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甄氏流派杂病验案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肾系疾病

第一节 淋证

一、淋证概述

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而成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乳糜尿等。中医古籍根据疾病演变规律的差异,将其分为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等。

历代医家认为淋证分类虽多,但其发病机制多宗《诸病源候论》中所言:“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即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圣济总录》中详诉各类淋证的病机变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三焦壅盛,移热于膀胱,流传胞内,热气并结,水道不利而成淋;肾气虚损,饮液停聚,不得宣通,膀胱客热,则水道涩痛,胞内壅积,故令结成砂石,随小便而下,此为石淋;因肾虚不能制小便,膀胱挟热则水道涩,肾虚膀胱热,则胞内气胀,小腹坚满,而生气淋;心主血气,通小肠与膀胱,俱行水道,下焦受热则气不宣通,故溲便癃闭而成淋也,热甚则搏于血脉,血得热则流行入于胞中,与溲便俱下,形成血淋;膀胱为渗泄之府,肾气均平,则溲便清,肾气既虚,不能制其肥液,故与小便俱出,色若脂膏,而成膏淋;人因劳伤肾经,肾虚膀胱有热,气不传化,小便淋沥,水道涩痛,劳倦即发,此为劳淋。

甄氏认为,淋证初起,虽多因热,但由于治疗不当、病情变化或反复缠绵等因素,又可转变为寒、热、虚等不同证型,故辨治淋证当“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足者宜温补命门”。热淋,应清热利湿通淋。石淋急发,当以荡涤砂石,行气通滞为急务,属热者,治宜清其积热,涤其砂石;属寒者,宜温阳行气,消石导滞。气淋,应以理气疏导,通淋利尿为法。血淋,须看血色、血量、血质,以分清寒热虚实。若属小肠湿热,宜清小肠热;若属血虚而热,宜养阴清热;若肾与膀胱虚冷,宜温阳化气;若瘀血停滞,因于寒者温之,因于热者寒之,慎用破血利水耗气之品。膏淋,应以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为法,但若病久,则应固涩其精,慎予通利之法。劳淋,当分劳于肾,或劳于脾,若两者兼有,则脾肾同治。

二、淋证案
【案一】

郑某,女,52岁,2005年12月31日初诊。

既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史10余年,长期间断于门诊中医治疗,病情稳定。1月前因劳累过度开始出现小便不适,淋沥不尽感,伴少许涩痛,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自服中成药后,未见明显好转,遂于门诊就诊。症见:小便淋沥不尽感,伴少许涩痛,无尿血,疲倦乏力,面色苍白,少许浮肿,纳差,夜眠一般,大便稍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中医诊断:

淋证(劳淋)

辨证:

脾虚湿困

治法:

健脾祛湿,补中益气

处方:

薏苡仁30克 白术20克 党参20克 黄芪15克 冬瓜子20克 麦芽20克 鸡内金15克 茯苓20克

共5剂。

随访诉服用5剂药后小便不适感基本缓解,精神好转,疲倦稍减,大便正常,嘱于当地继续依原方服药1周,诸症悉平。

按:脾居中焦,主运化,除运化水谷外,亦能运化水湿,是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若因久病劳伤,脾胃亏虚,或过用寒凉,脾胃受损等,可致脾之运化功能失司,水湿停滞体内产生各种病变。本患者久病,长期服药,损伤脾胃,脾气虚弱,升举无力,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不能统摄精微,则可出现小便淋沥,此为“劳淋”。经中药治疗病情尚算稳定,但正气较常人比仍显不足,1月前其又过度劳累,加重气耗,致气虚尤显,故见疲倦乏力;气虚无以运化水湿,留滞体内,则见面部苍白,少许浮肿,大便偏烂;水湿内停稍有化热,故见少许尿痛,但痛不显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亦均为脾虚湿困之象。治疗当以健脾祛湿、利尿通淋为法,不能固执于淋证忌补之说。正如徐灵胎所言:“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方用薏苡仁、白术、茯苓健脾利湿;麦芽、鸡内金健脾消食;党参、黄芪补益脾气;冬瓜子,性凉味甘,能“利水道,去淡水”,合薏苡仁可清蕴化之热,而无寒凉之虑。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祛湿、补中益气之功。

【案二】

冯某,男,26岁,2010年3月29日初诊。

1月前因左肾区绞痛,于当地医院行泌尿系B超,发现左肾肾盏部结石,大小为2.1cm×1.9cm,于当地医院行体外冲击波碎石2次,后因碎石形成石街,出现排尿困难,后因疼痛、血尿多次至急诊行对症止痛治疗,当地医院复查尿路平片提示左肾、输尿管多发结石。医生建议住院进一步微创治疗。患者拒绝,欲求中医药治疗,遂至门诊就诊。症见:小便淋沥不畅,时有中断,尿中夹杂碎石,腰腹部疼痛难忍,面色苍白,纳眠一般,大便调,舌淡黯,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

肾结石

中医诊断:

淋证(石淋)

辨证:

湿热焦灼,砂石阻滞

治法:

利尿排石,行气活血,清热利湿

处方:

冬葵子30克 鸡内金30克 海金沙20克 薏苡仁30克 威灵仙30克 车前子20克 黄芪20克 香附10克 桃仁15克 党参20克 乌药10克 泽泻20克

共5剂。

2010年4月5日二诊:小便中排出大量不规则碎石,最大者长约0.5cm,腰腹部疼痛较前明显减轻,纳眠一般,大便调,舌淡黯,苔薄白,脉弦。上方去海金沙、威灵仙、香附、桃仁、乌药等;黄芪、党参增至30克以健脾益气。共7剂。

后间断门诊复诊1月余,均以利尿排石、行气活血之法,嘱患者平日多饮水,避免久坐,随访患者诉未再发腰痛、腹痛。同年5月复查泌尿系彩超,左肾盏结石已消失。

按:泌尿系结石虽由湿热之邪积聚肾与膀胱所致,“似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但结石形成后,作为有形之邪必然阻碍气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其治疗重在行气活血,调畅气机,以助排石,而不在于清利湿热。正如《金匮翼·诸淋》中言:“夫散热利小便,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其膏、石、沙淋,必须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方可。”本案患者有形之结石早已阻滞体内,虽已行体外冲击波碎石,但石块留滞输尿管,难以排出,阻滞气机,血运不畅,而出现小便淋漓不尽,尿中砂石,腰腹部疼痛难忍;舌淡黯,苔薄白,脉弦细也是气滞血瘀、闭塞不通的表现。病位在肾与膀胱,病性为本虚标实,刻下以标实为主。临证处方用药虽讲究正本清源,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但医者亦需考虑标本急缓的问题——结石因湿热所生,此为本,患者苦于结石堵塞之疼痛,此为标,而帮助排石以解决患者苦痛,无疑是此时的首先要务,故辨清标本急缓为首要;且患者排石过程中耗伤阳气,但湿热之邪仍在,故可先投重剂攻邪,止其疼痛,再续缓补。治疗当以涤其砂石,通畅气血,行气止痛为主,少佐清热通淋之品。故初诊以大剂量的冬葵子、鸡内金、海金沙、威灵仙排石通淋;香附、乌药、桃仁行气止痛,开郁活血;薏苡仁、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通淋;“气为血之帅”,故以攻邪诸药中加黄芪、党参补气扶正,使气旺血行。而在解决了患者的苦痛之后,在清利湿热之品上,加大补气健脾药力度,祛邪不伤正气,此为正本清源。

【案三】

李某,女,37岁,1988年8月25日初诊。

2周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肉眼尿血,伴下腹部隐痛,至当地医院就诊,查泌尿系彩超提示:双肾多发小结石,予解痉止痛、控制感染等治疗后,腹痛缓解,但仍偶有血尿,患者拒绝行碎石取石术,欲寻求中药治疗,遂至门诊就诊。症见:下腹部胀满疼痛,腰部酸痛,尿血,涩痛不甚,疲倦乏力,纳眠一般,大便调,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

肾结石

中医诊断:

淋证(石淋)

辨证:

脾气亏虚,膀胱气化无权,砂石留滞

治法:

荡涤砂石,补气健脾

处方:

海金沙30克 冬葵子30克 炒薏苡仁30克 鸡内金15克 黄芪20克 乌药15克 枳壳15克 木香15克(后下) 党参15克 三七10克 炒麦芽30克

共7剂。

随访诉已无尿血,腹胀、疲倦稍减,嘱于当地继续依原方服药1周,诸症悉平。

按:《张氏医通》将病机高度概括为:“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水火不交,心肾气郁,遂使阴阳乖舛,清浊相干,蓄在下焦,故膀胱里急,膏血砂石,从水道出焉……”脾主运化,运化气血,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此患者脾虚无力化气,气虚无力行水,故砂石客肾,疲倦乏力;气虚无以推动砂石排出,积聚于肾,故腰部酸痛;结石阻滞或划伤尿道故见下腹部胀满疼痛、尿血、涩痛。《景岳全书·淋浊》中言:“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临证之时,应辨清轻重缓急,依证论治,攻补兼施,以利尿通淋,荡涤砂石,补气行气为法。方用海金沙、冬葵子利尿通淋,鸡内金消磨砂石,炒薏苡仁、炒麦芽固护中焦,合黄芪、党参健脾补气,以充排石之力,枳壳、木香、三七行气开郁活血、推动水运,因“欲散下焦之结,又需阳药始得开通”,故加乌药顺气止痛,温肾散寒。全方攻伐、温助相结合,配伍精当,疗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