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960—1127)
在儒家史官笔下,一个朝代定然以德而兴。女性被视为最能真实反映时代道德水准的棱镜,因此《宋史》中最早两位帝王的慈母及赵匡胤的贤妻们也随之产生。她们的卓尔不群为宋朝的其他后妃设立了标杆。最早两位帝王的母亲杜太后是《宋史》中第一位立传的女性,史家对其赞誉有加,尤其是据说其临死前与赵匡胤进行的一番重要对话。杜太后问赵匡胤是什么使其荣登皇位,赵深沉慨叹,无以为答,其母则坚持让赵给予答复。最终,赵匡胤回言是其父母累积的功德。“不然。”杜太后回复道,他之所以成为皇帝是因为后周皇帝死后,七岁幼子继位。她继续说道,如果后周继位者年龄更长,才能更强,“天下岂为汝有乎?”因此,她建议赵匡胤令其弟而非其幼子继位,赵亦赞同。这样,她就确保了政权在动荡时期的延续。杜太后薨于961年,而赵匡胤于976年驾崩。之后其弟赵光义(939—997)继位,庙号太宗。在中国传统中,哥哥传位给弟弟非同寻常,所以许多史学家认为赵光义伪造出其母兄之间的对话以使自己的即位名正言顺。事实上,赵匡胤突然驾崩,并未指定继承人,尽管当时其四子中仍有两人在世,一个十八岁,一个二十六岁。我们缺乏确凿的证据指明赵光义如何成为继任国君,而关于其继位的叙述更是矛盾重重,一些叙述几近荒唐。下面我们就检阅几例。11
试图毒害太祖的花蕊夫人传说
《宋史》并未记录赵匡胤的任何妃嫔。他曾有三任夫人,前后相继。《宋史》对她们叙述简略,但却赞誉有加,好像是在强调宋朝伊始,就德行斐然。赵匡胤的三任妻子都是高级武官之女,显示了朝代初期常见的一种联姻形式。前两位妻子死后,赵匡胤四年未娶,最后迎娶了宋皇后(951—995)。史家精炼地称其“性柔顺好礼”,却并无生育。在《宋史》未叙的一段颇富戏剧性的故事中,宋皇后在赵匡胤临死时召唤赵德芳前来继位,史书并未写明德芳的生母为谁。然而,她派出的信使反召来了赵光义。赵光义前来之后,宋皇后立即承认其为下一任国君——此为赵匡胤之死与之后皇位继承的矛盾叙述之一。12
关于赵匡胤之死最不同寻常的故事指称其弟光义谋害了亲兄。此处有必要介绍一下花蕊夫人,她是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的宠妃。尽管《宋史》并未记录赵匡胤的任何妃嫔,也未对此加以解释,但《宋人轶事汇编》讲到赵匡胤沉迷于花蕊夫人,而她则出于对前夫的忠诚试图毒害赵匡胤。赵光义提醒兄长小心提防,而赵匡胤却充耳不闻。一日,赵光义于田猎之时本欲射杀一头野兽,不想却误将花蕊夫人射死。另有两则故事提及谋杀,但却是有关赵光义如何谋害赵匡胤。第一则故事说,一天晚上趁其兄卧病熟睡时,赵光义调戏花蕊夫人,赵匡胤中途醒来,赵光义以斧斫之。后来宋皇后与赵德芳突然赶到,而赵匡胤已命悬一线。赵光义立即潜逃,赵匡胤则在次夜驾鹤西归。第二则故事并未提及花蕊夫人,只是说兄弟二人雪夜同饮,赵匡胤向赵光义展示一斧,并模棱两可地让其弟用之。赵匡胤睡去之后,次日一早人们便发现他已驾崩。这些矛盾的叙述表明争论的存在,而人们也极尽混淆视听之能事——由此可以想见,这些奇思异想的荒诞怪异填充了缺失的历史真相。13
记录后妃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
赵光义治下,宋代征服了五代十国末朝之北汉,并将其纳入版图,但却在试图进攻北方辽土的过程中遭遇惨败。赵光义的军队并非承天太后(953—1009)领导下的契丹将领的对手。承天太后于其子圣宗继位初期临朝称制,以非凡的信心与权威统领文武两班。尽管赵光义的统治受到重创并屡遭质疑,但皇位仍由其子嗣一脉相承,直至1162年嗣统重归赵匡胤一支。
阅读《宋史》中有关后妃的章节时,我们会有感于其不同于以往的记传方式。如上所述,赵匡胤并无妃嫔有传。其弟赵光义有十四位后妃,十六个孩子,《宋史》却只为四位后妃立传,且信息有限。赵光义成为皇帝前曾有两位妻子,但只有他的第三任主妻李氏成为皇后。传说她待皇帝的所有儿子及其他妃嫔甚厚。可是,另有文献记载,她试图在真宗继位时以真宗长兄取而代之,不过她并非两人生母。我们无法确定该说法真实与否。赵光义的十六个孩子中有九个儿子,但《宋史·后妃传》只提及两位母亲,其中一位是真宗生母李贤妃,她也是传说中李皇后试图用来替代真宗的皇子之母。先前的正史对皇帝的后妃言之更详,也会提及她们的孩子是谁。我们在赵光义最宠爱的一位皇子的传记中获悉另一位后妃的名字,因为这位皇子对她的死悲伤不已。其他文献则提到赵光义的一位妃子来自南唐后主李煜的后宫,这也表明开国之君常常从其手下败将那里掠夺妃嫔。直到978年李煜逝世,赵光义才召这位妃子入宫,之后她产下一子三女。尽管《宋史》编纂者们不可能缺乏相关资料,但他们似乎认为没有必要记录这些女性的存在。仿佛一项新标准规定,除了皇帝的母亲,其他妃嫔不必有传,而为例如李煜妃子这样的女性立传——甚至是召她们入宫——都是轻率浮夸的。14
伶人出身的刘太后之崛起
宋代历史中权力最大的女性之一刘太后崛起于下一位皇帝治下,她也是武则天之后三百年来首位大权在握的汉族女性。她还是宋朝九位临朝称制的太后中的第一人,并开启了三位太后连续临朝的时代。由于其夫真宗(968—1022)抱恙,刘氏于1020年掌权。1022年真宗驾崩时,她便与年幼的仁宗(1010—1063)临朝, 尽管有人对此颇有微词。刘太后临朝期间大权在握,并享有盛誉,即便还政之后仍是如此。由于没有宦门大族的娘家做后盾,刘太后与汉唐的先驱们不同。但与她们一样,她也常常碰到关于礼仪规范与先例存否的问题。官僚们坚持认为她只是暂时临朝,并屡屡要求她下台还政,但刘太后及其支持者则掌权直至驾崩为止。甚至在临死时,刘太后还试图指定另一位女子临朝称制,从而延续其统治,但是经人劝说,年轻继任者婉拒了刘太后的提议。刘太后是宫廷女性如何效法武则天但却有所节制的关键例证。15
刘太后出身行院人家,《宋史》对如此低贱的出身讳莫如深。她的传记反而说刘太后乃宦家之女,早年丧亲,之后被一个四川的银匠送至都城开封。该银匠在刘氏十五岁时将其举荐给还是皇子的真宗。由于其父赵光义不允,真宗将她安置于宫苑别所。赵光义驾崩之后,真宗将其召回,并封其为美人。此时,真宗的前两任妻子已经亡故。16尽管大臣们反对出身如此寒微的女子成为皇后,但真宗仍一意孤行,于1012年封其为后,此时刘氏四十三岁。尽管《宋史》仅仅隐约提及刘氏出身低微,其他资料却提供了更多相关信息,并称其擅长手鼓。有的资料说她曾委身那名银匠,有的则称她曾是名妓伶人。真宗对她宠爱有加,但是真宗的乳母憎恶她,与此同时,赵光义也注意到真宗萎靡不振。当他询问最近谁服侍其子时,真宗乳母答曰刘美人。赵光义因此下令将其逐出东宫。17
这样一位女子能够见到皇太子,则与宋朝继承唐与五代的名妓制度有关。自八世纪唐玄宗朝以降,这一制度已然存在,负责训练称为“官妓”的女性伶人。她们能够弹奏乐器,载歌载舞,表演娱乐,并在宴会及其他庆典活动中陪伴皇帝与大臣,是宫廷生活中正常且必要的一部分。她们的身影甚至出现在国家政府的高级机构中。当赵匡胤鼓励手下将领退隐、与歌儿舞女相伴相依时,他曾隐约提到官妓制度的存在。赵匡胤及其继任者承袭唐制,设立教坊司,为皇室提供出入宫禁的伶人,不论是皇宫之中,御舫之上,抑或是室外庆典,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官妓在宋代日益流行,甚至辐射精英阶层家中,有些精英男性会纳其为妾。至南宋,官妓制度已渗透至县级官员、富商巨贾及地方乡绅之中。尽管当时的道德话语不鼓励过度消费,且不时声讨控诉过度奢侈的官员,但这项习俗最终还是变得根深蒂固。18
帘分乾坤
刘太后第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举动是接管真宗长子,也就是未来的仁宗的抚养权。仁宗的生母是一位妃子,1010年诞下其子,她本是刘太后的一位侍女。《宋史》并未提及刘太后自己是否生育。她精通朝政,同皇帝一起阅读奏章至深夜。真宗治下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1005年与辽签订协约,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奠定了基础。之后真宗懒于朝政,尤其在1010年以后精神状况每况愈下。刘氏临危受命,初为妃嫔,后为国母,在1022年真宗驾崩之后临朝称制。尽管刘太后用权审慎,她临死时却仍坚持保有国家领袖的身份,虽然此时仁宗早已成人。她赐予娘家人优厚的待遇,使他们与重要官员联姻,以弥补其在朝廷缺乏政治同盟的不足。19值得注意的是,刘太后临朝称制期间,北方的辽亦由两位女性相继统治。一位是二十年前率领契丹军队击败赵光义的承天太后,另一位则是1031年辽圣宗死后执掌大权的钦哀皇后。刘太后正式承认了后者的地位,尽管事实上这样做僭越了皇帝及其顾问的特权。20
由于宋朝此前并未有女性临朝称制,官员们必须仔细考虑,慎重决策。一些重要政策得以及时制定,并对整个宋朝及之后产生影响。一名官员提议刘太后只是“权”为统治,但这一提议遭到反对,“权”字也在刘太后及其后继者的任命中保留下来。另一个问题是刘太后如何上朝,最终决定是她每五天听政一次,但不能单独临朝,须有仁宗陪伴。仁宗坐于左方尊位,面向大臣,而真正的统治者刘太后则坐于右方,垂帘听政。据我所知,尽管此前的女性统治者也用过各种分隔方式,这却是垂帘之制首次成为官方规定。除此之外,刘太后不能以男性帝王的第一称谓“朕”自称,因为大臣们了解先前的摄政后妃及武则天曾使用过这一称谓(而辽则明确允许承天太后以“朕”自称)。21至于刘太后如何显荣其先祖,大臣们决定,与男性君王一样,刘太后的祖父及父亲的名字需要避讳。然而,其试图效法武则天、为刘氏宗族建立祖庙的提议则充满争议,最后不了了之。这个提议的潜在威胁在于,它暗示了另一条皇室血统,这也正是武则天曾经试图创造建立的。有一次,刘太后询问一位大臣如何看待武则天,这位大臣回答,“‘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此后不久,在朝庙途中,太后想让自己的銮舆先于皇帝,还是这位大臣援引“三从”女德的经典闺范——先从父,后从夫,两者亡过则从子——坚持太后銮舆随后。最终刘太后的銮舆紧随皇帝儿子的车驾。另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是,当一名谄媚官员进献《武后临朝图》时,刘太后将画掷之于地,从而展现了她拒绝成为武后的得体行为。22
1033年,刘太后生命的最后一年,最具争议的一件事发生了。刘太后决定在祭祀太庙时身着龙袍,头戴冕旒。此乃庄严大礼,通常由皇帝主导。尽管有人反对,她还是穿上了龙袍。从理论上讲,没有人会在这种情形下出面阻止刘太后,但官员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刘太后最后一次政治上的自作主张是推荐一位女性继任者杨淑妃(1036年去世)。996年,十二岁的杨淑妃入宫,那时真宗还是皇太子。尽管杨淑妃是真宗最为宠幸的妃子之一,刘氏也对她赏识有加,将其视为继任者,在仁宗孩提时就让杨淑妃照顾他。只要刘太后一得迁升,她就设法提拔杨淑妃,可是她让后者延续临朝称制的计划却泡了汤。仁宗的大臣们认为太后的遗诏不可接受,而已经长大的仁宗也只是封杨淑妃为太后,并赏赐巨额金银。不过,杨淑妃仍有影响力。仁宗的三位皇子去世之后,杨太后劝说仁宗领养一位皇子,这就是后来的英宗。23
被隐藏的母亲
几个世纪以来,围绕着刘太后如何过继仁宗及仁宗生母的情况,产生了一些逸闻。正史记载,刘太后从夫君的妃嫔那里过继了一个婴孩并视为己出,这也是皇后们可以做的。但她却从未向仁宗透露其生母的身份,这则是不寻常的。仁宗生母姓李,正史描述她持重寡言。真宗在她服侍刘氏时与其相遇,之后她产下仁宗及一女。仁宗称帝时封她为顺容,并让她和真宗的其他妃嫔一起生活。她1032年去世,享年四十六岁,死前被封为宸妃。知情者惧怕刘太后,不敢告知仁宗李宸妃是谁。起初,刘太后想按一般宫廷女子的礼仪将其下葬,但一位大臣说服她以皇后礼葬之,并以水银护其尸身。这位大臣保证刘太后以后会感激他的建议。当太后次年驾崩后,终于有人告知仁宗其生母是谁,并称其死于非命,尽管对此语焉不详。仁宗悲恸不已,离朝数日,开棺验尸,见“妃玉色如生”,身着太后袍,仁宗因而释然,相信她不是死于非命,并感激刘太后如此厚葬其生母。
《宋人轶事汇编》中的一则故事提供了更多真宗初遇李宸妃的信息。那时李宸妃还是刘皇后宫中的一名侍女,真宗恰巧路过并想洗手。李宸妃端着御盆给真宗洗手时,皇帝注意到她的纤纤玉手——这令人想到有关皇子或皇帝如何与女子偶遇的典型故事。随后他们交谈起来,李宸妃告诉真宗,前一晚她曾梦见赤脚羽仙告诉她,自己不久将会降生成为她的儿子。那时真宗无子,听了这个吉兆后龙颜大悦。当晚,真宗召其侍寝,她随后怀孕。这则故事又提到,仁宗幼时不喜着鞋袜,常在禁内赤脚游走,因此赢得了“赤脚仙”的雅号。
如同那些诋毁武则天的故事一样,有的故事则把刘太后描绘得嫉妒狠毒。在一些版本中,她甚至试图毁掉皇太子;而另一些版本则说,她从李宸妃手中窃取皇子,据为己出。在元杂剧中,没有儿子的刘太后下令杀死这个新生儿,可是一名宫女和一名宦官则将襁褓中的仁宗救下,并用奁盒将其运走。真宗的兄弟养育了这个孩子,数年后终于真相大白,仁宗也继承了皇位。另一个版本开篇,李宸妃已年老衰颓。她早已出宫,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沿街乞讨。一位著名的判官获悉其真实身份后,将刘太后的阴谋诡计公之于众,并让仁宗与其生母团圆,而仁宗生母最终则请求饶恕刘太后。一个十九世纪的版本中,刘氏及李宸妃都怀有身孕,真宗告诉她们两个谁先产子,谁就封后,谁的儿子也就成为太子。李宸妃首先产子,但刘氏派人杀死了那个婴孩,并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取而代之。由于真宗认为李宸妃产下怪胎,便将其降级。不久,刘氏亦产一子,并成为皇后,但是她的孩子后来夭亡了。不过,刘太后不知道宫人并未杀死李宸妃的皇子,并私下将孩子抚养成人。后来,这个孩子来到真宗面前,成为太子,使得刘太后震惊不已。24
向妃嫔动粗而遭废黜的皇后
尽管光宗的李皇后是《宋史》唯一标明“妒悍”的后妃,但仁宗在其后妃中也引起了接二连三的互相嫉妒,仁宗甚至因此废黜了一位皇后。作为真宗的第六子,也是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仁宗统治了四十多年(1022—1063年在位)。在其漫长的任期中,他非常依赖大臣运作政府,并最终从政务中抽身出来。仁宗的皇后郭氏是军官之女,刘太后不顾仁宗反对,替他选择了郭皇后。1024年郭氏封后,年仅十一岁,而时年十四岁的仁宗则疏远自己的皇后去宠幸其他女子。
事情发生在1033年。那时仁宗有两位宠妃,尚美人与杨美人,她们“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内侍省都知为仁宗谋划废黜了皇后,而大臣们对妃嫔的过激行为则强烈不满。为了安抚群臣,仁宗也将尚美人与杨美人一同驱逐出宫,并指斥尚美人滥用职权。仁宗罢黜了两位站在废后一边的官员,并从宫中逐出两百名宫女,因为仁宗认为她们是刘太后与郭皇后的余党。杨美人从宫女一路升为妃子,并以画技见长,后来仁宗又重新宣召其入宫。而郭皇后最终亦为仁宗所念,皇帝不但遣人问候,甚至还与其酬和诗歌,郭后生病时还送医送药,但皇后最终还是因病而亡。有人说是那位都知将其鸩杀,但《宋史》称这并无确凿证据。仁宗深切哀悼,在其死后恢复其皇后地位。25
郭皇后被废黜之后,仁宗不得不另找一位皇后。他尊重大臣们的建议,选了太祖和太宗手下大将的孙女,并在1034年废黜郭皇后、尚美人及杨美人之后,封其为后。这位皇后姓曹,后来成为宋代九位临朝称制太后中的第二位,并在仁宗的继任者抱恙时简短执政。有“慈俭”之誉的曹皇后喜欢亲自在宫苑中监督耕织年礼,这是后妃之德的经典象征。据史书记载,在卫卒作乱时,她曾英勇地让皇帝躲入一片受保护的区域并召人护驾,最终平息了骚乱。26
尽管《宋史》的后妃列传篇幅短小,但显示了皇室创建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常见关系类型。一位女性会将另一位女性引荐给皇太子。女性在幼时便进入宫廷,成长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皇宫的运作方式,之后成为皇帝的伴侣。她们与年长女性建立联系,服侍后者或由后者养育成人。一些人幼时便认识皇帝,有的则与其建立隔代情谊,例如仁宗的另一位宠妃张贵妃抚养的那位女子。仁宗在张贵妃死后才逐渐从政务中抽身,而张贵妃则最接近前代史书中描述的多事妃子,只不过没有那样耸人听闻,所以仍符合《宋史》对妃子的描述习惯。她幼时侍奉刘太后,在储君身边长大,并在宫廷内外影响深远。仁宗对张贵妃及其家人恩赐有加,以致大臣们援引先例加以谏言。仁宗则指出张贵妃曾救过自己性命,从而为自己的恩赐辩护。然而如上所述,那次卫卒叛乱是由曹皇后平息的。1054年张贵妃过世,享年三十一岁。哀痛不已的仁宗追封其为皇后,大臣们纷纷指责这有违礼法。27《宋史》还提到其他三位妃子,她们均以长寿著称,其中一位是仁宗乳母的女儿,张贵妃抚养的那位女子也是三人之一。后者四岁进宫,并诞下两位公主。仁宗死后,她生活简素,吃斋念佛长达四十年,“昼夜不解衣”,并又历经了四位皇帝,直至九十三岁寿终。28除了南宋高宗,正史中仁宗后妃的传记数量多于其他所有皇帝。
试图逃走的皇太子和拒绝退位的女摄政
因为仁宗所有的儿子都夭亡了,所以曹皇后劝他从亲族里收养一子。这位皇子从四岁开始便由曹皇后抚养,他就是赵光义的重孙、未来的英宗(1032—1067;1063—1067年在位)。1061年英宗正式成为太子。然而,仁宗突然驾崩、传诏英宗继位时,后者则试图逃走,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并非心甘情愿。大臣们不得不强迫英宗冠带皇服。不久,英宗开始行为古怪,身患疾病,曹太后只能临朝称制。英宗卧床数月,并对曹太后无礼不敬。当司马光及其他大臣最终说服英宗重新执掌皇位时,曹太后却拒绝撤帘还政。当时的权臣韩琦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但只有《宋史》以外的文献才对此有所提及。他和其他大臣说服英宗参与祈雨大典,从而让百姓有机会看到皇帝身体已经康复并可以执政。曹太后推说典礼用具准备不周,但韩琦还是说服了皇帝出席大典,并受到万民朝贺。同年,韩琦向曹太后说明英宗已经能够执政,并主动请辞,曹太后则声明应该放权的是她自己。听到太后如此表态,韩琦大悦,并询问太后何时撤帘还政,而曹太后即刻起身离席。礼法规定,太后会见权臣时应坐于帘后,所以韩琦立刻下令撤帘,这也标志着曹太后临朝的结束。在之后的几年,她至少在两个重大场合发表意见:一次是反对变法者王安石(1021—1086),下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另一次则是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苏轼(1037—1101)辩护。1070年左右,苏轼就已公开批评王安石。1079年苏轼因其政见被捕,而曹太后也于同年驾崩,享年六十四岁。29
“女中尧舜”高太后
英宗仅统治了四年,期间相继发生了不少争议事件,诸如曹后临朝、英宗如何对待其生父与其养父仁宗等。仁宗和英宗均非特别重要的君主,不过英宗的高皇后(1093年去世)却成为宋代另一位最有权势并受人景仰的女性。高皇后出身仕宦之家,其先祖历来侍奉朝廷。她与英宗同岁,在宫苑中长大,仁宗亲自提议他们联姻。高皇后也是曹太后的外甥女,她诞下了四个孩子,其中包括英宗长子——未来的神宗皇帝。1067年英宗早逝,高皇后成为太后。神宗死后,她开始临朝称制。神宗朝时(1067—1085),王安石兴起变法改革,引发了激烈争论,而当时的高太后也卷入其中,因为变法的一些措施危及其家族利益。朝内保守派支持放任型政府管理,而王安石及其追随者则主张国家更大程度地干预经济活动,因而一条鸿沟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保守派反对并中伤王安石,曹太皇太后与高太后也和他们统一战线,迫使王安石最终辞官。尽管后来他又短暂地回朝执政,但最终还是永久退隐,并于1086年过世。30
此时高太后的影响力还未达到顶峰。1079年神宗患病时她即掌权,并督导有关皇太子(即后来的哲宗)即位的相关事宜。1085年神宗驾崩时,王安石的同盟密谋以太子皇弟取代哲宗,但高太后及其支持者最终赢得胜利,她也顺利成为九岁的哲宗(1085—1100年在位)的摄政。其时,王安石的许多盟友仍然掌权,但高太后却在宋朝政治舞台的中心上演了一场大戏,并借此扭转了变法运动。由于她自身并不谙于朝政,高太后借力于亲信大臣,尤其是1084年刚刚编撰完成《资治通鉴》的司马光(1019—1086)。高太后使司马光成为朝廷中最有权势的官员,尽管疾病与过度劳累导致他1086年就过世了。尽管扫清变法派需要时间,但是高太后和亲信官员还是完成了这项任务,她一直垂帘听政,直至1093年驾崩。
与刘太后形成鲜明对照,高太后被誉为“女中尧舜”,这也是一名女子能享有的最高赞誉之一。变法派不会对其如此称颂,不过《宋史》中她的传记则记载了她对管理外戚的严格。她在世时,自己的叔伯子侄没有一个加官晋爵。有影响力的宫中官员在谋求私利时也需慎之又慎。哲宗朝伊始,一位亲信请神宗的乳母向高太后求情,而高太后则要处决乳母。自此,所有可以不经官方流程审核的宫中旨令(史称“内降”)得以终止。这也意味着高太后实际上也不允许自己发号施令,为防止女子干政的出现做出了典范。1093年,高太后患病而终,享年六十二岁。31
帝后“二十年夫妇不曾面赤”
高太后与神宗的向皇后亦结为联盟,后者则是宋朝九位临朝称制太后中的第四位。据说她曾盛赞神宗仁慈,称扬方式更是独一无二,即“二十年夫妇不曾面赤”。徽宗即位第一年,她便开始垂帘听政。不过其夫神宗在位时,她便影随高太后,据说向皇后效仿高太后严格取缔本家特权。神宗患病时,高皇后立哲宗为嗣的建议得到向皇后支持。1085年哲宗登基时,高太后下令已成为太后的向皇后居于东边的皇宫,而非西边的皇宫,以示其显荣,可是向太后婉拒了。32
年轻的哲宗并不喜欢祖母高太后的政策,她驾崩以后,哲宗便恢复了变法派的实权。不过变法派再也没有追随王安石时那样齐心,他们把持政权,直至北宋灭亡。在变法派大臣试图怂恿哲宗贬谪死去的高太后时,向太后出面调停,劝说哲宗打消这个念头。《宋史》补充道,徽宗朝时,向太后临朝称制,她和高太后一样反对变法。但正如伊佩霞指出的,向太后的立场实际并非如此。向太后之所以为高太后辩护,是出于对另一位皇后的辩护,后来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孟皇后身上。向太后无所出,而神宗十三位后妃中有两位产下了皇位继承人,第一位便是神宗第六子哲宗,第二位则是神宗第十一子徽宗。两位皇帝的生母似乎都来自宫廷服务机构。33
北宋灭亡时成为女英雄的废后
在《宋史》所有后妃中,传记最长的是哲宗的孟皇后,可是这并非因为她像刘太后或高太后那样努力参政。相反,她被皇帝夫君废黜后,又被下一任皇帝复位,并最终在北宋亡国时忠君爱国,才使她名留青史。在孟皇后十六岁时,高太后从上百位出身显贵的女子里相中她,并同向太后一起加以教导,于1092年立其为后。然而,那时同样十六岁的哲宗的心另有所属,但高太后却对孟皇后大为赏识。高太后翌年去世,不久后哲宗便专宠刘婕妤。这位妃子开始诽谤孟皇后,并当着皇后的面违反宫中礼节。因为哲宗存了废黜孟皇后的心思,所以对刘婕妤的行为听之任之。某年冬至,宫中女性朝见向太后时,刘婕妤对皇后所坐的特殊座位愤愤不满。刘婕妤的一位侍从冒大不韪,将她的座椅换成了与孟皇后的相同规制。向太后驾到,每个人都起身,有人匆匆移开了刘婕妤的座椅,致使她坐下时摔倒在地。刘婕妤气急败坏,含羞而退,向哲宗大吐苦水。最终,皇帝废黜了孟皇后,将其驱逐出宫,并封刘婕妤为新皇后。34
哲宗的继任者徽宗1100年开始亲政,并恢复了孟皇后的地位,使她东山再起,这是向太后的主意。向太后想让孟皇后回宫,这也使死去的哲宗破例有两位皇后。此处,我们必须暂时把时间快进二十五年,去看看徽宗朝末期金朝入侵的灾难时刻。1126年,金军攻占开封,并俘虏了徽宗及其新登皇位的儿子钦宗。这两位皇帝与后妃被迫北上。然而,孟皇后由于不住在宫中而顺利逃脱。金朝扶持了一位傀儡皇帝,这位皇帝尊孟皇后为摄政,从而使自己的统治合理化。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徽宗仅有一个儿子还是自由身,即1127年登基、年仅二十岁的康王,也就是后来的高宗(1107—1187;1127—1162年在位)。一听说康王登基,孟皇后立刻停止临朝,并追随高宗南下杭州。在那儿,一些大臣强迫高宗退位,欲立其三岁的幼子为帝,并再次请孟皇后临朝。高宗再次掌权之后,孟皇后欣然退位。1135年她过世,享年五十九岁,死后的陵寝比哲宗刘皇后更为尊贵,而刘皇后自己则未得善终。徽宗朝初,向太后对刘皇后已经没有任何情谊。据史书记载,刘皇后是宫中的头号美人,为哲宗生下一男二女。徽宗即位之后,他尊刘皇后为太后,并给予其很高的荣誉,可是据说刘太后却开始干预朝政,迫使徽宗不得不采取措施将其废黜,不过在那之前,刘太后已经用帘钩自缢了。35
子嗣繁多,坐拥后妃,支持文艺,是为徽宗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最有名的荒淫皇帝之一,即1100—1126年在位的宋徽宗。之所以说他“荒淫”,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将北宋的灭亡归咎于他。徽宗耽溺道教、醉心文艺、过度征税、开发资源,这也成为其批评者手中的把柄。这些批评者进一步指出,徽宗对西北党项帝国西夏(1038—1227)的军事行动和所费不赀地镇压平民起义,都使得北宋积弱,从而无法抵抗金兵入侵。一些人也指出,如果宋朝没有暴露自己的弱点,并且辽成功抵抗了金兵,后者就有可能根本无法侵宋,36而徽宗也就有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景仰的君主之一。即便徽宗荒淫,他也是高雅脱俗的。他执着于登基前就已培养的兴趣,而其登基也只是因为同父异母的兄弟、二十四岁的哲宗突然驾崩时没有立嗣。向太后坚持徽宗继位,尽管哲宗的生母皇太妃朱氏支持哲宗的亲兄。仁宗与哲宗继位时都还年幼,所以刘太后与高太后临朝时须垂帘听政,与君同坐。与她们不同,向太后不但没有垂帘听政,也没有像刘太后与高太后那样,对辽宣告自己临朝称制。一年后她便退位,于1101年驾崩,享年五十六岁。37
登基前,徽宗已经因耽溺纵欲而名声在外。他遍访名妓,搜集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收藏赏鉴名画古玩,并与才华横溢、博学多才之士往来交洽。他自己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还是音乐家。北宋首都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大约聚集了一百五十万人。在此,徽宗建起了一座巨型园林,只是因为有大臣说建园位置有利于得子。耽溺女色的徽宗比宋朝其他皇帝的后妃要多,数量达到一百四十三位,至少有六位产下了六个孩子,甚至更多。他常常晋升自己的后妃,刷新妃嫔数量,并且时常准许她们出宫回归正常生活,这被视为一种恩赐。徽宗共有六十五个孩子,比中国历史上任何皇帝都要多,其中三十一位是皇子,三十四位是公主。北狩之后,他又添了十四个孩子,总数达到了七十九人。38
北宋灭亡,简言之就是女真人1114年抗辽,1115年以“金”为国号,并兴兵反辽,1125年将其倾覆。金军侵宋时,徽宗将皇位传给长子钦宗(1126—1127年在位)。钦宗起先试图安抚金朝,但后来听从大臣建议,打破与金朝的合约,致使金兵再次入侵。1126年开封陷落,徽宗、钦宗父子被俘,并在北方度过余生,他们的后妃大多陪伴在他们身边。
郑皇后与君同被俘,高宗母只身返家园
尽管关于徽宗宫外微服访花的故事比比皆是,但他最有名的后妃仍是通过正常筛选征召入宫的。徽宗似乎施泽多人,并未沉迷某一位后妃,而除了他废黜的那位妃子,宫中妃嫔似乎也都相处融洽。他的第一位主妻王皇后做出了表率。在开封陷落之前很久,她就已驾崩。王皇后是刺史之女,是徽宗长子钦宗的生母,钦宗是在徽宗登基那年降生的。不久,徽宗开始宠幸另外两位妃子,这也考验了王皇后的德行,最终她“待之均平”。内宦试图通过诋毁王皇后以博得徽宗的青睐,但一番秘密调查之后,徽宗得知皇后并无过错,而她自己却对此事只字未提,这也使得徽宗“幡然怜之”。1108年王皇后驾崩之后,徽宗先前宠幸的郑贵妃1111年成为继任,即徽宗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后。
徽宗六位产下六个及以上孩子的妃子中就有郑皇后。其父是省级官员,而她自己本是向太后宫中押班。徽宗还未登基时常常出入向太后宫中,在那里邂逅了郑皇后和一位姓王的押班。向太后安排她们两个服侍徽宗,并在徽宗登基时将她们赐给了他。据《宋史》记载,徽宗后来封多才多艺、博览群书的郑押班为贵妃,并常常赐她御诗及其他作品;而郑氏“端谨”,并能顺承皇帝心意。在其他妃嫔中,有一位年轻妃子刘氏,1113年去世时已经诞下六个孩子。徽宗很思念她,想在她死后追封其为皇后,郑皇后也赞成这一非常之举。另一位刘贵妃后来也颇受皇帝宠爱,却于1121年离世,这使得徽宗悲恸不已。崔妃在刘贵妃去世时未露悲戚之色,后来由于这件事及其他针对刘贵妃的阴谋败露而被驱逐出宫。崔妃也有六个孩子。王贵妃(1117年去世)也是向太后赐给徽宗的,她的孩子更多,曾诞下三位皇子、五位公主。徽宗退位后,郑皇后便成为太后,并于1126年随夫北狩,1130年在北方去世。39
徽宗的妃子韦贤妃(1079—1159)最终成功回到中原,她就是南宋首位皇帝高宗之母。她本为宦家使女,家主送她入都,进宫成为侍御,并在随徽宗北狩前升至贤妃。高宗在她仍是俘虏时,遥尊她为太后。1142年,高宗与金朝签订和平协议,并最终商定将其母送回。在她回归之前,高宗便已为其动土兴建宫殿。当初她之所以能成为贤妃,则得益于另一位乔贵妃的引荐。她们两人都曾侍奉郑皇后,并在那时结拜为姐妹,发誓封妃者互不相忘。徽宗宠幸乔贵妃,而她也信守诺言,将韦贤妃引荐给皇帝。乔贵妃有七位皇子,但却都于襁褓中夭亡。每生一胎,乔贵妃就得到晋升。韦贤妃离开北地时,乔贵妃置酒送别,并因自己无望南归、终将命丧北土而痛哭不已。40
神仙妃子与名妓爱人
尽管人们谴责徽宗失掉了北方领土,并部分归咎于徽宗与其后妃共同的美学追求、宗教热忱及风流蕴藉,但是文献并未对徽宗与许多女性的韵事持否定态度。他非常符合历史传统中仁慈的一夫多妻者的原型。当王皇后备受诽谤时,他公正处之,并常常奖掖妃子,还哀悼死去的后妃,这一切显示了他拥有理想的男性特质。向太后当初选他做人君的原因之一便是她以徽宗为“仁”。徽宗听说有宫女在孟皇后被废黜时以身殉主而潸然泪下。41他喜欢被美女与才女环绕,一名道士曾指出其中一位是神仙在世,她是1121年去世的刘贵妃,徽宗为她的死哀痛不已。刘贵妃本是卖酒者之女,曾诞下三位皇子、一位公主,徽宗对其宠爱有加。据《宋史》载,其他妃嫔“为之稀进”。她之所以被称为神仙,得益于新兴道教“神霄派”道长的大力鼓吹。该道士称徽宗乃神霄上帝之子转世,并将包括刘贵妃在内的其他宫中人士也与神仙对应。他称刘贵妃是“九华玉真安妃”。徽宗北狩后,大多数妃嫔与宫女都被赐给女真男子,而徽宗的女儿则被嫁给女真统治部落中的男人,其中有六位生下了儿子。42据文献称,“上在军,闻金人征求万端,至及乘舆嫔御,未尝动色,惟索三馆书画,上听之喟然”43。
一个著名的传言称徽宗曾与名妓李师师坠入爱河,尽管李师师确有其人,但传言可能是子虚乌有,《宋史》对此也未曾提及。李师师在几处文献中都出现过,包括元朝成书的《宣和遗事》。该书讲述了徽宗统治直至其为金军俘虏的历史,是以耽溺声色而荒废朝政的君王为主角的半虚构文体 。如同下一章中关于金海陵王的故事一样,《宣和遗事》中有很大一部分一字不易地照搬史书,剩余部分则为虚构。故事中,一次微服出宫时徽宗偶遇李师师,此段亦载于《宋史》中,但史书并未说明徽宗出宫时见到了谁。起初李师师并不知情,几天后发现徽宗真实身份时才惊讶不已。徽宗与她缠绵数周,清晨则回宫上朝,有大臣针对其缺席而谏言。李师师最喜欢的常客不得不停止拜访她,徽宗获悉他的身份后威胁要将其处决,经劝说最终只是将他流放。后来,徽宗召李师师进宫,并纵乐淫逸,直至金军入侵。著名词人周邦彦(1057—1121)在该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中滑稽登场:在他拜访李师师时徽宗突然驾到。周邦彦随后藏身床下,窥见徽宗与李师师调情并赏赐她一枚进贡的新鲜香橙。不久,周邦彦写词暗暗提及此事,而李师师也为徽宗歌唱此词。徽宗得知词作者是谁之后,就下令革除周邦彦的官职,并将其赶出京城,但是在了解了周邦彦与李师师两人情比金坚并且周本人诗才横溢之后,皇帝最终回心转意。44
关于李师师的故事之后,《宣和遗事》继续讲述徽宗北狩、驾崩及之后的事,并在结尾处谴责其统治的失败,其中一些细节包括:可怜的徽宗在郑皇后死时大恸不已,哀毁过度,一目失明;徽宗及其随驾不得不顶风冒雪,步履崎岖,下榻颓圮;徽宗驾崩时,女真人在其子,即无助的钦宗面前差点烧毁徽宗的尸身,随后他们浇灭火焰,用一枝木棍刺穿其尸体,并将之推入深坑底部。尽管这些描述有可能是虚构的,皇帝被俘时的境遇却的确悲惨。徽宗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妃嫔被带走,有时还要目睹她们被强暴,一些宫女被卖入青楼。其子钦宗的皇后自杀身亡,徽宗最宠爱的儿子也不幸殒命。徽宗五十三岁时驾崩,葬礼符合道教科仪,这与《宣和遗事》中的情景不同。经过几年的谈判,1142年南宋高宗终于成功地使徽宗与郑皇后的棺椁南归。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