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个性,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刚出生的孩子,饿了,会撕心裂肺地哭;不高兴了,小脾气说来就来……他们全神贯注地沉迷于自己的世界,至于自己在别人眼里是怎样的人,有什么突出的成绩,会不会热情地打招呼,有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所有这些令父母感到焦虑的事情,他们全然不顾。
孩子能够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或是拥有足以傍身的一技之长,是父母期望的事情。但父母也必须认识到,眼前的孩子具有一整套的感受、体验与能力——喜悦、憧憬、兴奋、沮丧、忧虑、创造力、想象力、运动能力等,凡此种种与你并无二致。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富有独立精神的个体。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灵魂。养育之道就在于尊重孩子的个性,并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千差万别的,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天赋、兴趣、爱好以及潜力,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就是在保护孩子的未来。
然而,许多成人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少被尊重、被接纳的经历,受自身僵化思维模式的影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好为人师,跟孩子讲一些大道理,却从未意识到眼前的孩子是如此的独特而唯一,他的表现只是在展示自我。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无视孩子的个体需求,经常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计划与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父母的这种自认为只想把“最好的”给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一种桎梏。
那么,父母该如何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呢?
第一,允许孩子做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孩子天生就具备的特性。事实上,孩子早在懵懵懂懂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体会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找到自己,一个人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幸福。”孩子不是受训的动物,也不是父母输入某种程序就能表现出其所期待的反应或行为。孩子之所以会喜欢这个,倾向那个,必定有许多不同的理由。
第二,父母要相信孩子有无限的潜能。当你解读孩子的个性,或是判断某些特定事件时,要带着敏锐的洞察力,不要孤立地看待孩子个性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特定事件,正如你不能把某一个音符从整首乐曲中分离出来再去理解它的意义一样。反之,你要用心去体会孩子最想成为怎样的人,并尽力帮他实现自己的心愿。这样,孩子才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第三,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选择的权利,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给予孩子更多的机会。比如,晚饭后,你希望孩子先写作业,而不是看电视。有的父母可能会用命令的语气督促孩子先写作业,这种做法几乎看不到效果,还会让孩子厌学,伤害亲子关系。
相反,你可以心平气和地问孩子:“你是想自己写作业,还是希望我陪着?”不管孩子怎么选择都是写作业,但他的心理感受不一样,觉得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会有一种成就感,时间长了,孩子的自律性也就强了。
第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领域、热爱的事情。父母要多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发现他们对哪些方面感兴趣。还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潜力。比如,父母可以把孩子取得的成绩拍成照片贴在墙上,陪孩子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设定一个容易完成的小目标。当孩子经过持续积累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能把兴趣发展成为持久而稳定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