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如临床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顽固性头痛辨治研究

头为诸阳之会,又为清阳之府。内外诸因阻遏清阳,以致络脉不通而致头痛。外因多为风寒外邪侵袭肌表,寒凝血滞,阻遏头之清阳之气,阳气不通则络脉阻滞不通而致头痛。太阳经脉循行项背,故外邪侵袭太阳经脉,则头痛连项背。内因主要是瘀血痰浊蕴结阻遏清阳,以致络脉不通,血运缓慢而致头痛。尚有精神情志病变易引起头痛。若肝郁不舒,精神抑郁,每致清阳不升而浊阴不降,或情志亢奋而肝逆犯上,扰乱脑腑,常可致头痛。
外感风寒之邪所致头痛易治,内因所致头痛,往往缠绵难愈,延年累月。有的头痛剧烈,痛苦万分,严重者服止痛片也无济其事。此类头痛患者,经相关检查,排除了脑实质病变如脑肿瘤外,中医治疗可获满意效果。本文对顽固性头痛辨治探讨如下。
(一)痰瘀头痛
主症:
头痛时重时轻,缠绵难愈,时有剧痛,或头重痛,舌质淡黯,舌苔白腻润或浊厚多津,脉弦细。
治则:
祛瘀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
川芎30g、姜半夏12g、茯苓30g、白芷10g、陈皮10g、枸杞子15g、白芥子15g、当归20g、炙甘草5g。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按语:
本方治疗顽固性瘀痰型头痛疗效显著,一般服2~3剂后,头痛明显减轻。若头痛剧烈,必须重用川芎30g,这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是笔者几十年来用川芎治疗头痛的经验总结。川芎乃血中气药,用以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其上行头目,有明显的扩张血管的作用,用来治疗经西医学诊断为血管性头痛者、中医辨证属寒者都有佳效。配当归、枸杞子以养阴血;伍二陈汤祛痰化浊;枸杞子配炙甘草养肝缓急,且制诸药之燥性;合白芷祛风止痛,若头晕则加天麻15g;纳呆便溏则加白术20g。头痛缓解后可用陈夏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以调摄善后。若阴虚痰湿内蕴头痛,可用金水六君煎,系二陈汤加当归、熟地、生姜,为张景岳所创,以养肺肾之阴,化水泛之痰。笔者用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以及阴虚痰湿头痛疗效十分显著,而录之,以供临床参考。
(二)肝阳头痛
主症:
头痛的同时伴有头晕、头胀、心烦易怒、烦躁不安、面红口干、舌质边尖红、舌苔薄黄、脉弦细。
治则:
养肝潜阳,息风止痛。
方药:
生牡蛎30g、石决明30g、生地黄20g、山萸肉30g、白芍20g、天麻20g、夏枯草15g、菊花15g、蔓荆子15g、地龙10g、甘草5g。
按语:
肝阳头痛,其病理机制为肝肾阴亏,阴不潜阳,虚火妄动。正如张景岳指出:“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其证多因水亏,所以,虚火易动,火动则痛,必兼烦热、内热等证,治宜壮水为主。”对肝阳头痛的病因证治,言简意赅,阐述无余。故以生地黄、山萸肉、白芍以滋肾养肝;生牡蛎、石决明以育阴潜阳,且介类潜镇,有高血压者甚为合拍;夏枯草、菊花、蔓荆子以清肝热、利头目;天麻平息上旋之虚风;地龙通络解痉,对顽固性头痛属西医学之血管性头痛者,堪称良药。
对临床大量病人资料调查表明,凡是肝阳头痛日久不愈,易导致高血压,经养肝潜阳之法治疗,头痛一旦缓解,血压则逐渐恢复正常。其与先有高血压而后出现头痛之病理机制有殊,治法迥然有别。对于肝肾阴虚高血压,西药降压不理想者,用如下方药,疗效满意,特录之,以供参考。女贞子30g、旱莲草20g、怀牛膝20g、川杜仲30g、桑寄生30g、丹参20g、天麻20g、地龙20g、白芍20g、茯神30g、泽泻20g。
对肝阳头痛的治疗,宜用甘、凉、滋、潜之品,慎用苦寒,过用则易出现苦燥伤阴,阴伤则阳更亢,头痛尤烈;内郁之火,不宜用升提之药,用之则火易炽,如痰热头痛,多采用化痰、清热之品,用药如浙贝母、黄芩、胆南星、桑白皮等。
(三)气虚头痛
主症:
头痛绵绵,头晕乏力,纳食乏味,自汗便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润,脉微细。
治则:
补气助阳,补血止痛
方药:
黄芪30g、党参20g、白术20g、炙甘草5g、熟地20g、当归20g、川芎10g、制附子10g、细辛3g。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按语:
本方是以张景岳的五福饮(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炙甘草)加黄芪、制附子、川芎、细辛而成。具有补气养血、助阳止痛之功。气虚日久必有阳虚,其临床特点:头痛日久,遇风或受凉疼痛加重,畏寒自汗,肢倦乏力等。临床资料表明,单纯气虚或阳虚者比较少见,往往气阳俱虚伴有寒证者比较多,故用制附子、细辛,是有深意,因寒性收敛而血管收缩,每致头痛。制附子助阳温通,细辛能祛沉寒痼冷,共用之有温通血管作用,用治寒性顽固性头痛,不失为良将。
(四)瘀血头痛
主症:
头痛较剧,痛如锤刺,遇寒则痛甚,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弦或涩。
方药:
当归30g、川芎15g、细辛5g、蔓荆子10g、赤芍20g、黄芪50g、红花5g、桃仁10g、炙甘草5g。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按语:
笔者常用此方治脑部受伤如脑震荡后所出现的头痛,此类头痛往往久治难愈,多在气候变化时头痛发作,痛势较剧,有如锤刺,而用之治疗有显著的镇痛作用。本方重用黄芪配当归,以补气生血;重用当归伍川芎,以养血祛风;赤芍、红花、桃仁以祛瘀通络;辅以细辛、蔓荆子以缓解头部肌肉的紧张度,祛风止痛。值得研味的是黄芪,黄芪一任双职,重用之,一是补气生血,内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二是率血运行,因“气为血之帅”,血液循环不息的根本能动力就是气。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就是补气以行血,祛瘀通络,达到恢复血液循环周流不息、如环无端状态的目的。这是气血双关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五)典型病例
病例:
何某,男性,54岁。初诊:2005年12月20日。头痛史15年,每在天气变化则发作,到处求医,终难如愿。刻诊:头痛发作月余,凉风一吹则疼痛加剧,有如锤刺,痛苦万分,痛致彻夜难眠,平素头晕头重,困倦乏力,唇舌色黯,脉弦细。辨证为痰瘀头痛。治以祛瘀化痰,通络止痛。
处方:
当归20g、川芎30g、姜半夏12g、茯苓30g、枸杞子20g、细辛5g、白芷10g、全蝎5g、炙甘草5g。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二诊:
12月29日,服7剂后头痛基本缓解,偶有头痛,但痛势较缓,时间较短,仍头晕且胀,神疲乏力。药已中的,瘀血已祛,络脉得通,故头痛缓解。而痰浊为阴邪,黏稠难以速除,阻遏清阳,故见头晕且胀。治以健脾益气、祛痰化浊。处方:白术20g、茯苓30g、姜半夏12g、天麻20g、泽泻30g、陈皮10g、川芎10g、炙甘草5g。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三诊:
2006年1月10日,服上七剂后头晕、头胀明显减轻,仍神疲乏力,腰酸腿软,脉细。其痰浊未尽,肺肾两虚,治以补益肝肾,祛痰化浊。处方:熟地30g、当归20g、姜半夏12g、白术20g、茯苓30g、陈皮10g、枸杞子20g、怀牛膝20g、炙甘草5g。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四诊:
1月26日,服上方15剂后,头晕、头胀基本缓解,神疲乏力明显改善。继服下方,补肝肾,化痰浊,养血通络。熟地30g、当归20g、川芎10g、白芍15g、姜半夏10g、茯苓30g、黄芪30g、枸杞子20g、炙甘草5g。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经追踪,继服上方20余剂后,近1年来头痛基本未发作,偶有不适。续服12月20日处方,药到病除。
按语:
头痛之症,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如西医学的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脑震荡等病。中医突出审因施治,找出病之症结,每奏良效,本病的治疗可见一斑。顽固性头痛与五脏相关,五脏功能失调,常可导致痰、瘀、湿、浊内蕴,阻遏清阳,出现络脉不通,因此必须明察五脏之虚实来进行治疗。同时,头痛常因风、寒、湿、暑、热等诸多外邪的侵袭,致头部络脉痹阻而致头痛。因此,凡是辨治头痛都必须细审有无外邪,即使是内伤头痛,亦常可由外邪侵袭而诱发。内外因同治,才能获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