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经知行录:寻觅针道真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〇、《针经》诊脉刺脉法临床应用

《黄帝内经》关于刺脉法细节的描述甚多,以下是笔者在临床常用的刺法及体会。

——脉动浅,刺之浅;脉动于深,刺之以深。

可以用于周身脉动脉刺法,若“动”处深,刺之深,如人迎脉动、委中穴脉动、天窗穴脉动、腹部脉动皆较深,则需深刺,才能刺到经隧,或者贯透脉管。

若脉动浅,刺之宜浅,如太溪、合谷、天府、尺泽、耳前动脉、颞浅动脉、趺阳动脉等皆于较浅处搏动,针刺以触及动脉或者经隧为“中的”,故只需浅刺。故知,针刺之深度必然是由脉动的深度决定。

——脉之小者,气血不足,当以甘味之药调之。

阴阳俱不足,以甘味之药调之。临床见气血不足,遍查上下左右的脉口,皆见微细欲绝者不可用针刺,当以补气益血、大补元气之药,亦不可以与“至剂”,即不可以汗吐下法攻之。

经曰:“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针,于井荥分输”(《灵枢·官针》)。笔者临床观察周身脉口“动”不及之时,以针补之神效,此法在日本称为“接触针”,应用较广。笔者初见此针法临床使用细节,得益于久居日本的付嵩青先生。

——脉之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

刺人迎动脉、股动脉、腹主动脉、升主动脉弓时,勿出其血,此为关键。笔者临床体会,动脉以毫针或圆利针刺之不易出血,盖因主动脉壁的弹性和韧性较好,以圆头针刺之,出针之后针孔瞬间即由动脉平滑肌收缩而闭合。刺大动脉时切忌不要用刃针。刺脉,取毫针。

——脉之大小、缓急、滑涩,刺之不一。

——刺(脉)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顺逆而久留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涩而无力为血不足,涩而有力如紧如弦为血瘀(治之当刺血);血不足之时,脉陷,当顺着血流的方向,把针刺入脉中,待脉管充盈时出针;脉涩有力之时,泻之,针入逆血流方向,待脉管冲和不坚之时出针。

——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笔者刺人迎动脉时用此法较多,人迎颈总动脉滑动之时,疾刺之,热去出针,刺热者,如手探汤。《灵枢》也有按摩颈总动脉治疗身热症的实例。

——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灵枢·官针》)。

笔者在刺太渊脉动、趺阳脉动等较浅的脉动躁急时,以此法刺之,按绝其脉,即按至脉管底,以致脉管下游没有搏动时,刺之。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纳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灵枢·官针》)。

跳动于深部的动脉,以针刺到动脉壁,针下感觉到脉搏跳动时,微微再刺分许。

脉急,深纳,久留之。笔者刺脉动有力时,以手按之,贯透双层脉管壁。此处之“急”,有紧脉之意,刺寒者久留针且当灸之。

脉缓,浅纳而疾出针。此处脉缓因由热,以致脉管壁松缓,刺热者如手探汤。动脉壁亦属于“筋”,热则筋纵,寒则筋急;筋纵则脉缓,筋急则脉紧急。

脉虚,浅刺之,使无精气外泄。此当是按补经隧之法刺之,此脉虚,根据下句推测当是,其气不足,无力之象。

脉实,深刺之,以泻出气。笔者刺脉动有力时,以手按之,贯透双层脉管壁,以泻其邪气。

邪气深刺之深,邪气浅刺之浅。笔者将《难经》菽分脉动部位以及针刺邪气所在的层次结合使用。1~3菽动刺皮毛,4~6菽动刺血,7~9菽动刺之分肉,10~12菽动刺之筋,至骨动者刺骨。各部脉与正常脉比较,详见本书“五痹脉法与五体刺法的应用”篇和“平人脉”篇。

邪气盛,刺之大针;邪气虚,刺之小针。此条是临床刺脉补泻时选择针粗细的关键,补泻和粗细都是相对的。

临床针刺治疗时,切勿犯此戒。善用大针者,不论虚实,所有病都是大针;善用毫针者一直用小针。殊不知,针的粗细不是根据医生的喜好,或善不善用决定的,而是根据病邪和正气的盛衰决定的。切记。

刺经隧调神调气,以及刺脉补泻气血,针下寒热补泻法。见本书“针刺补泻与《调经论》探渊”刺经隧详解。

脉代时,当泻其瘀络之血,且饮药。临床遇到脉结代的患者很多,皆以此法刺之,脉代多为“心”有疾,心主血脉,故取络之瘀血以治心。汤药首选炙甘草汤加味。笔者也有以吐法治愈过脉结代的经验,以及刺腹主动脉、刺心脏包膜、刺人迎动脉、刺天窗动脉等治愈脉结代的医案。

脉紧者,先刺而后灸之且饮药。笔者初期刺脉,未明白此条时,遇到紧脉时针刺调脉,确实见针刺效果不好,很难让紧脉转为冲和,一度非常困惑,最后总是以汤药而愈。如麻黄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附子、细辛、吴茱萸剂愈之。后读到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记载“动”者灸之,再结合《内经》脉口和尺肤的虚实寒热的比较,才进一步明白针刺、艾灸、刺血的具体诊断和使用方法。

刺、灸、放血各有其适应证,不是凭借医者的喜好和善不善用确定的,而是严格根据查体、诊脉之后才可以正确使用,且各有禁忌,皆依“脉”而定。比如《伤寒论》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灵枢·终始》:“阴阳俱不足……弗灸。”体虚切不可大针,笔者临床有几则失败医案皆是因为急攻心切,明知虚证而使用大针导致患者症状加重,刻骨铭心。

脉下陷,则徒灸之。对此条的感悟,源之于恩师黄龙祥先生所著的《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第五部,“手肝脉诊法:凡人着黄,五种黄皆同,其人至困,瞑漠不知东西者,看其左手脉,名手肝脉,两筋中其脉如有如无。又看近手屈肘前臂上,当有三歧脉,中央者名为手肝脉,两厢者,名歧脉。看时若肝脉全无,两厢坏,其人十死一生,难可救济,若中央脉近掌三指道有不绝,其人必不死”。此文对前臂厥阴心包经的体表浅静脉极为重视,甚至以之决生死。

后期笔者才在临床关注此脉,以及全身体表静脉的观察,凡见内关穴附近的浅静脉比较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有胸闷头昏,且男性大部分患有高血压(笔者观察部分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寸口脉沉细紧的患者,其体表静脉大多细且不清晰。此现象,是一个肾病高血压的患者告诉笔者,他说为什么我的血管比别人细?仔细查看其手背和前臂内侧的血管确实极细于同等体格的成年男性。后期于临床观察确实如此。另外,此类病人多在喝白酒之后有血压下降的体验,受凉吹空调、喝冷饮之后血压升高);若女性左内关穴附近络脉消失或过度迂回曲张,大部分患者有易怒、乳房胀痛、甲状腺结节等症,且经前期症状加剧,或更年期反应明显。让患者回家自行于体表浅静脉中断或不显之处艾灸,部分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甚至不药而愈。

后期在临床观察发现,有些患有心脏病、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的患者,心包经的浮络也有异常坚凸的现象,取之刺络放血,效果确切。

——“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灵枢·禁服》)。

此时宗气虚,不可针刺或放血,当以炙甘草汤。临床治疗多例,脉结代无力、少神不安者以炙甘草汤加味愈。

——“脉满,尽刺之出血”(《灵枢·癫狂》),“陷下则灸之”(《灵枢·禁服》)。此法长于标本脉法的标本部的体表浅静脉虚实比较,坚凸则刺血,下陷则灸之。

——脉症不合之时,若排除重疾或死症,则多为痧症。此于《痧胀玉衡》中有详解,其对刺微络、毛脉的记载详尽。恩师言:脉之真伪与“痧”密切相关,脉症不合的原因也常是因为“痧”,解结去痧之后,脉之真相即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