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辨证论治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较为常见的眼底病,主要表现为视网膜静脉明显迂曲扩张和广泛火焰状出血、视网膜水肿和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一)辨证论治

张健教授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将本病分为3证进行辨证论治,获得较好疗效。

1.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证

症见视力突然极度减退,甚至仅辨明暗,素有高血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绛,无苔或薄白,脉弦细或细数。辨证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养阴通络。方剂:地龙丹参通脉汤(经验方)。药物:地龙10g,丹参 15g,生地黄 20g,钩藤 10g[后下],生石决明 20g[先煎],决明子 20g,知母 10g,黄柏 10g,牛膝 10g,茯苓 20g,茺蔚子 15g,木贼 6g,夏枯草 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症见视力明显减退,血压高或正常,并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多梦,遗精盗汗,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辨证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散瘀。方剂:知柏二至通脉汤(经验方)。药物:熟地黄20g,生地黄20g,山茱萸10g,山药15g,茯苓20g,泽泻 10g,牡丹皮 10g,知母 10g,黄柏 10g,丹参 15g,桑椹 20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肝郁气滞、脉络瘀阻证

症见视物模糊或仅辨指数,素有情志不舒,易怒,胸闷而喜太息,血压不高或稍高,头稍晕或不晕,胸胁或乳房、少腹胀痛,月经不调;舌色紫暗,舌边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辨证为肝郁气滞、脉络瘀阻证。治法:疏肝解郁,通经活络。方剂:疏肝解郁通脉汤(经验方)。药物:柴胡 10g,枳壳 10g,白芍 10g,赤芍 10g,香附 10g,川芎 6g,郁金10g,丹参20g,当归10g,茯苓20g,栀子12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二)病案介绍

病案1:

朱某,男,50岁,于1978年8月13日初诊。左眼视力突然下降2月余,经某医院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素有高血压病史,伴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口燥咽干,咳嗽痰多色黄,心烦失眠,盗汗。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2。双眼外观端好。眼底检查,左眼视盘色淡红,边界欠清,视网膜动脉变细,呈银丝状,静脉迂曲,怒张,颞上支阻塞,有大量视网膜出血呈火焰状分布,黄斑部中心凹光反射不见;舌质红,苔黄,脉弦细。辨证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证。用地龙丹参通脉汤加川贝母10g,胆南星6g,天竺黄10g,远志6g,炒酸枣仁10g,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服药14剂后,咳嗽、心悸、失眠、盗汗均愈,头痛头晕亦轻,唯仍口渴,原方去川贝母、天竺黄、远志、炒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加天冬15g,麦冬15g,又服14剂,自觉视物清晰,左眼视力提高到0.4,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原方加黄芪10g,服至11月12日,诸症悉除,左眼视力恢复到1.0,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黄斑部中心凹光反射可见。

病案2:

贺某,男,44岁,工人,于1980年6月4日初诊。右眼视力减退已半个月,并伴有五心烦热,心烦少寐,咽干口燥。检查:右眼视力0.4,眼底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充盈迂曲、颞上支阻塞,视网膜出血呈暗红色;舌红,苔少,脉细数。辨证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用知柏二至通脉汤加沙参15g,玉竹15g,石斛10g,服14剂后,诸症减轻,右眼视力提高到0.7,眼底出血部分吸收,唯喉痒声哑,以原方加麦冬15g,百合15g,玄参15g,服至7月2日,右眼底出血全部吸收,视力恢复到1.2而停药。

(三)体会

视网膜静脉阻塞,根据其视力下降的程度,属中医学“视瞻昏渺”“暴盲”“青盲”等范畴,其原因比较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但临床又较为多见。因此,加强中医学对这方面的研究,颇有临床实用价值。

中医认为眼之所以能视万物,察秋毫,别黑白,审长短,辨五色,必须依赖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的运行转输而上注于目,才能发挥它的正常功能。精气是人体活动的主要因素,眼也是依靠精气的充养,才得以神光充沛,视觉正常。而精是藏于肾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肝,开窍于目。”肝主藏血,肝血畅旺,则目得所养而司灵明,故眼与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若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以及肝郁气滞、脉络涩阻,均可导致眼内脉道受损,血不归经而溢于络外发为本病。

金元医家朱丹溪曾云:“从下流者为顺,易治;血从上溢者为逆,难治。”本病虽起病迅速,但恢复较慢,正如《医贯》指出的:“此病最难疗,服药必积岁月”,同时要“绝酒色淫欲,毋饥饱劳役,驱七情五贼,庶几有效,不然必废,终不复也”。从临床来看,合理调节饮食起居,稳定情绪与精神,对疾病的恢复,确实有很大帮助。

临床观察,本病以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型居多,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型次之,肝郁气滞、脉络瘀阻型又次之。治疗时,除按全身主要症状辨证外,还应根据眼底客观情况的变化,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互相转化,灵活地增减药物。如眼底动脉细小者,可重用熟地黄、地龙、丹参等;出血新鲜者,重用生地黄、栀子、墨旱莲等;脉络瘀滞甚者,重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水肿明显者,重用茯苓;头痛眼胀者,重用石决明、钩藤、夏枯草等。总之,既要使病邪去,又毋损伤人体正气,既要着重调理肝肾,使肾精充沛,肝血流畅,又不要忽视本病的主要眼底表现,如充血、瘀滞、出血、水肿等特点,以及患者其他兼症,才能使病邪随治疗而解,脉道随治疗而通,瘀血随治疗而行,视力亦随证愈而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