了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基于物流标准化,在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合理驱动下,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精益物流和以智联互通为核心的智慧物流,在我国得以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物流标准化也成为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驱动力,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包括铁路、民航和邮政系统,均明确提出了绿色物流发展计划,出台了《绿色交通标准体系》。基于物流标准化的绿色物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物流领域的广泛共识。

五是国际融合,质量强国。标准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之一,是实施质量兴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在物流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我国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基础设施设备标准的制定工作,特别是高速铁路标准和国际标准集装箱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我国积极采纳物流领域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ISO 18186:2011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成功实现了我国物流标准走出国门零的突破;我国部分国家标准成功转化为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系列标准(非政府组织部分)。依托物流标准化、深入开展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物流相关国际标准的研讨和编制、融入物流领域国际标准组织大家庭、提升我国物流标准的国际话语权,是我国从物流产业角度实现“质量强国”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六是经验转化,人才育成。众所周知,物流标准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对相关科学技术研发与物流运作管理经验总结提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正式标准形成的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过程实际上还是一个人才发掘、人才培育、人才炼成和人才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标准相关的物流企业人员、标准研制项目成员以及相关专家会有深入的交流研讨与智慧碰撞,从而形成对物流标准研制参与者的培训。经过这些物流标准化项目历练的物流企业人员、标准研制成员无疑是物流标准最忠实的宣传者、实施者和推广者。

1.3.2 物流标准化的原则

物流标准化的内涵、外延和价值决定了物流标准化工作必须讲究方法策略,必须有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关联因素。总之,物流标准化是有方法的,必须坚持这些方法背后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以下6方面。

一是整体规划,分项建设。物流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叠加服务对象关联产业行业的复杂性无疑会使得物流标准体系变得十分庞杂。物流行业功能板块、细分市场和所在区域等方面的发展不均衡,也使得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必须考虑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的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涉及的复杂因素会成倍增长。因此,物流标准化工作的第一个原则是进行基于发展现状、可预见发展需求及前瞻战略的整体规划,并结合物流行业的关键差异特性,提出分项建设、逐步推进的实施路径。通过该原则,首先锁定物流标准化的范围、层次和深度,并且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奠定基础、预留接口。

二是专业细分,界限清晰。在前一原则的基础上,物流标准化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专业细分的原则。应在充分考虑细分物流环节、细分功能板块、细分行业物流、细分市场条件、细分地理区域和细分物流应用场景等关联因素的基础上,对物流标准化的具体实施界限与定位加以清晰界定,确保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专业细分对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不做这种基于专业细分的标准化定位,则无法保证物流标准化的成果质量和实际应用效果。

三是政府搭台,市场唱戏。尽管我国物流业已经进入了现代物流2.0时代,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传统物流行业依然是一个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行业竞争激烈、技术含量不高和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的基础性服务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物流标准化工作已逐步从“行政需求”转变为“市场需求”,物流行业呼唤有利于行业规范和高质量发展的物流标准体系。因此,政府应该改变在物流标准化工作方面的角色,在物流标准化工作中承担更多的顶层设计、服务和监管作用,坚持“政府搭台”原则,同时激发物流行业商协会、高等院校及其他标准化社会组织(含企业本身)在物流标准化建设中的市场积极性,强调“市场唱戏”原则。《标准化法》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在各级政府机构的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更加细化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把“舞台”扎得更稳更牢靠,让想上“舞台”一展身手的市场主体更加踏实、放心。

四是内外协同,兼容并蓄。从前文的物流标准分类可以看出,不少物流标准本身也是其他某个行业的标准。这种情形的存在给我国物流标准的统一管理、技术参数的统一协调和矛盾冲突的解决都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必须讲究内外协同、兼容并蓄,并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体现我国物流标准化的一致性与协调性。其中,内外协同至少包含3方面,首先是物流业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内部协同,其次是物流业与其他关联行业甚至产业之间的外部协同,最后是我国物流业和国际物流业之间的国际协同。在这个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将其他关联行业、产业和国际物流业的先进技术、模式和经验等融入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促进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科学发展。

五是持续迭代,全程管理。标准是具有时代性、阶段性和局限性的技术成果,会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环境变迁和政策调整等诸多内外部因素而削减其有效性。因此,国际标准组织确立了5年复审一次标准的国际惯例,我国《标准化法》也借鉴了这一做法。我国物流行业近年发展速度比较快,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物流技术、物流模式和物流组织形态。因此,物流标准化应当坚持持续迭代、全程管理的原则,围绕物流标准的生命周期开展动态化管理。不一定非要按照惯例或《标准化法》规定的每5年对物流标准开展一次评估,只要发现物流标准编制发布时对应的外部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应当启动标准修订程序,而且标准管理部门应建立标准修订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程度的标准修订提供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流程。

六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与持续迭代、全程管理原则比较类似,但是更强调物流标准化在紧随国家政策导向方面的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管理理念的调整应当在物流标准化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我国从2015年开始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要求。物流标准化也应当响应这项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并结合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物流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其中,融合创新与协调的精益物流、坚持开放共享的智慧物流以及彰显节能减排环保的绿色物流,是切实落实这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物流标准化工作同样还需在坚守科学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对相应的物流标准体系进行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优化。


(1)是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后文出现含义与其一致。

(2)这是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后文若出现,含义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