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成长的动力
付姐是我社群中的一位会员,性格爽朗。她找到我,说自己三年级的女儿蓉蓉怎么也不肯上体育课,哭着闹着让她给体育老师写假条。
“体育课上发生什么事了吗?”我问。蓉蓉这孩子我见过两次,印象中她相貌清秀,很爱读书,学习成绩也不错,一直是付姐的骄傲。所以,她这次不肯上体育课,一定是遇到了她认为自己面对不了的困难。
“唉……”付姐叹了口气说,“这事怨我,是我大意了。”
昨天放学后,蓉蓉一见到付姐就哭着说,班里的同学嘲笑她,说她跳绳像熊猫。原来,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体育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试跳一遍,然后选拔出跳得最好的。结果,全班只有蓉蓉不会跳绳,勉强跳了3下,感觉非常吃力,还差点把自己给绊倒。于是班里的几个孩子在一旁起哄,甚至有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地吆喝:“快来看熊猫跳绳喽!”
付姐一听宝贝女儿受委屈了,情绪也不太好,就直接告诉蓉蓉:“那咱就好好练呀,把跳绳练好了,堵住他们的嘴!”
没想到蓉蓉反而哭得更厉害了,坚持说自己天生没运动细胞,动作不协调,和妈妈一样。付姐这才想起来,前段时间,蓉蓉也是因为别的同学立定跳远都比她跳得远,情绪非常沮丧。当时付姐为了安慰女儿,就告诉蓉蓉,她也是从小没有运动细胞,动作不协调,有时候走路都能把自己绊倒,但这并不妨碍自己学习好,其他功课样样出色。所以,不必为自己的一个小缺点而难过,她的优势其实有很多呀。
令付姐感到懊悔的是,当时为了安慰女儿说出的话,反而被她记在心里,相信自己就是一个天生缺乏运动细胞的人,甚至产生了自卑和逃避的心理。因为这两周体育课都练跳绳,蓉蓉就闹着让妈妈给她请假,不愿去上体育课。
付姐的做法,反映了一些家长在引导孩子面对困难和自己的一些不足时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
1.否认或忽视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向父母哭诉时,父母自己通常也会因此而感到焦虑。这时不少父母会有一个心理,就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急着帮孩子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因为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感受,反而难以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当蓉蓉两次哭诉自己在体育课上的遭遇时,付姐都只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心境随口安慰女儿,却没有关注女儿真正要表达的感受。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两个影响:
·感到不被接纳和理解。一方面,孩子的情绪无法得到疏解,他很容易长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之中,难以理性地看待问题;另一方面,孩子的感受无法获得理解,他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被父母推开了,产生深深的无助感,这给以后的亲子沟通造成了影响。
·影响自我认知的发展。第一节提到过,孩子在幼年阶段,自我评价能力相对弱,这时父母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孩子会无意识地接受从父母那里反映出的自己的样子。当孩子自己的感受时常被忽略,而被强加以父母的判断时,他会对自己的感觉产生强烈的怀疑:哦,别人嘲笑我时,委屈和生气是不对的。慢慢地,这会阻碍孩子的自我感受和判断能力的发展。
2.回避问题
在帮助孩子面对困境,尤其是引起他自卑感的挫折时,父母切忌回避问题。蓉蓉在提到自己运动方面不如别人时,妈妈并没有正面引导女儿直接面对自己的弱项,而是急着转移到“没有运动细胞,学习成绩好就行了”的话题上,使女儿相信自己的运动弱点是一个天生的“缺陷”,并且无法解决,因而产生一种失去控制的无助感,反而加重了她的自卑感。
帮孩子战胜自卑的一个最普遍误区就是不肯面对和接纳。不少人的潜意识中都会有这样一个判断:我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不够好、不够强大,等我做得足够完美,我就能战胜自卑了。我自己在青春期也曾有过一段沉浸在强烈的自卑感中的经历。当时我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叫“越勍”,意为“超越强大”,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特别强大,无所不能。可一旦在现实中,却发现自己不但无法做到“无所不能”,还时常“无能为力”,反而容易陷入更大的自卑和恐惧不安中。
其实,自卑本身并不可怕,而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就提到:“自卑感人人都有,它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很久以前,人类生活在远古的丛林,敏捷不如猎豹,嗅听不如柴犬,力量不如狮虎……然而正是这些先天优势不足而导致的自卑,激励着人类不断突破自身缺陷,通过合作的方式,发明和使用各种工具,在征服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进化。所以,自卑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有足够的动力做出改变。
引导孩子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因自卑而生的正向改变是有前提的,不懂接纳的改变,只会让努力失去方向,反而使孩子容易陷入更加不安的情绪中。
蓉蓉当时哭着向妈妈抱怨自己立定跳远不达标或者跳绳被嘲笑,她想表达的是什么呢?从孩子当时表述的情境中可以推测,全班同学都可以做到的事,只有自己做不到,而且还因此在同学面前丢了脸,这时,她的感受中既包含了“自己比其他人都弱”的自卑,同时也有因同学嘲笑而产生的尴尬、愤怒和委屈。妈妈让孩子多去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固然可以暂时帮她转换思路,但是以后每当孩子面对自己的不足时,又会陷入羞愧和逃避中,这会严重影响她建立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马上帮孩子解决问题,更不是故意否认事实,而是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引导她接纳自己,并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我的帮助下,付姐整理出一套引导女儿的方法。回家后,她尝试重新和女儿沟通跳绳的问题。
“蓉蓉,妈妈知道,你跳绳确实不如别人,你还因此被同学笑话了,这种事儿让谁遇上,都会感到委屈和难受的。你不想再被同学嘲笑了,对吗?”
这句话好像一下子抓住了蓉蓉的心,她“哇”的一下哭了出来。她告诉妈妈,之前自己在班上很受欢迎,不想因为运动能力差这件事,让别人瞧不起。这下妈妈就知道了,女儿是因为担心自己运动能力不好,影响自己在小伙伴中的形象。于是,妈妈对女儿说:“妈妈知道你不想让别人觉得你弱。但有一件事,我需要向你道歉,上次妈妈说你随我,缺乏运动细胞,这是不对的。咱们之所以跳不好,不是天生能力差,而是因为平时很少去练习。”
“真的吗?”蓉蓉半信半疑。
“平时你最爱做的事是什么?读书,对吗?你书读得越多,阅读和理解能力就越强,能力越强就越喜欢读,所以你感到学习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运动就不一样,你们班跳绳很厉害的同学,是不是都喜欢做跑跳的游戏?他们把你用来读书的时间,分出一半做运动了,这方面能力就会很强。可妈妈和你都喜欢宅在家里,所以运动方面暂时就没别人好了。你看,爸爸运动能力就很好,因为他平时一直坚持和同事打球啊。其实你运动能力一点儿也不差。还记得上次咱们去爬山,那么高的山,你却坚持了下来,爬得比我和爸爸都快,最后第一个到达了山顶吗?这怎么可能是缺乏运动细胞呢?如果说真的缺,那缺的只是练习啊!”
蓉蓉一听,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哎,真是这样的!”
看见蓉蓉兴奋起来,妈妈又借机给女儿打气:“应该不是所有人都嘲笑你吧?笑话你的人,只是平时爱开玩笑的孩子,他们也没恶意。当然,嘲笑别人是不对的。你平时看见那些学习没你好的同学,一定不会嘲笑他们,还会帮助他们,对吗?如果你希望跳绳能和别人一样好,那就真的需要加强练习。不过,假如你还是不想参加这周的体育课,妈妈也可以帮你请假。”
付姐在这次和女儿的交流中做到了什么?
(1)正面回应并且理解了孩子的感受。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委屈和愤怒被妈妈看见和接纳了。先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是让孩子的情绪快速恢复平静,开启理性思考的前提。
(2)引导孩子面对和分析自己造成劣势的原因。
通过蓉蓉爱读书的例子,帮她看到了优秀和熟练练习之间的关系,并列举爬山这个反例,让女儿发现自己并非缺乏运动细胞的人,帮她建立信心。
(3)区分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
妈妈让蓉蓉去了解那些嘲笑自己的人,可能只是他们自身有问题,同时又让蓉蓉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4)把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她自己去决定下一步该如何处理自己面对的问题。
果然,这次沟通效果斐然。通过和妈妈的这次交流,蓉蓉选择接受自己暂时不太会跳绳这个事实。她决定勇敢地面对问题,没有再要求妈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给自己请假,甚至还提出要向跳绳厉害的同学请教。
帮助孩子塑造力量,超越自卑
刚才说到,帮孩子接纳自己,只是引导她走出自卑的第一步。所谓“超越自卑的重要过程”,就是一个先接纳再进行改变的经历。接下来,孩子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自身的力量,逐渐克服当前的困境带给自己的心理弱势。
在这个阶段,父母要怎么做呢?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心理准备:引导孩子预先评估并接纳压力。
(2)坚持行动:通过练习超越自卑。
还是从蓉蓉的例子来看,她虽然下决心要去面对自己不会跳绳、动作不协调的问题,但真要改变自己的弱势,还是要不断加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和孩子都付出努力和不断坚持。很多父母会先替孩子揪心:“孩子遇到困难打退堂鼓怎么办?”“他坚持不下去又该怎么办?”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策略,叫作“塑造”,也叫“连续接近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在引导孩子做事的时候,不要等到孩子完全达到目标,才告诉他完成得不错。而是要在他做这件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孩子阶段性地达成小目标,不断看到孩子的进步,像给文章画重点一样,把孩子展现力量感的过程一一提炼到孩子面前,为孩子的每个进步感到开心。
当蓉蓉再一次上体育课之前,付姐特意问她:“你觉得自己有可能一下子赶上那些跳绳跳得好的同学吗?”
蓉蓉头摇得像拨浪鼓:“那怎么可能?他们已经练了那么久了!”
付姐笑了,其实我和她在咨询时已经商量好了,先帮孩子降低一下期望,让她正视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帮孩子塑造力量。
付姐对蓉蓉说:“看见别的孩子跳得比你好得多,千万不要着急,咱们暂时肯定追不上他们,但只要坚持练习,我相信你一定会让自己都感到惊讶的。现在,咱们先制定一下这节课的目标,你这节课希望自己最低可以跳多少个?还有,你打算怎么去练习呢?”
于是,蓉蓉先和妈妈设定了一个小目标:这节课争取做到连续跳8~15个,具体练习的方法,可以向体育老师以及平时关系要好的同班女生请教。同时,妈妈也引导蓉蓉预估一下她在体育课练习时可能面对的困难:心里会容易紧张,并且还可能会被调皮的男生嘲笑。但是,妈妈和蓉蓉商量好了:他们嘲笑是他们的问题,我们只盯准一件事,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一遍遍地练习,向着目标前进,一个月后我们再看成果。
结果这天放学,蓉蓉就兴奋地告诉妈妈,这节课她按照老师的方法跳下来,最多的一次跳了17个,已经比预设的最高目标超出了2个。至于那些嘲笑她的调皮男生呢,蓉蓉拍拍胸脯说:“我告诉那些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缺点,我会努力练习超过他们的,他们要是不练习,也会赶不上比他们更强的人。”
妈妈感到很惊讶,她并没有教蓉蓉怎么去应对别人的嘲笑,但是蓉蓉自己想出的答案,却显示出她已经越来越能接纳自己暂时的弱势了,并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安然自得的环境,让她有力量去迎接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