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季氏
题解 政治道德
国家政治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在于人,在于执政者的修养,在于执政者的品质。所以,君子见用,则天下太平,社会欣欣向荣;小人得势,则鸡犬不宁,动荡纷呈。
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一以贯之的精神就是共享和平。我们既不想侵略别人的土地,也不想占有别人的资源;既不想垄断别国的市场,也不想左右他国的政权;不想控制他国的经济命脉,也不愿意无偿拿取他国的财富;不愿意侵吞别人的劳动果实,也不愿意觊觎别人的花园。我们崇尚和平,我们继承了创造的血脉,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正因为如此,古老的中华文明传承至今。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夫子]指季孙。
[颛臾]国名,鲁国附庸。
[东蒙]山名。
[陈]布。
[列]位。
[兕]犀牛一类的野兽。
[柙]关猛兽的木笼。
[椟]木匣子。
[固]谓城郭完固。
[费]季氏私邑。
[欲之]想要这样做。
[寡]民少。
[贫]财乏。
[均]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
[干]盾。
[戈]古代兵器,长柄横刃,可横击钩杀。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后以“萧墙”比喻内部。
周任:古代史官。
季氏准备征伐颛臾。冉有、季路前往拜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求!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上代的君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是在被封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臣属之民啊,有什么理由去征伐呢?”冉有说:“季大夫想要这么做,不是我们两个做臣子的意思啊。”孔子说:“冉求!古代良史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再任职;如果不能,就让贤。’遇到困难而不去帮助,将要摔倒而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你做辅佐的大臣呢?而且你的话太过分了。放虎豹归山,把龟玉毁损在盒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接近费邑。此时不攻占,必留后患,成为后世子孙的危险。”
孔子说:“冉求!真正的君子最厌恶的是口是心非的伪善者。那种心里本来想要,却做出虚伪的推让,还要编造出冠冕堂皇的理由的人,是十足的小人,是不道德的。我也听说过:有国有家的人,不忧虑财物的多少而忧虑分配不均,不忧虑贫穷而忧虑生活不安定。因为平均则没有贫富的悬殊,和顺则无所谓多与少的差别,生活安定则没有覆灭的后顾之忧。诚能如此,即使远处的人不服从治理,那么就修治文明的德行吸引他们来归服。既然招他们来了,就安置他们,使他们安心居住。现在仲由与冉求你们二位也在同时辅佐季大夫,居住在偏远地方的人不能悦服而来,国家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而不能守卫,却筹谋在国内发动战争。我估计季孙真正的忧患,不是在颛臾,而是在萧墙之内呀!”
马融曰:“周任,古之良吏。言当陈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
谢氏曰:“当是时,三家强,公室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
洪氏曰:“二子仕于季氏,凡季氏所欲为,必以告于夫子。则因夫子之言而救止者,宜亦多矣。伐颛臾之事,不见于经传,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与?”
侵略者的遁词
任何统治集团采取政治行动总需要理由,不论这理由是建立在怎样的逻辑之上,都振振有词。“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古来征伐争战,又有几次是正义的,是真正替老百姓着想的?又有哪一次的战争不是一小撮野心家、阴谋分子私相密谋的结果?战争无非强取豪夺、阴谋篡袭,徒使百姓遭受流离战乱的苦难。让人更感无奈与滑稽的是,每次战争必有檄文昭告天下,阐明其替天行道之意。这貌似义正辞严,实则声色俱厉,强词夺理,无非壮己之胆,借以推卸责任罢了。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盖]大概,似乎。
[希]通“稀”,很少,少见。
[议]非议。
[陪臣]大夫的顾问,非国家之臣。
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则礼乐征伐等国家大事由天子决定。政治昏暗,则礼乐征伐等大事由诸侯擅自越权决定。由诸侯执秉国事,大约十世之内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如果国事执掌在大夫手中,五代之内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若是由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传到三代就很少还有不丢掉政权的。天下政治清明,那么政权就不会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
刑昺疏曰:“政出诸侯,不过十世必失其位,不失者少也。”
智者的箴言
治国的三种境界:一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高度的中央集权;二曰“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高度的政令畅通;三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高度的思想一致性。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思想于此得到明确的体现。集权可以使政令得以迅速贯彻,使国家意志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诸侯分权割据,必然导致政出多门,民众无所适从,从而各附其党,动荡不宁,众议沸腾。但是,没有正常的民主制度,所谓思想的一致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逮]及。
[三桓]指季孙、叔孙、孟孙三家,皆为鲁桓公的后代。
孔子说:“国家的政事不由朝廷决定的状况,已经持续有五代的时间了。权力落到大夫的手中也已经有四代了。由此观之,从桓公之后三家大夫的子孙已趋衰微了。”
苏氏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政。政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今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矣,故皆不久而失之也。”
圣哲的警示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国柄旁落,家邦面临着倾覆的危机,危亡在即。危险啊!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便佞]投合人意,巧言善辩。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结交正直的人,结交诚实的人,结交见闻广博的人,是有益的。同虚伪奸诈的人交朋友,同谄媚奉承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那都是有害的。”
尹氏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如是者,可不谨哉?”
品质决定一切
朋友是影响我们德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交友不慎,往往贻误终身。但是社会是复杂的,虽有“合者交,不合者远之”之自由,可是为了生活谁又能保持永远的距离?有些关系仍然需要维持。泾渭虽然分明,但生活的河流却总是裹挟着泥沙俱下。
生活的哲理告诉我们:不走的路都要经过三次,不愿见的人总也有狭路相逢的时候。我们不论做什么,总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人之一生总有一些不期而遇。尽管你并不愿意看见某个人,但是无法完全避开,我们能不容纳吗?谁也不能否认生活中形成的这样或那样的圈子,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团体,除利益目标的一致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志趣相近。但是,谁又能影响谁的命运呢?慎择其友,这是人们都极为重视的。谁能对我有所助益?谁能对我构成损害?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品质。品质高尚,何惧与强盗同路?品质低劣,虽处庙堂,犹为小人。芝兰生于山野,与狗尾草相混,然而香气依旧。杂草虽然跻身良田,与禾苗比肩,总还是被人刈除。择友固然重要,而尤其重要的是修养我们自己的品德。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嗜好也有三种。喜欢有节制的礼仪音乐,喜欢称述他人良好的德行,喜欢交结很多贤德的朋友,这都是有益的。喜爱骄奢淫逸的娱乐,喜爱无度的浪荡闲游,喜爱饮逸无度的饮宴,则是有害的。”
尹氏曰:“君子之于好乐,可不谨哉?”
人生的航标
兴趣是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有益的、健康的、高尚的兴趣爱好,对于人生的成就具有积极的帮助。不良的、低俗的、怪癖的嗜好,往往会导致不好的变故。纵观历代成就伟业、为后世所敬仰的先贤,皆是修养严谨、自律自强的的人;而纵欲无度、奢靡淫逸之人,必为后世所诟骂。回顾近些年查处的腐败官员,无一不是因为放纵了不当的嗜好,授人以柄,从而走向倾覆。因此,古人说:“慎其好哉。”
美好的人生离不开健康、积极的品行,而品行的养成决定于志趣。志趣、爱好,有所节制,当以义为先,以礼为约。无度的奢靡必将成为隐患。一个人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欲望得到满足之时。那种幸福是深刻的,深入内心乃至渗入血液。而满足兴趣的方式又有很多种。所以,古人进一步说:“大德无好。”
克己复礼,其意正在于此。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愆]过失。
[瞽]比喻有眼无珠,不能察言观色。
孔子说:“侍奉君子,常犯的过失有三种:不该说话的时候急于表现自己,喋喋不休,叫做急躁;应该深谈的事,却因怕担责任,言不及义,借以搪塞,叫做隐瞒;不能权衡环境定势,看不出别人的态度如何而陈述己见,叫做有眼无珠。”
尹氏曰:“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关键在于把握时机
君子得其时然后行之,非其时,当自慎处,谨修其德,预为准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得]得到,贪得。
孔子说:“君子处世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不定,警惕贪恋女色;等到壮年,血气正盛,警惕不择手段的竞争;待到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警惕贪婪无度。”
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劭也。”
先哲的告诫
做人处世戒之在争。争权、争名、争利、争逞意气。无序的竞争,必将招致腐败。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畏]敬畏。
[天命]天理,命运。
[大人]有盛德之年长者。
[侮]戏玩。
[狎]怠慢不敬,轻视。
孔子说:“君子在三个方面心存敬畏:畏惧上天的宿命,畏惧长辈和有学问的大人对自己产生成见,畏惧自己的行为违反了圣人的警语箴言。小人无知,不理解天命的不可逆转,因而不知敬畏,只知攀附权贵却对大德之人怠慢不敬,谎言欺瞒、戏谑玩弄圣人的言语。”
尹氏曰:“三畏者,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己,则何畏之有?”
先哲的告谕
上天是永恒的,与生俱来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唯修德或能有所助益。天地如衡,人居其间,正则安,危则覆,不可无畏。有德之长者,不可轻慢。因为他是你品德的镜子,是你修身养德的导师。圣哲的警诫是深刻的,发乎至情,达乎幽微,有着历经沧桑的睿智,洞穿时空的彻悟,不可无畏。诚能有所畏惧,则时刻惕厉,从而鞭策自己进取。小人放纵自己,不知上天之可畏,不知道德之不可侮,不信圣贤之言,因而终其一生为小人。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凡是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之人,都有一个目标,一个旗帜,一个中心,一个信仰。一个没有精神寄托的人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当他沾沾自喜之时,往往就已经是失败的开始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困]困穷,困顿。
孔子说:“一生下来就有着超常智慧的人,是上等的人,是天才;通过学习而求得知识,是略次一等的人,是人才;身处困境而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是平庸的人;处于困境之中而仍然不思发愤学习的,实在是不可救药的下等人,那是真正的蠢才啊。”
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
用学习支撑我们的生命
天才是存在的,不容怀疑。但是天才如果不勤奋努力,其成就也是有限的。就如昙花,很快会枯萎,不足凭恃。天纵之大德才,凤毛麟角,仍然不放弃努力。我辈平凡之人,又岂能懈怠?
凡事在于学而知之。功业、德行的成就在于日积月累、不断的进取。
任何时候,任何情境都不应该放弃学习。让我们用学习升华我们的生命,用学习成就我们人生的精彩,用学习达到我们事业的辉煌吧。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貌]姿态,体态。
[忿思难]气忿时要考虑到可能产生的后患。
[见得思义]见到可以拿取占为己有的东西,要想想是否应当获取,是否合乎道义。
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要经常注意:观察事物时要努力洞察清楚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发现其深隐于其中的含义;听取别人的见解时要全神贯注,说话听音,锣鼓听声,要明了其弦外之音,不要拘泥于讲话人的只言片语;待人接物时,要注意神态始终保持温婉得体,不卑不亢,既不因其位尊而倨傲,也不因其位卑而谄媚。日常仪表神情、姿态行为注意保持恭敬谦逊诚挚;语言忠厚,不欺不诈,不闲议人非;做事谦敬认真,一丝不苟;有疑问时应及时请教;情绪冲动时要顾虑到面临的困难和后果,理智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看到可能获取的利益时以道义做出评判。”
朱子曰:“视无所蔽,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色,见于面者。貌,举身而言。思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必惩。思义,则得不苟。”
程子曰:“九思各专其一。”
谢氏曰:“未至于从容中道,无时而不自省察也,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此之谓思诚。”
工作是美好的
我们的周围总是有一些人好逸恶劳,总想少做或者不做事情,然后希望得到很多甚至全部的利益。他们缺乏责任感和对工作的热爱之心。
但是人生的日子不好混,我们应当为有一份工作而心存感激。因为工作不仅带给我们薪酬,带给我们快乐,更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看看失业者的生活吧,你就会为有一份工作而珍惜,你就会因为今天工作的忙碌而欣喜,感觉充实而美好。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行]推行,传布。
孔子说:“看见好的唯恐不能达到,看见不好的就像伸手从热汤中捞取物品一样唯恐避之不及。我见到过这种人,我也听到过这句古话。隐居在僻静的地方是为了保持他的志节,奉行道义是为了传播他的思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但还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驷]四匹马驾的车。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他死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德行值得让老百姓称道。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可是老百姓到现在还怀念、称赞他们。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春华秋实会有时
有功的人,人们歌颂其功绩;有才能的人,人们称赞其能力;有德行的人,人们赞美其品德。
穷其一生而无人称道,那么这一生也就虚度了。一个人不论在生前占据何种位置,享有多少威势,为人称道的,不外乎德行、业绩、言语。“言语”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好的;业绩有大小,志于远而得之近,求之高而就于低,或者命运不济所成有限,这都是合乎规律的。唯有德行,是人人皆可自觉修养并从中受益的。德行是为人之本,是世人皆可拥有的。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死后会留下什么?如果仍然没有答案,不如多留一点好的精神、好的形象给子孙后代吧!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说:“你在老师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啊。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恭敬地从他面前走过。他问:‘学《诗》了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于是便开始钻研学习《诗》。过了一段时日,他一个人站在院子中,我又恭敬地从他面前走过。他问:‘学《礼》了没有?’我说‘没有’。‘不懂得《礼》的法度,则无法立足于社会。’我于是就认真学习《礼》,只听到过这样两次啊。”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提出一个问题而得到了三方面的答案:听到《诗》的精义,闻知《礼》的奥妙,又知道君子对待儿子与学生是一样啊。”
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君子无私
天地至公,圣人无私。君子不私其子,必致公正于天下。
历来腐败之官僚总爱借权使势,其家属子弟,尽皆通达。其所传家者,并非诗礼,而是仗势敛财,多多益善。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寡]寡德。
[小童]犹言不懂事理的童蒙。
小国君主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己称做“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在外交文书中对异国的人说“寡德的小国君主夫人”,外国的人也称做“君夫人”。
惯常邦交不逾礼
在我们这个重视礼仪文明的国度,礼仪等级繁杂琐细,令人敬慕而又感到无措。其实,待人,恭敬有礼;处事,固守原则,据理坚持,就可以了,又何必太在乎虚文褥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