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模型设计
【相关知识】
一、固定修复体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口腔固定修复包括牙体缺损和牙列缺损的修复两部分。牙体缺损的修复包括嵌体、贴面、全冠、桩核冠等,牙列缺损的修复以各种类型的固定桥为主。牙体缺损修复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保存牙体组织、建立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正确恢复牙体形态与功能并保护组织健康等。牙列缺损固定修复的设计原则包括恢复基牙及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保护基牙及口腔组织健康、维护全身健康等(详见《口腔修复体制作 基础知识》相关内容)。
(一)预备体的要求
1.嵌体
制作修复体前技师应对嵌体模型进行检查,模型应做到洞底平、壁直、点线角清晰圆钝,此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洞型各壁无倒凹:
所有轴壁应无倒凹,为了便于修复体戴入,各轴壁可外展2°~5°,一般外展度不超过6°,洞的深度应大于2mm,龈壁的宽度约为1mm。
(2)洞缘斜面:
对于金属嵌体和树脂嵌体而言,洞缘需制备斜面,该做法一方面有利于去除洞缘无基釉,一方面可增加洞缘处的密合性与封闭作用,防止粘固剂溶解而形成微渗漏或继发龋。斜面深度一般为牙釉质壁的1/2,斜面与洞壁成45°角。邻面洞缘也应有洞斜面,龈壁处的斜面夹角一般约为10°,在去除无基釉的同时应酌情使边缘位于自洁区。此外,邻面洞缘应与邻牙保持0.6mm以上间隙,以利于取模时印模材料进入。
(3)邻面与辅助固位型:
对于邻面凸度较大的患牙,可制备箱状洞型;当邻面凸度较小且缺损表浅时,可行邻面片切。为了增强修复体的固位,除箱状洞型外,还可采用鸠尾、钉、沟等辅助固位形。
(4)边缘位置:
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嵌体的边缘可位于患牙健康牙体组织的任意位置,但需注意应避开咬合接触区域,位于 面的边缘应与正中 时的咬合接触点相距约1mm,邻面边缘线应位于自洁区。
随着粘接技术的发展,瓷类修复材料的嵌体越来越多,此类修复体的预备要求原则上与金属嵌体相同。对于粘接固位的修复体,其固位形的要求可适当放宽,洞型轴壁可外展至15°~20°;修复体边缘采用对接式,不制作洞缘斜面。
2.贴面
贴面修复是应用粘接材料,将牙色修复体固定于患牙唇面或唇、切、邻面,以恢复患牙缺损、变色等缺陷的修复方法。通常用于前牙,修复体材料通常为瓷材料,根据制作方法和材料不同,可分为传统烤瓷贴面、热压铸瓷贴面和CAD/CAM瓷贴面等。贴面预备体表面应连续、平滑,边缘线应满足如下要求:
(1)唇侧:位于龈沟内0.5mm或平龈。
(2)邻面:视患牙具体情况而定,当患牙有正常邻接关系时,其边缘应位于接触点唇侧不影响美观的区域内;若患牙邻接不良,邻面边缘可在去除倒凹后包绕整个邻面。
(3)切缘:根据牙体预备时切缘不同的预备方式,贴面可分为开窗型、对接型和包绕型。①开窗型是保持切端完整,沿切缘上缘制备出边缘;②对接型是将患牙切端均匀磨除0.5~1.0mm;③包绕型是在对接型的基础上将腭侧制备出0.5~1.0mm的无角肩台。
(4)在前磨牙区, 面边缘的预备需将颊 面角先制备成约1.0mm宽、与 平面成45°角的斜面,再制备出0.5~1.0mm宽的无角基台。对接型和包绕型贴面均匀注意,其边缘也应离开咬合接触点1mm。
3.全冠
全冠是牙体缺损最常用的修复方法,根据材料不同可分为铸造金属全冠、金属烤瓷全冠、全瓷冠等。全冠的制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1)预备体:
颊舌侧及邻面预备的目的是消除倒凹、使最大周径降至牙颈部,并保持颊、舌沟的形态,同时为修复体材料留出空间。预备体各轴壁 向聚合度应为2°~5°,剩余牙体组织厚度应大于2mm,预备体 龈距离大于3~4mm时可获得较好的固位效果。若牙冠过短,可通过增加固位形,如固位沟、钉等增加固位力。此外,对于无法获得足够 龈距离者,还可通过适当减小聚合度增加固位力。
(2)冠的边缘:
全冠的边缘可位于龈上、龈下或平齐龈缘。边缘置于龈上有利于保存牙体组织、保护牙龈组织。对于牙冠较短的患牙,边缘位于龈下有利于获得更大固位。边缘宽度根据修复体材料不同,为0.3~1mm,可为刃状、浅凹形、直角形、带斜面的直角形等。无论哪种边缘形态,均应连续、清晰。
4.桩核冠
当剩余牙体组织不足、无法形成足够的全冠固位形时,需行桩核冠修复。所制作桩核与剩余牙体组织一同形成全冠预备体形态。原则上所剩余的可利用牙体组织轴壁厚度不小于1mm、 龈高度不小于1.5mm。
5.部分冠
按牙面覆盖范围可分为前牙3/4冠、后牙3/4冠、7/8冠等,数值代表人造冠颈缘与基牙颈缘周长的比值。覆盖邻面的瓷贴面可看作反向的前牙3/4冠。预备体表面及边缘线的要求与贴面、嵌体等类似。
(二)固定修复体的设计要求
固定桥是最常见的牙列缺损固定修复体,由固位体、桥体和连接体三部分组成。
1.固位体的设计要求
固位体的类型包括冠内固位体、冠外固位体和根内固位体。无论选择哪种固位体,目的均是为固定桥提供足够的固位力,使其不仅能够抵抗桥基牙自身的脱位力,还应能抵抗桥体的脱位,故要求固定桥基牙的固位力应高于个别牙的修复。对于双端固定桥两端的桥基牙,其提供的固位力应相等。若相差过大,固位力弱的固位体很容易松动,进而引起基牙损害甚至导致修复失败。各个固位体之间应有共同就位道,这是修复体顺利就位的前提。固位体还应正确恢复基牙形态。
2.桥体的设计要求
(1)减轻桥体 力:
正确恢复桥体形态之余,应适度减轻桥体 力。减轻桥体 力的措施,包括适当减小桥体 面的颊舌径、适当减小桥体 面的牙尖斜度、增加食物排溢道、均匀分布 力。
(2)桥体与龈面的接触方式:
桥体与缺牙区牙槽嵴可为接触关系或非接触关系。接触式桥体的桥体龈面与缺牙区牙槽嵴黏膜相接触,此种设计有利于美观、发音和牙龈健康。悬空式桥体的桥体龈面与牙槽嵴不接触,距牙槽嵴顶应有约5mm以上间隙,且桥体龈面呈凸圆形,有利于食物流通,自洁作用好,但其美观不足,且舒适度较差,临床较少采用。
(3)正确恢复轴面形态:
正确恢复轴面凸度、并形成合理的临间隙,这对保护牙龈组织健康十分重要。桥体的唇颊侧应与同名牙和邻牙相协调。
(4)桥体的强度:
设计桥体时,应尽量增加桥体的抗弯能力。具体措施包括选用机械强度较高的材料、合理选择桥体金属梁的截面外形、适当增加桥体金属部分的厚度、适当减轻 力等。
3.连接体的设计要求
连接体是连接桥体与固位体的部分。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连接体和活动连接体。从机械强度的角度来说,为了具有足够的强度,连接体应尽可能大,但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连接体不可影响牙龈组织的健康,应距离相邻软组织至少1mm的距离。连接体下的外展隙形态应有利于菌斑控制,连接体颈部应呈平滑的弓形结构。在美观要求较高的修复区域,连接体应隐藏于瓷面背后而稍偏向舌侧。
二、固定修复体咬合空间的要求
固定修复体的预备体咬合面,应根据修复体材料的不同,均匀磨除0.8~2.0mm不等,其中金属全冠0.8~1.5mm,烤瓷冠或全瓷冠1.5~2.0mm,并尽量保持牙冠的解剖形态。无论有无牙体缺损,预备体各个牙尖应在原位置上,颊舌向、近远中向均应如此。除了考虑正中 时的空间,还应考虑侧方咬合及前伸咬合的空间。常见的错误是上(下)颌后牙功能尖向腭(颊)侧移位。功能尖移位在正中 时不易发现,但在做侧方运动时,移位的功能尖常导致侧方咬合空间不足,从而使修复体形成侧方 干扰,因此应注意功能尖斜面的制备及侧方咬合空间的检查。
对于前牙,切端应均匀磨除1.5~2.0mm。在进行舌侧预备时,应分成两个面进行制备:舌窝与舌隆突下轴壁,磨除量0.8~1.5mm,并要注意留出足够的前伸运动空间。
三、三单位桥共同就位道的确定方法
就位道即修复体戴入的角度和方向。三单位固定桥就位道的确定可采用目测法或借助模型观测仪。一般情况下,在某一位置上应能够看到两个基牙的完整边缘线,而又不被基牙牙体或临牙的任何部分遮挡,这一位置即为共同就位道。当目测法无法确定或基牙存在较大倒凹时,需借助模型观测仪。将观测杆置于两基牙各个轴壁,检查基牙在所选方向上是否存在倒凹,使两基牙均无倒凹的观测方向即为共同就位道。
【技能要求】
一、确定三单位固定桥的共同就位道
将模型固定于模型观测仪的观测台上,调整模型方向和角度,将观测杆置于两基牙颊舌侧及近远中,检查基牙在所选方向上是否存在倒凹,使两基牙均无倒凹的观测方向即为共同就位道。
二、确定边缘位置
在2倍以上倍率的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模型基牙,预备体上的一条连续、光滑的闭合曲线,即为修复体边缘。
三、确定咬合空间
模型修整后,通过咬合记录将上下颌模型咬合在一起,确定上下颌位置关系,包括正中咬合、侧方或前伸运动时的位置关系,并观测基牙与对颌牙 面间的距离。
(江青松 陈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