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温过高
围手术期体温升高后新陈代射会相应加快,体温每升高1℃,代谢会加快10%。
一、引起围手术期体温升高的因素
1.患者因素。
2.环境因素。
3.麻醉因素。
4.手术操作因素。
5.保温措施不当。
二、围手术期体温升高对机体的影响
1.机体代谢及氧耗增加。
2.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增加。
3.呼吸深大、急促,增加呼吸作功。
4.脑组织耗氧剧增,可继发脑缺氧、脑水肿,甚至惊厥、昏迷。
5.血容量减少,血黏度增高,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代谢紊乱。
三、围手术期降温措施
1.正确连续测温可做到早期发现体温升高,是预防术中体温升高的先决条件。
2.术前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麻醉及手术方式,正确选用抗胆碱能药物,术前已有发热的患者,应针对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后再麻醉。
3.手术室温度应控制在24~25℃,注意采取保温和复温的措施不应过度。
4.麻醉诱导及维持力求平稳,麻醉深度适中。维持正常的呼吸和循环功能,避免由于气管导管、呼吸机条件等原因引起的缺氧,尤其应注意避免CO2蓄积。
5.术中胸、腹腔各种冲洗液、输血补液及吸入气体的加温应适度。
6.对脱水、输血补液反应等引起的体温升高作相应的处理。
7.一旦发生体温升高应同时应用药物及体表降温,用冰水湿敷前额及大血管处或头下置冰袋,亦可用乙醇擦浴。
四、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 MH)
MH是一种与药物和遗传基因相关的骨骼肌高代谢反应,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引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具有家族性。可以发生在麻醉任何时间及术后早期。
(1)术前体温正常,吸入麻醉药物或静注去极化肌松药后,体温急剧上升,数分钟即升高 1℃,体温可达43℃。
(2)全身肌肉强烈收缩,上肢挛缩,下肢僵硬挺直,直至角弓反张,肌松药不能使强直减轻,反而使强直加重。
(3)急性循环衰竭多表现为严重低血压,室性心律失常及肺水肿。
(4)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极度升高,并有肌红蛋白尿。
(5)PaCO2明显升高,pH及HCO-3降低。
(6)皮肤有斑状潮红,温度升高。
呼气末CO2上升、有时肌肉痉挛(包括单独的咬肌痉挛)、心动过速、呼吸急促、不平稳的血压、心律失常、发绀、大汗、急速体温升高。
骨骼肌痉挛、左心衰竭、肾衰、DIC。
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低碳酸血症、高钾血症、高镁血症,血浆肌红蛋白、CPK、肌球蛋白增高。
ECG、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尿量、中心体温、PETCO2、动脉血气、静脉血气(中心静脉或肺动脉)、血K+、血Ca2+、乳酸盐、肌酸激酶(CK)、尿肌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静脉用丹屈洛林、碳酸氢钠、冰盐水、呋塞米、甘露醇、普鲁卡因胺、胰岛素、50%葡萄糖、冰片、冰被、体外甲状腺素等。
(1)立即终止麻醉及手术操作,立即停用所有触发恶性高热的药物,如果手术不能立刻结束应改用安全的麻醉药继续进行。
(2)100%的氧气高流量过度通气,尽可能快地更换新回路(麻醉机和钠石灰)。
(3)药物:①丹屈洛林:开始剂量为2.5mg/kg静注,一直增加到20mg/kg的总量使征象恢复正常;②碳酸氢钠:根据动脉血pH值和PCO2立即用1~2mmol/kg静注,碳酸氢钠可使钾进入细胞内而改善高钾血症,滴完后作血气分析,必要时追加剂量。
(4)积极降温(如果患者高热):①静滴冰盐水(非林格液)15ml/kg,每10分钟l次,共3次;②冰盐水灌洗胃、膀胱、直肠和腹腔、胸腔;③体表用冰片及冰被降温;④必要时可用体外循环或热交换机。
(5)维持尿量:静注甘露醇25mg/kg,呋塞米1mg/kg(每次可增大到4倍剂量),尿量每小时大于2ml/kg即可预防肾衰并发症。
(6)治疗心律失常:用普鲁卡因胺15mg/kg加入100ml氯化钠溶液中10分钟内滴完或直到室性异位节律缓解。该剂量可致癫痫,故不用盐酸普鲁卡因。
(7)治疗高钾:用10U胰岛素加入50%葡萄糖溶液50ml中静注以控制高钾血症,同时监测血糖和血钾浓度。
(8)术后:为防止复发应持续3天每6小时静注丹屈洛林1mg/kg,否则有10%的患者术后8小时内可能复发。
(9)必要时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进行追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