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卑情结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这类人远离优柔寡断。正确对待这种人的方式是鼓励他们,而不是使他们气馁。我们必须使他们明白,他们有能力面对困难,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中,使用“意识”(cons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sciousness)这两个术语来描述一些特殊的因素是不那么正确的。意识和无意识通常是往同一个方向运动,而不是像人们经常认为的那样是相互矛盾的。更重要的是,这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这仅仅是一个发现它们联合运动的目的问题。在获得整体联系之前,我们不可能决定什么是有意识的,什么是无意识的。这种联系在人格原型中得到了揭示,我们在上一章中已经分析过这种生活方式。
有一个历史案例将有助于说明有意识和无意识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一个四十岁的已婚男人,深陷于焦虑之中——他产生了跳窗的欲望。他一直在与这种愿望做斗争,但除此之外,他一切都很好。他有朋友、有很好的地位,他和妻子快乐地生活着。除非用意识和无意识合谋来理解,否则他的例子是无法解释的。在意识层面,他有一种感受是必须跳出窗户。尽管如此,他还是活了下来,事实上,他甚至从未真的尝试跳出窗户。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生活还有另外一面,在这一面中,与自杀愿望的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合作,他最终取得了胜利。事实上,在他的“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中——这个术语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有更多说明——他是一个已经达到了优越目标的征服者。读者可能会问,当这个人有自杀倾向时,他怎么会感到优越呢?答案是,他的生活中有某种东西在与他的自杀倾向做斗争。正是他在这场战斗中的成功,使他成为征服者和优越者。客观上讲,他为优越感而进行的斗争,正是由他自身的弱点所带来的,这在那些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感到自卑的人的身上是很常见的。但重要的是,在他个人的战斗中,他对优越感的追求,对生存和征服的追求,超越了他的自卑感和对死亡的渴望,尽管后者常常出现在他的意识生活中,而前者则常常出现在他的无意识中。
让我们看看这个人的人格原型的发展是否证实了我们的理论。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童年的回忆。我们发现,在很小的时候,他在学校的生活存在困难。他不喜欢其他男孩,想要逃离他们。尽管如此,他还是集中了所有的力量来面对他们。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可以觉察到,他在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他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并战胜了它。
如果我们分析这个男子的性格,我们会发现,他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克服恐惧和焦虑。在这个目标下,他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思想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整体。现在,一个不把这个男子看成一个整体的人可能会认为他并不优越,也没有成功。他可能会认为,其只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一个想奋斗和斗争的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懦夫。但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这个个案的全部事实,并根据人的生命统一性来解释这些事实。如果我们不相信人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那么我们整个心理学对个体全部的理解或努力都将是徒劳的和无用的。如果我们假定意识和无意识互不相关,就不可能把生命看作一个完整的实体。
除了把个人生活看作一个整体之外,我们还必须把它与它的社会关系背景结合起来。刚出生的孩子很虚弱,他们的虚弱使得其他人需要照顾他们。现在,如果无视这个孩子得到了谁的照顾、又是谁弥补了他的自卑,那么他的生活风格或方式就不能被理解。孩子与母亲和家庭之间有着连锁关系,如果我们把分析局限在孩子的物理空间范畴,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真的理解他。孩子的个性不仅包含他的生理个性,也包含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内容。
在某种程度上,适用于孩子的,也适用于全人类。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弱点,与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弱点是平行的。在某些情况下,所有人都会感到自卑。他们感到被生活的困难压倒了,无法独自面对这些困难。因此,人类最强烈的倾向之一就是形成群体,这样他就能作为社会的一员,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活着。这种社交生活,无疑在克服他的不足感和自卑感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我们知道,动物的情况就是这样的,较弱的物种总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以便它们联合起来的力量能够帮助满足它们的个人需求。因此,一群水牛可以保护自己抵御狼的袭击。而单独一头水牛则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当它们成群时,它们会把头凑在一起,用脚来战斗,直到它们得救。另外,大猩猩、狮子和老虎可以独立生活,是因为大自然给了它们自我保护的办法。人类没有强大的力量,没有爪子,也没有它们的尖牙,所以不能分开生活。由此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始于个体的弱点。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指望社会中所有人的能力都是平等的。但一个经过适当调整的社会,在支持那些组成社会的个人的能力方面不会落后。这一点很重要,否则我们可能会认为,对一个人的评价完全是依据他们的遗传得出的。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他可能会在某些能力上有缺陷,但在一个组织合理的社会中,他可以很好地弥补他的缺陷。
如果我们假设个体的不足是遗传来的,那么,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训练人们与他人和睦相处,以减少天生缺陷的影响。社会进步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合作以克服缺陷和匮乏的。每个人都知道语言是一种社会性的发明,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个人的缺陷才是发明之母。这个道理在儿童的早期行为中得到了证实。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想要获得关注,于是他们就试图通过某种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但如果一个孩子不需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他就不会尝试说话。这是生命最初几个月的情况,在孩子说话之前,母亲提供了孩子想要的一切。有些记录在案的儿童,直到六岁才说话,因为他们从不需要这样做。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一个特殊个案的身上——他的父母又聋又哑。当他摔倒,伤到了自己,他哭了,但他哭得很安静。他知道声音大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的父母听不见他的声音。因此,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他就装出哭闹的样子,但这种哭闹是无声的。
因此我们看到,我们必须始终着眼于我们所研究的事实的整个社会背景。我们必须观察社会环境,才能理解个人选择的特殊“优越目标”。为了理解这种特殊的不适应性,我们也必须观察社会形势。许多人在社会适应方面有障碍,因为他们发现不可能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正常接触。口吃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我们检查一下这个口吃者,我们就会发现,他从生命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适应过社交生活。他不想参加活动,他也不需要朋友和伙伴。他的语言发展需要与他人交往,但他不想交往,所以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口吃者确实有两种心理倾向,一种是与他人交往,另一种是使他们寻求自我孤立。
在生命的后续发展中,我们发现,那些没有社交生活的成年人,不仅不会在公共场合讲话,而且有怯场的倾向。这是因为他们将观众视为敌人。当面对看似充满敌意和霸道的观众时,他们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事实是,只有当一个人相信他自己和他的观众,他才能说得好,也只有这样,他才不会怯场。
因此,自卑感和社交训练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正如自卑感源于社会适应不良,社交训练则是我们克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
社交训练和常识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当我们说人们用常识来解决他们的困难时,我们想到的是社会群体的集体智慧。而正如我们在上一章中所指出的,那些用私人语言和个人理解行事的人,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异常。精神失常者、神经症患者和罪犯都属于这种类型。我们发现,对他们来说,某些事情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人、机构和社会规范对他们没有吸引力。然而,正是通过这些事情,才有了拯救他们的道路。
在同这些人一起工作时,我们的任务是使社会现实变得对他们有吸引力。紧张的人总是觉得如果他们表现出善意,那么他们就会心安理得。但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善意。我们必须告诉他们,在社交中,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实际取得的成就和他们真正给予的东西。
虽然自卑的感觉和争取优越的斗争是普遍存在的,但如果把这一事实看作它表明了人人平等,那就错了。自卑和优越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一般条件,但除了这些条件之外,人们还存在体力、健康和环境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的错误是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给定条件下犯的。如果我们研究儿童,就会发现,没有一个绝对固定和正确的方式让他们回应。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回应。他们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但他们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以自己的方式犯错,也以自己的方式接近成功。
让我们分析个体的一些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左撇子儿童为例,有些孩子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左撇子,因为他们在使用右手方面受到了非常认真的训练。起初,他们的右手很笨拙,他们因此受到责骂、批评和嘲笑。嘲笑孩子是错误的,他们的双手都应该受到训练。一个左撇子的孩子在摇篮里就能被认出来,因为他的左手比右手动得多。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可能会由于右手的缺陷而觉得自己是个负担。另一方面,他通常会对自己的右手和手臂产生更大的兴趣,这种兴趣可能表现在绘画、写作等方面。事实上,在后续的生活中人们发现这样的孩子比普通孩子受到更好的训练并不令人惊讶。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不得不变得感兴趣,不得不起得更早,他的不完美才使他得到了更仔细的训练。这通常是发展艺术天赋和能力的一大优势。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通常雄心勃勃,努力克服自己的局限。然而有时,如果竞争是残酷的,他可能会嫉妒别人,从而产生一种更大的自卑感,这比一般情况下的自卑更难克服。通过不断地奋斗,一个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好胜的孩子,或一个争强好胜的成年人,他总是带着一个固定的想法在战斗,那就是他不应该是笨拙的和有缺陷的。这样的人会比别人负担更重。
孩子们按照他们在生命的第一阶段——通常是四五岁的时候——形成的人格原型,以各种方式努力、犯错和发展。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不同的。一个孩子可能想成为画家,另一个孩子则可能希望自己离开这个不合群的世界。我们可能知道他可以如何克服自己的缺陷,但他自己不知道,而且通常他也无法得到这些事实的正确解释。
许多孩子的眼睛、耳朵、肺或胃都不完美,我们发现他们的兴趣就在这些不完美的地方被激发出来。有个奇怪的例子是,一个男人,他只有在晚上下班回家时才哮喘发作。他四十五岁,已婚,有很高的职位。当被问道为什么哮喘发作总是在他从办公室回家后发生,他解释说:“你看,我妻子是个物质主义者,而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我们互相不认同对方。当我回家时,我想要安静,在家里享受自己的时间,但我的妻子喜欢出去交际,所以她抱怨留在家里。然后我就会发脾气,并开始感到窒息。”
为什么这个人会感到窒息?为什么他不呕吐呢?原因是他只是忠于他的人格原型。似乎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因为身体有某方面的问题,他不得不用绷带包扎起来,这种紧绷的包扎影响了他的呼吸,使他非常不舒服。然而,他有一个保姆,这个保姆很喜欢他,常常坐在他身边哄他。她所有的兴趣都在他身上,而不是在她自己身上。因此,保姆给他的一个印象是,他将永远感到愉快并得到安慰。在他四岁的时候,保姆去参加一个婚礼,他陪着她走到车站,哭得很伤心。保姆走后,他对母亲说:“我的保姆走了,我对这个世界不再感兴趣了。”
我们看到成年的他就像人格原型形成初期时的他一样,在寻找一个理想的人,这个人总是逗他开心,总是安慰他,而且只对他感兴趣。问题并不是空气太稀薄,而是他并不总能被逗乐和安慰到。通常,找到一个永远逗你开心的人并不容易。他总是想掌控整个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当他成功时,这种想法可以帮助他。因为当他快要窒息的时候,他的妻子就不再想去看戏或参加社交活动了,然后他就获得了他的“优越目标”。
自然,这个人的表现是正确而得体的,但在他心里,却渴望成为征服者。他想让他的妻子成为他所谓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物质主义者。我们怀疑他的动机与表面上的不同。
我们常常看到,眼睛有缺陷的孩子对可视的东西更感兴趣,他们就这样培养了一种敏锐的能力。我们看到伟大的诗人古斯塔夫·弗赖塔格(Gustav Freitag)有一双弱视、散光的眼睛,却取得了很多成就。诗人和画家的眼睛常常有一些问题。但这本身往往会创造更大的兴趣。弗赖塔格这样评价自己:“因为我的眼睛和其他人不同,我似乎被迫使用和练习我的想象。我不知道这是否帮助我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但无论如何,由于我的视力欠佳,我在想象中看到的比现实中其他人看到的要更好。”
如果我们研究天才的性格,我们常常会发现,他们要么视力不好,要么有一些其他缺陷。在各个时代的历史故事中,甚至神都有一些缺陷,比如一只或两只眼睛失明。有些天才虽然几乎失明,却能比其他人更好地理解线条、阴影和颜色的差异,这一事实表明,如果能正确理解那些受身体缺陷感到痛苦的儿童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有些人对食物很感兴趣。正因为如此,他们总是讨论他们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通常这样的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在饮食方面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因此比其他人对食物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可能有个谨慎的母亲经常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吃。这些人必须通过训练来克服他们肠胃的不完美,因而他们对午餐、晚餐或早餐吃什么非常感兴趣。由于他们不断地思考吃,他们有时发展了烹饪技艺,或成为饮食方面的专家。
然而,有时肠胃虚弱会导致人们寻找一种食物的替代品。有时这种替代品是钱,而这些人就变成了吝啬的或出色的银行家。他们经常夜以继日地训练自己努力挣钱。他们从不停止思考自己的事业,这一事实有时可能使他们比同行更具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经常听说富人患有胃病。
让我们在这一点上提醒自己,要在身体和思想之间经常建立联系。一个既定的缺陷,并不总是导致相同的结果。身体上的缺陷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对于身体的缺陷,我们经常通过正确的营养给予良好的治疗,从而部分地排除生理状况的影响。但并不是生理缺陷导致了不好的结果,不好的结果往往是患者的态度造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对于个体心理学家来说,单纯的身体缺陷或唯一的身体因果关系并不存在,有的只是对生理状态的错误态度。这也是为什么个体心理学家在一个人的人格原型发展的过程中,会寻求培养一种对抗自卑感的努力。
有时我们看到一个人不耐烦,是因为他急着去克服困难。当我们看到不断行动着的人,有着火爆的脾气,我们总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是具有极大自卑感的人。一个知道自己可以克服困难的人不会不耐烦。但另一方面,他可能并不总是能完成他该做的事情。傲慢、无礼、打架的孩子也表明了他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在他们的案例中,我们的任务是寻找他们遇到困难的原因,以便开出治疗处方。我们永远不应该批评或惩罚他们在人格原型的生活方式中犯的错误。
我们可以在孩子们不同寻常的兴趣中、在他们谋划和超越别人的努力中、在朝着优越目标的建设性行为中,以非常独特的方式识别出这些人格原型特征。有一种人在动作和表情中均表现出对自己的不自信,他宁愿尽可能地排斥他人,宁愿留在他确信的小圈子里,而不愿去面对新的环境。在学校里、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在婚姻中,他都会做同样的事。他总是希望在自己狭小的地盘上有所成就,从而达到高人一等的目的。我们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现了这种特征。他们都忘记了,要想取得成果,就必须准备好应付所有的情况。一切都必须面对。如果一个人排除了某些情况和某些人,他就只有个人智慧来证明自己,而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在社会交往和常识方面都有所革新。
如果一个哲学家想要完成他的作品,他不能总是和别人一起去吃午饭或晚餐,因为他需要长时间的独处来汇聚他的想法,并使用正确的方法。但随后,他必须通过与社会接触来成长。这种接触是他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他的两个需求。我们也必须记住,他可以是有用的,也可以是无用的,因此我们应该仔细观察有用行为和无用行为之间的区别。
整个社会进程的关键在于,人们总是在努力寻找一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的环境。因此,有着强烈自卑感的孩子通常想要排斥较强的孩子,而与他们可以控制和作威作福的弱一点的孩子一起玩。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病态的自卑感的表达,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卑感本身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它的程度和性质。
这种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称为“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但是,用“情结”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渗透到整个人格的自卑感并不合适。它不仅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情结,它几乎是一种疾病,它的危害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比如,当一个人在工作时,我们有时不会注意到自卑感,因为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很有信心。但是,他可能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或与异性的关系没有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可以发现他真正的心理状态。
在紧张或困难的情境下,我们更容易注意到错误。只有在困难的或新的情况下,人格原型才会出现,而事实上困难的情况几乎总是新的。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说,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兴趣程度往往是在新的社会情境中出现并表达的。
如果我们让一个孩子上学,我们可以观察到他的社会兴趣,就像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一样。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愿意和同伴交往,还是回避他们。如果我们看到多动的、淘气的、聪明的孩子,就必须深入他们的想法来找出原因。如果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只是在某些条件下或犹豫或前进,我们必须要留意他在以后的社交、生活和婚姻中可能会揭示出相同的特征。
我们总是听到有些人说:“我会用这种方式做这件事”“我会接受那份工作”“我会和那个人吵架……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是一种强烈自卑感的标志,事实上,如果我们这样解读它们,我们就会对某些情绪有新的认识,比如怀疑。我们发现,充满怀疑的人通常处于怀疑之中而一事无成。然而,当一个人说“我不会”时,他很可能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如果心理学家仔细观察的话,常常可以看到人类的矛盾。这种矛盾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自卑感的标志。但是我们也必须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因为往往这些行为构成了这个人的问题。他采用的方法,他与人交往的方式可能是贫乏的,我们还必须观察他是否以一种犹豫的脚步和身体态度来对待别人。这种犹豫常常也会在生活的其他情形中表现出来。有很多人向前走一步,又后退一步——这是一种巨大的自卑感的标志。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这类人远离优柔寡断。正确对待这种人的方式是鼓励他们,而不是使他们气馁。我们必须使他们明白,他们有能力面对困难,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建立自信的唯一途径,也是对待自卑感唯一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