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资产泡沫
全球尚未从美国次贷泡沫破裂后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就又被新的泡沫破裂危机笼罩。自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近8周年,全球经济尚在低谷徘徊,全球资产价格却早已“一飞冲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15年,全球51个国家中有33个国家房屋价格指数上升。其中,澳大利亚的房价自2012年以来上涨了36%;新西兰的房价自2008年以来上涨了60%;而长期被经济衰退所困扰的日本,其银行2015年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达到10.673万亿日元,比其经济泡沫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创出26年新高;就连享有30年房价不涨美誉的德国也“绷不住”了,过去5年德国房地产价格指数涨幅达38%,被认为已经泡沫化;美国房地产的成交量及房价也都攀上2008年以来的高点;而中国房地产的热度更让人大跌眼镜,在一片崩盘声中一线以及部分二线城市房价飙升,以致相关城市陆续重新启动抑制房产的政策。此外,2016年国际油价也大幅反弹,6月份一度比年初上涨高达90%以上,在经历再次下跌的“黑色7月”后,8月份逐渐收复大部分“失地”。黄金也一反此前的颓势,2016年半年多的时间就上涨了30%。而伴随着资产价格的膨胀,关于全球资产“泡沫化”的预警早已四起,有人称,当下情形仿若“次贷”“重回江湖”,若被引爆,其威力将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8倍。对此,越来越多的矛头指向全球主要央行,批评各国央行将资产泡沫玩成“五球不落”杂耍游戏,正是由于各国央行投机导致泡沫横行,而某些领域的泡沫正闪烁着寒冷的光芒,随时可能“吞没”整个世界。
不过,把板子都打在央行身上其实失之于简单化。毕竟,资产泡沫纷飞并非全球央行一己之力的结果,更何况全球央行在此过程中也深陷泥潭。根本上,资产泡沫的积聚是金融泡沫+货币的央行泡沫“双剑合璧”的结果。照理,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宣布了金融泡沫的破灭,哪成想,在全球实体经济惨淡之下,没有出路的全球资本又返身到金融领域兴风作浪,重新制造金融神话。而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对金融过剩的纵容,甚至政府本身变身为“印钞机”,成为金融过剩的制造者,更是无形中给金融泡沫“撑腰”。如今,美欧日央行把货币政策数量宽松(QE)和价格宽松(负利率)运用到了极致,5个国家和地区(日本、瑞典、瑞士、丹麦、欧元区)实行负利率,2015年以来,全球55家央行降息。据欧洲央行公布的数据,欧洲2015年流通中的纸币为1.08万亿欧元,创纪录新高,这一数字几乎是10年前的2倍。2015年流通中的钞票面值较2014年增长了6.5%,为2008年以来最大涨幅。2015年底,美元M2数据是2008年M2数据的1.5倍。从实体经济被挤出的货币再加上央行源源不断释放出的货币,不断向金融领域聚集,重新吹大金融泡沫的规模。这在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2008—2016年,在美国名义GDP仅增长了约23%的情况下,美国道琼斯指数从6400点涨到了18000点,美国纳斯达克指从1265点涨到了5200点附近,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从683点涨到了2100点附近。而根据德意志银行的数据,截至2015年初,全球资本市场的价值已膨胀到大约294万亿美元。其中,全球股市的资产规模已从2008年的34万亿美元增长一倍多,甚至超过了2007年的65万亿美元。以如此速度“繁衍”的金融泡沫势必会超出金融市场的承载能力,不断外溢,寻找新的安身立命的空间,而2015年全球性的股灾也对此推波助澜,大量货币持续涌向房产、黄金等实物资产领域,推高相关资产价格。
如此一来,央行实际上已经走上了被迫发钞的“绝路”:货币泡沫推动资产泡沫,而资产泡沫急剧拉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撕裂社会,在不断沸腾的不满和民怨下,各国政府、央行又岂能等闲视之?出手去资产泡沫同样成了必选项。这样,央行已经陷入了一手“捣鼓”泡沫、一手戳破泡沫的悖论之中,毫无退路。
问题是,央行如何化解这其中的悖论?金融泡沫是市场搞的,去金融泡沫市场可通过崩盘来实现;资产泡沫是央行(政府)搞的,但去资产泡沫不可能通过央行倒闭。虽然央行货币注水直接导致了资产泡沫的膨胀,但却不能简单地指责央行,把央行视为市场的扰动力量。事实上,如今全球央行在市场上左右“周旋”,原本就是替市场收拾“烂摊子”。要知道,当下产能过剩、金融空转等矛盾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市场自身已经成为麻烦制造者,靠它自身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然而,央行携天量货币介入,不过是给市场“打补丁”,充其量起到给市场崩盘“减震”的作用,甚至某种程度上“助纣为虐”,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市场的矛盾。在这种局面下,政府面对资产泡沫经济政策左平右衡,面对后果左右逢源,面对泡沫左右开弓(一手吹,一手破)。比如美联储通过在加息问题上不断做文章,调控市场预期,引致资本市场一会刮东风,一会刮西风。市场面对资产泡沫则左冲右突,只能像水一样回避一切阻挡,流向一切可填满的洼地,比如实体类的土地、房产、黄金、企业(典型者如全球范围内独角兽公司的爆炸式增长就是太多资本推动的结果);证券类的如发达国家的股票、债券等。这也是当下全球范围内实体经济惨淡,资产价格“笑傲江湖”的缘由。而鉴于市场的“病灶”尚未被根除,因此接下来凡是与虚拟货币对应的实体资产都将成为资产泡沫主战场。
显然,当下实体低迷与泡沫横飞比翼齐肩前所未有。这本已让民众困顿不解并陷入焦虑、恐惧甚至绝望之中,政策的忽左忽右更是让人眼花心塞,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又在不断颠覆人们的既往认知和习惯,就连银行也“掉了队”。金融危机前,伴随着金融全球范围内的膨胀,银行可谓如日中天,而如今在金融泡沫、资产泡沫中银行不但没有“沾光”,还渐显弱势。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裁员、利润下降、规模收缩甚至危机缠身,成为银行业的关键词,就连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的银行也显露颓势。各种颠覆性突变似成常态。政经现象超复杂,大众面对日益看不懂的世界倍感心力交悴,全世界进入普遍不满意阶段,各种“逆反”情绪满天飞。
然而,经典的经济理论却失语,难以给社会指点迷津。事实上,颠覆性突变会成为普遍现象,是因为面临经济模式普遍到头了,进而呈现突然坠落悬崖之势。根本上,人类社会的四类经济模式先后走向历史尽头,即在计划经济被证伪后,市场经济(金融衍生品是其最高阶段)、传统经济(非环保的工业经济)和国家经济(印钞为主的时代)也在逼近末路。毕竟,当市场经济发展到金融自转阶段,金融已经成为“黑洞”,市场经济在“黑洞”中已经难以自拔。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也难以承载非环保的传统工业经济。金融危机后国家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甚嚣尘上,但全球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也佐证了国家经济有心无力。需要强调的是,说其走向尽头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传统经济或国家经济会销声匿迹,而是以其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将会消退,在扬弃中以新的模式、面目呈现出来。当然,这不会以突变的形式兑现,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需要技术、社会的变革来铺垫、蓄势、积累能量。只是,经济体中涌动的资本和货币不会停下来静候那一刻的到来,还是要寻找出路的。然而,政府创造的货币水漫金山本来就是个泡沫,是过剩多余的,终极意义上讲,过剩货币是必须蒸发的。那么,对个人和企业来说,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规避大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