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男益精,女调血,各有侧重孕育成
“男精女血”首见于明朝万全《万氏家传广嗣纪要》,其中“寡欲篇”云:“男精女血……此求子之道,男子当益其精,女子当益其血……夫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阴精溢泻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而生育蕃矣。”指出了精血在男女生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老师在长期临床中,深刻体会到治疗不孕不育时,男子重在益精、女子重在调血(经)。
首先,先阐述男子与精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精”分两种,一种是先天之精,正如《灵枢·决气》所言:“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里的“精”指的是男女生殖之精。“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两精的结合形成了具有生命的胚胎,为生命的诞生打下了基础。这是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从胚胎时期开始,直至衰亡,不断地滋生化育,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另一种是后天之精,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转输五脏六腑,《存存斋医话稿》就有“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的记载。先天之精是有限的,只有依赖后天之精的滋养才不致枯竭。但无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都藏于肾。经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之精化生为肾气,而肾气是生气之源,是生命力活动的原动力,与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
与女性相比,男性与肾精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男性的主要生理特点就是生精与排精,男性的腺、性、精、育都与肾精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这段经文论述了男性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以及不同阶段主要生理变化特点,强调了肾气(精)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明确指出如能注意养生,即使过了六十四岁,仍具有生育功能。
从上可知,男子大凡欲生育,肾精必先强盛,精气溢泻,才能有子,而男性第二性征发育、天癸之至竭、性欲等,也都与肾精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肾精受损,则会导致发育不良、精液异常、性功能障碍等,甚至无法延续子嗣。老师认为,男子不育症的病因甚为复杂,尚不能完全阐明,就中医而言,究其病因,不外乎七情内伤、六淫侵袭,饮食不节,房事过频,劳倦损精,脏腑虚弱以及中西药物所伤,造成“精气不足”,致精少、精弱、精寒、精稠、精瘀、精浊等。其主要责于肾,以肾精亏损者为多。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子论》中记载:“医之上工,因人无子,语男则主于精,……男从补肾为要。”又《万氏家传广嗣纪要·调元篇》云:“补养之法,诚求子之所当讲求者也……男之弱者,精常不足,当补肾以益其精。”著名中医专家谢海洲亦云:“男子不育,总属肾精亏虚。”因此,治疗男子不育,应以治肾为主,益精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大法。如少精弱精症,临床不少患者无不适症状,无证可辨,通过化验精液发现精子数量少、成活率低、活动力下降,通过益肾填精法治之,使精液质量改善,多能嗣后生子。再如不液化患者,多属湿热精稠,通过益精化浊,每收卓效。
其次,谈谈女子与血的关系。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胞宫每月定期出血,即为月经,月经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原文是《黄帝内经》关于女子生殖生理轴的论述。它在脏腑、经络学说的基础上,较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女子一生的生殖生理的活动功能及其演变过程,即脏腑、天癸、气血、冲任督带与胞宫,是月经产生的生理基础,其中肾、天癸、冲任、胞宫是产生月经的中心环节,称为“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由此可见,只有肾气充盈,冲盛任通,月事以时下,阴阳交媾,两精相搏,方能受孕。胎孕形成后,肾主封藏、主蛰的作用又对胞胎及冲任起固涩作用。肾藏精,精化血,胚胎及胎儿的发育主要靠气血滋养,肾气盛,肾精旺,遂能系胎载胎,正如老师“肾主系胎,气主载胎,血主养胎”之谓。而分娩后还要哺乳,且乳汁也是由气血生化而来的。可见,女人的经、带、胎、产都与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不孕而言,月经不调是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主要表现。《济阴纲目》云:“每见妇人之无子者,其经必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将行作痛,或行后作痛,或紫或黑或淡,或凝而不调,不调则血气乖争,不能成孕矣。”《女科切要》亦云:“妇人无子,皆由经水不调。”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尤其重视调理月经在治疗不孕症方面的作用,认为“妇人所重在血,血能构精,胎孕乃成”。通过调经,可使肾气充盛,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为受孕奠定良好的基础,即古人所谓“种子先调经,经调孕自成”。
而月经又具有周期性、节律性,在“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是以肾阴阳消长、血的盈亏变化而体现的,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个不同时期,形成月经周期。老师强调,各个时期机体气血阴阳不相一致,治法亦有所区别。如行经期是“重阳转阴”阶段,采用活血化瘀之法使经行通畅,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祛瘀生新,为受孕做好准备。而经后期血海空虚,子宫藏而不泻,治疗宜滋阴养血,可选用归芍地黄丸、左归丸等,通过经后“复阴”保精养血促排卵,忌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动血耗阴之品。经间期“重阴转阳”,为排出卵子关键,此期在滋养精血同时加温肾助阳、行气活血以促卵泡排出,如穿山甲、皂角刺、羌活等药物。经前期阴阳俱盛,以备种子育胎。若已受孕,精血聚以养胎安胎;如未受孕,则调补肾脾以调经。总之,调经以调气血、固冲任为本,择时调治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