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驾驶基础—获得安全的前提
对于这个题目,有人可能不屑一顾。但据我观察,没能很好遵守最基本的驾驶要领的人,并不罕见。有人在选车时非常注重安全。事实上,安全,不仅在于车辆,更在于驾驶。
开阔视野—将驾驶席尽量升高,让整个头部,高出方向盘
如果您注意观察,不难发现,有些身材并不高的人,也经常把座椅调到最低,导致双眼所处位置,仅仅略高于方向盘。从外面看过去,犹如无人驾驶。
绝大多数汽车的驾驶席,高低都是可调的。一味把座椅降到最低,导致驾驶视野不够开阔,对安全显然是不利的。
驾驶视野与安全行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驾驶中,除了前面,还应该随时观察自己的左、右、后,座椅调得太低,就会影响视野。比如,一位身高1.65米的驾驶者,坐在轿车、MPV、SUV当中,由于座椅高低的不同,视野差异会很大(表2-15)。
表2-15 轿车、MPV、SUV视野对比 单位:毫米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对于身材较矮的人来说,座椅调到最低位置,眼睛仅仅高过方向盘30~50毫米,视野实在太狭窄,很难在第一时间敏锐地观察到前后左右的情况。
如果身高在1.75米左右,根据上述测试,视线会高出方向盘80~110毫米,视野稍微好一些,但完全可以做到更好—把座椅调到最高点。因为,即使升到最高,头部距离车顶仍有50~100毫米。也就是说,对于轿车来说,驾驶席升到最高,头部也还有三指宽的富裕空间,至于MPV(途安)以及SUV(昂科威),头部富裕空间就更多了。
有人担心,座椅升得太高,头顶距车顶太近,会不会不安全?我认为这种担忧没必要。开车首先得系安全带,人员与座位连为一体,遇到坑洼,有些颠簸,人与座位同步上下,碰头的可能性不大。至于特别剧烈的颠簸,恐怕只有越野时才会遇到,且车速都会比较低。
安全驾驶的基础之一是观察,早一两秒发现危险,也许就能化险为夷。不止一位历经车祸的人,都将责任归结于事发突然。其实,仔细且全方位地观察,往往就能消除相当一部分“突然”。观察必须有良好的视野。为了安全,还是尽可能把座椅升高一些吧。我认为,对于多数车型来说,身高在1.7米左右的人,都应该把座椅升得比较高或升至最高点。
将座椅调整到一个合适的高度,以整个头部高出方向盘为宜
前后调节—双臂伸直,以手腕刚好搭在方向盘上缘为准
有人喜欢把座椅尽量往前移,身体与方向盘太近,给旁人的感觉是抱着方向盘开车。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安全。身体距方向盘太近,手臂的活动空间就会受限,打轮动作受阻。
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喜欢把座椅尽量往后,以宽松的姿态驾车。而身体距方向盘太远,会影响打轮速度与幅度,从而降低操控的敏捷性。此外,踩刹车的动作也会受到影响。
驾驶者距方向盘最合理的距离,是双臂往前伸直,以手腕刚好搭在方向盘上缘为准。这个距离,不仅有利于灵活地掌握方向盘,同时有助于踩油门与踩刹车。
双臂往前伸直,手腕刚好搭在方向盘上缘
双手握方向盘—左右手分别握在3点钟与9点钟的位置上
双手握方向盘,是安全驾驶最基本的要领。只有这样,才能让施加在方向盘上的力量最均衡,无论往左还是往右打轮,都能很好地控制汽车。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比如前轮爆胎,采取这样的驾驶方式,能尽最大可能避免汽车失控。
左右手分别握在3点钟与9点钟的位置上
全神贯注—一心无法二用,稍一走神,没准儿就会酿成大祸
驾驶时必须全神贯注,绝不能走神儿。比如看手机、点烟、聊天,哪怕只耽误了1秒,也会影响到驾驶安全。假设时速只有60公里,1秒就能行驶16.67米。如果走神了1秒,采取措施的距离就缩短16.67米。成功避开与不幸相撞,也许就在这16.67米。
正当我写到这一段时,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位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居然低头捡拾掉在地板上的东西。等到捡完东西再抬头,发现车辆已经跑偏,冲着路旁的行人冲了过去。结果是,无辜的行人不幸遇难,驾驶者赔款+入狱。
眼观六路—驾驶时,必须随时全方位观察
在驾驶过程中,不能只看前方。要利用车上的三个后视镜,随时掌握左、右及车后的状况。只有时时保持对周围的交通状况了如指掌,才能确保真正的安全驾驶。有人特别担心突然窜出自行车或行人。事实上,除了个别情况,多数交通意外都是有先兆的,就看您能不能及早发现了。
后视镜的角度
有文章介绍,后视镜的调整,应该是本车车体占四分之一。我认为,如果这样做,后视镜里的视野就会被压缩,不如把镜片尽量往外调,让车体仅仅位于镜片的边缘。因为,通过后视镜需要了解的,主要是身后的情况,视野越大越好。
后视镜视野越大越好
后视镜里的盲区
任何后视镜都会有盲区。为了避免盲区导致事故。建议往左变更车道时,身体略微前倾,如果后视镜盲区里有车辆,通过这个方法就能观察到。
把身体略微前倾,就能发现,实际有辆车
A柱往往会阻碍视线
左转弯时,A柱往往会阻碍视线,最好在即将左转时,通过左侧车窗观察自己的左侧及左前方。
右转弯的观察
右转弯时,一是看车外后视镜,二是看车内后视镜,两者均未观察到后方有车驶近,才能打轮右转。如遇情况复杂路段,甚至应该转身回头观察,才更周全(有些国家将这一条列入必须事项)。
深色太阳膜对安全不利
有人怕晒,左右车窗均贴有太阳膜,如果是深色膜,每遇外界光线较暗时,观察视线受阻,于安全不利,此时,最好降下车窗。毕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深色膜让观察视线受阻时,最好降下车窗
变道别害人—变更车道前,必须先开转向灯
任何一辆车侧后方45°左右,都会有盲区。不开转向灯就贸然打轮变更车道,显然是不安全的。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别伤害他人,变更车道前,至少两次观察后视镜,同时开启转向灯,闪三下之后,再缓慢打轮。
越来越多的汽车,将转向灯设计成拨一下操作杆,自动闪三下,就是这个道理。
切勿疲劳驾驶—注意力下降往往是祸端的诱因
每个人的精力不一样,能够持续驾驶的时间各不相同,究竟何时会疲劳,很难一概而论。只能依靠自我感觉。当感到有些疲乏,就应尽快停车休息。因为,人在疲劳状态下,注意力和反应速度都会下降,如果恰遇意外,没准儿就会发生事故。
绝不能猛打方向盘—遇紧急情况,应该踩死刹车,而不是猛打方向盘
前车急刹车、前方突然出现人或物体,有人便不假思索地猛打方向盘,试图躲避。而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是失控。
每当遇到前方有突发状况,首先必须踩刹车。如果事态紧急,就用全身最大力量踩。所谓最大力量,第一是将右腿伸直,第二是上半身微微抬起往前压,从而使右腿有更大的力量。即使您的车时速高达100公里,急刹到静止状态,仅仅需要40米左右的距离即可,这个过程耗时极短。
踩死刹车之后,如果需要,观察一下后视镜,确认相邻车道无车,且自己的车速已经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打轮躲避。
紧急状态下打轮技巧—“推”比较安全
车速较高时如果必须打轮,请切记要“推”,而不要“拽”。比如,高车速状态下往左变更车道,应该用右手“推”方向盘,而不要用左手“拽”方向盘。右手“推”方向盘之后,左手跟着往回“推”,让前轮回正。因为,“推”的力量较小,不容易导致汽车失控。“拽”的力量较大,掌控不好,很容易导致打轮过量,汽车因此失控。
方向有延迟—打轮与回轮的技巧
上段内容中谈到,在车速较高的状态下,要用“推”轮的动作,一只手“推”轮之后,另一只手跟着往回“推”。也就是说,“推”轮必须是连续的。请记住,打轮动作与汽车实际反应之间,存在时间差。打轮必须有个提前量。就拿转弯来说,如果转弯已经完毕,车头已经对准新的行驶方向,您才开始回轮,那就晚了。还得左右修正,才能让车保持正确方向。
事实上,无论高速还是低速,哪怕是停车场内比走路还慢的蠕动,只要是转弯,回轮都应该有个提前量,才能让行车轨迹漂亮、顺畅。
眼看去路—过弯驾驶要领
不仅回轮需要掌握恰到好处的提前量,目光也是如此。每当快速过弯,尤其是狭窄路况中的弯道,您的眼睛应该注视着即将要前往的那条弯道,而不是眼前的直道。当然,前提是已经确保有足够安全的空间。
驾车时如果只看眼前,不懂得让目光有个提前量,一方面不安全,另一方面行车轨迹僵硬,影响车速。
转弯前先开转向灯,再看后视镜,安全后才能转弯。转弯时,首先观察前方路况,然后将目光投向即将前往的地方
学会看后视镜—判断与后车的距离
后车处于车内后视镜的不同位置,说明了它与您的远近。
后车位于车内后视镜中间位置,表示它距离您比较远。只要前、后车的速度大体一致,前车没减速,变更车道很安全。在高速公路上,如果车速较快,变更车道时,应该首先确保后车位于您的车内后视镜中间位置。
高速路上变更车道时,应确保后车位于车内后视镜中间位置
后车位于车内后视镜的边缘,此时它与您的距离有所缩短,大概在10米左右,约为两个车身长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时,只要没减速,这个距离可以安全地变更车道。
在普通路上行驶,只要没减速,后车位于车内后视镜边缘,可以保证安全变更车道
后车在车内后视镜里只有一部分车身,说明它距离您非常近,大概只有一两米的间距。如此短的距离,通常只有在市区拥堵道路上,前、后车的速度都比较慢,才能安全地变更车道。在普通公路及高速公路上,这么短的距离最好不要贸然打轮变道。
后车在车内后视镜里只有一部分车身,变更车道不安全,除非是拥堵路段
任何汽车的后视镜都有盲区。变更车道前,应多观察几次。如果只是草草看一眼,就立刻打轮变道,运气不好的话,没准儿就会出事故。
当前、后车处于某一角度时,前车后视镜里,根本看不见后车
超车后何时往回打轮—看被超车辆前轮
超车后,驶回原车道,应以不影响被超车辆正常行驶为准。最安全的做法是,超车后,右侧外后视镜中可以看见被超车辆的两个前轮,才能打轮驶回原车道。
超车后,外后视镜中能够看到被超车辆的两个前轮,才能往回变更车道
如果刚刚超完车,才看见被超车辆的一个前轮,就打轮变更车道,虽然由于车速快,多数情况下不会剐蹭,但也是很不安全的举动。
超车后,外后视镜中只能看到被超车辆的一个前轮,变更车道不安全
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应等到被超车辆出现在车内后视镜中间位置,再往回变更车道,才是最安全的。
转向不足—抬起油门
汽车失控最常见的两种情况:第一是转向不足;第二是转向过度。
转向不足:特指汽车没能沿路过弯,而是依旧往前冲,有冲出路面的趋势。出现转向不足的原因,通常是进入弯道的速度太快。相对来说,前驱车更容易出现转向不足。纠正转向不足很容易,只要抬起油门,让车速下降,很快就能夺回控制权,重新掌控车辆。
转向不足与转向过渡
如何避免转向不足?
当直道即将结束时,减速,让车以适宜的速度入弯,就不会出现转向不足。如果入弯前没减速,进入弯道后意识到车速太快,才慌忙踩刹车的话,结果往往会很糟,甚至有可能失控。当然,每种车能以多大的速度过弯,无法一概而论。它取决于车身重心、轮胎等诸多因素。假设其他因素一致,轿车过弯速度往往大于SUV,因为后者重心高。
如果想快速过弯,操作方法是入弯前减速,弯中加速。尤其是手动挡前驱车,入弯后,大概在弯道中心,降至2挡,大脚给油,车子能以很漂亮的姿态,急速过弯。
转向过度—打反轮、抬油门
或湿滑路面、或打轮过猛,就有可能出现转向过度,也就是俗称的甩尾。相对来说,后驱车比较容易出现转向过度。
在路上,转向过度往往意味着要出事儿。此时,立刻打反轮—车头往左,您就往右打轮,同时抬油门,让车速下降。如果速度不高,打一次反轮就够了。如果速度高,第一次打反轮之后,车尾会甩向另一侧,此时您也要随之第二次打反轮。“抢”几把轮之后,就能将车控制住。
整个过程,充其量是几秒的事儿,务必记住:速度大时,先别踩刹车;打轮幅度取决于车身漂移幅度;抢轮时要干脆利索,打轮动作慢,就会“抢”不过来,甚至起反作用。
打反轮是个技术活儿,首先需要沉稳的心态,其次是良好的车感与娴熟的技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进行一些训练,遇到意外才不会惊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