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发酵工艺类型
1.2.1 两相发酵工艺
瘤胃是一种高效利用秸秆的生态体系。依靠纤维素水解菌的作用,食草动物能获得750mg COD/(L·h)的能量。这部分能量主要以乙酸的形式被吸收[79-81],接种瘤胃厌氧发酵(RUDAD)技术常用于秸秆水解强化研究[82],RUDAD两相发酵工艺正是利用瘤胃水解产酸菌和甲烷菌在生理特性、倍增周期等方面的差异,调控发酵参数来实现水解相和产甲烷相的分离。如Hoover等[83]将接种瘤胃液的水解装置和UASB组成两相反应器[图1-2(a)],水解相产生的VFAs进入UASB产甲烷,沼液回流到酸化相。HU等[84]在发酵香蒲时,先利用瘤胃水解底物,然后进入CSTR底层,固渣在下层排出,VFAs进入UASB上层实现固液分离[图1-2(b)];当有机负荷为12.1g/L时,干物质降解率达到了62%。Zhang等[85]利用瘤胃液水解稻秸24h后,最终甲烷产率达到了285.1mL/g。
(a)两相反应装置[83]
1—水解相;2—30μm滤膜;3—产甲烷相;4—排出泵;5—产甲烷相流出液;6—搅拌装置;7—烧瓶;8—缓冲液;9—泵
(b)改造的UASB反应装置[84]
1—污泥层;2—机械搅拌;3—温度探头;4—排出管;5—固相流出管;6—挡板;7—蠕动泵;8—磁力搅拌器;9—加料罐;10—气囊;11—搅拌装置;12—沼气收集管;13—液相流出管;14—控制装置
图1-2 两相发酵工艺装置
由此可见,两相工艺中,水解相接种高效水解菌(如瘤胃微生物),通过提高固渣停留时间、减少VFAs的积累来提高效率;而在产甲烷相,由于甲烷菌倍增时间较产酸菌要长,通过提高水力停留时间、回流等措施来防止甲烷菌被“洗出”[4,86]。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水解产酸和产甲烷相很难严格分开、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因此至今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