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厌氧发酵技术是秸秆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工程化应用能够直接获得沼气、沼渣、沼肥,在好氧条件下木质素成分进一步降解还可以获得高附加值产品。但在现行秸秆沼气工程中,各成分的水解仍是该过程的主要瓶颈。常见的接种物由于缺乏合适的环境选择压力,无法形成高效菌群,造成体系发酵效率不高。反应器中功能菌群强化秸秆发酵机制的研究不多,长期运行“失稳”及产甲烷活性下降的微生物学特征有待揭示。另外,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直接还田存在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安全隐患。所以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共发酵制备有机肥,对于缓解我国生态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过添加厌氧污泥到瘤胃菌系中构建、驯化共接种菌群,分别在批次和半连续条件下研究厌氧发酵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具体如下:将瘤胃菌群和厌氧污泥按不同比例共接种,评价不同体系稻秸的发酵特性;利用MiSeq测序技术揭示固液相功能菌群特征,分析特定菌属和发酵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共接种物,评价不同秸秆产甲烷及各成分降解等发酵特性,明确共接种物在秸秆产甲烷潜力测试方面的应用价值。半连续条件下,逐步提高有机负荷(OLR)驯化共接种菌群,借助菌群结构分析以及GH5基因的相对q-PCR技术,描述菌群类型和数量的变化,明确功能菌群的形成在水解和产甲烷活性提高中的作用。设置不同OLR和回流比考察共接种发酵特性,分析不同工况下功能菌群的特征;借助绝对q-PCR技术,明确嗜氢型甲烷菌在功能菌群形成中的作用。通过金属形态分级提取技术,描述沼渣金属形态分布的变化,分析金属可利用性与产甲烷活性之间的关系,最终解析体系“酸败”的微生物机制。设置高含固率和物种比(F/I)不同组合,考察两者对产甲烷活性及稻秸降解率的影响,明确嗜氢型产甲烷辅酶F420与甲烷产率显著性相关,可以用来表征产甲烷活性。在高固态半连续条件下,考察稻秸发酵特性,确定了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技术(EEM-PARAFAC)监控产甲烷活性的有效性,揭示嗜氢型甲烷菌在秸秆厌氧发酵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应用共接种技术提高了秸秆发酵效率,通过多维分析手段揭示了厌氧代谢过程中的微生物学机制,能为秸秆沼气工程参数设定和工艺运行提供参考。
本书的研究要感谢本人的博士导师江南大学阮文权教授、黄振兴副教授,在整个研究思路的确定、实验的开展等方方面面给予的指导和支持。阮老师渊博的学识及宽阔的胸怀,总能给人以鼓励和帮助;黄老师思维敏捷,工作扎实使我受益匪浅。还要特别感谢安徽建筑大学李卫华老师团队在Matlab软件应用、样品平行因子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培养菌群强化木质纤维素厌氧消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51678279),常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基于氢传递策略强化农作物秸秆发酵及功能菌剂制备研究(CE20182015)的经费资助,也得到了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及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邓玉营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