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丝柳:龚莉随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拉莫斯特

2015/11.04

北京晨,重度雾霾,铺满马路的车全都开足了灯,营造出奇异的迷蒙辉煌。

上午,“三版”天文学科编委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A楼举行。《中国大百科全书》一版首卷启动和出版的即天文学卷,1979年中国百科创始人姜椿芳先生曾率人来这里联系合作洽谈。所以,专家们说今天是个历史性日子。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内所有天体和散布其中一切物质的起源、演化、组成和运动的科学。这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人类文明之初,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中国的甲骨文记载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

主编王绶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也曾担任二版天文学主编。因身体缘故,此次没有到会,由副主编崔向群主持会议。崔先生是一位女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她齐耳短发,利索、干练,普通话中隐约夹带重庆口音。

会议正式开始前,全体起立向刚辞世的陆埮先生致哀。陆先生是中国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9102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陆埮星”。

会议集中讨论了第三版网络版天文学学科工作方案,并初步确定了各分支负责人选。

茶歇时听到崔院士是“拉莫斯特”项目总工程师。好奇,请教一番,简要整理如下:

拉莫斯特(LAMOST),地面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投资2.35亿、研制16年,2009年建成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河北兴隆观测基地,成为当时获取天体光谱能力世界最强的天文观测设备。天体光谱在现代天文学研究中作用至关重要。光谱有如识别天体身份的基因,通过光谱分析、研究,推演恒星、银河系乃至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规律。“但是,人类研究宇宙,就像蚂蚁研究人类一样困难。”只有获取尽可能多的天体样本,才能得出更为准确、完整的科学认知,这就需要看得“深”(望远镜有足够大的口径),又看得“广”(望远镜有足够宽的视场)的光谱观测望远镜。受材料和制作工艺限制,大口径很难兼备大视场。上世纪90年代初,王绶琯院士、苏定强院士等提出LAMOST新概念和初步方案,后经LAMOST项目总工程师、“敢死队”队长崔向群等具体化并实施。巾帼不让须眉,令人肃然起敬!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观测到的天体总和已有10亿,但获得光谱的很少。LAMOST大视场兼备大口径,一次可观测4000个天体的光谱。它工作几年来所拍光谱已超过以往人类所拍总和。LAMOST建成后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正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