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九、气口九道脉
前部(寸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关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
后部(尺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寸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关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尺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寸)中央直者,(腾)手少阴心、(潜)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关)中央直中者,(腾)手厥阴心主也。(潜)手少阳三焦。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尺)中央直者,(腾)手太阴肺(潜)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动苦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小儿痫。
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苦,胸中有寒疝。《脉经》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女子绝孕。
前部(寸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苦腰背痛,癫痫僵仆羊鸣,偏枯痹身体强。
中部(关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事不来,绝继复下,令人无子,男子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后部(尺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强痹,少腹痛里急,腰胯相连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从少阴(尺内)斜至太阳(寸外)者,阳维也。动苦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肌肉痹痒。
从少阳(尺外)斜至厥阴(寸内)者,阴维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
[脉感临床使用总结]
何谓如内、如外?(参见图7)
方法一:指腹正中,手指腹平面和骨面平行,轻轻下压,压制血管壁即将形变之时,感受手指腹的力感分布,桡侧力感强,即为如外;尺侧力感强,则如内。
方法二:两手中指同时感受,桡动脉的内外侧的力度,外侧(桡侧)力感大,称之为如外;内侧(尺侧)力感大为如内。
直,“上腾”“下潜”难明之时,把脉管想象为正在起飞(腾)和正在俯冲(潜)的飞机,此两种态势。起飞之势为腾,病在阴经动;反之,俯冲之势为潜,病在阳经动。
足三阳之病,皆动于脉道之外,故有脉道外侧诊督脉的应用,督脉为阳脉之海;足三阴之病,皆动于脉道之内,故有脉道内侧诊任脉的应用,任脉为阴脉之海。参见图8。
图7 脉动如内、如外致脉道移行示意图
手三阴之病,脉有上腾之势;手三阳之病,脉有下潜之势。参见图9。
注意:脉道的“腾”,是动脉管壁有整体向上凸出趋势(脉管的粗细变化不大,脉道的变化较大),与浮脉(浮取力大为浮)不可同断。同理,“潜”是动脉管壁有整体向下凹的趋势,与沉脉(力度集中在底部为沉)不可同断。
若以爬行的蚯蚓比喻之差异:
“腾潜”和“如内、如外”是弯曲的蚯蚓;“沉浮”,蚯蚓仍然是平直的,“浮”蚯蚓的背部力大,“沉”蚯蚓的腹部力大。背部即浮部,腹部即沉部。
[配穴原则]
脉道移行,脉不足之时,①取本经之原穴、募穴(补);②和本经的五输穴配合使用:
如:关脉如内且不足者,脾经动,脾为“土”,取本经五输穴中属“火”之穴,“土”者助之。同理,尺脉如内者,肾经动,肾之五行“水”,不足之时,取肾经属“金”之穴,“水”者助之。关脉如外不足者,阳土不足,取胃经属“土”之穴,“火”者助之。余皆仿此。
图8 气口九道脉简图
图9 脉道潜腾示意图
太过之时,①取相应背俞穴或病经的络穴;②和本经的五输穴配合使用:
关脉如内而盛实者,此为肝经邪气实,“木”旺,取本经之“金”穴克之,或取本经之“火”,实则泻其子。如尺脉腾而有力,此为“金”实,以“火”克之,取“水”泻之。余皆仿此。
奇经八脉取穴原则:
阳维脉:先刺外关,再刺足临泣(尺内走向寸外)
阴维脉:先刺内关,再刺公孙(尺外走向寸内)
阳跷脉:先刺申脉,再刺后溪(寸部左右弹)
阴跷脉:先刺照海,再刺列缺(尺部左右弹)
冲脉:先刺公孙,再刺内关(三部皆牢)
任脉:先刺列缺,再刺照海(寸口如丸丸动)
督脉:先刺后溪,再刺申脉(三部浮紧空)
带脉:先刺足临泣,再刺外关(关部左右弹手)
[临床医案]
案1.
女,68岁,来时只言咳嗽,不语其他症状,默默伸手以示把脉。我诊其右寸口恰如丸动于寸口,问其妇科和小便情况,自诉咳嗽时尿失禁三年,同时伴有腰痛,依据任脉为病取之,右侧:列缺,照海穴,毫针刺之。
半小时后咳嗽好转,寸口脉动如豆的感觉明显减轻,再查其任脉,于肚脐下缘触及一结节压动痛,以毫针刺之,留针,嘱咐两天之后起针。腰痛好转,小便失禁好六七分。后再来如前法刺之,病愈。
案2.
女,50岁,牙科医生。右肘关节、肩关节痛,伴有头昏晕,肘关节不能伸直。在他处一直以颈椎病、网球肘治疗。来时观察其颈部、肘部有多处针刺之后的痕迹。轻轻触诊,查其关节部位的结节尽数被扫除。诊脉:其右寸脉如内浮弦而有力,按理取其肝募穴(泻之),再取中封穴(肝之五行“金”穴),针刺右侧肝募穴期门(刺激肝包膜)后,疼痛明显减轻;再于中封穴刺之,患者活动,疼痛若失,头昏愈。后经过两次巩固治疗愈。
笔者使用气口九道脉,一是受付嵩青先生的启发;另受益于一位不愿透露名姓的他国中医同道,气口九道脉以及本间祥白针法皆受益于他。在此感谢两位前辈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