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咳嗽

【概述】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婴幼儿为多见。小儿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临床上小儿的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西医学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包括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感染后咳嗽、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凡是以咳嗽为主症时,即可参照本篇辨治。

【主要病因病机】

小儿咳嗽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风邪为主,肺脾虚弱则是本病的主要内因。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

1.感受风邪

风邪(风寒、风热)致病,首犯肺卫,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宣,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致咳嗽。

2.湿热蕴肺

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生冷所伤,致脾失健运,水湿不能化生津液,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酿为痰湿,上贮于肺;痰湿不化,郁而化热,痰热相结,阻于气道,肺失宣降。

3.肺虚咳嗽

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耗伤正气,致使肺脾气虚,运化失司,气不布津,痰液内生,蕴于肺络。外感咳嗽日久不愈,正虚邪恋,热伤肺津,阴津受损,阴虚生内热,热伤肺络。

【辨证注意点】

1.咳嗽辨证以八纲辨证为主。

2.首先辨清外感、内伤,其次辨寒热,再次辨虚实。

3.注意咳嗽的声音变化,咳痰的性状。

【辨证思路】

一、辨证要点

1.首先辨外感、内伤

2.根据咳嗽的声音辨寒热虚实

3.根据咳痰的性状辨寒热虚实

二、辨证论治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病例1

患儿男,8岁,因“咳嗽5日”就诊。

患儿5天前因受凉出现咳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口渴,咽干,伴发热恶风,呼吸稍急,小便黄,大便偏干。患儿在此次发病过程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及其他不适。

查体:T38.2℃,P104次/min,R26次/min。神清,精神可,咽红,双侧扁桃体I°肿大,无渗出,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104次/min,律齐,音有力,无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不亢,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存在,膝反射、跟腱反射正常,巴宾斯基征(-),布鲁津斯基征(-),克尼格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首先分清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

患儿起病急,病程短,伴有发热恶风等表证,为外感咳嗽。

第二步:再辨寒热虚实。

根据患儿咳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口渴,咽干,伴发热恶风,小便黄,大便偏干,为风热之邪,壅阻肺络,气机不宣,肺失清肃,属风夹热邪犯肺。

第三步:相关理化检查。

1.血常规、C反应蛋白 了解是否有感染。

2.病原学检查 明确诊断,便于正确施治。

3.胸部X线检查 了解是否有肺部感染。

第四步:治疗。

本例患儿诊断为咳嗽(风热咳嗽证),治拟疏风散热,方用桑菊饮加减。

处方:桑叶 9g,菊花 9g,薄荷 3g,连翘 9g,大青叶 9g,杏仁 6g,前胡 9g,桔梗 6g,芦根 15g,甘草 3g。

(《黑龙江中医药》)

病例2

患儿女,7岁,因“鼻衄、头晕10天,伴咳嗽2日”就诊。

患儿本患鼻衄、头晕,体质干瘦,咽干暮甚,近日又增咳嗽,两颧发赤,口渴喜凉饮,小便量少,大便偏干,舌红,苔白,脉细数。

查体:T37.4℃,P98次/min,R26次/min,咽红,双侧扁桃体I°肿大,无渗出,颈软,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8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不亢,腹壁反射存在,膝反射、跟腱反射正常,巴宾斯基征(-),布鲁津斯基征(-),克尼格征(-)。舌红,苔白,脉细数。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首先分清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

因患儿本患鼻衄、头晕,又素体干瘦,近日又增咳嗽,起病缓,病程长,且无明显发热恶风等表证,可辨为内伤咳嗽。

第二步:再辨寒热虚实。

根据患儿鼻衄、头晕未愈,又增咳嗽,咽干暮甚,两颧发赤,口渴喜凉饮,小便量少,大便偏干,舌红,苔白,脉细数,为旧疾日久不愈,正虚邪恋,热伤肺津,阴津受损,阴虚生内热,热伤肺络,或阴虚生燥,而致咳嗽。属阴虚咳嗽。

第三步:相关理化检查。

1.血常规、C反应蛋白 了解是否有感染。

2.病原学检查 明确诊断,便于正确施治。

3.胸部X线检查 了解是否有肺部感染。

第四步:治疗。

本例患儿诊断为属咳嗽(阴虚咳嗽证),治拟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南沙参10g,麦门冬 6g,生地黄10g,玉竹6g,天花粉 6g,甘草3g,桑白皮6g,炙冬花6g,炙枇杷叶6g。

(《刘弼臣临床经验辑要》)

【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常用中成药

1.杏苏止咳冲剂

用于风寒咳嗽证。

2.急支糖浆

用于风热咳嗽证。

3.清宣止咳颗粒

用于风热咳嗽证。

4.金振口服液

用于痰热咳嗽证。

5.橘红痰咳液

用于痰湿咳嗽证。

6.半夏露

用于痰湿咳嗽证。

7.罗汉果止咳糖浆

用于阴虚咳嗽。

8.养阴清肺糖浆

用于阴虚咳嗽。

二、经验方

1.感寒咳嗽方(《惠直堂经验方》)

功能:

疏风散寒。

主治:

咳嗽(风寒咳嗽)。

组成:

款冬花15g,姜汁25g,黄米糖150g。

用法:

顿化热服。

2.祛痰丸(《瑞竹堂经验方》)

功能:

祛风化痰。

主治:

风痰喘嗽。

组成:

人参 50g,木香 50g,天麻50g,白术(煨)50g,茯苓 50g,青皮(去穣)50g,陈皮(去白)50g,槐角子25g。

用法: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临卧,温酒送下。

3.定金丸(《惠直堂经验方》)

功能:

清肺止嗽。

主治:

咳嗽(痰热咳嗽)。

组成:

薄荷200g,桑皮 100g,天冬(去心)100g,麦冬(去心)100g,知母(去皮毛)100g,百部 100g,川贝 100g,柿霜 100g,真冰上为末。

用法:

竹沥、梨汁、蜜煎膏为丸,弹子大,噙化。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针刺取穴:

(1)天突、内关、曲池、丰隆。

(2)肺俞、尺泽、太白、太冲。

每日取穴1组,两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用于气虚咳嗽。

【经典原文】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嗽候》:“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肺主气,候皮毛,而俞在于背。小儿解脱,风寒伤皮毛,故因从肺俞入伤肺,肺感微寒,即嗽也。”

《幼幼集成·咳嗽证治》“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

(肖 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