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人行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常见疾病健康知识

第一节 常见疾病

一、高血压

1.正常的血压是多少

一般人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和舒张压60~89mmHg。

2.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定义为高血压。

血压水平130~139/85~89mmHg为正常高值,需要进行重点监测。

3.高血压的流行趋势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增长态势,男性高于女性,北方高于南方。但目前国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然较低,应引起重视。

4.控制高血压的意义

高血压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对心脏、脑血管、肾脏和眼等重要器官产生影响,导致脑卒中(俗称“中风”)、心梗、肾衰、失明等,甚至可致残疾、死亡。经临床实践证明,高血压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高血压发病的可控因素

体重超重、缺乏体力活动、饮食偏咸、过量饮酒、吸烟和心理压力大都是高血压发病的可控因素。

(1)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正常值为18.5≤BMI≤24,可参考本章肥胖症相关内容。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人均日食盐摄入量为不超过6g,包括味精、酱油、点心等所含的盐,详见表1-1-1。

(3)尽量少喝或者不喝酒。每日饮酒量上限:白酒50g或葡萄酒100g或啤酒250g。

(4)体力活动可以降低年轻人患上高血压的风险。 增加体力活动,不仅对健康的体重和整个心血管健康有益,而且可以预防从年轻到中年期间高血压的发生。一周平均运动5次,每次运动消耗了300kcal的年轻人与很少运动者相比,可以降低17%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

(5)避免吸烟。长期大量吸烟,可引起小动脉持续性收缩,小动脉壁的平滑肌变性,血管内膜渐渐增厚,从而引起血压增高。

表1-1-1 含盐量高的常见食品

6.高血压的并发症

(1)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会出现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睛胀痛、肢体活动不良及身体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2)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可以导致冠心病和心衰,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心肌缺血症状,或呼吸困难、憋气等不能平卧的症状。若出现以上并发症,应第一时间送医院,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7.得了高血压怎么办

要遵医嘱规律服药,并通过对饮食、限盐、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同时,还要定期测量血压。

8.如何进行家庭自测血压

自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3版起,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进行自测血压。首次测量时,应分别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以后测量的上臂。测血压前,应保持坐位,至少安静休息5~10分钟,且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用咖啡,并应尽量将膀胱排空。测量时,应保持身体挺直,使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线。臂带气管应位于掌心一侧,出口部分需在肘弯上2~2.5cm。臂带的松紧度应以可插入一根手指为宜。需相隔1~2分钟测量2次,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9.情绪管理可以控制高血压吗

精神因素与高血压会互相影响。长期不良的心境,如悲伤,自责和沮丧,愤怒,高度紧张,急躁好胜,激动等,都是引发高血压病的重要因素。血压升高是焦虑抑郁情绪的躯体化表现;不良情绪是导致高血压病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体育锻炼和优质睡眠有利于缓解压力。有技巧的放松可以缓解压力,包括呼吸放松、精神放松、肌肉放松和冥想放松。找到压力源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通过肯定情绪、发泄情绪以及和谐情绪的练习,使情绪进入良性状态。通过多回忆美好的事情、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使自己获得满足感,利于心理调整。参加集体活动也能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0.中医对控制高血压有哪些方法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范畴。临床分6种类型:阴虚阳亢、气血两虚、痰瘀互结、肾精不足、肾阳亏虚、冲任失调,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不同,辨证论治是关键,应寻求专业中医师治疗,不要道听途说、随便吃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也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吃药膳、喝药茶、针灸、运动等多种方法改善症状,控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发展。

二、冠心病

1.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

2.冠心病症状有哪些

(1)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多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有时可向肩背部(左侧为主)、颈部、咽部及下颌放射。胸痛多以压迫感、发闷或紧缩感为主,有时表现为烧灼感。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不等,一般停止原诱发的因素,或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2)急性心肌梗死:胸痛程度往往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往往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亦可发生在安静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往往烦躁不安,伴有大汗或濒死感。

(3)猝死。

3.哪些人易患冠心病

(1)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与年龄呈正比。年轻的男性患者比年轻的女性患者多,但绝经后女性的发病风险与男性基本相等。

(2)吸烟者罹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至少高2倍,且患病率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

(3)饮食中常摄入较高热量,较多动物脂肪、胆固醇者。

(4)有冠心病家族史者。

(5)体重超重者。

(6)精神压力较大的脑力劳动者。

(7)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

(8)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的人群。

4.如何诊断冠心病

(1)心电图和心电图负荷试验:

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但不能完全依据普通心电图的结果诊断冠心病。心电图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但是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禁忌进行此类检查。

(2)冠状动脉CT:

是一种简单有效且无创伤的冠状动脉早期疾病诊断和预测的方法之一。适用于:① 出现不典型胸痛症状,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或核素心肌灌注等辅助检查不能确诊的患者诊断;② 冠心病低风险患者的诊断;③ 可疑冠心病,但不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④ 无症状的高危冠心病患者的筛查;⑤ 已知冠心病或介入及手术治疗后的随访。

(3)冠状动脉造影:

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

(4)核素心肌显像:

根据患者病史、心电图检查结果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

(5)心肌酶学检查:

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5.如何治疗冠心病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

(2)药物治疗:

抗血栓(抗血小板、抗凝血药物),减轻心肌氧耗(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绞痛(硝酸酯类药物),调脂稳定斑块(他汀类药物)。

(3)血运重建治疗:

包括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后,也要坚持长期的标准药物治疗。对同一患者来说,处于疾病的某一个阶段时,可用药物理想地控制,而在另一阶段时,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需要合用药物与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

6.什么是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微创的方法,经由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并注射造影剂,从而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进一步指导治疗。

7.哪些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对于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如行冠状动脉造影(微创)提示冠状动脉局部狭窄超过70%,且该病变位置适合行介入治疗时,方可考虑。对于难以判断的病变,有时会考虑行FFR(血流储备分数)或IVUS(血管内超声)等检查来判断病变血管的功能储备,进一步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

8.哪些冠心病患者需要行“搭桥”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冠脉搭桥术),是需开胸进行的“大手术”。一般取患者自身血管作为“桥血管”进行搭桥,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能够到达缺血的心肌,从而提高冠脉灌注,增加心肌氧供。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进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用于病变复杂、多支血管病变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9.对于冠心病患者应如何进行急救

若冠心病患者突然发作胸痛症状,需马上停止活动,平静情绪,保暖,去除诱发因素。如患者经休息症状不能缓解,可考虑尽快含服硝酸甘油片(如有条件应先测量血压,确定患者血压在90/60mmHg以上时,再含服硝酸甘油片相对更加安全)。如连续含服硝酸甘油片2次后,症状仍无明显缓解,且伴有大汗、濒死感,需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助。

10.冠心病患者在运动中要注意什么

运动固然对冠心病患者有好处,但若运动不当,也会给冠心病患者带来危害。因此,冠心病患者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对于心绞痛发作3天之内、心肌梗死后发作半年之内的患者,不宜做比较剧烈的运动。

(2)运动前不宜饱餐。因为进食后,人体内血液的供应会重新分配,流至胃肠帮助消化的血量将增加,而心脏供血则相对减少,易引起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心绞痛。

(3)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平时不运动者,不要突然进行剧烈的运动。

(4)运动时应避免穿得太厚,以免影响散热及导致心率增快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5)运动后应避免马上洗热水澡。因为当全身浸在热水中,必然造成广泛的血管扩张,会使心脏供血相对减少。

(6)运动后应避免吸烟。有些人常把吸烟作为运动后的一种休息,这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运动后心脏会有一个运动后的易损期,吸烟易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上升和释放儿茶酚胺,加上尼古丁的作用,易诱发心脏意外。

11.冠心病患者应如何进行康复锻炼

冠心病患者要听从医生的嘱咐进行适当的活动,宜从轻量级运动开始,如屈膝、摆动双臂及活动颈、肩关节,之后可练习坐起,然后下床,坐或躺在椅上自己进餐、洗漱、如厕等,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

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多访友,参与一些消遣活动,尽量避免奔跑、纵跃,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太极拳对于冠心病患者也是一种良好的锻炼方式。

高龄患者出汗反应差,散热也慢,故不耐热,因此在气温高或湿度高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

12.如何预防冠心病

(1)合理膳食:减盐、减油,食用肉时去除脂肪部分,尽量不要吃油煎的肉,每周最多只吃3颗鸡蛋,保持一定量的水果及蔬菜的摄入。

(2)经常运动:每周做两三次剧烈运动,可降低得心脏疾病的风险,但必须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做剧烈运动。

(3)不吸烟,少喝酒,少喝浓茶,少喝咖啡。

(4)缓解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

(5)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

(6)定时检查身体。

三、脑卒中

1.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我们常听到的脑梗死、脑溢血等都属于脑卒中。该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2.脑卒中的危害

脑卒中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它可导致肢体瘫痪(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临床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经济负担重、对社会及家庭危害大的特点。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脑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钟就有1人因为脑卒中死亡或永久致残。

3.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1)高血压:

血压高致血管损伤后,血液中的脂质就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的狭窄,产生脑供血不足。斑块一旦破碎,就会导致脑梗死。如果血压太高或者有波动(忽高忽低),就会导致较大的血管破裂,这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2)糖尿病:

糖尿病是所有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壁若不光滑,其渗透性就会大大提高,炎症细胞和脂肪也就会很容易渗入到血管壁中,导致血管损伤。

(3)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升高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4)心脏疾病:

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颤动等,尤其是心房颤动,容易在心腔内形成血栓,而这些栓子脱落,就可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造成脑梗死。

(5)吸烟与酗酒:

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都会直接损坏血管;酗酒则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6)肥胖:

肥胖人群通常会存在代谢异常的问题,并且肥胖人群往往缺乏运动锻炼。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缺乏锻炼的人群归因危险度达28%。

(7)年龄和性别:

5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液流速减慢,血管脆性增高,脑卒中发病率亦有增加。但是,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快,年轻人不注意生活习惯、睡眠少、饮食不规律,这些都是导致代谢异常、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危险因素。相较于女性,男性罹患脑卒中的概率相对较高。

4.脑卒中的症状有哪些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含糊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5)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黑矇。

(6)眩晕伴呕吐。

(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意识障碍或抽搐。

以上这些症状都是典型的脑卒中发作表现,患者一旦出现严重的头痛、喷射性呕吐、昏迷或者抽搐,往往意味着更危险、更严重的事情要发生,甚至会导致永久致残甚至死亡。这时需要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5.什么是先兆性脑卒中

一旦脑卒中导致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甚至晕厥等严重的情况,其治疗往往非常困难,且预后不良,甚至造成患者永久性损伤。因此,重视脑卒中发生的一些早期表现、筛查颈动脉系统病变是有效预防脑卒中发作的重要措施。

除了脑卒中发作外,临床上和生活中还有两种轻型的或是先兆性脑卒中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亚临床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请参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章节。亚临床脑卒中往往指临床上无症状,只是在其他检查中发现有脑梗死迹象,如“腔隙性脑梗”。然而,实际上,亚临床脑卒中也会出现临床症状,它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情绪和性格,这些症状往往不会和脑卒中直接联系上,但他们也是卒中的表现。如果对这种脑卒中视而不见,同样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6.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发作

可采用简易FAST原则。

F:face,脸。观察是否有面瘫、一侧面部麻木、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现象。

A:arm,肢体。提醒我们注意是否存在一侧肢体无力,不能抬起,掉东西,走路偏斜等问题。

S:speech,言语。注意是否有言语含糊不清、词不达意、讲话困难等表现。

T:time,时间。如果存在上述现象中的任何一种,就需要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帮助和救治。

7.发生脑卒中怎么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发生率的70%,其治疗时间窗非常窄,只有数小时,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如果条件允许,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距患者最近的脑卒中中心或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等具备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专业救治。此类医院可以在中国心脑血管病官网上查找,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没有条件,也不能等待,可先到据患者最近的医疗机构或卫生服务站寻求进一步的帮助。

在寻求正规医疗救治的同时,家属不要惊慌,可以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保持镇静,在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千万不要拖拽、随意移动患者,更不能摇晃患者。

(2)松开患者的领口及胸前的衣扣,使衣物保持宽松,如果患者神志清醒,可以让患者半卧或平卧休息。如果患者神志不清,可将患者摆放成侧卧位,头稍后仰,保持其呼吸道通畅。

(3)及时清理患者口中的呕吐物,防止患者将呕吐物吸入肺中,造成窒息,如果患者有假牙,应将其取出。

(4)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和脉搏,等待救护车辆的到来。切记不要给患者进食、喝水,更不能给患者滥用药物。

8.脑卒中患者如何进行家庭康复

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家庭作息表,并严格按照作息表规定的时间起床、洗漱、吃早餐、服药、康复训练、休息和睡觉。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并调节饮食结构。还应改善家庭环境,保证室内行走通道通畅,充分清除障碍物,包括凸起的电线或地毯等。同时要保持地面整洁、干燥,避免跌倒。浴室和厕所安装把手,便于患者支撑。

家庭康复训练是长期的过程,其间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暴躁情绪,家人需要予以关怀和理解,提供心理支持,以消除其不良情绪。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应帮助患者保持适当的体位,进行坐位、站位和卧位训练;上举、前伸动作等上肢功能训练;伸、屈膝关节,包括下肢外展内收动作、足背伸动作、直腿抬高动作等下肢功能训练;组织脑卒中患者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如从坐位转变为站位;日常自我生活能力训练,包括洗脸、穿衣、梳头、刷牙、进餐、上厕所和洗澡等;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娱乐活动,如书法、绘画和弹奏乐器等。

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应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在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还需注意其他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还要调节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并且进行适当的运动来锻炼机体能力,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预防。在家庭康复训练的同时,还要定期前往医院复查,检查身体各项指标变化,遵医嘱,反馈康复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9.如何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的预防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

(1)生活习惯的改变

◆ 注重合理膳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食用烹调油,每天饮水要充足。

◆ 酌情量力运动,以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为主,如健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

◆ 戒除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嗜好,避免久坐。

◆ 注意气候变化、保持情绪平稳。

◆ 老年人应防止过快改变体位,避免便秘。

(2)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诊断、早治疗。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

(3)定期进行颈部的超声检查,看颈动脉内是否存在斑块以及斑块的性质和斑块导致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等。如果有异常,同时又不能通过运动和改变生活习惯来降低血压、血脂、血糖者,应坚持药物治疗,以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如果运动锻炼、戒烟、饮食调整、药物治疗都不能阻止斑块的破碎或出现了严重的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大于75%),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去除斑块,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局灶性或视网膜功能障碍,24小时以内症状体征完全缓解,不会留有后遗症,临床影像学无急性脑梗征象,它和脑卒中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可以导致眼前发黑、失明、一侧肢体力量减退或者不能动、说话含糊不清、不能准确表达意愿等。它是脑卒中的一种,通常症状可以在24小时内恢复;但会反复发作,甚至导致致残性脑卒中,因此需要积极、早期干预。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有哪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的表现和脑卒中一样,只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这些表现包括:头晕、严重的头痛,黑矇或一侧眼睛失明,肢体无力、麻木,一侧肢体偏瘫,言语不清或者无法听懂语言等。

当患者出现上述现象时要警惕,和脑卒中一样,需要采取FAST原则(详见第一章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卒中的前兆,一旦发生,需要马上就诊,千万不能犹豫。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什么不会导致永久伤害

短暂性脑缺血是脑部血流被临时阻断的一种现象。人体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和修复能力,可以通过血液中自备的溶栓机制,快速地消除和溶解血栓,在造成永久性伤害之前恢复脑部的供血。脑组织非常脆弱,对缺血的耐受时间是人体所有组织中最短的。我们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内快速寻求帮助,避免脑缺血的再次发生。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是什么关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叫小卒中,是脑卒中的前兆。就像我们说癌症和癌前病变一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是小的血栓或者栓子造成的短暂的脑部缺血,通常情况下在5分钟之内所有的不舒服症状会消失,但也预示着随后可能会发生大的脑卒中。

据统计,有15%的患者在患上脑卒中之前,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如果不重视、不治疗,25%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会在一年内死亡,这是由于有1/3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会在一年内发生严重的脑卒中。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如果家庭成员中曾经有人得过短暂性脑缺血或者脑卒中,则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的概率比其他人更高。

(2)年龄因素:

虽然短暂性脑缺血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尤其是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因此,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体检时需要检查颈动脉情况。

(3)性别因素:

男性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比女性高,这可能和抽烟、压力过大等原因有关。

(4)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事件:

如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过1次,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会比正常人高出10倍,如短暂性脑缺血反复发作则更加危险。

虽然以上因素是无法进行人为控制和预防的,但如果能积极地预防以下因素,就可以阻止短暂性脑缺血甚至是脑卒中的发生。

◆ 高血压:如果血压超过140/90mmHg,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也相应增加。控制好血压,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 高血脂:饮食上应该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这些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会增加脂质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形成斑块阻塞血管。

◆ 糖尿病:糖尿病本身可以导致血管损伤和斑块形成,同时还会加重高脂血症对血管壁的破坏作用,加速血管狭窄和狭窄进展的速度。

◆ 肥胖:肥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例如体重指数大于25;或者存在中心性肥胖,即腰臀比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这往往提示需要积极控制体重和增加体育锻炼。否则,脑卒中的风险会增高。

◆ 其他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心肌缺血是供应心脏的冠脉血管出现了堵塞。血管是相互连通的,人体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系统,在身体的一处发生病变和问题,其他部位发生相同问题的概率也会增加,这也是近期在学术界提出来的“泛血管病概念”;房颤是中国人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心脏跳动不规律时,在心房内有很大可能会形成血栓团块,随着心脏的跳动,血栓就可能脱落,顺着血液流至脑血管造成阻塞;外周动脉疾病,主要是指下肢动脉血管的斑块形成,因为斑块占据管腔,下肢的血液供应不足,最直接导致的问题是运动功能减退,从而引起缺乏锻炼、肥胖等一系列问题。

6.如何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戒烟:

阻止烟草对血管的损伤。

(2)限制盐的摄入:

有利于血压的管理。

(3)多吃水果和蔬菜:

水果和蔬菜含有钾、叶酸和抗氧化剂等营养物质,可以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和脑卒中。

(4)限制饮酒:

酗酒对人体有诸多伤害,其中就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和脑卒中。

(5)保持健康的体重:

超重会导致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6)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要减少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这样可以减少血管中动脉斑块的积累。

(7)控制糖尿病:

应该坚持药物治疗,积极控制血糖,防止短暂性脑缺血和脑卒中的发生。

五、肺炎

1.什么是肺炎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感染性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最为常见。日常所讲的肺炎主要是指因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肺炎。而近期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是目前热议的焦点。

2.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肺炎常见的症状有寒战、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可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软、食欲缺乏。少数有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嗜睡、昏迷等症状。

3.哪些人易患肺炎

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患有肺炎,但风险最高的是2岁以下的儿童、65岁以上的老人、经常抽烟者、长期接触粉尘者和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

4.肺炎的病因

引起肺炎的原因很多,常见原因如下。

(1)细菌感染:

如肺炎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引起。

(2)病毒感染:

如冠状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腺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

(3)真菌感染:

如白假丝酵母菌、曲霉菌、放射菌等引起。

(4)非典型病原体感染:

如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弓形虫、原虫等引起。

(5)理化因素:

如放射性物质、胃酸吸入、药物等引起。

5.肺炎的诊断标准

(1)血常规检查:如果白细胞总数超过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过70%,则提示为细菌引起的肺炎。

(2)血和痰培养是肺炎病原学诊断的方法。

(3)X线胸片检查是肺炎的重要检查方法,有助于肺炎的诊断。

(4)对于经X线胸片检查不能确诊的患者,可进行CT、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6.肺炎的并发症

肺炎的并发症有感染性休克、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特别是老年患者,容易导致呼吸道、心脑血管功能障碍。

7.得了肺炎怎么办

如果感染了肺炎,需要卧床休息、大量饮水、吸氧、积极排痰,肺炎治疗的最主要环节是抗感染。必要时采用抗生素治疗,7~10天多可治愈。

8.发热、咳嗽的处理

对于发热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者退热药物。对于以干咳为主的患者,可酌情使用镇咳药物;痰多或者脓痰时,可选择祛痰药物,或者气道雾化促进排痰。

9.如何预防肺炎

(1)平时注意防寒保暖,遇有气候变化,应注意更换衣服。体虚易感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之类药物,预防发生外感。

(2)戒烟,避免吸入粉尘和一切有毒或刺激性气体。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进食或喂食时,注意力要集中,要求患者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说,将食物呛吸入肺。

10.中医对控制肺炎有哪些方法

肺炎属中医“风温”“咳嗽”“肺热病”等范畴,主要由六淫外邪引起,其中以风热、风寒、热毒为主。肺炎常发生于劳倦过度,醉后当风等人体正气不足,表卫不固之时,感受风热之邪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所致。如果肺炎在急性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常可导致迁延性肺炎,以致长期咳嗽、气喘,久治不愈。中医将肺炎分为6种类型:风寒袭肺、风热犯肺、表寒里热、痰热闭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不同。治疗时辨证论治是关键,应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治疗,不要道听途说随便吃药,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中医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吃药膳、喝药茶等多种方法改善症状。

1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有哪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和发病率极高的疾病。其病毒宿主为野生动物,可能为蝙蝠。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潜伏期通常为3~7 天,一般不超过14天,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1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哪些症状,如何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可伴有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诊断需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有无典型病毒性肺炎的胸部影像表现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等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13.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应尽量减少外出次数,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区域,外出时佩戴口罩;勤洗手,定期室内开窗通风;不吃野味,动物源性食物要煮熟;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有发热门诊的医院就诊,若近期去过疫源地或是与确诊患者有过接触,应主动告知医生,不要隐瞒;切记不要恐慌,勿信谣言,一切信息以政府官方通告为准。

六、慢性阻塞性肺病

1.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目前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均包含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之中。

2.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因素为环境因素,包括:① 吸烟;② 与职业性粉尘、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烟雾接触;③ 在通风欠佳的居所中采用生物燃料烹饪或取暖;④ 空气污染。此外,遗传因素也会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的风险。

3.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症状有哪些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及呼吸困难。咳嗽是其首发症状,开始是间断性的,之后进展为每天都咳嗽,甚至全天咳嗽。伴有任何形式的咳痰,受凉及冬季时加重,感染时痰量增多。呼吸困难是其最主要的症状,特点是持续性、劳力性,主要表现为胸部发紧、喘息、气短及憋闷等。

4.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流行趋势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在我国城市居民常见致死病因的单病种中排名第三。我国慢阻肺知晓率不足3%,患者一旦发病,极易诱发脑供血不足和心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5.如何家庭自测是否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你经常咳嗽吗?你经常咳黏痰吗?你在爬楼梯、遛狗、逛街等日常活动时,会比同龄人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吗?你超过45岁吗?你吸烟或曾经吸烟吗?如果以上问题有3个回答为是,请向医生咨询或到医院做一个简单的肺功能检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6.如何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预防需要立足于早期。

(1)戒烟,对于已患有肺部疾病的患者,早期戒烟可使病情的发展速度减慢。

(2)当遇到大雾或污染严重的天气时,应避免外出,出门时要佩戴口罩。进入房间之后,要洗脸、漱口、清洗鼻腔。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和通畅。

(3)烹饪过程中,开火的同时必须同步开抽油烟机,等炒菜完成后,应继续开抽油烟机5分钟后再关机。

(4)预防感冒,进行户外运动时要注意保暖,提升身体抵抗力。

7.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是慢性呼吸衰竭出现的常见诱因,自发性气胸的出现会加重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而肺部疾病可能引发肺动脉高压,从而导致患者右心肥厚和心功能不全。

8.已经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怎么办

不同阶段的慢性阻塞性肺病采取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稳定期的慢阻肺主要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及祛痰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应教育和劝导患者戒烟。急性加重期的慢阻肺,多采用支气管扩张剂、氧疗、抗生素及祛痰剂治疗。

9.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如何自我管理

(1)呼吸训练:

包括腹式呼吸法、缩唇式呼吸法、坐式呼吸法3种。

腹式呼吸:取坐位或者立位,一只手放置在腹部,另外一只手放置在胸部,吸气时尽量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每次持续时间10~20分钟,每天2次。

缩唇式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将嘴唇缩成吹笛状,气体经缩窄的唇部缓慢呼出。经持续性周期训练后,肺部功能可明显改善。

坐式呼吸:取坐位双腿盘起,双手置于双膝处,平静缓慢尽力深吸气,屏息8秒钟后再缓慢呼气,连续20次。

(2)调节饮食:

以高热量、高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结构为主,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

(3)情绪管理:

可选择向他人倾诉的方法,进行身心放松,缓解焦虑、排遣忧郁,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

10.中医对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病有哪些方法

中医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属“喘证”“咳嗽”“肺胀”范畴,其病因主要为久病肺虚、痰浊潴留,导致肺气俱损,并累及脾、肾等脏器。临床分为寒饮停肺、肺气虚弱、痰湿阻滞、痰饮内停、脾肾阳虚等证型,治疗上常口服药物以温肺化饮、温肺益气、化痰止咳、补肺固本为主要治疗方法。

中医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离子导入、运动等多种方法改善症状,控制疾病的进展。

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什么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长期的支气管、肺、胸廓疾病或肺血管病,使得肺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增大,功能下降,甚至衰竭,在排除了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疾病的前提下,可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如何诊断肺心病

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诊断。

(1)病史:

既往患有伴随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

(2)主要症状:

活动后呼吸困难。

(3)查体:

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听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下肢水肿或有腹水。轻症患者体征可不明显。

(4)辅助检查:

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可提供诊断依据。

3.肺心病发病因素

由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病率的增高,导致肺心病患者也随之增多,尤其以寒冷地区、高原地区、农村地区多见。冬、春季节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常常会导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

(1)支气管、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阻肺)最容易发展为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也有可能最终导致肺心病。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严重的脊椎后凸、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形成术后造成的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均有发生肺心病的风险。

(3)肺血管疾病:

比较少见。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肺小动脉炎、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可能会合并肺心病。

4.得肺心病的人多吗

我国肺心病的患病率比较高,但是存在地区差异,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吸烟者高于不吸烟者。20世纪70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0.48‰,在北部及中部地区1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6.7‰。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国的慢阻肺患者人数约为1亿,全国2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8.6%,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但慢阻肺知晓率及肺功能检查普及率极低,受访者中知道这一疾病的仅有约10%,曾接受过肺功能检查的不足10%,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的不足3%。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慢阻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性疾病。慢阻肺病死率高达23.2%~35.5%,并且大量慢阻肺患者晚期将合并肺心病。

5.如何预防肺心病

(1)积极戒烟:

常有人说某某抽了一辈子烟,身体健康得很,便从而得出吸烟不会伤害身体的结论。每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发病概率,这种概率会因环境等具体条件的影响而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吸烟人群患呼吸道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及其他脏器肿瘤等疾病的概率远高于不吸烟人群,而且即使自己不吸烟,被动吸烟者的健康也面临上述风险。

(2)积极控制肺心病的诱发和加重因素:

如防止反复的呼吸道感染,避免暴露于各种过敏原及有害气体的吸入等。老年人尤其需注意防寒保暖。夏季不要贪凉,冬季注意保暖,春秋时节气温多变,应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

(3)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

优选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乒乓球、羽毛球、骑自行车及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能充分氧化体内的糖分,消耗体内脂肪,通过逐渐增加运动量,长期坚持,就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标,减少肺心病的发生以及复发或急性加重的风险。爬山虽然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但是对高龄老人和曾患下肢伤痛的人有一定风险,由于交通不便,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不利于救治,因此,不提倡有肺心病或其他心脏疾病、骨关节病的人选择爬山这项运动方式。

6.肺心病的严重并发症

(1)肺性脑病:

肺心病患者的呼吸功能逐渐衰竭,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精神障碍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肺性脑病是肺心病急性加重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应积极防治。

(2)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呼吸衰竭导致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体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使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心律失常:

多表现为房性早搏及阵发性室上性心过速,其中以房早、房性心动过速最为多见,可有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少数病例由于急性缺氧使得心肌供氧严重不足而发生心室颤动以至心跳骤停。

(4)消化道症状:

肺心病患者右心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胃肠道淤血,消化功能将受到明显影响,出现腹胀、进食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会出现腹腔积液。

7.得了肺心病怎么办

肺心病治疗的目标: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和活动耐力,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提高患者生存率。

(1)缓解期的治疗:

积极戒烟;治疗和改善支气管、肺部疾病,延缓基础疾病进展;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预防感染,可注射流感疫苗降低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概率;加强康复锻炼和营养,可进行家庭氧疗或家庭无创呼吸机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必须住院治疗。在完善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的基础上,积极控制导致疾病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尤其是治疗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心力衰竭,防治并发症。

8.肺心病患者如何自我管理

(1)每月到呼吸科找相对固定的医生就诊,由医生进行临床综合评估,判断病情有无发展变化,评估内容包括下述几个方面: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等的控制情况,有无急性加重、根据病情变化对用药进行调整等,有利于对病情的全面掌控。

(2)规律锻炼身体,增强心肺功能,同时对活动耐量、体重、心率、血压进行监测,观察下肢有无水肿和变化情况。

(3)健康饮食,戒烟戒酒,保持良好心态;必要时可到心理门诊评估焦虑或抑郁程度,选择恰当药物进行治疗。

(4)一旦出现咳嗽、咳痰、水肿、喘憋、心悸、腹胀加重,或发热,应及时就诊,不宜延误治疗,必要时尽快住院。治疗不及时会导致病情急转直下从而危及生命。

9.中医对控制肺心病有哪些方法

中医认为,肺心病的发生发展不仅仅是心肺两个脏器的病变,而是整个机体内脏平衡的失调,肺不伤不久咳,肺长期反复感受外邪,是肺心病发病的基础。脾不伤不久咳,脾无留湿,虽肺伤亦不为痰,肾不伤,咳而不喘,脾肾两脏的功能失调是肺心病发展的内在因素。因此,肺心病涉及肺、脾、心、肾等各个脏器,久病必虚,久病入络,脉络瘀阻。血不利则为水,虚、痰、淤,贯穿肺心病整个病程。治疗上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标本兼治并分清孰轻孰重。急性发作期要实中求虚,驳繁就简,辨清虚实标本,扶助正气,清肺化痰,降气平喘;而缓解期以虚中求实为主,配伍祛痰药物,补肺敛肺、健脾益肾,扶正固本,提高机体免疫力。

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喉)急性炎症的总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也可见发热,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等。

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也可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

4.哪些人易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何危害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具有自愈性,通常病情较轻,但其发病率高,且具有一定传染性,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肾小球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等,故应积极防治。

6.如何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

首先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饥饿、暴饮暴食,均衡营养;其次要加强锻炼,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再次,要注意避免过度劳心、劳身、劳神;最后,尽量保持情志畅达,使气血和顺。

(2)注意规避病源:

机体抵抗力总有一定限度,因此,应注意防护,避免受凉,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注意佩戴口罩。

7.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首先要洗净双手,拿捏口罩外上方,将口罩罩住口鼻,将系带在耳后或头部及颈部进行固定。切记不可用污染的手接触口罩内侧。用完口罩应立即取下,将污染面向内折叠放入清洁口袋内,不要挂在胸前。

使用口罩时,应每4小时进行更换;如口罩潮湿或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8.得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该怎么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切忌自行服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中成药治疗,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按时规律服用药物。此外,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休息,适度多饮温开水,改善营养等。

9.老年人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如何调护

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逐渐减退,往往伴有许多基础疾病,身体虚弱,尤其脾胃功能减弱,因此需进食可口、易消化的食物,食物以偏温热为宜,也可多喝热汤,可在汤中加入生姜、葱白、红糖等,以散寒暖胃,活跃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同时,老年人因体内蛋白质合成速度减慢,需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以羊肉、鱼肉等动物蛋白为佳。衣物宜松软、轻便、贴身、保暖。在控制室内温度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调节。儿女对老人应多加体贴照料,避免其出现忧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保持精神愉快。用药需注意扶阳、益气、养血,同时还需注意健脾开胃,避免苦寒。

10.儿童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注意哪些方面

儿童因其生理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免疫功能也尚不健全,因此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要急于退热。不少成人退热药成分可对骨髓造血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发热时首选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敷等。如物理方法仍不能退热可遵医嘱配合服用小儿专用退热药。

(2)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

(3)保持室内温暖、安静,让患儿多饮白开水,进食应以流质、易消化食物为主。

(4)如果出现高热不退、神志不清、抽搐或者心律失常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1.孕妇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需如何调护

为防止药物对胎儿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孕妇尤其在怀孕早期用药时必须慎重。如果体温不超过38℃,可适当休息,多喝白开水,适当应用物理降温办法,疾病往往会自愈。如果体温仍未得到控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妇科和呼吸科医师指导下选用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切不可随意服药。

九、急性胃肠炎

1.什么是胃肠炎

胃肠炎主要是指以呕吐、腹泻及胃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通常分为急性胃肠炎和慢性胃肠炎。而慢性胃肠炎常常包含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以及一些慢性全身性疾病的症状,不在本篇论述。

急性胃肠炎是指因进食生冷、不洁、有毒、有刺激性以及导致个体过敏性食物,导致细菌、病毒感染或毒素吸收以及理化刺激等,引起的胃、小肠、大肠消化道黏膜的炎症而出现的胃肠道症状。

2.急性胃肠炎的流行趋势

急性胃肠炎是一个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每年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达每人0.498次/年,由于常规的监测主要取决于患者是否就诊,是否及时诊治及报告等因素,因此,实际发病率远远高于这个发病率。急性胃肠炎是内科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夏、秋两季,起病较急,若不能在发病初期实施科学干预,极容易造成疾病的迁延,发展为慢性胃肠炎。少数患者病情较重甚至可能致死,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220万~1 000万人因患急性胃肠炎相类似症状而丧生。

3.急性胃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呕吐咖啡渣样物、脱水等症状。腹泻是急性胃肠炎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轻型腹泻,排便的次数相对较少,粪便主要呈黄色或黄绿色“蛋花汤样”;重型腹泻,每日排便次数较多,可出现水样便,可有少量黏液,极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血便、休克等。

4.急性胃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致病因素

急性胃肠炎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如饮食、季节、年龄、抵抗力下降、外出旅游史等。具体的发病因素有食物中毒、饮食不洁、饮食不规律、腹部受凉、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感染、个体对食物过敏等。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食物中毒可能是腐败食物中毒、有毒性食物中毒(如含某些有毒性的中药、河豚、毒菌等)或化学物中毒等。

5.如何预防急性胃肠炎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节制饮食,不饮生水,生食的蔬菜水果一定要洗净,忌暴饮暴食,吃路边摊需慎重。重视食品卫生及管理,动物源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再吃,隔夜的剩菜食用前应充分加热,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的交叉污染,禁止出售和食用变质的食物。

6.得了急性胃肠炎怎么办

(1)有条件的患者最好及时到附近有肠道门诊的医疗机构做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必要时做腹部B超、胃镜检查、肠镜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2)对于年龄在6岁以上、50岁以下,腹泻次数较多、伴有发热、腹痛明显、呕吐物有咖啡渣样物或鲜血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3)针对病程在两天内,只出现轻微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年龄在6岁以上、50岁以下的患者,如果无发热,只是呕吐少量进食或清水,腹痛可耐受,腹泻次数在每天4次以内,可先自行救治。首先应减少食物摄入,多饮水或按比例稀释后的口服补液盐,可暂不服药,目的是让消化道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可借助一些简单的成药来暂时缓解症状,例如蒙脱石散、黄连素片(盐酸小檗碱)、消化酶类药、藿香正气胶囊、参苓健脾胃颗粒、保和丸等。尽量不要自行服用抗生素,尤其不能反复或长时间服用,以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7.特别提示

一些其他的疾病也会以胃肠炎相似的症状起病,对于呕吐、腹痛、腹泻较重或较长时间不缓解,病情渐进性加重,伴有消瘦以及近期大便习惯改变或性状改变的患者,要提高警惕,需尽快到医院专科就诊,结合血常规、便常规、粪便培养、胃镜、肠镜、腹部B超或腹部CT等相关检查,以排除是否存在传染性疾病、胃肠道穿孔、腹膜炎、宫外孕、黄体破裂、胃肠道肿瘤等疾病。

十、消化性溃疡

1.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与坏死性病变,病变穿透整个黏膜层或达更深层次。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2.消化性溃疡的流行趋势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常见病,约有10%的人患过此病,且男性多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发病人数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

3.消化性溃疡的症状有哪些

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常伴有腹胀、腹部不适、厌食、嗳气、反酸等。腹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等。其特点为:① 病程为慢性过程,可达数年或10余年;② 反复或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月;③ 发作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较多;④ 与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一饿就痛、一吃就缓解”,餐前痛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餐后痛多见于胃溃疡。

4.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通常与胃液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有关,也与胃黏膜的自身防御能力下降有关,常见的致病因素如下。

(1)幽门螺杆菌感染。

(2)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止痛药)、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双磷酸盐、西罗莫司等药物。该类人群平日可无任何不适,多因“消化道出血、穿孔”就医而被发现。

(3)消化性溃疡家族史。

(4)大量饮酒,长期吸烟,应激、精神紧张等也可成为消化性溃疡的诱发因素。

5.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

轻者表现为解黑便,重者出现呕血或排暗红色血便。

(2)胃穿孔:

可表现为突发持续的剧烈腹痛。

(3)幽门梗阻:

可表现为上腹胀痛,餐后加重,呕吐后缓解。

(4)癌变:

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时间长的胃溃疡,癌变风险高,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发生癌变。

6.得了消化性溃疡怎么办

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寻求医生的专业治疗,并做相关检查帮助确诊,如胃镜或X线钡剂造影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可行C14或C13同位素呼气试验,胃镜下黏膜切片染色镜检等。诊断明确后应严格遵医嘱使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相关药物,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要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组合治疗。

7.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可控因素

(1)精神方面:保持情绪乐观,生活规律,避免精神紧张与过度劳累;溃疡活动期,症状较重时,卧床休息几天乃至1~2周。

(2)饮食方面:治疗期间,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含酒精饮品,避免食用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如溃疡较深较大可少量多餐,避免粗糙或多纤维食物、产气性食物(如豆类、薯类、生萝卜等)。症状得到控制后,应恢复到平时的一日三餐。平时饮食品种多样化,细嚼慢咽,避免急食;进食定时定量,餐间避免零食,睡前不宜进食,饮食不过饱,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性,注意营养,无需规定特殊食谱。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水杯、牙具等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

(3)戒烟、戒酒。

(4)谨慎用药:如必须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止痛药)、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双磷酸盐、西罗莫司等药物时,最好于饭后服用,并请告诉医生自己患有溃疡病,以便医生合理处方。

8.消化性溃疡症状消失后能否停药

多数患者正规服用抑酸药1周左右症状即可缓解,但要使溃疡愈合、防止症状复发,大多数患者必须在进行足够疗程的治疗(一般胃溃疡为6~8周,十二指肠溃疡为4~6周)后,方可以停药。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疗程为10~14天,如复查还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就要更换药物治疗以达到彻底清除的目的。

9.哪些消化性溃疡患者需要维持长期服药

(1)有少数患者因患其他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前述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时,即使溃疡已愈合,也仍需维持服用抑酸药或胃黏膜保护剂。

(2)卓-艾综合征引起的消化性溃疡。

(3)病因不明、反复发作的消化性溃疡。

10.消化性溃疡的预后

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使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患者病死率接近于零,出现死亡的老年患者主要死于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大出血和急性穿孔,其病死率小于1%。

11.中医对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哪些办法

中医根据消化性溃疡的症状表现,将其归属为胃痛、痞满、反胃、吞酸、嘈杂等范畴。分为寒凝气滞、饮食积滞、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脾胃虚寒、脾胃阴虚等证型,每种证型的治疗方法不同,辨证论治是关键。具体的用药应由专业的中医师来决定。也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通过食疗、吃药膳来协助治疗。

十一、老年功能性腹泻

1.什么是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是以反复糊状便或水样便为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肠病,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可能与精神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关,且经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2.功能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25%以上的患者粪便为松散便或者水样便,且不伴有明显的腹痛或腹胀不适;诊断前该症状至少出现了6个月,近3个月的症状符合第一条诊断标准;诊断前患者应到医院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泻的疾病。

3.功能性腹泻的流行趋势

功能性腹泻的发病人数估计为每年5万~10万人,我国患病率约为1.54%,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发病率占所有腹泻的59%。功能性腹泻病程缓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有研究表明50岁以上患者的发病率(3.1%)明显高于50岁以下(1.7%)者。

4.老年功能性腹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情绪:

过度紧张焦虑或应急反应,可能导致结肠功能紊乱,进食后胃肠运动增快,排空加速,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缩短,消化和吸收减少而导致腹泻。

(2)胃肠分泌功能:

老年人胃肠分泌功能下降,分泌物如盐酸及各种消化酶、胃酸等减少,对物质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易引起腹泻。

(3)供血:

老年人动脉多发生硬化,肠道血管亦可受累而出现供血不足,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降低。

(4)肌肉:

肛门括约肌松弛。

5.考虑老年功能性腹泻者应该怎么办

(1)建议根据《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图1-1-1)记录每日大便性状和次数(例如: 2019.10.11上午11:30排便,分类6),这样有助于医生鉴别假性腹泻或大便形态正常但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

(2)建议记录每日详细的饮食情况(具体到某个时间点和特定食物名称),帮助医生排除是否有乳糖和果糖不耐受、过多摄入纤维素、肠道难吸收碳水化合物等情况。

(3)到医院做检查,如便常规、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结肠镜、钡餐等。

图1-1-1 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

6.哪些功能性腹泻患者需进一步检查

即使已诊断为功能性腹泻,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夜间腹泻、里急后重(令人痛苦的排便急迫感)、近期使用抗生素超过10天、便血(近期无痔疮出血或肛裂情况下)、腹泻量较大(每天大于250mg)、每天排便次数达到6~10次、有营养不良的表现,以及有结直肠肿瘤家族病史的患者,均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7.老年功能性腹泻患者如何自我管理

(1)情绪管理:

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腹泻相互影响。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娱乐方面的书籍、听古典音乐、观看令人愉快的电视节目、和朋友聊天倾诉等方式,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主动调节不良情绪,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解除心理负担、缓解焦虑,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已经患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者,家人要倍加关爱,必要时寻求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2)饮食管理:

合理膳食、少食多餐,戒烟、戒酒、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多食用能诱发症状的食物,如面食、乳制品、柑橘类水果、蛋类、洋葱、坚果类、咖啡因及酒精等。个别患者会明确对某些食物不耐受,并且只要停止进食这些食物症状便可缓解,则此类食物应列为禁忌,通常对食物的不耐受一般持续6~12个月即可消失,所以如症状不复发,则不必长期禁用此类食物。

(3)运动管理: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比如打太极、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以提高机体耐力和缓解精神压力。

(4)药物管理:

诊断明确的患者可自行尝试使用益生菌、参苓白术散、蒙脱石散、补脾益肠丸等,如症状不缓解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易蒙停(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等药。切忌滥用抗生素,不能盲目止泻,要谨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私自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有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8.中医对治疗功能性腹泻有哪些方法

“功能性腹泻”在中医学中属于“泄泻”范畴,“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外邪、内伤及脏腑虚弱等。分为寒湿困脾、湿热蕴肠、脾气虚弱、脾肾阳虚、肝脾不调等证型,每种证型的治疗方法不同,辨证论治是关键。加之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故具体用药需要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辨证论治,给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9.功能性腹泻的预后

功能性腹泻的预后良好,相当一部分患者会自发性缓解,但多有反复发作。在一项有17例患者参加的长期随访研究中,自发缓解的时间为7~31个月,平均为15个月。94%慢性腹泻患者在随访12~20个月后仍有症状;与此相反,另一项长达12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只有29%的患者预后仍然有症状。所以,患者不要过于紧张焦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就医。

十二、糖尿病

1.正常的血糖是多少

空腹血糖<6.1mmol/L,且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7.8mmol/L 为正常血糖。

2.如何诊断糖尿病

如果有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检查任意时间血糖 ≥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若没有糖尿病症状,需要改日重复检查方可确诊。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或者服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称为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前期状态,同样要引起重视。有上述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普通人群也应该每年体检进行监测。

3.糖尿病的流行趋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也从原来的少见病变成了现在的流行病,患病率已由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 年的10.4%,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4.哪些人需要关注血糖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具有下列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者就需要定期检查血糖:年龄≥40 岁,出现糖尿病前期症状,超重或肥胖,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糖尿病史,高血压,血脂异常,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以及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他汀类药物等。

5.如何预防糖尿病

首先,要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的知晓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其次,在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积极进行健康干预等,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6.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多种多样,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并以慢性并发症为主,表现为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系统的病变,并引发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肌病等,更有甚者还会发生糖尿病足病,其治疗费用高,重者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

7.治疗糖尿病的意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目前尚无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的办法。但是,如果能长期坚持合理治疗并使血糖达标,就可延缓和控制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使预期寿命不受影响。

8.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现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中就有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的规范化管理,每年由基层医生提供4次面对面的服务,每次都可以免费测量血糖,每年进行体检,给患者进行评估、指导、治疗等健康管理。

管理糖尿病的方法有“五驾马车”之称:糖尿病教育、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驾驭好这“五驾马车”,便可控制好血糖,战胜糖尿病。心理健康也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部分,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怎样控制,怕的是知而不行。糖尿病的治疗并不全靠医生,还需要患者密切的配合,适当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坚持用药,保持良好心态、定期到医院检查,糖友们也可以和非糖尿患者一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9.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有哪些重要性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贯穿糖尿病患者终生。饮食治疗应在专业医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既不能主观随意,也不能限制过严。强调定时、定量进餐,合理控制总热量、分配营养物质,根据个体生活习惯、活动量及病情等制定个体化食谱,达到既满足人体需要,又能控制血糖的目的。同时提倡戒烟、限酒、限盐、适当提高膳食纤维摄入等健康的生活方式。

10.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

运动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并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应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每周至少要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练太极拳及打乒乓球、羽毛球等,要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11.中医对治疗糖尿病有哪些方法

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有上、中、下消之分,又根据不同阶段分为郁、热、虚、损4个分期,临床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中医药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否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以及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评估和研究,患者一定要寻求规范专业的中医师进行分型分期辨证施治,不能道听途说和随意停用降糖药物,以免发生意外。

十三、高脂血症

1.什么是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2.高脂血症有哪些危害

胆固醇可以在皮下组织内沉积,引起黄色瘤,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较为常见。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所以,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甘油三酯升高与脂肪肝关系密切,还可异位沉积在骨骼肌、心肌、肾脏等,引起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的显著升高,还可引起胰腺炎。

3.引起高脂血症的原因有哪些

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可由环境因素(饮食、营养、药物)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继发性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有关。

4.血脂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与疾病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为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详见表1-1-2。

表1-1-2 脂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注:CM:乳糜微粒;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IDL:中间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Lp(a):脂蛋白(a);TG:甘油三酯;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5.影响血脂的因素有哪些

(1)总胆固醇(TC):

是指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影响 TC 水平的主要因素有:① 年龄与性别,TC水平常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但在70岁以后将不再上升甚至可能有所下降,中青年女性低于男性,女性绝经后TC水平较同年龄男性高;② 饮食习惯,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可使TC升高;③ 遗传因素,与脂蛋白代谢相关的酶或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是引起 TC 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2)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水平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与种族、年龄、性别以及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等)有关。血清TG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当TG重度升高时,常可伴发急性胰腺炎。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该种类型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我们称其为“坏胆固醇”。影响 TC 的因素均可同样影响 LDL-C 水平。

(4)高密度脂蛋白(HDL):

高密度脂蛋白能将外周组织如血管壁内的胆固醇转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即胆固醇逆转运,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故我们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称为“好胆固醇”。

HDL-C 的高低也明显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严重营养不良者,伴随血清 TC 的明显降低,HDL-C 也低下。肥胖者、吸烟者 HDL-C多下降。糖尿病、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状态可伴有低 HDL-C。高TG血症患者往往伴有低HDL-C,而运动和少量饮酒会升高 HDL-C。

6.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不同的人群,对于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是不同的。对于未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人群,其血脂的多项标准见表1-1-3。

表1-1-3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人群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分层标准[mmol/L(mg/dl)]

注: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甘油三酯。

7.什么时候应该查血脂

为了及时发现血脂异常,建议20~40岁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包括 TC、LDL-C、HDL-C 和 TG),建议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1次血脂;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而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小时内测量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为:① 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史者;② 存在多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③ 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④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8.什么样的血脂水平才算达标

凡临床上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的患者均属极高危人群。极高危人群的LDL-C应控制在<1.8mmol/L,如无法达到客观目标值,保证LDL-C的幅度下降50%也是被推荐的。其他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危险分层,不同危险分层的人群,对于LDL-C的达标标准是不同的,见表1-1-4。

表1-1-4 不同危险等级LDL-C达标标准(mmol/L)

注: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9.如何控制血脂水平

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达标的患者,需首先改善生活方式,此外,还应考虑在医师指导下口服他汀类药物。

改善生活方式的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者的能量摄入应低于身体能量消耗,以控制体重增长,减少每日食物总能量(每日减少 300~500kcal),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维持正常体重(体重指数为20.0~23.9)。

(2)体育运动:建议每周5~7 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应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充分评估其安全性后,再进行身体活动。

(3)戒烟。

(4)限制饮酒:饮酒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尚无确切证据,提倡限制饮酒。

10.如何监测降脂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

饮食与非药物治疗者,开始3~6个月后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达到建议目标,则继续进行非药物治疗,但仍须每6个月至1年复查,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1次。

服用调脂药物者,需要进行更严密的血脂监测。首次服用调脂药者,应在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及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如肌肉疼痛),可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血脂未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者,每3个月检测1次。如治疗3~6个月后,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需调整调脂药的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进行治疗。每当调整调脂药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6周内复查。

十四、肥胖症

1.什么是肥胖症

肥胖症是指人体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和/或腰围增加,和/或体脂百分比增加。

2.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1)根据体重指数(BMI)诊断:

目前对于肥胖的诊断大多根据体重指数的数值来判断,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BMI在24~27.9之间为超重,BMI大于等于28为肥胖,详见表1-1-5。

表1-1-5 成人肥胖症BMI诊断标准

(2)根据腰围诊断:

男性腰围大于等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5cm为腹型肥胖。

(3)根据体脂百分比诊断:

男性体脂肪率>25%、女性>33%为肥胖。

3.肥胖症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肥胖与血糖、血压、血尿酸、血脂等代谢指标密切相关,可引起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脂代谢紊乱、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癌症等。

4.明确诊断肥胖症的意义

肥胖症分为不同的类型,是单纯性肥胖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肥胖,需要由医生明确诊断。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下丘脑肥胖症等都会引起肥胖,需要进一步检查做出判断,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5.肥胖症的流行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和肥胖的人数也在迅速增长。根据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及慢性疾病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超重和肥胖是一种慢性且渐进性的过程,会伴随着各种威胁生命的代谢性疾病。因此,肥胖已成为威胁健康的重大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6.造成肥胖症的原因是什么

肥胖症是由于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引起的。其中,环境因素如多食少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对近年来肥胖症患者的大幅增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7.控制体重的意义

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给健康带来收益。肥胖症体重减轻大于5%即可有健康收益,降低了肥胖相关的疾病风险,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控制体重是人们长期甚至终生需要坚持的事情。

8.得了肥胖症怎么办

可通过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包括饮食、运动等;可接受内科的减重药物治疗;可进行外科减重手术治疗。其中以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最为重要,内科和外科的治疗一定要经由正规医疗机构的医生诊断,并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家庭情况等因素选择治疗方法。

9.如何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减重

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量,过多的热量形成脂肪堆积,因此,限制热量的摄入及增加热量的消耗是预防和治疗的首选方案,尤其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控制饮食。

短期的饮食方案包括:低卡路里饮食、低脂饮食、低热量高蛋白饮食、极低热卡饮食,并遵循个体化的原则进行调整。控制体重注意应以长期平衡膳食为原则,防止发生营养物质的缺乏。

一般情况下,运动量应保持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运动强度一定要以自身的条件为基础,循序渐进。单独做运动的减肥效果有限,要结合饮食控制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10.对于希望减肥的人群有哪些好的建议

建议肥胖人群每天晨起排便后监测体重,并记录体重曲线,以了解减重的全过程。建立健康的理念,正视肥胖,全家一起行动,一起改变膳食结构,促进肥胖症患者的膳食管理,三餐规律,不减餐、不加餐,少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也要避免暴饮暴食。还应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避免饮用含糖饮料。

运动时可以选择人少的运动地点及时间段,避免被人嘲笑、讽刺,要树立减肥的信心,还要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11.如果肥胖已经合并其他疾病应注意哪些方面

对于已经合并高血压者,要注意每天在固定时间检测血压,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或通过锻炼使血压达标;对于合并糖尿病者,需注意检测血糖,特别是运动前要检测血糖,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建议运动时口袋中可常备糖块;对于合并骨关节疾病者,需注意运动适量,避免造成运动性损伤。

12.中医对治疗肥胖有哪些方法

中医学根据肥胖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为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湿阻不化,久郁化热)、肝瘀气滞型、脾肾两虚型(脾肾阳虚)、阴虚内热型等五型。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和证型,由正规医疗机构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治疗,协助减轻患者的症状和体重。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吃药膳、针灸、拔罐等多种方法改善症状,控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发展,目前,采用毫针针刺、穴位埋针已成为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十五、阿尔茨海默病

1.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指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记忆力下降,以近事记忆减退为主,伴有其他认知域,如语言功能、注意力、执行功能、视空间及计算力损害,可出现人格和行为改变等。

2.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趋势

65岁以上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约为4%~8%,在我国约为3%~7%,且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也会逐渐上升,在85岁以后,每3~4位老年人中就会有1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

3.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柳叶刀》杂志2017年发文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的九大危险因素包括:早年没有受过教育、中年高血压、肥胖、听力减退、老年期出现的抑郁、糖尿病、缺乏体力活动、吸烟及低社会接触。其他因素,如高脂血症、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也被证实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相关。

4.阿尔茨海默病是否具有遗传性

阿尔茨海默病可分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和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于65岁前起病。绝大多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携带载脂蛋白 E-ε4(apolipoprotein E-ε4,APOE-ε4)基因的人群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高风险人群,早期进行APOE-ε4基因的筛查是十分必要的。

5.阿尔茨海默病是否等同于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不等同于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是引起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病因,引起老年痴呆的其他病因也有很多,如脑血管病、帕金森综合征、老年期抑郁、脑外伤、脑肿瘤等。阿尔茨海默病隐袭起病、缓慢进展,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在疾病早期,症状很轻微,随着病情加重,才逐渐进展到痴呆阶段。

6.出现哪些征兆,需警惕阿尔茨海默病

早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并给予干预治疗,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危害。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哪些症状来警惕阿尔茨海默病,从而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1)爱忘事:

记忆损害是阿尔茨海默病最突出的症状,在早期主要是近期记忆减退,对于久远的事情反而记得很清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通常会很快忘记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表现为反复提问、生活中丢三落四,即使经过旁人的提醒也不容易想起。

(2)迷路: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对时间、空间的定向力会受到损害。在早期,患者只是会记不清日期等,之后逐渐发展为不认识回家的路而走失,直到疾病晚期会不认识朝夕相处的亲人。整个过程漫长也不易觉察。

(3)对日常工作不能胜任:

表现为对于曾经熟悉并擅长的工作开始力不从心,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他们甚至会忘记一些简单的日常工作,如洗衣、整理家务等。

(4)性格大变、情绪异常: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曾经平易近人的亲人,忽然之间变得易怒、刻薄、难以相处,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极强信号。

(5)算不对账: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出现计算能力的减退,表现为不会计算收支,无法单独购买东西等症状。

7.有哪些辅助检查可用于筛查阿尔茨海默病

许多辅助检查可用于筛查阿尔茨海默病,比如脑脊液、头颅MRI、淀粉样蛋白PET成像、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体层扫描(FDG-PET)、神经心理学量表、基因检测等。目前新兴的检测技术,如血、尿、粪便标记物的筛查,因简便、无创、经济等优势,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8.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1)改善生活方式:

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如每天15分钟快走等;规律三餐,避免高糖、高油脂的食物,可适当增加鱼、橄榄油、不含淀粉的蔬菜、坚果等的摄入;充足而不间断的睡眠有助于大脑自我修复,应避免熬夜,失眠患者需尽早治疗;研究表明,戒烟有助于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2)疾病防治:

心脏病发作和心脏功能衰竭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联,防治心脏病可能有助于对脑的保护;高血压和糖尿病,特别是中年期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会损害大脑,尽早控制可提高脑健康及降低老年期发生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大脑损伤可增加记忆和思考障碍的几率,应避免头部损伤,及时诊治脑部疾病也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耳聋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如果出现听力障碍,建议尽早佩戴助听器。

(3)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保持好奇及学习新事物的激情,活跃大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包括体育运动、文化活动,多与人沟通,亲人多关心、陪伴。

9.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减轻症状,并不能治愈该疾病。临床常用的改善认知的药物包括:胆碱能抑制剂(多奈哌齐、利斯的明、石杉碱甲)、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以及脑代谢赋活剂(茴拉西坦、奥拉西坦)。

对于有明确精神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给予抗抑郁药和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的使用原则是:小剂量、缓慢增量、注重个体化治疗。

10.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药物治疗有哪些

主要包括:音乐疗法、认知训练、正念疗法、生活方式干预、食用功能性食品、益生菌干预、光照刺激等,在辅助药物治疗的同时,可延缓AD发展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1.如何更好地照料痴呆老人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给照料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下是日常照料的注意事项。

(1)注重与痴呆患者的交流,关注其心理健康:

保持耐心,注意倾听,适当鼓励,同时适当增加肢体接触及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在疾病早期,患者希望自己仍然能够自理,随着病情加重,他们会有更多的担心和忧虑。照料者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帮助痴呆患者继续体会和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2)积极维持日常生活能力,防止并发症:

可以鼓励患者适当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饭后擦桌子这种简单的任务,将有助于老人建立自信心;鼓励患者适当锻炼,尽量保持患者与其他人的联系,避免患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在疾病后期,有的失智老人会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此时护理人员一定不要呵斥或表现出明显的嫌恶,需要照顾老人的自尊心,尽可能自然地去处理,他们可能由于自己的自尊心会拒绝换掉湿漉漉的衣裤,我们可以换种沟通方式,比如:“要出门散步了,我们来换衣服吧。”同时注意观察他们在排泄前有无坐立不安、东张西望等异常行为,诱导其及时去洗手间。

在疾病晚期,随着患者自理能力减退,家属需要协助清洁身体,及时排便排尿。并注意身体有无异常表现,如破溃、水肿、褥疮等。患者多存在隐匿呛咳,进食后不能立即平卧,防止食物反流,关注体温变化,若轻度体温升高并伴有咳嗽,会有肺部感染的可能,需重视。

(3)关注痴呆老人的安全:

首要是防走失、防意外。尽量避免让老人单独行动。可以给老人随身携带身份识别牌,注明老人的名字和家属的联系方式;有条件的还可佩戴定位装置,保存老人高清近照,若走失可用于发布寻人信息。其次,家中应合理摆设家具,增设夜间照明并反锁门窗,尽量避免频繁搬家或者改变家中布置,以减少老人跌倒的风险。当失智老人出现明显的昼夜定向障碍时,可以通过调节室内灯光强度,并用时钟、日历来对老人进行训练。

十六、抑郁症

1.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类以情绪或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总称,也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表现种类多样,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观欲绝,甚至发生木僵,还有的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即紧张、烦躁、思绪混乱,甚至不能控制行为的焦虑状态,严重者可以出现神经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有的还可能存在自杀、自伤行为。

2.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分为以下四类。

(1)症状标准:

如果出现5个及以上的下列症状可以诊断,如无愉悦感,精力减退或有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过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自伤行为,出现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等睡眠障碍,食欲减低或体重明显减轻,性欲减退。

(2)严重度标准:

出现社会功能受损,即与周围环境接触、与人交流存在障碍,并给本人造成痛苦或引起不良后果。

(3)病程标准:

①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经2周;② 重度抑郁发作的症状极为严重或起病急骤时,抑郁不足2周也可以做出诊断;③ 可存在某些精神病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的诊断。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精神分裂症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可以做出诊断。

(4)排除标准:

应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药物所致的抑郁,并且无狂躁或轻躁狂发作。

3.抑郁症是一种独立的病吗

不少疾病都可能伴发或导致抑郁性障碍,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和维生素缺乏等,要通过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并配合其他化验等进行诊断。如果情绪低落不是某一特定的疾病直接导致的,就应该诊断为抑郁症。

4.抑郁症与神经系统疾病有何关系

有不少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最常见的有:帕金森病、痴呆、癫痫、脑血管病和肿瘤。需要医生进行神经系统和其他的辅助检查,如做脑电图、CT、磁共振等来明确诊断。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但不等同于“神经病”。

5.得了抑郁症怎么办

抑郁症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来治愈的。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属于高复发的疾病,所以应该全程治疗。

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8~12周)、巩固期治疗(4~9个月)、维持期治疗(一般至少2~3年,多次复发以及有明显残留症状的应长期维持治疗)。抑郁症患者要由医生进行正规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程度进行治疗或调整药物的剂量等。患者不要自行购买抗抑郁药物服用或随意调整药物的剂量、用法和服药时间,也不能自行停止用药。

6.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有哪些

抑郁症除了药物治疗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采用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正念治疗等。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一种基本的心理治疗方法,可适用于各类抑郁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劝导、启发、鼓励、支持、说服等方法,帮助患者发挥潜在的能力,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减轻挫折感、改变对挫折的看法并顺利渡过难关,解除症状和痛苦,进而促进身心康复。

7.中医对治疗抑郁症有哪些方法

抑郁症属于中医的“郁证”范畴。主要表现为情绪不宁,易哭善怒,情绪多变,或自觉咽中有物。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怒等情志内伤史。

中医的辨证分型主要为肝气郁结证、血行郁滞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忧郁伤脾证、肾虚肝郁证等。治疗常以理气开郁为主,还可以采用食疗、吃药膳、针灸、推拿、运动、心理调适等方法治疗。

十七、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什么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各种原因,甲状腺产生了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超过正常范围,引起的一系列特殊临床表现。

2.甲亢的病因

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甲亢。常见的病因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高功能甲状腺瘤、甲状腺炎以及由于过多摄入了含碘食物或药物(包括静脉注射了含碘的药物,如造影剂)而引起的碘甲亢。不同病因导致的甲亢,其结局、治疗方式和预后都不一样。所以,得了甲亢,要到医院由医生来判断病因。

3.哪些人易患甲亢

甲亢的好发人群为20~40岁的中青年女性。但是,从刚出生的婴儿到年逾古稀的老人,都有可能出现甲亢。

4.甲亢的症状有哪些

甲亢的典型表现,包括易饥多食、便次增多、体重下降、乏力、心悸、怕热、多汗、手抖、急躁易怒、睡眠差等。有些患者会出现脖子增粗、眼睛突出。女性患者可以出现月经紊乱,年轻的男性患者可能出现发作性的四肢无力。

5.甲亢患者是否会消瘦

甲亢患者因体内处于高代谢、高消耗的状态,加之胃肠道蠕动快,影响食物吸收,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但同时甲亢患者还会出现饥饿感增强、进食增多,因此也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胖甲亢”也是不少的。

6.甲亢是否会遗传

临床上80%以上的甲亢是因Graves病引起的,Graves病是一种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遗传倾向。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个家族中有多位甲亢患者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甲亢患者生下的孩子必然会得该病。

7.甲亢患者能否吃碘

碘是人体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也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甲亢患者如摄入过多的碘,会加重病情或使已经得到控制的病情复发,因此甲亢患者应该进行低碘饮食。

8.如何治疗甲亢

甲亢通常有3种治疗方法,包括较长时间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准备后行甲状腺手术治疗。

3种治疗甲亢的方法各有利弊。放射性碘治疗是使用具有放射性的核素来破坏甲状腺,手术治疗是将甲状腺的大部分切除,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通过破坏或去除甲状腺,进而达到治愈甲亢的目的。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治愈率相对较高,但容易出现永久性甲减。手术有麻醉及局部组织损伤的风险,放射性碘治疗则绝对禁用于孕妇及哺乳期。口服药物是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疗程长、治愈率低、有副作用,但不会造成永久性甲减。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选择哪种治疗方法。

9.治疗甲亢的药物有哪些

目前国内有两种药物用于长期抗甲状腺治疗,即甲巯咪唑和丙基硫氧嘧啶。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至少要连续服用1年半以上,故称为长期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疗程。口服药物治愈率不高,在50%左右,停药或减量后容易复发。

10.放射性碘治疗甲亢是否一定会出现甲减

尽管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是治疗甲亢的理想目标,但已有研究证实,不存在既可以纠正甲亢,又不会造成甲减的理想的放射性碘的剂量。不管放射性碘的剂量如何,在治疗后10年,有5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甲减。

11.甲亢患者能否怀孕

甲亢患者最好在病情得到控制并停药后再怀孕。因为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和服用抗甲状腺药物都有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甲亢治疗初期,用药量较大、甲状腺功能没有控制到正常的阶段,建议患者避孕。若在治疗期间意外怀孕,需立即停药就诊,尽量避免在孕6~10周期间用药,以防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存在特殊情况,如患者年龄较大、多年不育、甲亢病情复杂,可以先到医院就诊,详细咨询医生后再作决定。

12.如何预防甲亢

甲亢最常见的病因是Graves病,这种病的发生与遗传、外界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虽然不能改变遗传,但能够改变不利的外界环境,如注意合理安排生活,放松精神,避免精神刺激,学习和工作不要过于紧张,劳逸结合,这些都可以起到预防甲亢的作用。

13.中医对治疗甲亢有哪些方法

甲亢在中医分型上,主要属于瘿病(瘿肿),辨证为:肝气郁结、肝胃火旺、肝肾阴虚、肝风内动等。根据上述认识,中医常采用滋阴降火、疏肝理气或配合软坚散结的方药来治疗甲亢,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需要由正规医疗机构的中医师来诊治。

十八、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什么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指由于甲状腺不能合成足够甲状腺激素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实验室检查表现为促甲状腺素(TSH)增高、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偏低或正常。

2.甲减的症状有哪些

甲减常见的症状有:易疲乏、困倦、注意力不集中、体重增加、水肿、脱发、皮肤干燥、便秘、心动过缓等。由于这些症状都非常不特异,因此,甲减的诊断需要依靠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查,而非临床症状。

3.甲减的病因是什么

甲减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也叫桥本甲状腺炎。其他常见的病因有甲状腺手术、甲状腺放射治疗、甲亢药物治疗、其他药物(如锂剂、胺碘酮等)治疗。

4.甲减的流行趋势

甲减的患病率呈增长态势。根据2010年我国10个城市甲状腺疾病患病率的调查结果显示,甲减的患病率为17.8%,其中亚临床甲减患病率为16.7%,临床甲减患病率为1.1%。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且会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升高。

5.甲减会不会遗传

大量研究证明,新生儿甲减和母亲甲减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除非母亲孕期碘摄入不足或服用过量的抗甲状腺药物。但是甲减的最常见的病因桥本甲状腺炎,是有遗传倾向的。因此甲状腺疾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但即使孩子遗传了桥本甲状腺炎,也不一定出现甲减。

6.如何治疗甲减

甲减的治疗原则是替代治疗,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可通过口服甲状腺素制剂维持正常甲状腺功能,通常需要终身替代治疗。

7.甲减能否彻底治愈

多数情况下,甲减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的腺体被破坏所致,而这种损害无法由甲状腺本身通过代偿来修复。因此,绝大多数甲减患者都无法彻底治愈,需要终身替代治疗。少数情况下,可以出现桥本甲减患者的自发缓解。

8.治疗甲减的推荐药物

左甲状腺素钠片是治疗甲减的主要替代药物。此药为口服使用,每日1次,服用方便,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治疗成本低,因而应用非常广泛。

9.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时要避免食物的影响,首选早餐前1小时服药,最迟为早餐前30分钟服药。还有一些药物可以影响左甲状腺素钠片在肠道的吸收,服药间隔应当在4小时以上,如氢氧化铝、碳酸钙、考来烯胺、硫糖铝、硫酸亚铁等;另外一些药物可以加速左甲状腺素的清除,同时服用时需要增加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剂量,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异烟肼、洛伐他汀、胺碘酮、舍曲林、氯喹等。

10.为什么不同患者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剂量不一样

左甲状腺素钠片的治疗剂量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等情况,药物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来确定,最终以达到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正常、甲减的症状消失为原则。

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时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最终达到完全替代剂量。这个过程要根据年龄、体重和心脏功能状况进行调整,既要避免老年或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剂量增加过快,出现心脏相关副作用;又要避免对于婴儿、孕妇替代不充分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11.什么是亚临床甲减

亚临床甲减是甲减症状最轻、最早期的状态。通常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仅有血清TSH 水平升高,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

一次TSH的测定结果并不能确诊亚临床甲减,应该在3个月内连续2次测定TSH水平都大于正常值,且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时,才可以诊断为亚临床甲减。根据TSH 水平,亚临床甲减可分为两类:轻度亚临床甲减(TSH<10mIU/L)和重度亚临床甲减 (TSH≥10mIU/L)。

12.亚临床甲减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亚临床甲减患者由于血清甲状腺激素处在正常水平,所以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亚临床甲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为3个方面:一是将来可以发展为临床甲减;二是亚临床甲减可以影响脂代谢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三是孕妇发生亚临床甲减可能影响后代的神经智力发育。

13.亚临床甲减是否需要治疗

亚临床甲减的治疗存在争议。对于TSH>10mIU/L、伴甲减症状、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自身抗体(TPOAb)阳性、血脂异常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应予以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准备妊娠或正在妊娠的女性,应该给予替代治疗。但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临床获益存在不确定性,治疗需谨慎。

十九、泌尿道感染

1.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也称为泌尿系感染或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按感染部位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

2.泌尿道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有肉眼血尿。如果感染影响到肾脏,会有腰痛,甚至发热的症状。

3.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病原体有哪些

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病原体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绝大多数尿路感染是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其次是肠球菌。

4.哪些人易患泌尿道感染

成年女性,免疫力低下或本身尿路结构有疾病的人,包括婴儿、老年人、糖尿患者、截瘫患者,还有留置导尿的患者。

5.为什么成年女性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

首先在生理结构上,女性尿道很短,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感染。其次,由于不洁的性生活,女性尿道会被男性包皮里的病菌入侵导致感染。此外,处于妊娠期的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环境,也易引发泌尿道感染。

6.泌尿道感染要做哪些检查

单纯泌尿道感染要做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复发性或复杂性尿路感染一般会采用彩超、CT、磁共振、膀胱镜等查找反复发作的原因。

7.尿液检查时要如何正确留尿

为确保尿检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注意正确留尿的方法。首先,收集尿液时要采用中段尿,也就是先排出一小段尿液,然后再用尿杯去接尿,最后一段尿液也不能用。留中段尿时还要注意保证膀胱中尿液足够多。其次,要注意避免尿液被污染,女性检查时要避开月经期,还应注意避免白带混入尿液,男性要注意不要让前列腺液或精液混入。另外要注意,做尿细菌培养前不应使用抗菌药或应停用抗菌药几天后再做。

8.治疗泌尿道感染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治疗泌尿道感染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菌药物及缓解膀胱刺激症状的对症药物。治疗均应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滥用抗生素。

9.无症状性菌尿是否需要抗菌治疗

无症状性菌尿是指尿液能检查到细菌但却没有症状,这种情况下不一定都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对于绝经前非妊娠妇女、糖尿病患者、老年人、脊髓损伤及留置导尿管的无症状性菌尿的患者,不推荐用抗菌药物治疗。然而,对于要实施可能导致尿路黏膜出血的泌尿外科手术或检查,以及妊娠期间的无症状性菌尿患者,应该根据尿细菌培养结果采取敏感抗生素治疗。

10.泌尿道感染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什么

应注意多喝水,清淡饮食,戒酒、戒辣;要保持会阴部清洁,便后应由前向后擦拭;注意休息,避免憋尿。感染期间避免性生活。

11.如何预防泌尿道感染

(1)保持外阴清洁:女婴在大小便后应及时更换尿布,清洗会阴和臀部;1岁以后,不论男童、女童,都应穿满裆裤,不要就地而坐;成人应每日清洗外阴1次,勤换内裤,大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肛门,避免将肛门污物带到尿道口;禁止坐浴,尤其是女性。

(2)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应清洗外生殖器;如果使用避孕工具,应清洗或消毒避孕工具;性交前后,都应排尿一次。此外,应戒除手淫,尤其是用器物手淫,防止尿道感染和损伤。

(3)防止尿液满留:有尿意时应及时排尿,切忌憋尿,每晚临睡前应排空膀胱。怀孕5个月以上的妇女,睡觉时应以侧卧位为宜,以避免子宫压迫输尿管,引起尿流不畅。

(4)积极治疗引起尿路梗阻的疾病,如泌尿系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包茎、肾下垂、瘢痕狭窄及泌尿系先天性畸形等。

(5)积极治疗已存在的感染性疾病,如扁桃体炎、龋齿感染、鼻窦炎、前列腺炎等,防止病菌进入泌尿道,同时杀灭已经侵入泌尿道的病菌。

(6)多喝开水,增加尿量,使尿液不断地冲洗泌尿道,保持泌尿道清洁。

(7)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12.中医对治疗泌尿道感染有哪些方法

尿路感染在中医学中属于“淋证”“腰痛”范畴,主要病机为肾虚、湿热阻滞、肾和膀胱气化不利;肾虚为本,湿热阻滞为标。在中医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针灸、中成药,目前很多中成药可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如三金片、清淋颗粒等。

二十、急性肾小球肾炎

1.什么是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即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一过性肾功能减退)为表现的一类常见肾脏疾病。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最为常见。

2.造成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有哪些

急性肾小球肾炎出现于感染之后,其中以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此外可偶见于其他细菌(淋病奈瑟菌、肺炎克雷伯菌、伤寒杆菌等)、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EB病毒等)、支原体、立克次体、原虫及寄生虫(弓形虫、旋毛虫)感染之后。

3.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流行趋势

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生于世界各地,我国患者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故在春、冬季发病较多。随着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正逐渐降低。

4.感染的潜伏期

急性肾小球肾炎出现于感染之后,大部分患者有明确的前驱感染病史,但轻症者可无感染的临床表现。链球菌感染后7~20天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较短者可能仅4~7天,极少超过3~4周。

5.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数为轻症患者,几乎所有患者均会出现血尿、蛋白尿,大部分患者会有水肿、高血压,严重者可出现少尿及肾功能减退。除肾脏表现外,可有疲乏、恶心、呕吐、头痛及胸闷等全身表现。

6.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并发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严重并发症包括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脑病等。

7.得了急性肾小球肾炎怎么办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遵医嘱按时服药。罹患急性肾小球肾炎后应以休息为主,一般至水肿消退、肉眼血尿消失、血肌酐、血压逐步恢复正常后,方可逐步增加活动。患者应食用低盐低脂的优质蛋白,过高的蛋白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每日蛋白摄入量保持在约1g/kg体重。限制每日食盐的摄入量,特别是对于水肿及高血压患者应使每日氯化钠的摄入量保持在3~5g。

8.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否需要透析治疗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绝大多数为轻症患者,并不需要透析治疗。如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配合医生、采取临时透析治疗:① 出现少尿型急性肾损伤;② 血肌酐进行性升高,特别是出现高钾血症时;③ 出现严重水钠潴留;④ 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效果差时。

9.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如何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逐步下降、患者的预后也逐步改善。绝大多数轻症患者可自愈,导致预后不佳的高危因素包括:持续少尿、持续性血肌酐升高、大量蛋白尿及肾脏病理提示炎症活动剧烈。

10.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否会转变为慢性

绝大多数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预后良好,但有10%~15%的患者会在急性期后较长的时间内存在尿液检查异常的情况。

11.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否会复发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主要是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其感染后具有较长时期的特异性免疫力,所以一次患病后很少再次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早期使用,抑制了特异性抗体的生成,导致机体对致病菌株免疫力下降,若再次感染仍存在二次患病的可能性。

12.如何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

(1)由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起病原因为感染,因此平时需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凉。

(3)平时要注意卫生、皮肤清洁。

(4)对于反复发作扁桃体炎者,可考虑行扁桃体摘除术;对已发生急性咽炎、中耳炎、皮肤感染者,应及早给予有效治疗,以减少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的机会。

二十一、慢性肾小球肾炎

1.什么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由多种病因造成的以慢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缓慢减退)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2.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有哪些

由于病因、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基本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疾病进展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心功能不全、贫血、乏力、食欲缺乏等症状。

3.慢性肾小球肾炎有何危害

慢性肾小球肾炎常常起病隐匿,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部分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造成显著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最终需要透析治疗来维持生命。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速度个体差异很大,其重要影响因素为病理类型,其次也与是否重视保护肾脏、治疗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避免恶化因素有关。

4.如何警惕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平时应注意有无尿色变红、泡沫尿及不明原因的水肿、血压升高等情况。定期体检,注意尿常规检查有无蛋白尿、尿红细胞增多,肾功能有无异常。如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部分患者在发病早期忽视尿检红细胞或蛋白阳性,易导致贻误诊治时机。

5.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如何自我管理

(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情迁延、绝大多数无法治愈,需长期规律随诊、治疗,因此,患者应务必遵从医嘱进行复查、治疗,切忌随意停药和中断诊治。

(2)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应选择低盐、低脂、优质蛋白的饮食。减少蛋白尿对控制慢性肾炎十分重要,过高的蛋白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但过分地控制蛋白摄入亦会导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根据病情,每日蛋白摄入量应保持在0.8~1.0g/kg体重,蛋白种类以牛奶、鸡蛋、鱼类为佳。限制每日食盐的摄入量,每日氯化钠摄入量3~5g,部分高血压、水肿患者应更加严格。

(3)积极控制血压至目标值,一般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为佳。

(4)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制饮酒、减肥、适当锻炼。

(5)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感染、脱水、过度劳累、应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感染药、造影剂等)。

6.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目标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以防止及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防止严重并发症为目的,而不以单纯地消除尿蛋白、尿红细胞为目标。同时应注意,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炎的蛋白尿水平各异,不应以单一标准来衡量。

7.为何肾内科医生会喜欢使用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

普利类与沙坦类“降压药”不仅仅有降压的作用,还具有减少蛋白尿的作用。控制蛋白尿与控制血压在延缓慢性肾炎的进展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减少蛋白尿是肾内科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而普利类及沙坦类药物除降压作用之外,也具有降低蛋白尿的作用,因此,在血压允许范围内甚至正常血压者,普利类及沙坦类药物也是肾内科医生降尿蛋白治疗的首选。

8.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物副作用如何

由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异质性,不同患者的治疗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治疗药物副作用较小,患者可根据说明书的推荐剂量服药并关注服药后有无相应不适表现即可。部分患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大,患者需遵从医嘱、接受正规治疗,并按时复诊,切忌随意增减药物,通过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避免受凉感冒,不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9.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能否运动

当身体无不适于运动的严重并发症时,应当尽力创造条件进行适度的运动。大量研究证实,低活动量与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下降甚至与死亡率增加相关,严重影响慢性肾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进行规律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睡眠质量,减少身体疼痛、食欲不振,缓解抑郁情绪,改善心血管功能,有助于控制血糖血压等。然而每个患者的运动方案须根据医生建议个体化制定、循序渐进。

二十二、慢性肾衰竭

1.什么是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2.慢性肾衰竭与慢性肾脏病

由于慢性肾脏病、肾功能损害大多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特点,传统地将肾功能水平分成以下几期:肾功能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终末期。近年来,国际上对慢性肾脏病的分期提出了新的方法。该分期方法(慢性肾脏病Ⅰ~Ⅴ期),已为临床广泛认可和使用,慢性肾脏病的Ⅳ~Ⅴ期与慢性肾衰竭的意义类同。

3.造成慢性肾衰竭的原因有哪些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众多、异质性大,主要包括了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管间质疾病、泌尿系结石及遗传性肾脏疾病等。我国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慢性肾衰竭的首要病因,但近年来,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衰竭逐渐增加。

4.慢性肾衰竭的症状与并发症有哪些

慢性肾衰竭可致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同时肾脏内分泌功能丧失,最终可导致全身各系统受累,出现多种症状与并发症,主要包括:消化系统(恶心、呕吐、厌食、消化道出血)、血液系统(贫血、出血倾向、免疫功能受损)、心血管系统(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包炎、血管钙化)、神经肌肉系统(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尿毒症性脑病、周围神经病变)、骨骼系统(肾性骨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及酸中毒、活性维生素D缺乏、皮肤瘙痒等。

5.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目标

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目标为增加患者生存率与改善生活质量,减少严重并发症与合并症,延缓肾功能衰竭。肾脏萎缩后无法再生,肾功能恶化将进行性进展、无法恢复,患者需正视病情、积极地采取正规的治疗手段,并规律复查。

6.得了慢性肾衰竭怎么办

(1)配合治疗:

慢性肾衰竭患者全身各系统均可受累、并发症多,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规律复诊服药。同时,根据病情进展适时做好肾脏替代治疗(透析、肾移植)准备,必要时及时开始肾脏替代治疗,切勿讳疾忌医,拖延病情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关注饮食:

应平衡膳食,避免高钾、高磷饮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按照疾病需要采用低盐、低脂或糖尿病饮食。

(3)控制血压:

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高血压极为常见,需通过控制体重、低盐饮食、规律服用药物来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如无脑血管并发症,患者血压需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4)控制体重:

慢性肾衰竭特别是少尿、无尿患者易出现体内水分蓄积过多,过多的水分可导致水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甚至是心力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无论透析与否都应关注体重情况、注意饮食中水分的摄入量,将体重控制在稳定合理的水平。

7.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如何

中医药对保护肾脏功能具有一定作用,常作为慢性肾衰竭的辅助治疗,但需认识到中医药无法阻止、逆转慢性肾衰竭的进展。同时,部分患者需针对原发病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不可单纯依靠中医药。选用中医药应就诊于正规医院,请有资质的医生治疗,切忌随意使用偏方,以防适得其反。

8.肾脏替代治疗有哪些

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与肾移植。其中肾移植是目前最佳的慢性肾衰竭治疗方式,但由于供者有限,只能满足少部分患者需求,患者需较长时间等待供肾。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各有利弊,均是合理的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进行选择。

9.透析治疗能否完全替代肾脏功能

透析治疗的目的在于清除体内毒素与多余的水分,起到部分替代肾脏排泄功能的作用。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无论是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都无法完全替代肾脏的全部功能,只能清除部分毒素和多余的水分。同时,患者还需要服用药物如补充活性维生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来纠正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肾性骨病、贫血等并发症。

二十三、便秘

1.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或粪质虽不硬但排便费力,大便量少或出而不畅。常可伴腹胀、痔疮、肛裂等病症。

便秘按有无器质性病变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而大部分的便秘为功能性疾病。老年患者尤为多见。病程超过6 个月为慢性便秘。而短期内出现的便秘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疾病,特别要警惕结肠癌的发生,应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便秘的流行趋势

便秘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病症,根据我国人口统计学资料显示,人群中有15%~20%以上患有便秘,女性多于男性,且较多的研究显示,便秘的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近年来,因便秘症状严重而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多。

3.便秘的治疗方法

便秘通常是一种慢性且顽固性的疾病,经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通常需要患者自行调整和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道动力和排便生理功能。治疗中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是关键,目前治疗便秘的方法有:

(1)药物治疗

容积性泻药:主要是包含车前草、麦麸等富含纤维素的药物。容积性泻药可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从而起到通便作用,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饮水量,主要用于轻度便秘患者,可以长期服用。

渗透性泻药:可促进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主要包括聚乙二醇、乳果糖及盐类泻药(如硫酸镁)。因盐类泻药有引起电解质紊乱的可能,因此对于心肾功能不全、虚弱的老年患者用药时需谨慎;聚乙二醇口服后不被肠道吸收、代谢,不良反应少;乳果糖相对温和,同时可排出内毒素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胃肠道环境,但是乳果糖不会立即使患者产生排泻,需2~3天后作用才会明显。

刺激性泻药:主要有蒽醌类(如番泻叶、芦荟等)、酚酞、蓖麻油等药物。此类药物会刺激结肠黏膜神经末梢,使肠道收缩,促进排便。此类药物起效较快,但长期使用后会产生药物依赖性、电解质紊乱,还会引起结肠黑变病(此被定为癌前病变),故不宜长期服用。

促动力药:主要包括多潘立酮片钠片(吗丁啉)、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马来酸曲美布丁等。此类药物可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排空,但肝肾功能异常的老年患者需慎用,某些促动力药有潜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微生态制剂:主要有益生菌(乳酸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益生元、合生元,此类药物可以改善肠功能,促进肠蠕动,改善排便频率,对慢性便秘患者有治疗作用。

(2)中医治疗:

中医将便秘分为虚秘和实秘。实秘分为:肠胃积热、气机郁滞、阴寒积滞等证型;虚秘分为:气虚便秘、血虚便秘、阴虚便秘、阳虚便秘等证型。每种证型的治疗方法不同,辨证论治是关键。加之该病具有反复发作、证型改变的特点,应由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辨证论治,给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另外针灸治疗对便秘也有一定的疗效。

(3)手术治疗:

真正需要手术治疗的慢性便秘患者很少,只有严重便秘导致影响工作、生活,且经过较长时间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方可慎重考虑手术治疗。

4.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便秘

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对改善便秘极为重要,是药物治疗的基础。

(1)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摄入足够的水分,每日至少饮水1.5~2.0L;增加食物中的膳食纤维,避免饮食过于精细,多吃富含纤维的芹菜、木耳、橙子等蔬菜水果,推荐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5g;老年人要适量增加植物油的摄入。

(2)适量运动: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的运动方式;中青年人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等,也可以多做转腰抬腿、深蹲起立,运动方式因人而异,总之要保证一定量的身体活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多做收腹、提肛运动,家人可一日多次给予腹部按摩(以顺时针方向按摩为佳)。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结肠活动在晨醒、餐后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饮水后或餐后2 小时内尝试排便,有便意别憋,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干扰。

(4)另外,部分患者因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也是发生便秘的原因之一,应在医生指导下尽量避免选择导致便秘的药物。

5.精神心理因素与便秘的关系

慢性便秘患者常合并精神、心理的异常。一些心理应激事件(如与好友分别、考试失利、遭受恐吓、失业、频繁被体罚、退休、亲人死亡、夫妻严重争执、担忧子女、名誉受损等)与便秘的发生相关。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便秘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高于健康者;工作压力大且难以承受者、性格易怒或焦虑者、抑郁者、离婚者的慢性便秘发病率较高;而且对于一些有焦虑性格的人群,即使是轻型便秘患者在焦虑情绪影响下便秘也会加重。因此,对已经患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者,家人要倍加关爱,必要时寻求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正规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也是对改善便秘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措施。在工作生活中,劳逸结合,缓解工作压力,减缓急躁情绪,有利于缓解便秘症状。

二十四、胆囊炎

1.什么是胆囊炎

胆囊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临床上以伴有胆囊结石的胆囊炎居多,约占90%~95%。

急性胆囊炎指胆囊管梗阻或细菌感染后引起的炎性病变。约95%以上的患者有胆囊结石,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5%的患者胆囊无结石,称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由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的胆囊慢性炎症,或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

2.胆囊炎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胆囊炎一般表现为突发性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少数患者伴有寒战、轻度皮肤或巩膜黄染等症状。腹痛常发作于饱餐后尤其是进食较多油腻食物后,部分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病情初起时的症状较轻且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明显。

慢性胆囊炎一般表现为间断发作的右上腹疼痛、时轻时重,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常伴有腹胀、腹泻,偶有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有时腹痛会突发加剧,转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3.胆囊炎的诊断标准

患者突发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腹胀等,按压右侧肋缘下腹部区域疼痛明显,自服胃药无效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通过医疗机构体检、腹部B超提示胆囊肿大,血常规及血清感染指标提示感染征象,即可诊断为胆囊炎。

4.胆囊炎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胆囊炎常见病因包括:结石、胆道结构异常导致的胆汁排出障碍、胆囊缺血、细菌感染、手术与创伤、长期肠外营养等。以女性患者多见,50岁以下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3倍,50岁以上为1.5倍。此外,高脂饮食、肥胖、运动量少、过度节食、饮食不规律等都是胆囊炎的高危因素。

非结石性胆囊炎多发于老年男性,且常继发于其他重大疾病之后,常见诱因包括严重创伤、烧伤、败血症、大手术后及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等。

5.如何治疗胆囊炎

很多人没有明显的腹痛症状,而是通过体检才发现患有胆囊炎和/或胆石症,对于疼痛不明显、全身情况良好的患者,或有其他严重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此也可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方法包括禁食、输液、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若胆囊炎急性发作,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同时使用解痉止痛和消炎利胆药物缓解胆绞痛症状。因患者个体差异较大,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半年或1年)复查腹部B超,以监测胆囊炎情况。如病情加重应及时决定手术治疗。长期临床观察表明,约有30%无症状的胆囊炎和/或胆石症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6.胆囊炎手术治疗适应证

(1)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者。

(2)伴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应立即手术。

(3)伴有胆囊息肉大于1cm、胆囊壁出现增厚、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胆囊已经没有存储和释放胆汁的功能)、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等患者可择期手术。

7.胆囊切除后有什么影响

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进食后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胆囊切除后的患者,在进食高脂饮食后,易出现消化不良、脂肪泻等症状。一个人每天分泌的胆汁大约有800~1 200ml,非进食条件下,失去了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后,胆汁会持续性地流入十二指肠,增加了胆汁反流入胃的机会,易造成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消化不良。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引起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或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甚至可见剧烈疼痛、发热、黄疸、肝功能异常。当然,术后出现的腹痛、腹胀、腹泻症状,需要由专科医生排除是否由其他疾病引起以及是否存在残余小胆囊和残余胆囊结石的情况,若非器质性问题一般经药物治疗,可逐渐改善。

8.胆囊切除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1)饮食方面: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多饮水,术后3个月内减少进食脂肪、胆固醇、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油腻、煎炸食物及蛋黄、鱼卵等,应多食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调整烹调方式应以蒸煮为主,烹调时尽量不使用动物油。

(2)戒烟、戒酒。

(3)多活动,逐步养成适当的运动习惯,以保持健康体重。

(4)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

(5)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腹部B超。

9.中医对治疗胆囊炎有哪些方法

中医根据胆囊炎的症状表现,将其归属为胁痛、腹痛、黄疸等范畴。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寒湿阻遏、湿热蕴结等证型,辨证论治是关键。也可以加用外敷中药治疗,具体用药应由专业的中医师来决定。但要注意对胆石症引起的胆囊炎应避免所谓的“排石治疗”,以免诱发急性胰腺炎。

二十五、胆管结石

1.什么是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是由于胆汁淤积和胆道感染等原因,在肝内、外胆管内形成的结石。根据结石所处位置,将胆管结石分为肝外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结石;根据结石原发部位,又将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胆管结石和继发性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结石位于胆总管下端。

肝内胆管结石:结石位于肝叶内的胆管。

原发性胆管结石:结石形成于胆管内。

继发性胆管结石:胆囊结石排至胆总管。

2.胆管结石常见症状有哪些

(1)肝外胆管结石:阵发性或持续性于剑突下或右上腹出现绞痛,可伴有右肩、背部放射性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后常出现寒战、高热,一般表现为弛张热,体温可达39~40℃;随后常出现黄疸,伴有皮肤瘙痒、浓茶色尿、陶土色大便。

(2)肝内胆管结石:可无症状,也可有持续性肝区、胸背部疼痛,还可有寒战、发热、肝大,黄疸较轻或无。

(3)当发生急性胆管炎时,常出现夏科氏三联征(即出现腹痛、寒战高热及黄疸)等症状。

3.胆管结石的主要危害

当结石阻塞胆管时,会引起胆汁淤滞,继而发生细菌感染导致急性胆管炎的发生。肝胆管炎常伴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同时,胆管反复发生的炎症可造成局部管壁增厚或瘢痕性狭窄,而胆管炎症和狭窄又可以促进结石的形成。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全身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严重慢性并发症包括肝胆管癌。

4.胆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胆管结石一般根据上述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加以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或比例正常;发生梗阻时可见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尿胆红素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其中直接胆红素升高较明显,尿胆原降低或消失。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可明确结石的大小及部位。CT检查则可清楚地显示出肝内胆管结石,还能显示出肝门的位置、胆管扩增及肝增大、萎缩的情况。X线胆道造影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管结石的诊断具有较大诊断价值。单一的检查常不能获得全面的诊断,往往需要一种以上的影像学检查共同进行诊断。

5.如何治疗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休息、禁饮食或低脂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抗感染、解痉镇痛、利胆等。出现休克者应加强抗休克治疗,如吸氧、维持血容量及应用升压药物等,同时抗感染、解痉镇痛、利胆和对症支持处理。

(2)手术治疗:

肝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T形管引流术、胆肠吻合术、Oddi括约肌成形术等;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方法包括胆管切开取石术、胆肠吻合术、肝切除术等。

6.胆管结石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结石残留、切口感染、胆漏、胆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肝功能衰竭及肺部感染等。作为胆道常见疾病,临床治疗胆管结石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单一的手术治疗,取石效果和预防并发症效果并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因此要根据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及相应的术后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7.如何有效预防胆管结石

我国出现的胆管结石多数是胆色素结石,这种结石与胆道蛔虫或胆道感染有一定关系。因此,积极防治胆道慢性炎症、胆道蛔虫等病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预防胆管结石的发生也要从饮食、锻炼及心理3个方面着手。科学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减少食物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少食肥肉、动物的内脏和含油多的食物。一日三餐规律饮食,若不规律,极易使胆囊中充满胆汁,胆囊黏膜吸收水分,使胆汁变浓,黏稠度增加形成胆泥,进而导致胆石症。坚持运动,多参加体育活动,保持正常体重。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情,若长期精神紧张、抑郁,除导致失眠外,更可使内脏自主神经紊乱,导致胆汁流通不畅,胆汁淤积,久而久之易形成结石。

二十六、泌尿系结石

1.泌尿系结石的分类

(1)按病因可分为代谢性、感染性、药物性和特发性结石,其中最常见原因为代谢性结石。

(2)按结石晶体成分可分为含钙和不含钙结石,其中大多数为含钙的草酸钙结石。

(3)按照结石所在的部位,可以分为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两大类,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下尿路结石则包括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

2.泌尿系结石的发病趋势

近几十年来,国内下尿路结石的发病率迅速降低,而上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却明显升高。以往上尿路结石发病率只占泌尿系结石的32%,现在则增加到80%~90%,国内肾结石的新发病率仍在上升中。

3.导致发生泌尿系结石的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饮食习惯、职业及环境因素等都是导致发生泌尿系结石的常见危险因素。过量摄入动物蛋白及奶制品能显著增加尿钙、尿草酸及尿酸含量,糖类摄入过多可增加尿钙,导致上尿路结石的发生。热带气候和高温作业可引起缺水和尿液浓缩,也容易生成肾结石。身体的代谢异常、尿路的梗阻、感染、异物和药物的使用也是结石形成的常见个人原因。男性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率要高于女性。下尿路结石的产生多为老年人前列腺增生或尿道狭窄引起尿路梗阻所致,儿童膀胱结石仅见于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山区。

4.泌尿系结石有哪些危害

泌尿系结石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尿路梗阻、继发感染和上皮病变。泌尿系结石的生长是个较漫长的过程,多数肾结石在体积很小的时候一般患者不会出现症状。但是大多数患者会随着体内结石体积的增大,伴有肾区钝痛、血尿等症状;也有的结石进入输尿管造成尿路梗阻和肾积水,进一步发展可能引起继发感染。上皮病变主要是肾盂和肾盏结石在伴有感染时对上皮组织刺激的结果,严重者可诱发癌变。总之,泌尿系结石对人体危害很大,应当积极预防。

5.泌尿系结石的症状有哪些

(1)膀胱刺激症:

结石伴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继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颤等全身症状。

(2)血尿:

结石移动过程中,引起尿路黏膜的损伤,因而产生血尿。

(3)疼痛:

常见于输尿管结石,结石在输尿管移动可引起输尿管痉挛,产生刀割样绞痛。此外,输尿管结石可引起上尿路梗阻和肾积水,导致肾内压增加,引起腰痛并向下腹部放射,称为急性肾绞痛,疼痛剧烈时还可伴腹胀、恶心、呕吐和肾区叩击痛阳性。

(4)梗阻积水:

结石下移到生理或病理狭窄处就会暂时或永久地停滞不动而发生梗阻,造成肾、输尿管积水。

6.泌尿系结石的诊断标准

多数泌尿系结石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主要通过体检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常见的影像学检查为B超检查,可以发现2mm以上的结石,并可了解泌尿系统有无积水扩张的情况。

7.如何治疗泌尿系结石

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去除结石、控制尿路感染和保护肾功能。多数小结石都能够自然排出,一般不需要治疗。直径在6mm及以下的输尿管结石自然排出的可能性在70%左右,结石越大,自然排出的可能性就越小。

(1)急性肾绞痛的治疗及药物排石治疗:

① 镇痛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消炎痛)等;② 解痉药,如坦索罗辛、消旋山莨菪碱(654-2)、黄体酮等;③ 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盐酸哌替啶(杜冷丁)、曲马多等。

(2)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

适合于输尿管上段结石和直径在2cm以下的肾结石。其原理是将体外的超声波能量传导进入体内并在结石部位聚焦,将结石击碎后自然排出,多数在门诊进行。

(3)输尿管镜取石术:

属于微创手术,其原理是从尿道经输尿管镜窥见结石后,利用碎石设备(激光、气压弹道、超声、液电等)将结石粉碎成3mm以下的碎片自然排出,对于直径在5mm以下的碎石也可以用套石篮或取石钳取出。

(4)经皮肾镜取石术:

适用于较大的或多发的肾结石和/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其过程是通过腰背部皮肤穿刺肾盏并扩张,建立一个由皮肤直接进入肾脏的通道,然后使用碎石设备将结石粉碎成碎块取出,是一种微创手术。

(5)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

适合于较大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或伴感染的结石,其优点是手术比较安全,腹腔镜手术也是微创手术。

8.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合适的体重指数,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维持营养平衡,增加富含枸橼酸的水果摄入。

二十七、急性胰腺炎

1.胰腺是什么,它有何用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具有外、内分泌功能。外分泌功能(进入肠道)指胰腺每天能分泌约1 500ml胰液(内含10余种消化酶),经胰管进入十二指肠,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内分泌功能(进入血液循环)指胰腺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等激素调控血糖水平。

2.什么是急性胰腺炎

正常情况下,胰腺分泌的含有多种消化酶的胰酶,是暂时没有活性的,要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肠道中才能被激活,进而发挥强大的消化功能。激活了的胰酶对食物具有很强的消化能力,同样对腹腔内的脏器也有强烈的“腐蚀性”。急性胰腺炎就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胰酶提前在胰腺内被激活,导致对胰腺的自身消化,从而产生胰腺的水肿、出血、坏死等炎症性损伤,少数会继发感染、腹膜炎,甚至休克、死亡。急性胰腺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3/10万~45/10万,有证据表明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3.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原因有哪些

(1)胆管阻塞、胰管阻塞:

胆石症及胆道感染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而蛔虫、肿瘤、胰管结石等也会引发胰腺炎。

(2)暴饮暴食:

大量喝酒,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特别是油腻或煎炸的食物)会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3)手术和外伤:

任何引起胰腺缺血、水肿及损伤的腹腔手术或腹部钝挫伤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4)代谢障碍:

高脂血症(甘油三酯高于5.8mmol/L是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甲状旁腺肿瘤、维生素D过高等也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5)其他原因:

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磺胺类药物等均可诱发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及一些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流行性腮腺炎、甲型流感、肺炎衣原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柯萨奇病毒感染等)也可能会诱发急性胰腺炎。

4.急性胰腺炎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胰腺炎的首要症状是腹痛,表现为饱食、饮酒或胆绞痛发作后几小时突然发作的腹痛,疼痛多位于左侧中上腹,甚至全腹,疼痛为持续性,渐进性加重,像刀割一样,难以忍受,疼痛常向左腰背部放射,弯腰或坐起前倾时疼痛可有所减轻,常伴有恶心、呕吐、低热等,呕吐后腹痛症状不缓解。严重时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表现为腹胀,严重者还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脉搏加快及血压下降等。

5.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当出现剧烈上腹痛、特别是左侧中上腹疼痛并向左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等时,要想到急性胰腺炎,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急性胰腺炎的确诊,除了依靠患者的症状外,还需查血尿淀粉酶、脂肪酶,通常要做腹部B超或CT检查等才能确诊,并且还要判断严重程度及其他器官的情况。

6.如何防治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防治重在预防和及时发现。急性胰腺炎治疗起来很麻烦,但预防却不难。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暴饮暴食,不酗酒;要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对有高脂血症的患者,需长期规律服降脂药,并应选择低脂、清淡的饮食。

同样是急性胰腺炎,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结局也截然不同。轻症急性胰腺炎,占急性胰腺炎患病的多数,不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经过禁饮食、胃肠减压、止痛、抗炎等支持治疗,通常在1~2周内可恢复,病死率极低,一般不会留后遗症。

重症胰腺炎除了具备轻症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和生化改变外,还伴有持续的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约36%~50%,如后期合并感染则病死率更高,因此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给予严密的观察和积极的专业治疗。所以及时就医确诊胰腺炎并评估病情的轻重,至关重要。

7.急性胰腺炎患者出院后如何自我管理

患者出院后,需保证劳逸结合、适当锻炼、保持心情舒畅、戒烟、戒酒。饮食从少量无脂清淡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等,并需严密观察进食后的反应,如是否再发生腹痛、腹胀。随后可逐渐过渡到低脂流质或半流质、无刺激、易消化饮食,如稀饭、软烂的面条、水煮蔬菜等,要少量多餐,避免吃大餐。同时要减少脂肪的摄入,可选择从瘦肉、豆类和鸡蛋中获取蛋白质,用蒸煮的方法烹饪,限制输入脂肪的量,并应根据患者恢复的情况决定此种饮食方式的时间。

8.中医对治疗急性胰腺炎有哪些方法

急性胰腺炎病情危急,变化较大,应住院治疗。治疗中可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口服中药或中药灌肠,如大黄水、清胰汤、大承气汤等。

9.什么是小儿外伤性胰腺炎

胰腺炎并非只是成年人的专属病,小朋友也一样会得,并且儿童的误诊率和漏诊率都非常高。在此需提醒家长,活泼好动的小朋友常喜欢骑自行车、玩滑板车,若不慎摔倒或碰撞后,被自行车的把手或其他部分顶到肚子,就有可能造成胰腺的损伤,轻者只是单纯的胰腺炎症,重者则会导致胰腺破裂,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如果小朋友骑自行车或滑滑板车回家后说肚子痛,或者伴有呕吐等不适症状,家长需仔细询问,必要时应前往医院排除隐患。

二十八、痔

1.什么是痔

痔,俗称痔疮,是人类特有的一类疾病,它是由于痔静脉扩张、增生、扭曲而在直肠下端、肛门形成的软组织块。如果患者还出现便血、肛门瘙痒、疼痛、渗液等症状,就会诊断为痔。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外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伴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有剧痛,称之为血栓性外痔。混合痔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

2.痔是如何诊断的

如果日常出现便血、肛门瘙痒、疼痛、渗液等症状,就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直肠镜检查,痔的诊断是相对容易的。

3.哪些人需要关注痔

(1)长期精细饮食,因纤维素进食少引发便秘者。

(2)因工作性质需久站、久坐、久蹲者。

(3)工作环境特殊不能及时排便者。

(4)长时间重体力劳动者。

(5)女性妊娠期及长时间束腰者。

4.痔的流行趋势

随着人们精细饮食的增多,运动量的减少,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加,痔的发病率也在增加。据2015年的一个全国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痔的发病率为66%左右,男、女性发病没有太大的差异。

5.治疗痔的意义

痔的症状就是反复出现的肛门排便出血,长时间的反复出血,患者往往有贫血的表现,部分严重者血红蛋白不到正常人的一半,还有极少数患者血红蛋白不到正常人的20%,并会出现全身水肿及昏迷;还有一部分患者有肛门瘙痒、异味、疼痛渗液等不适,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只要对痔进行积极防治,就可以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同时,对痔进行及时的诊治也有利于病因的诊断、鉴别和及时治疗其他直肠疾病,例如部分患者误将直肠肿瘤当作痔病,耽误直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6.痔发病的可控因素

首先要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如厕时间不宜超过3分钟;其次是要珍惜每一次便意,只要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许可,不要忍便,每天规律如厕;再次是不要有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女性束腰等行为。

7.痔的并发症

首要并发症就是肛门排便出血,严重的患者可引起重度或极重度的贫血,因重度或极重度的贫血而丧失工作能力者,临床上也很常见。其次是疼痛,血栓性外痔是一种非常疼痛的痔,而且往往起病很急、疼痛剧烈,患者坐卧不安,夜不能寐,同时肛门肿块的出现,也令患者痛苦万分。再次是肛门瘙痒、异味、严重打击了患者与人交往的心理,增加了患者的自卑情绪,肛门的渗液也给患者带来不便,影响患者的个人卫生。

8.得了痔怎么办

痔静脉是人体内的正常结构,在肛门的正常防漏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多数人或轻或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痔,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治疗。但是,一旦出现出血、疼痛、溢液、肛门瘙痒、异味等并发症时,就诊断为痔,需要到正规医院去诊治,医师会根据患者痔的发病程度,给患者使用合适的治疗方法。由于肛门的结构非常精细和复杂,患者千万不要到不正规的医院治疗,也不要相信所谓的秘方,以防不但没有治好病,还造成肛门新的损害,带来肛门失禁、溢液及肛门狭窄等后果。

9.如何在饮食中注意防止痔的症状加重

首先要适当地在饮食结构中增加膳食纤维的数量,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的发生,平时要经常食用一些粗粮,像红薯、玉米、芋头等,还可以多食用成熟的香蕉、火龙果等促进胃肠蠕动的水果,不要食用不成熟的水果,对那些因工作性质活动少的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其次要少吃或不吃辣椒、花椒、胡椒、孜然等辛辣食物,产妇月子里也要少吃一点生姜,这类食物常常引起便秘,还会引起肠黏膜的炎症,造成痔血管破裂出血。

10.生活中如何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痔静脉正常情况下是不开放的,痔静脉团的大小随着直肠内压的大小而增大或缩小,因此降低腹压、降低直肠内压就可以减少痔的发生。首先,在生活中不要久蹲、久站、久坐,也不要为了身材美丽而长时间束腰。其次,如厕应该在3分钟内完成,不要带手机、书籍、报刊等读物阅读,它会分散肛门的排便感觉,也会造成痔静脉的开放。再次要珍惜每一次便意,尽量做到每次有便意就如厕,到时间就离厕,不要忍便、不要追求一次排完便,每天1~4次排便都是正常的。还有要及时治疗各种肠道疾病,不吃或少吃辛辣食物,也不吃未成熟的水果,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防止便秘发生。

11.目前痔的常用治疗方法有哪些

(1)药物保守治疗,主要用于1~2级内痔仅偶有出血的患者。

(2)物理治疗,常用方法包括射频治疗、激光治疗、红外光治疗、冷冻治疗、电灼治疗,适用于以内痔为主的3级以下患者的治疗。

(3)套扎治疗(RPH),适用于3级以下患者的治疗。

(4)吻合器痔上黏膜环状切除术(PPH)、保留黏膜桥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状切除术(TST),适用于以内痔为主患者的治疗。

(5)传统的痔环状切除术,适用于治疗各种痔。

二十九、前列腺增生

1.什么是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原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男性在50岁以上出现尿频、排尿不畅症状,并且超声检查提示前列腺体积增大,就考虑患上前列腺增生。

2.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如何

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绝大多数患者在50岁后才开始出现症状,60岁时发病率大于50%,80岁时则高达83%。

3.造成前列腺增生的原因有哪些

前列腺增生的发病主要与年龄的增长和体内雄激素与雌激素的平衡失调有关。

4.前列腺增生有哪些症状

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早期,由于代偿作用,患者症状不典型,随着下尿路梗阻加重,症状逐渐明显。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判断前列腺增生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最佳手段。

(1)储尿期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夜尿增多以及尿失禁等。尿频为最早期症状,夜尿为最突出症状。

(2)排尿期症状:

排尿困难是前列腺增生最重要的症状。典型表现包括排尿起始延缓、射程不远、尿线细而无力、尿线分叉、排尿中断、排尿时间延长等。如梗阻进一步加重,患者则必须增加腹压以帮助排尿。

(3)排尿后症状:

该期症状包括排尿不尽感,尿后滴沥等。

5.前列腺增生发展到严重程度会有哪些症状

(1)反复血尿:

前列腺黏膜毛细血管充血及小血管扩张,并受到增大腺体的牵拉或与膀胱摩擦,当膀胱收缩时可以引起镜下或肉眼血尿,这是老年男性常见的血尿原因之一。

(2)反复泌尿系感染:

残余尿增多以及尿潴留常会导致泌尿系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且伴有尿痛。当继发上尿路感染时,会出现发热、腰痛及全身症状。

(3)膀胱结石:

下尿路梗阻,特别在有残余尿时,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可逐渐形成结石。伴发膀胱结石时,可出现尿线中断,排尿末疼痛,改变体位后方可排尿等表现。

(4)肾积水、肾功能损害:

多由于输尿管反流引起双肾积水导致的肾功能损害,会引起食欲不振、贫血、血压升高、嗜睡和意识迟钝。

(5)反复尿潴留:

前列腺增生引起尿道梗阻至严重程度,患者在受凉、饮酒、憋尿、服用某些药物或有其他原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时,可突然发生急性尿潴留,一般表现为下腹胀痛、尿液无法排出。

6.前列腺增生需要做什么相关检查

需要做直肠指检、尿常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泌尿系超声、残余尿及尿流率检查,必要时做尿流动力学检查。

7.什么是PSA

PSA是前列腺器官的特异指标,在前列腺增生或出现炎症时PSA水平可能会升高,出现明显升高的情况常见于前列腺癌。出现PSA水平升高时,应予以重视,警惕同时患上前列腺癌的可能。

8.如何治疗前列腺增生

由于患者的耐受程度不同,前列腺增生症状及其所致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是治疗措施选择的重要依据。

(1)观察等待:

对症状轻微,IPSS评分7分以下者,可观察,无需治疗。

(2)药物治疗:

疗效比较肯定的有三大类药:一是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它可以抑制前列腺的增生,达到治疗效果;二是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是通过减少膀胱颈和后尿道的张力,使排尿困难减轻;三是其他药物:包括M受体拮抗剂,可缓解逼尿肌过度收缩,降低膀胱敏感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储尿期症状。植物制剂如锯叶棕、前列康等也有一定的效果。

(3)手术治疗:

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长期药物治疗、或者症状不断进展,IPSS症状评分在中重度以上并已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经典的外科手术方法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以及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目前出现的微创手术,如经尿道等离子汽化剜除或激光剜除术(TUVEP),像剥橘子一样,将增生的腺体彻底剜除,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块及术后复发少等优点。

9.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

(1)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否则会使前列腺及膀胱颈充血水肿,引起排尿困难症状,又会使痔及便秘的症状加重,压迫前列腺,加重排尿困难,诱发尿潴留。

(2)不可憋尿,否则会造成膀胱过度充盈,使膀胱逼尿肌张力减弱、排尿发生困难,容易诱发急性尿潴留。

(3)冬季寒冷往往会使病情加重。因此,患者一定要注意防寒,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等。

(4)保持规律的性生活,过度的性生活会使前列腺长期处于充血状态,而中断性生活会使前列腺液淤积,都不利于前列腺健康。

(5)饮水过少不但会引起脱水,不利于排尿对尿路的冲洗作用,导致尿液浓缩而易形成结石。因此,白天应多饮水,但睡前及夜间应适当减少饮水,以免膀胱过度充盈引起夜尿。

(6)适度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并可改善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尤其是加强腹部、大腿和臀部的运动,可使前列腺得到按摩。

(7)经常久坐或长时间骑车易使会阴部充血,压迫前列腺,引起排尿困难。经常适度参加文体活动,可有助于减轻症状。

(8)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生气可加重排尿困难症状,所以要保持愉悦的心情。

三十、骨折

1.什么是骨折

骨折是指骨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完全或部分中断,按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可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按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可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骨折。骨裂属于骨折,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有骨质的断裂,但骨折部位并没有明显的移位,只要通过石膏或夹板固定即可,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2.如何治疗骨折

骨折的治疗因骨折的性质及发生部位的不同选择的方法也不同,而治疗的目的是使受伤肢体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3.当采用石膏或夹板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后,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伤肢固定后,应将伤肢适当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并帮助伤肢肿胀消退。

(2)伤肢固定后,未固定的部位应该经常进行活动,既可防止关节僵硬,又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肿胀消退。

(3)骨折整复后1~4天内,应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感觉及运动功能。如发现肢端肿胀严重、皮肤颜色苍白发暗、温度降低、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手指或足趾不能主动活动等症状,应立即解除外固定并到医院复查处理,以免发生肢体坏死或缺血性挛缩。

(4)应注意有无固定性的压痛点。如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后发现有固定性的压痛点,应及时拆开进行检查,以免发生压迫性溃疡或神经、血管损伤。

(5)肢体石膏外固定后,需定时帮助患者翻身,以预防褥疮;还应注意保持石膏的干燥,避免浸水或被粪便、尿液浸染。冬季需注意保暖,以防发生冻疮。

4.骨折后是不是越早手术越好

从骨折本身来讲,手术越早越好。开放性骨折需要急诊手术处理,部分简单的闭合性骨折也可以进行急诊手术固定。但以下几种情况则不适宜马上手术:① 患者不具备手术麻醉的条件,如醉酒状态、受伤前刚刚进水、进食等;② 患者受伤到接受治疗的时间较长,受伤部位肿胀严重,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过早手术可能导致皮肤软组织坏死或感染,需要等软组织情况好转后方可手术;③ 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影响手术或麻醉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手术前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④ 部分骨折手术可能需要进行特殊的准备,如需特殊器械、术前配血或进行感染性疾病检查等。

5.老年人如何预防骨折

(1)老年人应预防或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日常饮食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

(2)应经常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多晒太阳。

(3)要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过量饮酒等。

(4)需防止外伤的发生,尤其避免跌倒。

(5)要积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6.老年人发生骨折后该如何处理

(1)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首先不要惊慌,如果患者没有大出血和心脑血管疾病,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须做好紧急处理。

(2)不要随意牵拉骨折部位,以防止损伤血管和神经。

(3)应因地制宜,迅速固定患者的骨折部位。固定物的选取,可包括木板(夹板)、书籍、杂志,甚至棍棒、树枝等。

(4)对于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应使用相对清洁的物品(如手绢、衣物等)覆盖伤口,以减少感染机会。如有活动性出血,应在覆盖伤口的基础上加压包扎。必要时,用绳索或弹力绷带捆绑伤口近端进行止血。但应注明开始时间,避免肢体长时间缺血而发生坏死。

(5)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诊治,中途要注意局部保暖。

7.下肢骨折手术后多长时间可以下地负重

需要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治疗方法来确定,一般来讲,下肢骨折强调“早活动,晚负重”。骨折的初步愈合需要8~12周的时间,术后4~6周内应避免患肢下地负重。术后8周以上,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有愈合迹象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开始部分的负重锻炼,早期的负重不要超过体重的1/3,此后可根据情况逐渐增加,直到完全负重。此外,下肢骨折手术后的下地负重时间还与治疗选择的固定物有关,如选择外固定架、髓内钉、锁定钢板等固定,可适当早期开始负重锻炼,如选择普通钢板、拉力螺钉、钢针等固定,则需适当延迟下地负重。

8.骨折手术后的内固定是否必须取出

对于颈椎、髋臼、骨盆、肩胛骨等部位的骨折,应考虑到麻醉和手术出血、二次手术解剖层次不清、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等因素,一般不建议拆除内固定。某些关节内骨折如桡骨头骨折、肱骨大结节骨折、跟骨骨折、距骨颈骨折的螺钉固定,如果螺钉尾端被埋入骨质下方,骨折愈合后钉尾被骨痂包绕也不建议再次手术取出。

9.骨折手术后多久取内固定比较合适

骨折内固定物在体内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影响。如果一定要求拆除内固定,则需要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以及骨折愈合情况来决定。因不同年龄的人群骨折愈合速度不同,拆除的时间也并不相同。手指和足趾的骨折、儿童肘部骨折可以在术后4~6周骨折愈合后拆除克氏针;而对于成年人,一般建议取出内固定物的时间分别为:胫骨1年,股骨2年,前臂及肱骨1.5~2年。在取出内固定物之前,一定要复查X线,确认骨折愈合良好方可拆除;老年人的内固定拆除时间要晚一些,应根据复查骨折的愈合情况后再决定。

10.骨折会留下后遗症吗

骨折是否会留下后遗症,与骨折的部位、严重程度和治疗的效果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简单的肢体骨干骨折,通过合理的治疗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基本可以完全恢复到受伤之前的状态。但是,对于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脊柱骨折,即使骨折获得复位和愈合后,脊髓或神经的功能也可能难以恢复,还会存在肢体的运动或感觉障碍;对于部分关节内骨折的患者,在晚期可能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而导致活动障碍;对于股骨颈骨折、距骨颈骨折、腕舟状骨骨折的患者,由于骨折局部血供较差的特点,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缺血性坏死;对于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如果发生伤口感染或皮肤软组织坏死,可能导致骨髓炎、骨缺损或皮肤缺损,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手术,可造成部分功能障碍。

11.骨折后,肿胀为何一直不消

一般来说,骨折部位肢体肿胀的消退要比疼痛的缓解慢一些。很多患者在骨折愈合后仍存在骨折部位或肢体远端的肿胀,表现为早上轻晚上重,抬高伤肢后又可自行减轻或消退。在排除患者自身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之外,肿胀的原因主要是骨折肢体的血液回流差,静脉或淋巴回流障碍,此外还包括骨折部位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等。患者平时需要注意抬高伤肢,给予适当的按摩、热敷等处理。随着血液回流逐渐改善,肿胀情况也将会逐渐缓解。

12.关于骨折患者饮食方面的误区

(1)喝酒活血:

过量饮酒会影响骨组织的新陈代谢,还会破坏药物作用,不利于骨组织的恢复。

(2)盲目补钙:

骨折后应合理补充钙质,以利于骨折愈合。但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钙质,会有血钙增高的潜在危险。

(3)多喝骨头汤:

人们通常认为多喝骨头汤可以补充钙质,促进骨折愈合,而临床研究发现,骨折患者过多食用骨头汤,会大量摄入钙质和磷,使骨质内的无机质成分增高,有机质成分失调,而对骨折的早期愈合会产生阻碍作用,反而会使骨折愈合时间延迟。

(4)饮水过少:

很多骨折卧床的患者,为了减少小便次数,会刻意控制水分的摄入,这样很容易导致大便秘结、小便潴留,也容易诱发尿路结石和泌尿系感染。

13.中医对治疗骨折有哪些方法

中医对骨折的治疗,除整复、固定及功能锻炼外,还可以配合中药内服外用,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骨折愈合。这种“内外兼治”的观点,体现了中医治疗骨折的特色。以四诊八纲为依据,以三期分治为基础,再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受伤部位、损伤程度及新伤、陈伤等,进行辨证施治。

(1)损伤早期(伤后1~2周):

经脉受阻、气滞血瘀,肿胀疼痛,治当以活血化瘀为主。

(2)损伤中期(伤后3~6周):

肿痛大减,折骨未续,治当以接骨续筋为主,佐以活血行气之品。

(3)损伤后期(伤后7~8周):

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但久病多虚,气血亏损,筋骨失健,加之久伤必有外邪乘虚而入。故治宜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主,佐以疏经通络,祛风散寒除湿之剂。

14.骨折如何进行膳食调养

(1)骨折早期(骨折后1~2周):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食材可以多选新鲜蔬菜、水果及适量的瘦肉、河鲜或鸡蛋等。

(2)骨折中期(骨折后3~4周):

补充含胶原蛋白、钙和维生素D高的食物,适当增加鸡汤、鱼、蛋类、肉皮、猪蹄、豆制品等食物。

(3)骨折后期(骨折4周以上):

可恢复正常饮食,根据运动锻炼需要适当加以调配,要做到膳食平衡和合理营养。

三十一、椎动脉型颈椎病

1.什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由于颈椎不稳、退变等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由于刺激颈椎关节囊或椎动脉壁周围的交感神经,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而导致的一系列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2.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有哪些

(1)偏头痛:常因头颈部突然转动而诱发,以太阳穴为主,一般为跳痛或刺痛。

(2)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及耳聋等。

(3)运动障碍:走路蹒跚、躯体平衡失调,或行走中突然下肢肌力减退,出现打软、持物落地。

(4)视力障碍:出现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幻视及短暂的失明等。

(5)精神症状:以神经衰弱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记忆力减退、近事遗忘等。

(6)发音障碍:主要表现为讲话含糊不清、口吃、声音嘶哑等,严重者可出现发音困难,甚至吞咽困难。

(7)自主神经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多汗或无汗、流涎、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尿频尿急及项、背、胸烧灼感等。

(8)猝倒症发作:当患者头颈转动时,突感剧烈眩晕、头痛,双下肢似失控状发软无力,随即跌(坐)倒在地,有的患者可出现意识丧失,甚至昏迷。

3.如何区别椎动脉狭窄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狭窄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椎动脉管腔狭窄甚者闭塞。临床上也可表现为眩晕、复视、耳鸣、共济失调、双侧感官分离,甚至晕厥,但患者多无转头诱发现象。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有赖于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是彩超,该方法简单、经济、对人体无损伤;其他更详细的检查方法包括:CT血管造影(CTA)、核磁血管造影(MR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等。

4.为什么要重视椎动脉狭窄

椎动脉是人小脑和脑干的主要供血血管,而人的小脑和脑干分别是平衡调节和生命中枢。因此,椎动脉狭窄所导致的供血不足或者栓塞,往往会造成明显的眩晕,导致行走不稳定、眼球震动、恶心呕吐、发音困难,呛咳、不能进食,甚至死亡。

5.如何预防椎动脉型颈椎病

(1)应避免和减少颈部急性损伤,如避免抬重物、避免急刹车等。

(2)睡觉时不可俯卧,避免枕头过高、过硬或过平。

(3)要防风寒及潮湿,避免午夜、凌晨洗澡。

(4)需纠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每次低头或仰头1~2小时后,需要做颈部活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度。

(5)应加强颈部、肩部的肌肉锻炼,休息时要多做头及双上肢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以缓解疲劳,又有助于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6.如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以非手术康复治疗为主,90%的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非手术疗法可采用局部理疗、按摩或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局部疼痛明显者,可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封闭治疗。具有以下情况者可考虑手术治疗:① 有明显颈性眩晕或猝倒的发作;② 经动脉造影证实存在椎动脉受压狭窄或闭塞者;③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7.椎动脉型颈椎病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

(1)围领及颈托:可起到制动和保护颈椎的作用,白天戴上,休息时可去除。长期应用颈托和围领可导致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所以穿戴时间不可过久,应用期间应加强颈背部肌肉锻炼。

(2)中西医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扩张血管药物,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药物,解痉类药物,中医辨证治疗(祛风散寒法、益气化瘀补肾法、活血通络法等),外用药物(止痛擦剂、膏药等)。

(3)注射疗法:局部痛点封闭、硬膜外腔封闭等。

(4)颈椎牵引、理疗、针灸治疗等。

8.如何治疗和预防椎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狭窄导致的脑梗死,也是脑卒中的表现之一。因此,预防脑卒中的措施,都可有效地预防和延缓椎动脉狭窄,以及因为椎动脉狭窄所引起的小脑梗死。

首先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合理膳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食用烹调油,每天饮水要充足;酌情量力运动,以有氧耐力运动为主,如健走、慢跑、游泳及太极拳等,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让人体发热、微微出汗、心跳加速、但不气喘,第二天完全恢复,不觉得累方可。克服不良嗜好(吸烟、过量饮酒、久坐等)。

其次是保持警惕,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如果不能通过运动和改变生活习惯来降低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就应该坚持药物治疗,防止斑块的产生和血管狭窄的发生。如果存在斑块,要评估斑块的性质(稳定和不稳定斑块),以及斑块导致椎动脉狭窄的程度等。最简单和有效的检查手段是超声检查。

最后,如果运动锻炼、戒烟、饮食调整、药物治疗都不能改善、或出现了严重的椎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5%),则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去除斑块、解除狭窄。手术方式有椎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椎动脉内膜剥脱术、椎动脉-颈总动脉转位术等。

三十二、冻结肩

1.什么是冻结肩

冻结肩也就是被大众普遍知晓的肩周炎。本病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肩盂肱关节囊炎性粘连、僵硬,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各方向活动僵硬、活动受限为特点,尤其是外展外旋(如梳头发)和内旋后伸(如反手摸后背)活动受限制。

2.哪些人易患冻结肩

冻结肩患者多是50岁以上的人群,且以女性居多,这是因为女性的肌肉力量和关节韧带强度较低。另外,肩关节使用比较多的人群,如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教师、司机等,易使肩关节局部的肌肉造成劳损,诱发冻结肩。此外,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冻结肩。

3.冻结肩的症状有哪些

(1)疼痛:

肩关节的广泛疼痛,逐渐加重,甚至持续的钝痛。夜间痛明显,睡觉时向疼痛一侧卧、使肩关节受压时加重。疼痛持续2.5~9个月。

(2)僵硬:

肩关节各方向的主、被动活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外展外旋和内旋后伸活动最为明显。如男性难以做从后裤袋取钱包的动作,女性难以做梳头发、系文胸的动作,部分患者抬肩时会有代偿性耸肩;越痛越不敢动,越不敢动肩膀越僵硬。僵硬持续4~12个月。

(3)缓解期:

即使不治疗,经过上述两个时期后,肩关节活动也可逐渐恢复,但可能无法恢复到发病前正常的状态。但由于其余关节的代偿或调整,大多数患者主观感觉已接近正常。该时期持续5~26个月。

4.为什么肩关节易发生关节炎

肩关节是多关节的复合体,这些骨关节主要靠其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等软组织维持其稳定性。由于肩关节的活动度大,关节稳定性会较差。在受到较强外力时,周围软组织极易被拉伤,最终导致慢性无菌性炎症。

5.冻结肩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1)钙化性肌腱炎:

疼痛出现急、强度高,既往常常有肩关节受伤病史,一般通过X线可以鉴别。

(2)肩袖撕裂:

与冻结肩一样,都是50岁以后人群的常见病,表现为肩痛、夜间明显,伴抬肩疼痛或无力,因而常常难以区分,当然二者也可以同时存在。肩袖撕裂者常表现为患侧上肢无力,但被动活动不受限制。而冻结肩者一般无上肢无力现象,但患肢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通过专科查体和MRI检查可以进一步鉴别。

(3)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外侧夜间痛;外展、上举障碍;X线片显示肩峰、肱骨大结节硬化,骨赘形成。

(4)颈椎病:

有神经根刺激症状;颈椎斜位X线片显示相应的椎间孔狭窄;肌电图可见神经根性损伤。

6.如何治疗冻结肩

(1)肩关节功能锻炼:急性期后,逐渐开始肩关节主动活动,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通过大幅度活动肩关节(如上肢画圈)、高举双臂、吊单杠等活动,能够有效地缓解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粘连。这是治疗冻结肩最有效的方法。

(2)口服药物治疗:病变早期,每天轻度活动肩关节数次,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3)封闭治疗:肩关节局部有明显局限的压痛者,必要时可以采用局部麻醉药加激素封闭治疗(不建议短时间内多次、重复注射)。

(4)理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理疗或热敷有助于解痉、消炎、止痛。适当的推拿按摩,不仅能减轻疼痛,也有利于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5)冻结肩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麻醉下手法松解、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配合术后口服止痛药、封闭注射,效果较好。

7.冻结肩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有条件的地方,在治疗前先拍X线片,以排除骨关节本身的病变;因骨折或脱位而继发的肩关节炎症,须经复位或骨折愈合后,方可作推拿治疗。

(2)理疗过程注意动作轻柔,不可施用暴力,以免造成损伤、加重疼痛。

(3)治疗期间须配合恰当的肩部功能锻炼,并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适可而止的原则。

8.冻结肩的预后

冻结肩有自愈倾向,自然病程达6个月至3年,合理的治疗可使肩关节功能提早得到康复。

9.如何预防冻结肩

(1)对于经常伏案、双肩经常处于外展位置的人群,应注意调整姿势,避免长期不良姿势造成的慢性劳损和积累性损伤。注意选择高度适中的椅子和办公桌。在工作45分钟后,最好起立做10分钟康复运动,如舒展腰肢、转动头颈、舒松肩关节。

(2)受凉是冻结肩的常见诱发因素,中老年人应重视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凉。

10.正确认识冻结肩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有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与肩关节康复情况相关。患者接受治疗越早,通常恢复越快。所以,正确认识冻结肩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从而缩短疾病周期。此外,对这一疾病发病过程的认识也有利于减少或消除致病因素,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11.中医对治疗冻结肩有哪些方法

目前常用的有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电针疗法。其他中医外用治疗法主要包括中药熨敷、中药外敷以及中药熏蒸。有报道,使用中药外敷加功能锻炼或中药熏蒸加推拿的方法,其治疗有效率最高可达92%。

三十三、骨关节炎

1.什么是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等,是一种退行性病变,包括年龄增长、肥胖、劳损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软骨下骨硬化和反应性增生,同时还会累及整个关节,最终发生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破裂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

2.骨关节炎有哪些症状

临床多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劳累后明显,常发生于晨间,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如活动过多,疼痛又可加重;在早晨起床时或白天关节长时间保持一定体位后出现关节僵硬;炎症急性发作时出现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晚期出现关节畸形等。

3.“骨刺”是骨关节炎吗

骨关节炎患者因关节软骨损伤、退变,软骨下骨硬化和反应性增生,从而会形成“骨刺”。“骨刺”是关节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骨关节炎的一种常见表现。

4.造成骨关节炎的原因有哪些

骨关节炎的确切病因不明,但主要和年龄增长、肥胖、关节的过度使用、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减弱等因素有关;其他原因,如关节发育不良、创伤等因素也会导致关节应力改变,使得关节老化加速,形成骨关节炎。

5.骨关节炎会发生在哪些关节

骨关节炎可以发生于人体的任何一个关节,临床最多见的为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等。

6.如何治疗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延缓病程发展,在关节滑膜炎症状严重,如关节肿胀、疼痛明显时,口服消炎镇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下肢关节有病变时可用拐杖或手杖,以减轻关节的负担;平时可以口服氨基葡萄糖等关节软骨保护剂,以延缓关节软骨的退变。外科治疗的方法主要有:游离体摘除术、关节镜关节清理术、截骨术、关节融合术和关节成形术。骨关节炎晚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人工关节置换术。

7.关节“骨刺”能通过药物消除吗

“骨刺”是关节软骨损伤后,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形成的,无法通过药物消除,市面上的所谓“某某骨刺灵”之类的药物是消除不了骨刺的,骨刺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去除,但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单纯为去除骨刺而做手术。

8.骨关节炎时“止痛药”需要长期吃吗

一般建议在关节滑膜炎及疼痛症状明显时服用消炎镇痛药物,但这类药物有引起消化系统症状的风险,不建议长期服用。

9.“氨基葡萄糖”应该怎么吃

氨基葡萄糖(简称氨糖),能促进软骨的合成、抑制关节软骨的分解,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硫酸氨基葡萄糖中富含的硫酸根本身也是合成软骨基质的必需成分之一。此类药物能够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还能够延缓关节结构的破坏,可长期服用(2年以上)。氨基葡萄糖起效较慢,但药物安全性佳,适合作为基础治疗用药长期服用。

10.关节肿胀积液时需要抽液吗

骨关节炎患者经常会出现关节肿胀、积液的现象,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关节穿刺抽液,口服消炎镇痛药物、做理疗后肿胀会逐步消退,只有积液达到一定量后才考虑抽液。

11.注射玻璃酸钠对治疗骨关节炎有帮助吗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可改善关节内环境,并对关节软骨有一定程度的修复作用,虽然美国骨科医师协会《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指南》对其既不推荐也不反对,但临床观察其疗效不错,可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适当使用。

12.骨关节炎是否需要关节腔内注射激素

在进行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时,如果关节肿胀明显,可以考虑关节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或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等药物1~2次。但若长期使用,可加剧关节软骨损伤,使症状加重。因此,不主张随意、多次反复选用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法。

13.骨关节炎患者出现“关节鼠”、关节交锁时应该怎么处理

骨关节炎的患者因关节软骨损伤,有时会导致关节软骨脱落于关节腔内形成游离体,俗称“关节鼠”,因其在关节腔内游走,导致关节交锁,如果偶尔交锁,可以不用特殊处理,但如果交锁频繁、影响生活,则建议行关节镜手术将游离体取出。

14.骨关节炎患者需要理疗吗

骨关节炎出现关节肿胀时,可以考虑进行物理治疗,以减轻关节肿胀,缓解疼痛。

15.骨关节炎患者饮食是否有特殊要求

骨关节炎患者饮食没有特别的禁忌,但一般情况下,骨关节炎患者相对年龄较大,如果伴有骨质疏松,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饮用咖啡和酒,戒烟,同时应避免过多的热量摄入,控制体重。

16.骨关节炎患者什么时候需要行关节置换手术

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退变严重,关节间隙明显变窄,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可以考虑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因关节假体使用寿命的问题,一般最好在60岁以后再进行关节置换。

17.如何预防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的发生主要和年龄增长、肥胖、关节过度使用、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减弱有关。因此,平时应该注意控制体重,进行适当的相对缓和的运动,如用散步代替跑步,进行有氧低强度适应性锻炼,避免关节的过度使用,“少走楼梯不爬山”,以静态的力量训练进行关节周围肌肉锻炼,比如采用“静蹲”锻炼股四头肌;冬季注意关节保暖,夏天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等。

三十四、腰肌劳损

1.什么是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慢性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又称慢性腰部劳损、腰背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等。

2.腰肌劳损的症状有哪些

(1)腰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

(2)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时症状可减轻,活动过度后症状又会加重。

(3)不能坚持弯腰工作。

(4)腰部有压痛点,多在腰部或脊柱两侧。

(5)腰部外形及活动多无异常,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

3.哪些人易患腰肌劳损

腰部承受着人体大约二分之一的重量,又需要完成各种复杂的屈伸、扭转等动作,长期、经常地重复某一特定的动作,如久坐、久站等造成腰部超负荷使用,久之腰肌产生慢性损伤,出现腰痛,所以腰肌劳损的病患群体很大。

(1)办公室伏案工作者、司机等久坐人群。

(2)教师、销售员等久站人群。

(3)长期弯腰搬重物的体力劳动者。

4.腰肌劳损如何选择影像检查

X线检查,大多无异常,少数可有轻度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如果考虑是腰肌劳损,则没必要进行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5.腰肌劳损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腰肌劳损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调整生活及工作方式、减轻负重、注意休息、加强腰腹核心肌群锻炼、药物治疗、理疗辅助。

6.腰肌劳损急性发作有什么缓解的办法

(1)腰痛急性发作时,卧床休息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但最好是硬板床。

(2)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等,可辅助缓解疼痛;如疼痛严重也可短暂服用阿片类止痛药,如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等。

(3)局部可涂抹扶他林软膏等外用药物,甚至可以在痛点注射皮质类固醇做封闭治疗。

(4)选用适当的物理治疗,包括电磁、超声波、红外线、激光等,通过声、光、电、热等作用于人体,起到改善局部肌肉血液循环、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

7.腰肌劳损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只有少部分顽固性疼痛的患者需要接受腰椎脊神经背支的射频消融手术。

8.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回事吗

两者性质不一样。腰肌劳损病变主要在于肌肉及筋膜层面,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主要为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但两者经常同时存在。

9.如何预防腰肌劳损

(1)加强腰背肌锻炼。

(2)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如看书、取物及日常坐姿等,应注意采取正确的体位,同时纠正不良姿势,少穿高跟鞋,避免使用过软的床垫。

(3)采取正确的运动体位。各种运动项目都有相应的要求,在进行剧烈运动之前要做好肌肉热身活动,在运动结束后要进行肌肉的拉伸放松活动。

(4)控制饮食,避免肥胖。

(5)避免腰部受寒。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添衣服,出汗及淋雨后要及时更换湿衣或擦干身体,避免睡在潮湿的地方。

(6)发生急性腰扭伤后应积极治疗,安心休息,防止转变成慢性病变。

(7)防止过度劳累,在各项工作或劳动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8)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10.腰肌劳损患者怎么坐比较好

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保持下腰部的平坦,避免腰部过度前凸。使腰部不费力、不易引起腰疼的最适宜坐具是硬椅子。椅子的高度应能使膝关节自由弯曲、双足平实着地,轻轻靠于椅背时,座板能托着大腿,不可过窄。必要时可在腰后部垫个小靠垫,最大限度放松腰背部肌肉。避免久坐,保持坐姿1小时后,要起身活动或更换姿势。

11.腰肌劳损能长期佩戴护腰吗

在急性发作期可以通过佩戴护腰来降低肌肉负荷、减轻疼痛,但不建议长期佩戴护腰,容易引起腰背部肌肉失用性萎缩,而进一步削弱腰部力量。

12.为什么久坐容易得腰肌劳损

不同的人体姿势下腰椎受力情况不一样。保持坐姿时,腰椎受到的压力比站立时要高40%以上。

13.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对于改善腰肌劳损是否有效

通过腰腹部核心肌群的训练来提高腰椎稳定性以及腰肌的支撑力量,可以有效地改善腰肌劳损带来的疼痛不适。

14.腰肌劳损的患者还能进行体育运动吗

急性疼痛发作时,应停止或减轻活动量。在非急性期,可以进行游泳、慢跑等运动。对于身体对抗性强的活动,如踢足球、打篮球等,需要加强腰部保护,做好运动前热身及运动后拉伸恢复。

15.腰肌劳损患者采取什么锻炼比较好

建议患者进行适量运动,通过增加腰部肌肉的强度和腰椎的灵活度来缓解腰肌劳损症状,降低复发率。

(1)五点支撑法:起床前或睡觉前,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使臀部离床,腹部前凸如拱桥,稳定2~3秒钟时间,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开始时可不勉强难度和数量,循序渐进,能连续做 20~30个为佳。

(2)飞燕点水法:起床前或睡觉前,锻炼时可以俯卧于床上,去枕,双手背后,用力挺胸抬头,使头胸部离开床面,同时膝关节伸直,两大腿用力向后也离开床面,持续2~3 秒,然后放松休息,以上为一个动作,开始时可不勉强难度和数量,循序渐进,能连续做 20~30个为佳。

(3)平板支撑训练。

(4)散步或者倒走。

(5)游泳。

16.饮食控制能缓解腰肌劳损症状吗

肥胖是引起腰肌劳损的主要病因之一,积极通过饮食控制来减轻体重,可以有效地减轻腰肌劳损的症状。

17.中医对控制腰肌劳损有什么帮助

中医分为4种类型:寒湿证、湿热证、瘀血证、肾虚证。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不同,辨证论治是关键,应寻求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治疗,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还可以通过推拿、针灸、中药熏蒸等多种方法舒筋活络,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十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1.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或刺激腰椎神经,从而出现腰腿部放射性疼痛。这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主要病因之一。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有哪些

(1)下腰痛:

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可放射到臀部,在活动腰部时可加重。

(2)下肢放射痛:

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打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少数患者表现为双下肢疼痛症状。

(3)马尾综合征: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急性发作时是急症手术的指征。

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趋势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呈增长态势。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这与现在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有关。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然较低,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4.哪些人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于20~50岁人群,男性比女性多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危人群包括:有腰部外伤史者、驾驶员、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妊娠妇女、有遗传因素者及先天发育异常者等。

5.为什么久坐人群容易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不同的人体姿势下腰椎间盘受力情况不一样(图1-1-2)。人保持坐姿时,腰椎间盘受到的压力比站立时要高40%以上。

图1-1-2 不同姿势下腰椎间盘受力情况示意图

图中数值表示腰部承受相当于体重压力的百分比,数值越大,压力越大。

6.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回事吗

两者是不一样的。腰椎间盘突出仅仅只是一个病理现象,可以无腰痛腿痛等临床症状;当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到神经根,并出现腰痛或者下肢放射痛等临床表现时,才能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7.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症状

一般在半弯腰持重物或者突然扭腰动作的过程中,出现腰部疼痛或下肢疼痛等症状,提示可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8.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该怎么办

如果已经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要按照医嘱正规、系统地治疗;同时,还应改正自身不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并加强腰背部肌肉训练等以减轻腰椎间盘的压力。

9.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有哪些

(1)牵引治疗:

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的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从而减轻髓核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2)物理理疗:

如采用微波、中频、激光灯的物理方法,减轻局部肌肉痉挛和改善神经根水肿,从而减轻疼痛症状。

(3)中医推拿:

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要注意的是,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选择正规机构进行治疗。

(4)药物治疗:

应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等非甾体药物消炎镇痛;静脉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减轻神经根的水肿及炎症,缓解神经根性疼痛。

(5)经皮硬膜外注射皮质激素:

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的炎症和粘连。

10.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如何锻炼才好

(1)脚尖回勾拉伸:

卧床,脚尖往回勾,腿伸直向上抬至最高并坚持5秒钟,然后慢慢放下,重复10次,左右腿交换做。

(2)拱桥运动:

卧床,双肘、双脚撑床,臀部使劲向上抬至最高坚持5~10秒,重复10次。

(3)小燕飞:

俯卧床上,双臂向后伸起,双腿向上翘起至最高,坚持5~10秒,重复10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锻炼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1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一定要手术

约8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系统的保守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无须手术治疗。

12.微创手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会不会复发

微创手术只是将突出压迫神经的髓核组织切除,大部分髓核组织仍保留着,因此存在复发的可能。所以术后需要注意加强腰腹部核心肌群锻炼,增强腰椎稳定性,避免久坐等致病因素。

13.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床不宜太软。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的高度,避免久坐,定期改变姿势。工作中需要常弯腰动作者,应定时进行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同时,应加强腰背肌训练,长期使用腰围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锻炼,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带来的不良后果。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下蹲方式,以减少对腰椎间盘的压力。

14.已经突出的腰椎间盘能不能再推回去呢

不少人希望将突出、脱出的腰椎间盘推回去,但很遗憾,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实质上是将有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转变为无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使患者得到满意的康复效果,医生们称之为“临床治愈”“无症不为病”。

1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还能不能进行运动

急性疼痛发作时应停止或减轻活动量。在非急性期可以进行游泳、慢跑等运动,对于身体对抗性强的活动,如踢足球、打篮球等,需要加强腰部保护,并做好运动前热身及运动后拉伸恢复。

16.中医对控制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方法

中医分4种类型:气滞血瘀、风寒湿痹、肝肾亏虚、骨错筋伤。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不同,辨证论治是关键,应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治疗,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

三十六、月经失调

1.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月经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月经血呈暗红色,包含血液、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经期一般为2~8天,平均4~6天;经量为20~60ml。一般患者在月经期无特殊症状,但由于经期盆腔充血及在前列腺素的作用下,有些妇女会出现下腹及腰骶部下坠不适感或子宫收缩痛,并可出现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少数妇女可有头痛、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

2.哪些生活习惯可能导致月经失调

(1)情绪异常:

长期的精神压抑、精神紧张或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心理创伤,都可导致月经失调或痛经、闭经。

(2)作息不规律:

由于生活或工作的影响,经常熬夜,或者作息时间颠倒,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很容易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引发月经失调。

(3)寒冷刺激:

妇女经期若受寒冷刺激,会使盆腔内的血管过分收缩,可引起月经过少甚至闭经。

(4)节食:

少女的脂肪至少占体重的17%时,方可发生月经初潮,体内脂肪至少达到体重的22%时,才能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过度节食时,由于机体能量摄入不足,造成体内大量脂肪和蛋白质被消耗,致使雌激素合成障碍而明显缺乏,会影响月经来潮,甚至导致经量稀少或闭经。

(5)嗜烟酒:

香烟中的某些成分和酒精可以干扰与月经有关的生理过程,引发月经失调。在吸烟和过量饮酒的女性中,有25%~32%的人因月经失调而到医院诊治。每天吸烟1包以上或饮用高度白酒100ml以上的女性中,月经失调者是不吸烟喝酒女性的3倍。

3.如何预防月经失调的发生

(1)需消除恐惧及紧张心理,尽量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

(2)经期需注意局部卫生,以预防感染。

(3)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4)需注意休息、减少疲劳。

(5)要防止过度节食,戒烟、限酒,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宜过多食用生冷的食物,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三十七、异常子宫出血

1.什么是异常子宫出血

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中的任何一项均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

2.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有哪些

周期频率异常包括月经频发(<21天)和月经稀发(>35天);周期规律性异常(近1年内周期之间的变化),包括规律月经(<7天)、不规律月经(≥7天)和闭经(≥6个月无月经);经期长度异常,包括经期延长(>7天)和经期过短(<3天);经期出血量异常,包括月经过多(>80ml)和月经过少(<5ml)。

3.造成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病因,异常子宫出血分为两大类、9个类型,两大类分别为与子宫结构异常相关的出血和与子宫结构异常无关的出血;9个类型包括:子宫内膜息肉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腺肌病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平滑肌瘤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恶变和不典型增生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全身凝血相关疾病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排卵障碍相关的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局部异常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医源性异常子宫出血和未分类的异常子宫出血。

4.子宫内膜息肉需要手术治疗吗

子宫内膜息肉可单发或多发,临床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不规则出血、不孕。少数(0~12.9%)会有腺体的不典型增生或恶变。对于直径小于1cm的息肉,若无症状,1年内自然消失率约为27%,恶变率低,可观察随诊。对体积较大、有症状的息肉,推荐宫腔镜下息肉摘除及刮宫术,术后复发的风险为3.7%~10.0%;对已完成生育或近期不愿生育者可考虑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或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曼月乐)以减少复发的风险;对于无生育要求、多次复发者,可建议行子宫内膜切除术,对恶变风险大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5.如何治疗子宫腺肌病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

子宫腺肌病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和经期延长,部分患者可有经间期出血、不孕,多数患者有痛经。如何治疗,要视患者年龄、症状、有无生育要求决定,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症状较轻、不愿手术者,可使用药物治疗3~6个月,如停药后症状可复发,复发后还需再次用药。对于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用药物治疗3~6个月之后,酌情给予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对无生育要求、症状重、年龄大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子宫全切除术,卵巢是否保留取决于卵巢有无病变和患者意愿。

6.如何治疗子宫平滑肌瘤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

子宫肌瘤可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但也常表现为经期延长或月经过多。黏膜下肌瘤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较严重。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肌瘤大小、肌瘤数目、肌瘤位置和有无生育要求等。黏膜下肌瘤导致异常子宫出血的妇女,宫腔镜或联合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有明显的优势。对以月经过多为主、已完成生育的妇女,短效口服避孕药和曼月乐可缓解症状。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可采用药物治疗3~6个月,待肌瘤缩小和出血症状改善后,再自然妊娠或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对严重影响宫腔形态的子宫肌瘤可采用宫腔镜、腹腔镜或开腹肌瘤剔除术等。但采用这些方法治疗后,肌瘤都可能复发,完成生育后可视症状轻重、肿瘤大小、生长速度等因素,酌情考虑其他治疗方式。

7.如何诊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恶变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恶变是异常子宫出血少见但很重要的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可与月经稀发交替发生。少数为经间期出血,患者常有不孕。确诊需行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检查。对于年龄大于45岁、长期不规则子宫出血、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B超提示子宫内膜过度增厚回声不均匀、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应积极行诊刮并行病理检查,有条件者首选宫腔镜直视下活检。

8.如何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治疗需根据内膜病变轻重、患者年龄及有无生育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年龄大于40岁、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建议行子宫切除术。对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经全面评估和充分咨询后,可采用全周期连续高效孕激素治疗,治疗3~6个月后行内膜活检病理检查。如内膜病变未逆转,应继续增加剂量,治疗3~6个月后再复查。如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消失,则停用孕激素后积极给予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在使用孕激素的同时,应对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因素,如肥胖、胰岛素抵抗同时进行治疗。

三十八、更年期综合征

1.什么是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甚至都不能认为是一种病态,而是多个症状的复合状态。鉴于更年期有歧视的含义,目前基本上以围绝经期综合征为标准。

绝经可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两种。自然绝经指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余的卵泡对促性腺激素丧失了反应,卵泡不再发育和分泌雌激素,不能刺激子宫内膜生长,导致绝经。人工绝经是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用其他方法停止卵巢功能,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我国40~59岁的妇女中,5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绝经相关症状或疾病。

2.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1)月经逐渐减少,周期间隔时间延长,经期时间缩短,直至绝经。也有相当多的妇女在更年期会出现月经量增多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有大量的血块出现。也有极少数的患者会骤然停经,且没有任何不适。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潮热、出汗、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腰冷、腰痛,皮肤失水干燥、发麻、发痒、皮屑多,口干舌燥、咽喉部位有烧灼感等。

(3)神经、精神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紧张激动、情绪复杂多变、多疑、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健忘等。一些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症状还常伴有精神疾病症状出现以及性格改变等。

(4)泌尿生殖系统:因雌激素水平降低,出现阴道干涩、性欲减退、性交痛、外阴痒、阴道炎、尿道炎、尿频等症状。

(5)骨骼肌肉:骨质疏松,颈、腰、背酸痛,抽筋,关节疼痛,易发生骨折等。

3.造成更年期综合征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更年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卵巢功能的退化。首先是卵巢功能衰退,然后表现为各种激素的紊乱,继而引起更年期的各种变化。其中“激素是否紊乱”需要在医生的诊疗下才能判断。因此,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科学的检查和诊断。

4.更年期综合征诊断标准

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自觉症状,一般没有困难;但是因其症状缺乏特异性,所以在确诊前需先排除其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以免误诊。

(1)生殖器官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有时并发老年性阴道炎。

(2)血、尿中促卵泡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明显高,雌激素水平降低(低于卵泡早期的水平)。

(3)第二性征可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4)多有月经不规则或闭经,以及潮热出汗、心悸、抑郁、失眠、易激动、血压波动、皮肤麻木、蚁行感等。

5.更年期综合征需要检查哪些项目

(1)特殊检查:

最常见的是激素六项测定、血生化、影像学检查。激素测定包括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肾上腺、甲状腺激素测定,血生化(包括血钙、血磷、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尿糖、尿蛋白检测,医学影像学检查(重点是骨质疏松症检测,包括骨密度、骨皮质等)。

(2)全身检查:

更年期的女性应检查有无心血管、肝肾疾病、肥胖、水肿、营养不良疾病及精神-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异常。

(3)心电图检查:

排除心脏疾病,心电图的3个肢体导联中是否有S-T段改变。

(4)肺部X线检查:

患者有气急现象或深长的叹息样呼吸,甚至在心动过速时出现呼吸困难,需行肺部X线检查,排除局部病变。

6.更年期综合征的并发症

(1)性征退化和性器萎缩:外阴干枯、阴毛脱落、白色病损、外阴瘙痒、继发感染、性功能减退、膀胱直肠膨出、子宫脱垂等。部分妇女出现多毛、脂溢、痤疮等男性化征象。

(2)乳房萎缩、下垂,乳头乳晕色素减退,乳房坚挺性减弱,组织软塌。

(3)皮肤黏膜干枯多皱,毛发脱落,容易出现色素沉着和老年斑,易发生皮肤病;易出现口干、咽峡炎和声音嘶哑。

(4)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随绝经后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7.如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症状轻微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可以不进行药物治疗,但是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要根据表现出的不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一般的治疗包括心理调控安慰,但是对于症状严重,如不能入睡,不能坚持工作,精神异常甚至有跳楼自杀倾向的患者,则必须给予恰当的治疗。

目前的治疗仍然以对症治疗为主,症状严重时可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1)女性更年期患者出现失眠症状时,可服用镇静催眠药物。为避免产生药物依赖性,建议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每周2~4次间断性给药,使用疗程建议不超过3~4周,另外需特别提醒的是,在停药时应缓慢减药或者逐渐停药,以免出现停药反弹的情况。

(2)女性更年期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焦虑等精神方面的症状时,可服用地西泮片、谷维素等。地西泮片常常需要根据不同症状选择合适的给药剂量。

(3)出现骨质疏松症状时,多服用阿仑膦酸钠片、维D钙咀嚼片以及碳酸钙D3咀嚼片(Ⅱ)等。

(4)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由于雌激素缺乏引起一系列症状时,多服用戊酸雌二醇、尼尔雌醇、雌三醇乳膏、替勃龙片(利维爱)或采用雌孕激素周期治疗。雌孕激素替代治疗时应严格掌握其治疗指征与禁忌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8.中医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哪些方法

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以妇女肾精亏虚、天癸衰竭、精血不足、冲任不通为根本原因;而肝肾不足,肝郁火旺是发病的常见诱因;痰湿或瘀血阻滞常使病情加重或发展。因此中医的滋阴补肾、壮骨填髓是治本之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对症之策;益气化痰、活血化瘀则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措施。常用中药有更年安、更年康、养阴清肺口服液、坤宝丸、六味地黄丸等。治疗应咨询中医师,辨证论治,合理选择治疗方法,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

9.如何防治更年期综合征

(1)应加强锻炼,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坚持散步或慢跑、打太极拳等。活动能增加钙的吸收,改善骨质疏松症,还能增强肌肉对骨骼的支持力,保持身体运动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锻炼身体也可以转移注意力,不再拘泥于更年期症状而不能自拔。

(2)要适当控制进食量,饮食以低盐、低糖、低脂肪食物为主,但又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及足量的纤维素及矿物质的摄入。每天饮食当中应摄取一些大豆食品,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有助于改善更年期症状。同时,对于停经前月经频繁,经血量过多者,需多食木耳、香菇、动物的肝脏、瘦肉、牛奶、鸡蛋和水果等。由于激素下降,机体代谢减缓,非常容易肥胖,因此减肥是此时期的重要任务。

(3)应合理安排好工作、生活与休息。更年期中,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劳逸适度,保持充分的睡眠时间,并应认识到更年期是人生重要的关口,顺利度过需要得到家人和医生的帮助,切不可一个人默默承受。

三十九、乳腺增生

1.什么是乳腺增生

成年女性正常的乳房触感柔软,深触可有模糊的颗粒感,但整体质地均匀一致,没有包块或硬结等异物感。乳腺增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1)生理性乳腺增生通常会随着月经周期的到来、激素水平的提高而变化,一部分女性表现为经期乳房胀痛,但待经期结束后这种症状会自行缓解。

(2)病理性乳腺增生则与长期的内分泌失调、雌孕激素水平紊乱相关。当孕激素减少而雌激素分泌过多时,乳腺末端导管扩张,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不断增生,导致乳腺纤维化,从而引发乳房肿块、乳房胀痛。

此外,催乳素升高会影响乳腺生长发育和泌乳功能,同时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乳腺增生好发于30~50岁的女性,是最常见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有70%~80%的女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症状。

2.乳腺增生的症状有哪些

乳腺增生的主要症状为乳房肿块与乳房疼痛,少数患者可伴乳头溢液。部分患者同时累及双侧,但多以单侧偏重。一般根据病史、触诊、B超、钼靶等综合检查结果可确诊。

乳房肿块是乳腺增生典型的症状之一,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肿块,多为弥漫性片块状,也可呈结节、颗粒或条索状,大小不一,伴有触痛。一般在经期前增大,经期结束后缩小。

乳房疼痛主要以胀痛、刺痛或隐痛为主,也可表现为乳头刺痛或触痛,可从乳房牵涉及腋下、肩背。疼痛通常受月经周期变化影响,经期前加重,经期后减轻或消失。

乳腺增生可伴乳头溢液,但出现乳头溢液并不都因乳腺增生。一般情况下,乳头溢液多表现为挤压后出现少量乳白、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浆液。如果出现血性或咖啡色溢液需要谨慎。

此外,由于乳腺增生与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故除乳房方面的症状外,一些患者还伴有月经不调、烦躁易怒、多汗等其他症状。

以上只是乳腺增生常见的特点,但其他乳腺良性或恶性疾病也会出现乳房肿块和疼痛,仅凭简单的观察难以鉴别。所以应当及时就医,进行综合检查,以便诊断。

3.乳腺增生的并发症

乳腺增生常见的并发症有月经不调、情志不畅及乳腺癌变。患者可见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色淡,可伴痛经。平常易烦、易怒,精神紧张、生气、劳碌后症状加重。需要注意的是,乳腺增生可并发乳腺肿瘤、乳腺癌。故提醒乳腺囊性增生的患者,应注意定期检查。

4.乳腺增生的流行趋势

乳腺增生是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乳腺增生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约有70%~80%的女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就发病年龄来说,25~45岁女性为高发人群,但近年来发病年龄亦趋于低龄化。

5.哪些人易患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女性的常见病之一,青春期后至绝经前的女性皆有患病风险,而以下人群尤为高发。

(1)不良生活习惯者: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酗酒、吸烟。

(2)哺乳期过短或不哺乳者:

哺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低女性发生乳腺癌、乳腺增生等疾病的概率。

(3)心理压力过大者:

生活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如不注意劳逸结合,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失衡,继而出现乳腺增生。

(4)饮食结构不良者:

体态肥胖、平常脂肪摄入过度者,如贪食油腻、甜品。

(5)常用激素类药物或者化妆品者:

长期使用激素含量高的药物、化妆品或保健品,可能引发女性内分泌失调。

6.患上乳腺增生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乳腺增生不需要手术,可采用中药、维生素、激素类药物调理即可。轻度乳腺增生可通过规范饮食起居自行调治。重度增生则应及时就医,进行综合的检查诊治。乳腺结节增生明显的患者可行中药调理,必要时行手术切除。

孕期乳腺增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适当热敷按摩,并定期复查双乳B超。产后女性应学会科学哺乳,注意局部卫生,预防乳腺炎,同时应适当按摩,维持乳房内良好的血液循环。

7.乳腺增生能否自测

乳房自检的最佳时间是在月经过后或两次经期之间,此时乳房较松软、无胀痛,易发现异常。乳腺纤维腺瘤肿块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清楚,可被推动。乳腺癌的肿块多为单个结节,边缘不规则,质地硬,与皮肤粘连。绝经后的女性也可定期自查,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健康的乳房也会因正常乳腺的凸起而有凹凸不平的触感,有时部分区域的增厚会被误认为肿块。因此定期到医院由乳腺科医生体检,并配合仪器筛查非常重要。

8.能否通过情绪管理控制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与过度劳累、长期熬夜、心理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等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所以,治疗乳腺增生的首要任务是要学会调节情绪、劳逸结合。一方面要减轻压力,疏解烦恼,肯定并接受自己的不良情绪,寻找合适的发泄途径,并善于原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平和心态,使情绪走向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适当的锻炼和充足的睡眠是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按时进行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内分泌平衡,有技巧的放松方式(如呼吸放松、拉伸放松、冥想放松等)也可以有效养护身心。

9.如何预防乳腺增生

调整饮食、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适当运动、戒烟、戒酒等都是乳腺增生的可控因素。

(1)合理饮食,少食油炸食品、脂肪含量高的肉类、雌激素喂养的禽畜以及姜、蒜、韭菜、花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2)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

(3)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抑制排卵,使孕酮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高,诱发乳腺增生。因此在面对压力时,要学会控制情绪,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4)尽量亲自哺乳。妊娠、哺乳能使孕激素分泌充足,有效保护、修复乳腺,不易出现增生。

(5)避免使用富含雌激素的药物、补品、化妆品,不滥用避孕药。

10.中医对治疗乳腺增生有哪些方法

中医称乳腺增生为“乳癖”,根源在于肝,通常分为“肝郁痰凝”“冲任失调”两种证型。两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不同,需要中医师进行辨证论治,切忌自行诊断,随便吃药,导致不必要的风险。另外,在排除乳腺恶性肿瘤的前提下,还可试用中医外治疗法,如外用贴敷、中药胸罩、针灸、按摩等。

四十、小儿消化不良

1.什么是小儿消化不良

小儿消化不良,又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无器质性原因的慢性或间歇性消化道综合征。患病率高,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小儿厌食且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胃灼热、反酸、恶心和呕吐等。

2.如何诊断小儿消化不良

(1)具有厌食、嗳气、早饱,并伴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脐上)疼痛或不适等症状。

(2)排便后不能缓解,或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无关(即排除肠易激综合征)。

(3)无炎症性、解剖学、代谢性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儿的症状,诊断前至少两个月内,症状至少每周出现1次。

3.造成小儿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哪些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引起小儿消化不良的最常见病因。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若喂养不当、哺乳过量或过食膏粱厚味、贪食生冷、质地坚硬的食物,或添加辅食过多、过快,都易引起小儿消化不良。此外,缺乏户外运动、注意力不集中和不良情绪等因素也都可以引起小儿消化不良。

4.小儿消化不良的流行趋势

各年龄组儿童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夏季常会使症状加重,可能与胰液及其消化酶被炎热天气抑制有关。此外,某些人口学特征,如家庭居住拥挤、居住条件恶劣、社会经济状况差或家庭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应考虑消化不良的症状可能与HP感染有关。

5.小儿消化不良的危害

长期小儿消化不良易导致小儿体质虚弱、容易生病、睡眠质量变差、影响生长发育等,同时也造成家长的焦虑心理。

6.如何预防小儿消化不良

并非所有出现类似消化不良症状的儿童均需接受药物治疗,有些患儿根据医生诊断得知无疾病并且检查结果亦属正常后,可通过改变喂养与生活方式及调整食物种类来进行预防,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提倡母乳喂养,喂食宜定时、定量,不宜过饥、过饱,应选择易于消化和富含营养的食物。

(2)随年龄和生长发育的需要,逐步添加各种辅助食品,要注意遵循由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辅食添加原则。

(3)饮食、起居有规律,以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零食,纠正偏食,少进甘肥及黏腻食物,勿乱服滋补之品。

(4)发现有消化不良者,应及时查明原因,暂时控制饮食,给予药物调理,等病情好转后,饮食要逐步恢复正常。

7.中医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有哪些办法

中医将消化不良称为“积滞”,常分3种类型:食滞脾胃、积热中阻、脾虚夹积。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不同,辨证论治是关键,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吃药。常用中成药包括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小儿香橘丹。中医还可以通过食疗、推拿等多种方法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控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发展。

8.食疗能否改善小儿消化不良的症状

由于儿童服药本就困难,对于厌食患儿,采用药味不重的功能性食物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从以下食物里选若干磨粉、熬汤、煮粥。调味剂多选用蜂蜜或葡萄糖,但因蔗糖易影响小儿的消化吸收,所以忌用蔗糖。

(1)健脾消导:

常用生薏苡仁、山药、茯苓、生山楂、谷麦芽、白扁豆、陈皮。

(2)解暑排毒:

小儿暑天最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所以要用解暑排毒的食疗。常用冬瓜、西瓜、绿豆、大蒜、洋葱、生薏苡仁等。

9.推拿能否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推拿因其为无创外用疗法,疗效可靠,患儿接受度很高,但需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施用。

(1)推板门、揉板门、清大肠、揉按中脘、揉脐、揉按足三里各50次,下推七节50次,配合捏脊。用于食滞脾胃证。

(2)补脾土、运水入土、下推七节、揉板门、揉中脘、揉外劳宫、揉足三里各50次,配合捏脊。用于脾虚夹积证。

10.精神心理调整能否改善消化不良

心理因素在小儿消化不良发病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医生及家长应该具备足够的同情心及耐心,给予患儿一定的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或心理干预,同时可以配合使用一些安慰剂,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症状都会改善。

四十一、结膜炎

1.什么是结膜炎

结膜是覆盖在眼睑后面、眼球前面的一层半透明黏膜,富含神经和血管。结膜炎是由微生物(病毒、细菌、衣原体等)感染、外界刺激(物理刺激、化学损伤)及过敏反应等引起的结膜组织炎症反应,是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

2.结膜炎分几种类型

结膜炎通常按照致病原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结膜炎两大类。以感染性结膜炎最为常见,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以及较为少见的真菌、寄生虫等。非感染性结膜炎常见于过敏性结膜炎,还包括物理刺激(如紫外线)和化学损伤(如有毒气体)引起的结膜炎。

此外,结膜炎也可以按照发病速度分为超急性结膜炎(病程在24小时以内)、急性结膜炎或亚急性结膜炎(病程少于3周)和慢性结膜炎(病程超过3周)。

3.结膜炎常常引起哪些不适

因结膜炎引发的不适,根据致病原因的不同,表现也有所不同。通常都伴有眼部异物感、畏光、流泪、眼红和分泌物增多等表现。感染性结膜炎患者常有较为严重的眼红、流泪、黄色或白色分泌物增多表现,可双眼或单眼发病。过敏性结膜炎最常发生在春、夏季节,通常为双眼发病,奇痒难忍,并伴有眼睛肿、黏液样分泌物多等不适。部分患者结膜上会出现小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有时在结膜表面还会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严重时还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4.结膜炎会不会感染

感染性结膜炎具有传染性,尤其是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眼病”,传染性强,多见于春、秋两季,如接触患者使用过的毛巾、脸盆、水龙头、玩具等,又不注意自己的用眼卫生,则很容易引起结膜炎的传染。因此,在学校、工厂等集体生活场所容易暴发“红眼病”。腺病毒性角结膜炎,又称流行性角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能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应尽量避免与人群接触,勤洗手。

5.哪些人易患结膜炎

结膜炎可发生于全球各地,影响各年龄层人群。结膜炎容易反复,因此已经得过结膜炎的患者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儿童,用眼卫生尚不规范,且免疫力较低,往往是结膜炎高发人群,且病情易反复,更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6.结膜炎的危害

结膜炎是最频繁的眼科就医原因之一。结膜炎通常不会引起视力下降,大多数类型的结膜炎在痊愈后也不遗留并发症,但当其发展为会影响角膜的角结膜炎时,可引起视力损害,严重的或慢性的结膜炎还可导致结膜瘢痕、眼睑变形等。

7.如何预防结膜炎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避免接触病原体,避免接触“红眼病”患者的手和生活用品等,应对“红眼病”患者的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手部卫生、用眼卫生、用眼安全,不随便用手揉眼,经常洗手。对于过敏性结膜炎患者,还应避免接触过敏原。

8.得了结膜炎该怎么办

得了结膜炎应及时就医,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通常以眼部局部用药治疗为主。感染性结膜炎通常采用针对致病病原体的滴眼液控制炎症反应,治疗过程需要7~10天,应遵从医嘱规律用药、及时复诊。过敏性结膜炎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在医生指导下可适当使用抗过敏药物缓解症状。其他少见类型的结膜炎,也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四十二、急性扁桃体炎

1.什么是急性扁桃体炎

腭扁桃体是口咽部的一对扁卵圆形的淋巴器官。急性扁桃体炎多指腭扁桃体的急性炎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类型。根据临床诊断分类将急性扁桃体炎分为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具有传染性,病原体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2.急性扁桃体炎的症状有哪些

剧烈咽痛是急性扁桃体炎的主要症状,疼痛常可放射至耳部,且多伴有吞咽困难。可有头部、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时可感到转头不便。婴幼儿患者常表现为流涎、拒食,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如炎症波及邻近的其他器官,可能会出现鼻塞、流鼻涕、耳闷、耳鸣、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还可伴随有全身症状,如畏寒、高热、头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周身不适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出现咽痛并不一定就是患上急性扁桃体炎,如有上述症状,需要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由专科医生确诊。

3.哪些人易患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时最易发病。一些机体免疫力低的人,如忽然遭受寒冷或潮湿、过度劳累、体质虚弱、烟酒过度或接触有害气体刺激时,容易发生急性扁桃体炎。

4.如何预防急性扁桃体炎

应积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均衡营养,戒烟、戒酒,适度饮水。同时,应注意室内的环境,保持通风,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因为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原体可以传染,应适当隔离患者,避免与患者接触,也可以通过戴口罩、勤洗手等方式减少传染的可能。

5.急性扁桃体炎的并发症

常见的有局部的并发症,多由炎症直接蔓延波及其他组织引起,可导致颈部深部的感染,例如咽后脓肿、咽旁脓肿及扁桃体周围脓肿等,还可以向上蔓延,引起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向下蔓延可引起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急性扁桃体炎还可以引起全身各系统的许多疾病,常见的有风湿热、急性肾炎、急性关节炎、心肌炎等。

急性扁桃体炎一旦病情严重,则可能会引起其他的疾病,影响心、肾、骨关节等多系统,因此人们一旦患病应该及时就诊,尽早控制病情。

6.得了急性扁桃体炎怎么办

需要卧床休息,流质饮食或清淡饮食,多饮水,加强营养及保持排便通畅。如咽痛剧烈或出现高热时,可口服退热药及镇痛药。

需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急性扁桃体炎都需要使用抗生素,如病毒性急性扁桃体炎使用抗生素就无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检验结果选择抗菌或抗病毒药物,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请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7.哪些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对一些急性扁桃体炎的患者,在急性炎症消退后,需要接受医生评估实施扁桃体切除术。主要包括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者,因扁桃体肥大影响吞咽、呼吸或说话者,因扁桃体炎引起严重并发症者,以及患有其他扁桃体疾病者等。

8.中医对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有哪些方法

中医称急性扁桃体炎为“烂乳蛾”“喉蛾风”,辨证后采用疏风清热、消肿解毒等治疗方法。常用银翘柑橘汤或用清咽防腐汤。患者应接受正规医院的中医师治疗,慎用民间土方、偏方。建议中西医联合治疗。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吃药膳、针灸、敷贴、推拿等辅助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

四十三、急性咽炎

1.什么是急性咽炎

急性咽炎是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的急性炎症,可波及整个咽部,包括鼻咽、口咽、喉咽,也可仅局限于一个部位。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单纯性咽炎、急性坏死性咽炎和急性水肿性咽炎。急性咽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为5%,多发生于秋冬及冬春季节交替之际。

2.急性咽炎的症状有哪些

咽痛是急性咽炎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咽痛可逐渐加重,并出现吞咽疼痛,可放射至两侧耳部及颈部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若炎症累及喉部,可以出现咳嗽以及声音嘶哑等症状。如炎症波及其他邻近的器官可能会出现鼻塞、流涕、耳闷、耳鸣、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此外,患者可以出现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口干、口渴、畏寒以及四肢酸痛等症状。可伴有体温升高,一般在38℃上下,甚至可以高热达到40℃。颈部疼痛时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有压痛感。儿童可因为咽痛而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如有上述症状,需要到医院做相应的化验检查,由医生给予诊断治疗。

3.哪些人易患急性咽炎

急性咽炎以秋季及冬季发病较多。全身抵抗力下降、生活环境欠佳、工作环境中存在刺激性物质、有毒化学制剂刺激、患全身慢性疾病或肿瘤等均可导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有以上情况的人容易发生急性咽炎。

4.得了急性咽炎怎么办

应注意休息,宜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加强营养及保持排便通畅。如咽痛剧烈或出现高热时,可口服解热、镇痛药物。还可以用温开水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

不是所有的急性咽炎都需要使用抗生素。血象不高的患者,如果是因病毒引起的急性咽炎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对于细菌引起的急性咽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检验选择抗菌药物,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请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5.急性咽炎的护理方法

(1)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室内空气干燥及过冷、过热、过湿都可影响咽部黏膜的防御功能,造成功能障碍,咽部感觉异常,日久而出现慢性咽炎病变。

(2)口腔护理:

早晨、饭后及睡前均应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3)饮食调养:

急性咽炎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如橘子、广柑、菠萝、甘蔗、橄榄、鸭梨、苹果等,并应多喝水。忌烟酒以及生姜、辣椒、大蒜等辛辣之物。

6.如何预防急性咽炎

应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饮食营养均衡,戒烟戒酒,适度饮水。保持室内通风,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治疗全身性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避免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

7.中医对治疗急性咽炎有哪些方法

在急性咽炎的早期(起病1~2天内),中药治疗效果较佳。在明确有细菌感染后,亦可采用抗生素结合中药的中西医联合疗法。患者应接受专业、正规治疗,慎用民间土方、偏方。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吃药膳、针灸、敷贴、推拿等辅助急性咽炎的治疗。

四十四、中耳炎

1.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常见的中耳炎类型有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

2.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症状有耳痛、发热,严重者可出现流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并发症,可出现头痛头晕、口角歪斜、闭眼困难等。分泌性中耳炎常表现为耳闷塞感、听力下降、耳鸣、耳痛。如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到医院做相关的检验检查,由医生予以诊断治疗。

3.哪些人易患中耳炎

患有感冒、慢性鼻炎、鼻窦炎或出现外耳道进脏水(特别是长期游泳者)等可引发急性中耳炎,以儿童较多见;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可引发慢性中耳炎;坐飞机、潜水,患有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咽炎,或出现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块堵塞症状等,容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因全身疾病导致抵抗能力下降者,也容易发生该病。

4.得了中耳炎怎么办

患者务必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的检查,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应注意排除鼻咽部病变,特别是鼻咽癌。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急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出现流脓时,可用抗生素滴耳液,用药前需保证耳道通畅,无脓性分泌物堵塞,严重者需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遗留鼓膜穿孔者,可行鼓膜修补术、鼓室成形术,以提高听力,减少中耳再次感染概率。

5.中耳炎的并发症

单纯型中耳炎较少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但是单纯性中耳炎可进一步发展为胆脂瘤,胆脂瘤可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包括颅内和颅外并发症。颅内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积水、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颅外并发症包括迷路炎(内耳炎)、周围性面瘫、颞骨岩部炎(岩锥炎)、颈部及耳后脓肿。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中耳胆脂瘤,从而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因此,中耳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不能轻视,需积极就医治疗。

6.如何预防中耳炎

(1)应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禁用硬物掏耳朵,以防止鼓膜损伤。

(2)要防水入耳,洗头、洗澡时可用消毒棉球塞入耳道,应避免用不洁器具挖耳而将细菌带入。

(3)慎防感冒,因为中耳炎的发作通常由感冒引起。

(4)应防止不恰当的擤鼻,如捏住两鼻孔用力擤鼻,易将鼻腔内的分泌物经咽鼓管挤压到中耳引起发炎,应堵住一侧鼻孔轻轻擤鼻。

(5)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等邻近器官的感染,避免脏水进入外耳道。

(6)保持耳道卫生,在感冒流涕时勿用力擤鼻,在坐飞机时可通过咀嚼食物、打哈欠等来保持咽鼓管的开放。

(7)治疗全身性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避免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

7.中医对治疗中耳炎有哪些方法

中药对初期的中耳炎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也不会对耳部产生破坏性影响。龙胆、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炙甘草等对中耳炎有一定疗效。对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应及时控制炎症,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四十五、龋病和牙周炎

1.什么是龋病

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会引起牙体本身的色形质(龋坏处变黑、龋洞、变软)的改变,导致牙齿破坏。

2.发生龋病的原因有哪些

龋病的病因复杂,近年来提出了四联因素学说,即龋病是在致龋微生物、致龋食物、宿主和一定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细菌是龋病的必要条件,包括产酸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产酸细菌可以导致牙齿无机物脱矿,革兰阳性球菌可以破坏牙齿的有机质,形成龋洞。

3.龋病的危害有哪些

感染的细菌作用于牙体,会导致牙质破坏、形成龋洞,当龋洞足够大的时候,会导致牙体崩溃、失去咀嚼功能。

4.如何治疗龋病

(1)药物治疗:

龋病在早期未形成龋洞,仅有轻度缺钙的情况下,主要治疗药物为氟化钠等。

(2)充填治疗:

在已形成龋洞的情况下,需要用材料把龋洞修补好,恢复牙齿正常的形态。主要充填材料为树脂类和银汞。

5.什么是牙髓炎和根尖周炎

龋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向深层发展,细菌感染牙体内的软组织——牙髓,会导致牙髓炎(龋病是牙髓炎的最常见原因)。牙髓炎发作时,牙齿会产生剧烈的自发性、放射性疼痛,常无法明确疼痛位置,且夜间疼痛加剧,会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如果牙髓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牙体内软组织受到感染,会从牙齿根尖孔溢出牙体外,导致牙齿根尖周围的组织发生感染,称为根尖周炎。当根尖周炎发作时,牙齿会有伸长感,不敢咬合,有自发痛,但可明确疼痛位置。

6.如何治疗牙髓炎和根尖周炎

牙髓炎和根尖周炎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即利用口腔医疗器械,把牙齿髓腔和根管内的感染组织清理干净、消炎、塑形,再用人工材料充填根管,不留死腔。然后把缺损的牙体用人工材料进行充填,恢复牙的原有形态。因为失去了滋养牙齿的重要组织——牙髓,治疗后的牙齿容易变脆,再咬硬物易劈裂,因此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往往需要再进行全冠修复。

7.什么是牙周炎

顾名思义,牙周炎是指与牙体组织有关联的组织和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炎症,是细菌感染性疾病,呈慢性进程。牙周炎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常仅仅伴有牙龈出血和口臭;中期时,牙齿将有牙周袋形成,牙龈暗红,牙龈退缩,刷牙和咬硬物时会出现牙龈出血,牙槽骨吸收;到晚期,则表现为牙龈发红、肿胀、出血,咬合无力,牙周袋溢脓,牙槽骨吸收加重,牙齿松动、脱落。

8.牙周炎的原因是什么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细菌侵犯牙周组织引起的。口腔内长期累积的牙菌斑(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无法用漱口、水冲洗等方式去除)可以释放毒素缓慢地破坏牙周组织,导致牙周支持组织逐渐减少,牙齿失去支持,松动脱落。

9.牙周炎的危害有哪些

牙周炎是成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慢性牙周炎,是导致牙齿缺失的隐形杀手,因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程长,往往被患者忽略,不积极治疗,最终失去最佳治疗期,导致牙齿脱落。

10.如何治疗牙周炎

患牙周炎后,需要到医院口腔科就诊,主要采用机械方法去除牙齿上的菌斑和牙石。机械方法包括龈上洁治术(用超声波洗牙去除龈上牙石)、龈下刮治术(去除龈下和根面的牙石),必要时进行牙周手术。药物治疗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11.自我口腔卫生控制的重要性

牙周炎的口腔临床治疗是阶段性的,而造成龋病和牙周炎的口腔局部环境是持续的,牙周洁治只是在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横断干预,而良好的效果需要认真的自我口腔卫生控制来维持,否则导致牙齿疾病的菌斑和牙石又会堆积,使临床治疗的疗效大打折扣。

12.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口腔卫生控制

每天至少早晚各刷牙1次,每次至少3分钟。应先刷牙齿外侧面,将牙刷刷毛与牙齿表面呈45°角斜放并轻压在牙齿和牙龈的交界处,轻轻地做小圆弧状来回刷,上排的牙齿从牙龈处往下轻刷,下排的牙齿从牙龈处往上轻刷,之后再刷咬合面,应将牙刷平握,用适中力度来回刷牙齿的咬合面。然后,刷内侧面,竖起牙刷,利用牙刷的前端轻柔地上下清洁牙齿内表面。最后,轻刷舌头表面,从内向外去除食物残渣及细菌,可以保持口气清新。关于牙齿邻面(即两牙之间)的卫生控制,没有牙间隙的可使用牙线,有牙间隙的可使用牙缝刷。此外,还可通过咀嚼产生生理性刺激、口腔清洁及牙龈按摩等方法,促进牙周组织的健康。

四十六、乳腺癌

1.什么是乳腺癌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种,少数男性也可患乳腺癌,男性的发病率约为1%。

2.乳腺癌的症状有哪些

乳腺癌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乳腺肿块,多为单发、无痛的小肿块,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不易被推动。有些患者的乳房皮肤会出现“橘皮样”改变,或者局部皮肤凹陷形成“酒窝征”;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同侧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质硬,以无痛为主;其他少见症状有乳头凹陷、回缩,乳头溢液及乳房皮肤红肿、热痛等。

3.如何诊断乳腺癌

乳腺癌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病理学诊断,同时乳腺超声、钼靶、乳腺磁共振成像也可提供一定信息。

4.乳腺癌的流行趋势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存在城乡及地区差异,城市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农村,且以东部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呈“双峰”现象,两个发病年龄高峰分别在45~55岁和70~74岁。

5.哪些人易患乳腺癌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危险因素包括如下几点。

(1)年龄:随年龄增大患乳腺癌的风险也增加,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应定期行乳腺影像学筛查。

(2)生育因素: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无生育史、未哺乳、初产年龄推迟等都可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3)乳腺癌家族史:母亲、姐妹或女儿等女性亲属曾患有乳腺癌,其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

(4)既往患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小叶原位癌的患者。

(5)既往做过胸部放疗的患者。

(6)过量饮酒、高脂肪饮食、肥胖等因素也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6.如何预防乳腺癌

(1)定期体检:20~39岁的女性,应每月进行1次乳腺自我检查,在月经来潮后7~14天用平坦的手指掌面轻柔地触摸乳房,检查有无肿块;随后触摸乳晕,观察乳头有无分泌物溢出;最后触摸腋窝,检查有无肿块。4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年进行1次乳腺钼靶检查,乳房较为致密的女性建议与B超进行联合检查。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严格控制体重;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及酒精的摄入,少吃熏制、腌制、烤制、油炸和过热的食品,多吃高纤维食物。

(3)坚持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降低乳腺癌的风险。

(4)积极治疗乳腺良性疾病。

(5)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

7.如何治疗乳腺癌

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需结合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等信息来综合判断应采用的治疗手段,如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应使用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进行靶向治疗。

8.中医对治疗乳腺癌有哪些方法

乳腺癌在中医里属于“乳岩”“乳石痈”“乳栗”等中医疾病范畴。气滞血瘀引发瘀血阻滞为本病的主要病理表现,病因、病机则涉及肝气郁结、气血亏虚、冲任失调等方面。初期以祛邪为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佐以扶正;晚期以扶正为主,益气养血、健脾益肾、滋补肝肾、调理冲任、疏肝理气、佐以祛邪。此外,还可通过针灸疗法缓解乳腺癌术后的上肢淋巴水肿以及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9.国家对农村妇女免费进行乳腺癌的检查

2019年开始,国家开始为农村35~64岁妇女免费进行乳腺癌筛查。会对接受检查的所有妇女进行乳腺视诊、触诊和乳腺彩超检查,乳腺彩超检查结果采用乳腺影像分级评估报告系统进行分析(简称BI-RADS分级评估报告系统)。

(1)乳腺X线检查:对乳腺彩超检查BI-RADS分级0级以及3级者,进行乳腺X线检查,乳腺X线检查结果采用BI-RADS分级评估报告系统。

(2)组织病理检查:对乳腺彩超检查BI-RADS分级4级和5级、X线检查BI-RADS分级4级和5级者,应当直接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对乳腺X线检查0级和3级者应当由副高以上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后进行随访、活检或其他进一步检查。

(3)乳腺癌检查项目异常/可疑病例,主要包括乳腺彩超检查BIRADS分级0级、3级及以上者,临床乳腺检查异常/可疑者,乳腺X线检查BI-RADS分级0级、3级及以上者,以及病理学检查为不典型增生及小叶原位癌、导管原位癌、浸润性乳腺癌等恶性病变。

10.乳腺癌筛查有什么意义

乳腺癌筛查可以帮助广大妇女树立健康文明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初筛机构主要职责是采集病史、收集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提出医学建议,进行分类指导。对未发现异常情况者,提出定期筛查建议及预防保健指导;对筛查发现异常/可疑者,进行追踪随访,并提出进一步检查、诊断或转诊的建议;对筛查发现疾病并已明确诊断者,提出治疗或转诊的建议。初筛机构不具备细胞涂片染色和阅片能力的,应当将涂片送至协议接诊机构进行诊断。初筛机构获得接诊机构反馈的结果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检查对象,督促异常/可疑病例进行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并在3个月内对其进行随访。

接诊机构主要职责是承担乳腺X线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接诊机构应指定专人接待转诊对象,对初筛结果异常者进行进一步诊治,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至初筛机构。

四十七、宫颈癌

1.什么是宫颈癌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发年龄在50~55岁,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PHV)持续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宫颈细胞学筛查的普遍应用,已使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2.宫颈癌的症状有哪些

早期宫颈癌常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随病变发展,可出现以下表现。

(1)非月经期的阴道出血:

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中、晚期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年轻患者也可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老年患者则常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

(2)阴道异常排液:

多数患者有阴道异常排液,液体为白色或血色,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或有腥臭。晚期患者因癌组织坏死伴感染,可有大量米汤样或脓性恶臭白带。

(3)晚期症状:

若膀胱、直肠受到肿瘤压迫,可出现尿频、尿急、肛门坠胀、便秘、腹痛的症状,也可出现神经压迫引起的下肢疼痛症状。

3.如何诊断宫颈癌

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而确诊的依据为组织学诊断。组织学诊断方法包括:① 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阴道镜下观察宫颈表面病变状况后,选择可疑癌变区进行活组织检查;② 宫颈锥切术,对于宫颈刮片检查多次呈阳性,而宫颈活检为阴性者,需行宫颈锥切术确诊。

4.宫颈癌的流行趋势

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近50万新增的宫颈癌病例,而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约13万人,死亡率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八位。

5.哪些人易患宫颈癌

初次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初潮过早、多孕、多产、早年分娩;卫生习惯不良、不洁性生活;HPV感染以及其他生殖道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者,易患宫颈癌;吸烟、吸毒等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感染效应,促进宫颈癌发生;与高危男性(自身患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配偶曾患宫颈癌)发生性行为的妇女,易患宫颈癌。

6.如何预防宫颈癌

高危人群的宫颈癌预防和早期筛查十分重要,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积极预防HPV感染:主动接种HPV疫苗。由于HPV是导致宫颈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女性可通过预防HPV感染从而预防宫颈癌,除了洁身自好,正确使用避孕套预防性传播疾病外,对于9~26岁的女性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主动接种HPV疫苗。HPV疫苗在没有性生活前接种效果最好,但对于超过26岁、有性生活但没有感染HPV的女性,依然建议接种HPV疫苗。

(2)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筛查手段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 检测。适龄女性定期进行宫颈癌的筛查,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手段之一。

(3)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可让我们远离宫颈癌。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预防发生生殖系统炎症。同时,应避免不洁性行为,注意性卫生。晚婚晚育、计划生育,避免反复人工流产。

7.如何治疗宫颈癌

宫颈癌的治疗以综合治疗方法为主,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全身情况、医疗技术水平及设备条件等情况综合考虑,制定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一般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目前还有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手段。

8.国家免费为农村妇女提供宫颈癌筛查

2019年,国家为35~64岁农村妇女进行免费宫颈癌检查,向农村妇女普及宫颈癌防治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提高早诊率,进而逐步降低死亡率,改善农村妇女的健康状况。目前,宫颈癌的早诊率已达到90%以上,对检查异常/可疑病例的随访管理率达到95%以上。

(1)通过宫颈癌初筛,对宫颈细胞进行评价。对HPV高危亚型检测结果阳性或HPV高危分型检测结果为其他高危型者,应当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

(2)对HPV高危分型检测结果为HPV16和HPV18型呈阳性、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可疑者以及肉眼检查异常者,进行阴道镜检查。

(3)对阴道镜检查结果异常/可疑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4)对检查异常/可疑病例随访管理,由医疗机构的随访人员对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异常/可疑病例进行追踪随访,督促尽早接受进一步诊治,并及时记录病例相关情况。

9.中医对治疗宫颈癌有哪些方法

中医认为宫颈癌归于“崩漏”“积聚”“带下”范畴,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另外,在宫颈癌放化疗同时或在放化疗后,辅以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益肝肾、软坚化瘀等中医药治疗,可以较好地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有助于放化疗的顺利进行。

四十八、肺癌

1.什么是肺癌

肺癌是一种起源于肺部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或者腺体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绝大多数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主要包括腺癌和鳞癌两种。肺癌与吸烟、职业暴露、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遗传等因素关系密切,其中吸烟是引起肺癌最常见的原因,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患肺癌的概率就越高。

2.肺癌临床表现有哪些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症状,有5%~15%的肺癌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时才发现的。肺癌的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症状、全身症状、浸润和转移症状及肺外症状。

(2)局部症状主要包括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胸闷气急和声音嘶哑,其中以咳嗽最为常见,常是首发症状。对于吸烟或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如出现咳嗽加重或声音改变,应警惕肺癌。

(3)全身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消瘦和恶病质。发热可为首发症状。晚期患者由于营养消耗可出现消瘦、贫血和恶病质。

(4)浸润和转移症状包括淋巴结转移、胸膜侵袭转移、上腔静脉受压引起的面部水肿、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其他远处器官转移等。最常见的是纵隔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胸膜被侵犯常出现胸水,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霍纳综合征表现为病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内陷和颜面部无汗等;其他器官的转移往往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症状。

(5)肺外症状主要包括肺源性骨关节增生症及与肿瘤有关的异位激素分泌综合征等。

3.如何诊断肺癌

患者如果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刺激性咳嗽,或原有慢性咳嗽的症状加剧,反复痰中带血或咯血,反复发作的肺炎,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时,应警惕肺癌。医生一般通过患者病史、吸烟状况、职业和射线接触史、家族史等,依据症状、体征、影像学和痰、胸水、针吸细胞学及肺组织活检等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其中病理学发现癌细胞是肺癌的诊断标准。

4.肺癌有哪些类型

按部位可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按组织病理学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后者占肺癌总发生率的85%,主要分为鳞癌、腺癌两个主要类型。鳞癌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多有吸烟史,肿瘤进展较慢。腺癌在肺癌患者中最常见,多为周围型,转移发生较早,易累及胸膜出现胸水。

5.肺癌的流行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全球统计数据显示,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到第3位和第2位。其中,肺鳞癌发病率近年呈下降趋势,占肺癌发病总数的30%~40%,腺癌呈上升趋势,占肺癌发病总数的40%~55%。

6.哪些人易患肺癌

吸烟者发生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0倍,死亡率高4~10倍。被动吸烟也会造成肺癌高风险。此外,工作环境中如存在石棉、甲醛、空气污染、电离辐射等致癌因子,食用水果蔬菜较少,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及有家族史的人群,均易发生肺癌,应注意远离致癌因素,多吃蔬菜、水果,并积极治疗肺部慢性疾病。

7.如何预防肺癌

避免接触与肺癌有关的因素,加强职业接触中的劳动保护,可减少肺癌发病的风险。不吸烟、尽早戒烟、避免接触二手烟,减少接触有害或污染气体,休息充足,适当运动,多吃瓜果、蔬菜,定期体检等,这些好习惯都可帮助我们远离肺癌。

8.如何治疗肺癌

外科手术是肺癌治疗的首选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各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期肺癌手术通常能达到治愈效果,若基因检测出EGFR突变阳性等,可采用分子靶向治疗。放疗、化疗主要用于小细胞肺癌。另外,化疗对于术后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也很重要,对年老体弱者进行化疗也需慎重。近年免疫治疗对肺癌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9.中医对治疗肺癌有什么方法

肺癌以虚证为主。近年来,对肺癌的病因病机认识趋向于把正气虚损学说和邪毒痰湿学说结合起来,临床采用扶正培本、清热解毒、软坚化痰和活血化瘀酌情伍用治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相当一部分中、晚期患者,因不能耐受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可应用中医药治疗,在稳定和缩小病灶、减少浸润转移、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

四十九、食管癌

1.什么是食管癌

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鳞癌和腺癌,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典型症状。食管癌与遗传、环境、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一般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

2.食管癌的症状有哪些

(1)早期食管癌症状多不明显,仅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主要表现为吞咽食物时有梗噎感,胸骨后出现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早期症状时轻时重,进展缓慢。

(2)中、晚期食管癌的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这是大多数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首先表现为难以咽下固体食物,后缓慢发展到难以咽下液体食物和水。当肿瘤侵犯到食管周围组织时,可能出现胸痛、背痛、声音嘶哑、呛咳、呃逆等症状。晚期患者出现肝、脑等脏器转移时,可出现黄疸、腹腔积液、昏迷等症状。

3.如何诊断食管癌

食管癌的主要诊断依据为病理检测结果,多采用胃镜加活检。对于因食管梗阻严重等不适于或不愿意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也可选择食管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及胸部增强CT作为筛选或诊断方法。

4.食管癌有哪些类型

食管癌按病理类型分为早期癌和中晚期癌,其中早期食管癌包括隐伏型、糜烂型、斑块型、乳头型,中、晚期食管癌包括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腔内型。食管癌按组织类型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癌肉瘤、腺鳞癌、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病,其中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占大部分。

5.食管癌的流行趋势

食管癌发病呈明显区域特征。近年,欧美国家的食管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日本及东亚其他各国仍以食管鳞状细胞癌为主。我国食管癌发病也呈明显的地区差异,河北、河南、福建、重庆为食管癌的高发地区。男性食管癌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6.哪些人易患食管癌

虽然食管癌不是遗传性疾病,但食管癌有一定的遗传特征,因为家庭长期生活、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相似,会暴露出相同的致病因素,增加食管癌患病几率。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提高。吸烟、过量饮酒、进食过快、喜食粗硬食物或烫食、常食用腌制食品、口腔不洁等为食管癌的高危因素,存在上述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应警惕食管癌的发生。要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积极治疗食管上皮增生病变,食管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行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筛查,以在早期发现食管癌。

7.如何预防食管癌

长期吸烟、饮酒、喜欢吃粗糙和过烫的食物容易对食管黏膜产生慢性理化刺激,所以要禁止吸烟,少量饮酒,尽可能不吃粗糙、过烫、久存变质、腌制及霉变的食物,宜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8.如何治疗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即可达到根治的效果。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方法。若全身情况良好、心肺功能较好,可考虑行食管癌根治术。中晚期食管癌可采用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镜治疗或综合治疗。当食管癌侵犯毗邻的气管、支气管及大血管时,单纯手术治疗效果差,手术切除率低,术前放疗可缩小肿块体积,减轻对周围组织的浸润,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

9.中医对治疗食管癌有哪些方法

食管癌在中医属于噎膈的范畴,认为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老体弱等导致气、痰、瘀交阻,津气耗伤,胃失通降所致。临床辨证分为痰气交阻、津亏热结、瘀血内阻、气虚阳微等症。初期重在治标,以理气、消瘀、化痰、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补气温阳。还可以通过食疗、药膳进行辅助治疗。但是一定要在正规医疗机构请中医师辨证治疗和饮食指导,不要盲目听信偏方治疗。

五十、大肠癌

1.什么是大肠癌

绝大多数肠癌为大肠癌。大肠癌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结肠、直肠的常见恶性肿瘤,发病可呈家族性,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体重和激素等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肠癌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但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也时有发生。

2.大肠癌的症状有哪些

大肠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以下表现。

(1)大便习惯和性状的改变是大肠癌的重要症状,主要表现为便频、腹泻或便秘,有时还会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里急后重、肛门坠胀、便秘且大便形状变细。当肿瘤破溃出血时,大便有时呈鲜红、暗红或果酱样颜色,有时大便会混有黏液和血,有时要通过大便隐血检查才能发现肠道内出血。

(2)出现腹痛,可呈钝痛、腹部不适或腹胀感;腹痛加重时,可伴阵发性绞痛。有些老年患者,会在癌瘤穿孔发生腹膜炎时,才出现疼痛。

(3)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腹部可触摸到肿块。

(4)晚期患者表现出贫血、消瘦、发热、乏力等症状。

3.如何诊断大肠癌

大肠癌的确诊需要通过结肠镜取黏膜做病理学诊断。如果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贫血等症状时,应及早到能行结肠镜检查的医院就医,医师会根据诊断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如直肠指检、超声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

4.大肠癌有哪些类型

大肠癌主要发生在结肠和直肠,根据发生部位将其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大体病理类型有呈腔内生长的蕈样型,明显沿管壁生长的溃疡型,沿管壁弥漫浸润生长的皮革样类型,环绕大肠壁生长的缩窄型,这些类型常相互交错出现。大肠癌组织学类型主要有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前者主要包括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等类型,后者主要包括类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各种类型的大肠癌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

5.大肠癌的流行趋势

大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全球的发病率已居各种恶性肿瘤的第4位,在我国的发病率居各种恶性肿瘤的第3位,尤其在城市地区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2位。因此,应对大肠癌的患病提高警惕。

6.哪些人易患大肠癌

有家族大肠癌患病史者易发大肠癌。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吸烟、饮酒,久坐不动、缺乏体力活动,肥胖以及不良大便习惯均是大肠癌常见诱发因素。另外,克罗恩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息肉病或大肠腺瘤的患者易发大肠癌。

7.如何预防大肠癌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远离大肠癌的重要法宝,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减少脂肪摄入量,限制肉类。

(2)多吃水果、蔬菜及高纤维素食物。

(3)减少久坐,多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

(4)戒烟,控制饮酒。

(5)避免肥胖,保持理想体重。

(6)遵循医师推荐的生活注意事项。

此外,高危人群还需重视早期筛查、定期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炎症性肠病时应尽早积极治疗。

8.如何治疗大肠癌

大肠癌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以利于根治。本病唯一的根治方法是在早期进行切除术。对不能切除的也可以通过姑息手术缓解梗阻,以延长寿命、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手段除外科手术外,还有结肠镜治疗、化疗、放射治疗、免疫靶向治疗等。这其中不乏能达到根治效果的治疗方法,患者及其家属应持有积极的治疗心态,及早、及时进行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9.中医对治疗大肠癌有哪些方法

大肠癌在中医属于全身性疾病,其辨病机制主要集中在“虚”“湿”“痰”“毒”“瘀”“滞”,临床用药主要为扶正祛邪,采取“不断扶正”“适时祛邪”的基本策略,也可以按照疾病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灵活用药,以求阴阳平衡,带瘤生存。

五十一、胃癌

1.什么是胃癌

胃癌是胃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存在地域和家族聚集现象,感染、饮食、遗传等多种因素均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

2.胃癌的症状有哪些

早期胃癌无明显不适感或腹部异常,小部分患者可出现厌食、腹胀、反酸等不适。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明显的上腹胀痛、食欲差、消瘦、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呕血、黑便、贫血、发热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还可触及上腹部肿块,压之可有疼痛感,还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腹水,甚至腹膜炎等,但是不同部位胃癌之间的临床表现差别较大。

3.如何诊断胃癌

胃癌的确诊需要通过胃镜取黏膜做病理学诊断。如果出现厌食、乏力,特别是突然出现体重减轻和上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早到能行胃镜检查的医院就医,医师会根据诊断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如超声内镜、肿瘤标志物、X线、钡餐造影等。

4.胃癌有哪些类型

胃癌主要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绝大多数为腺癌。胃癌的大体病理类型主要有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胃癌的组织学分型因分类依据而异,目前最多用的是WHO分型,其主要类型为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并且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三大类。不同病理类型的胃癌预后可能存在明显差别。

5.胃癌的流行趋势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经济发展、生活习惯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全球的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6位。但是胃癌呈现明显地区分布差异,在我国的发病率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农村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城市地区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四位,而在农村地区的发病率却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

6.哪些人易患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风险较未感染者高3~6倍;喜食腊肉、咸菜等高盐及腌制食品,经常不洁饮食者易发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炎、巨大肥厚性胃炎等疾病患者,以及具有胃癌家族史者应警惕胃癌的发生。

7.如何预防胃癌

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要积极治疗胃部良性疾病或病变,定期做胃镜和胃蛋白酶原检查,并改正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定期健康咨询并养成以下好习惯:① 饭前便后洗手;② 三餐规律,清淡饮食;③ 戒烟、控制饮酒,不吃霉变食物、隔夜剩菜,少食腌制、油炸、熏制食品和烧烤食品;④ 要讲究饮食及水源,注重饮食卫生和食物新鲜程度;⑤ 多吃蔬果;⑥ 遵循医师推荐的生活注意事项。

8.如何治疗胃癌

外科手术仍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时,可采取内镜治疗;进展期胃癌在无全身转移时,可行手术治疗;肿瘤切除后,应尽可能清除残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除手术外,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治疗方法在胃癌的综合治疗中均有应用或研究。这其中不乏已取得相当可观治疗效果的治疗方法,患者及其家属应持有积极的治疗心态,及早、及时地进行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9.中医对治疗胃癌有哪些方法

在中医辨证施治方面,不同体质的胃癌患者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瘀毒内阻型体质(晚期),中医主要采用失笑散加味进行治疗。痰湿凝结型体质,中医主要采用海藻玉壶汤、二陈汤加减进行治疗。气血两亏型体质,中医主要采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进行治疗。脾胃虚胃型,中医主要采用附子理中汤加减进行治疗。饮食方面:痰瘀互结者忌醇酒厚味、助火生痰之品,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脾胃虚寒者饮食以温补为主;便秘者应多食蔬果;痰湿壅盛者饮食宜清淡不滋腻,可食用薏苡仁粥祛湿解毒。要少食多餐,忌大热、大寒之物,宜食用补益元气的血肉之品以益气养血。

五十二、过敏性皮炎

1.什么是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也称变态反应性皮炎,是指过敏原(变应原)通过变态反应机制引起的皮炎,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过敏性皮炎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环境的改变,人们接触化学物质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使得人们患过敏性皮炎的机会也明显增多。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炎包括接触性皮炎、染发皮炎、湿疹等。不同致病因素所致的过敏反应也不同。

2.过敏性皮炎的病因是什么

过敏性皮炎的病因很复杂,其发病与内在和外在的多种因素有关。

内在因素就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即对外界各种刺激非常敏感,这在过敏性皮炎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患者有时不能耐受对正常人来说是无害的刺激;内在环境的不稳定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以及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诱发或加重过敏性皮炎的病情。

外在因素也有很多,包括饮食、吸入物、气候、接触过敏物等。其中食用海鲜、辛辣食品、酒,吸入花粉、接触尘螨、寒冷天气,接触化学物品、肥皂、洗涤剂等都是过敏性皮炎最常见的诱因。由于如此复杂的原因,使得过敏性皮炎因众多的发病原因和诱发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3.过敏性皮炎的共同特点

(1)根本特点:

过敏性皮炎是致病因素通过人体免疫系统的变态反应在皮肤上产生的损害。

(2)有致敏过程:

从刺激因素即致敏原作用于人体,到皮肤出现皮损要有一段时间,多数患者第一次时不发病,第二次以后才发病,这是免疫系统酝酿变态反应的结果。

(3)有家族遗传特点:

家族中有荨麻疹、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遗传过敏史的患者,发生过敏性皮炎的比例较高。如双亲均有遗传过敏史,其子女发生过敏性皮炎的概率更高。所以,发现孩子有皮炎时,应查一查家族中的过敏病史。

(4)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多数过敏性皮炎会在接触致敏原后复发,但有时致敏原却并不明显,要仔细追查。

4.常见过敏性皮炎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1)接触性皮炎:

是由于皮肤黏膜接触某些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反应。自觉症状为瘙痒,偶尔也有烧灼感或疼痛感,全身症状不明显。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种。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甚至坏死、溃疡等,皮损部位及范围与接触物接触的部位一致,边界清楚,病程有自限性。去除接触物后,损害可消退,若再接触,皮炎可再次发生。

(2)湿疹:

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病因复杂,一般不易寻找,临床经过多呈慢性、好转和加重交替。湿疹的皮疹形态呈多样性,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伴有水肿,严重者可以出现水疱并渗出,可有抓痕、结痂;慢性者则有局限性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按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

5.得了过敏性皮炎怎么办

尽快控制皮肤炎症,缓解瘙痒,通过延缓和减轻发作,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到医院就诊,在医师指导下采用内用药物和外用药物治疗,轻者可口服抗组胺类药,重者选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外用疗法应遵照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合理选用医用3%硼酸溶液、糖皮质激素药膏、外用免疫调节剂及外用抗菌药物等。

6.过敏性皮炎的心理治疗

由于许多慢性过敏性皮炎患者病情会反复发作,容易对治疗丧失信心,造成烦恼、郁闷等不良情绪,进而加重病情和影响疗效。故对于慢性湿疹、疗效不好的患者应给予包括心理疗法在内的综合性治疗。

7.如何预防过敏性皮炎

(1)减少诱发加重的因素及刺激因素,如机械因素(搔抓、摩擦等)、物理化学因素(热水洗烫、高温、低湿度、刺激性药物等)、生物因素(动植物、微生物感染等)、精神紧张或情绪低落、消化功能紊乱。

(2)远离致敏因素,这是预防过敏性皮炎最根本的办法。应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吸入性过敏原(凡是能够经呼吸道吸入的物质都是潜在的过敏原),包括尘土、尘螨、棉絮、花粉(春季、夏季和秋季)、动物毛发、真菌、昆虫和烟雾等;食物过敏原(是指通过食入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包括鱼、虾、蟹、牛肉、羊肉、鸡蛋、牛奶、花生、黄豆和坚果等;接触性过敏原(通过与皮肤或黏膜接触引发过敏的过敏原),包括衣物、染料、化妆品、首饰、外用药、漆胶、有机溶剂、染发剂和消毒剂等。创造健康卫生的环境,需保持室内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不随便使用消毒剂等;春季应尽量少让孩子接触花粉;夏季应避免阳光直射;家里尽量不要养宠物,尤其不能在室内养;少用地毯,勤吸尘;不用电热毯;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妆品等。

(3)呵护皮肤,科学、合理地洗澡,选择酸碱度(pH)中性、无刺激性的香皂;不可乱用护肤产品,内衣要选择柔软的棉织品,不宜穿羊毛、化纤织物,这些织物较粗糙,且对皮肤有刺激性,容易引发皮炎、湿疹。

(4)注意饮食调理,均衡营养,多吃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维生素C是天然的抗组胺剂,每天应该从饮食中进行摄取。少吃鱼、虾、牛肉、羊肉和油腻、高糖及刺激性食物。

8.中医对治疗过敏性皮炎有哪些办法

中医根据接触性皮炎不同的病因分别称为“漆疮” “马桶癣”“膏药风”“粉花疮”等。认为系禀赋不耐、外感毒邪所致。若皮疹鲜红、灼热、肿胀、瘙痒,属热毒证,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化斑汤加减;若水肿明显、渍水糜烂,属湿毒证,治宜清热除湿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每日1剂,早晚水煎服,药渣可再煎汤,放凉后湿敷患处;日久形成的慢性皮炎,可服二妙丸、当归饮子。根据湿疹发病部位和形态的不同,分别称为“浸淫疮”“湿疮”“四弯风”“旋耳疮”“疮”“绣球风”等。常分3种证型论治:湿热并盛证、脾虚湿盛证、血虚风燥证,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不同,辨证论治是关键,应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治疗。

五十三、淤积性皮炎

1.什么是淤积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又名静脉曲张性湿疹、重力性湿疹、低张力性皮炎。淤积性皮炎是一种下肢慢性潮红、鳞屑、瘙痒和肿胀(炎症)的皮肤病,常有深褐色皮肤色素沉着。易发生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曲张和水肿患者中。

2.造成淤积性皮炎的原因有哪些

淤积性皮炎同长期的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有关,常是下肢静脉曲张的表现之一,久坐久站、重体力劳动工作者或怀孕后容易出现。人类是直立行走的动物,一般情况下,在站立或行走的过程中,下肢的静脉血液是逆着重力由下向上回流至心脏的。为了防止静脉血液受到重力的影响向下反流,静脉血管中有很多瓣膜,像一级一级的单向阀门一样,起到阻挡血液反流的作用,血液从下向上回流一级,瓣膜就会关闭一级,从而一级一级将血液送回心脏。但是受基因影响,有些中老年人会出现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现象,或者由于长期站立、腹部压力增高或静脉内血栓的影响,静脉内的瓣膜被破坏,导致静脉血无法完全回流,进而造成大量带有代谢废物的静脉血淤积在腿部或足部,引起肿胀。血流淤积也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细胞间隙加宽使纤维蛋白渗入到细胞间隙,称为静脉淤血。淤积的血液会造成局部皮肤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良,诱发炎症,引起瘙痒或感觉异常,如果局部皮肤搔抓后破损,则很难愈合,进而形成静脉性溃疡。

3.淤积性皮炎的症状有哪些

淤积性皮炎常发生在足踝部。最初皮肤出现瘙痒、红斑、轻度鳞屑,几周或几个月后皮肤呈深褐色,可能伴随水肿和感染,最终引起静脉性溃疡。一般起病缓慢,开始先在小腿下三分之一出现轻度水肿,休息后可消退,站立或行走时间长又会重复出现。逐渐出现圆形红斑或褐红色斑片,有时可呈紫癜样,自觉瘙痒明显,常被抓破导致糜烂和结痂等。日久皮肤逐渐粗糙、脱屑、增厚、皲裂,呈苔藓化样损害,局部变硬。症状迁延不愈,逐渐加重。

查体视诊可发现下肢迂曲团块,皮肤色素沉着,可能伴随皮肤脱屑、破溃、渗出,可通过触诊检查下肢条索感、局部压痛、硬化、可呈凹性肿胀等。

4.哪些人易患淤积性皮炎

(1)相较于男性,女性患淤积性皮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2)5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亦有所增加。

(3)有淤积性皮炎家族史。

(4)患心脏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5)体重超重者。

(6)妊娠。

(7)活动受限者。

5.淤积性皮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发现下肢淤滞性皮炎,常规需要做下肢静脉超声和静脉容积描记,评价下肢深静脉、浅静脉功能。根据病史,部分患者还需要检查髂静脉超声、下腔静脉超声、下肢静脉CT造影或下肢静脉造影。全面评估下肢静脉曲张或者堵塞的范围以及程度后,给予进一步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如果考虑患者炎症较重或有静脉内血栓,还需要增加化验检查,如血常规和凝血功能,以辅助判断病情。

6.如何治疗下肢静脉CT造影性皮炎

(1)一般治疗:

首先要控制静脉高压,休息时抬高患肢,避免长久站立或从事重体力劳动。静脉超声发现静脉功能不全、静脉反流的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穿医用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注意避免搔抓或浸泡,避免继发感染,尽量不穿高跟鞋,尽量不用高温热水或带有刺激性物质的水泡脚。

(2)药物疗法:

由于大部分淤积性皮炎是由于静脉功能不全导致的,因此可口服促进静脉回流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迈之灵、地奥司明片、羟苯磺酸钙等。局部可应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和糖皮质激素的复合药物进行外敷治疗。如果患者有静脉溃疡,需要局部应用碘附或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换药治疗,局部感染较重者需要口服或静脉输入抗生素。合并足部真菌感染的患者,需要同时应用足部抗真菌药外敷。合并静脉血栓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血栓累及的范围、时间和程度,应用足量、足疗程的抗血栓治疗,并需规律复查,有部分血栓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取出血栓。

(3)手术治疗:

淤积性皮炎合并静脉曲张的患者需要行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现有的静脉曲张手术方案大多数为微创手术方案,取出曲张的浅静脉可以从病因上根治静脉反流。在手术治疗后,患者的淤积性皮炎造成的肿胀、瘙痒等症状可能得到逆转,同时色素沉着会减轻。

五十四、急性腰扭伤

1.什么是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急性腰扭伤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着点、骨膜、筋膜和韧带等组织撕裂。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2.急性腰扭伤的症状有哪些

(1)被迫体位:

由于患侧肌纤维痉挛而使患者胸腰段及腰椎前凸消失,并呈现向患侧屈曲的被迫体位。腰部活动受限,不能挺直,俯、仰、扭转动作时感到困难,咳嗽、喷嚏、大小便时可使疼痛加剧。站立时往往需用手扶住腰部,坐位时需用双手撑于椅子,以减轻疼痛。

(2)疼痛:

患者伤后一侧或两侧立即出现腰部疼痛,呈持续性剧痛,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肿胀,使腰痛更为严重;也有的只是轻微扭转了一下腰部,当时并无明显痛感,但次日却感到腰部疼痛;静止时疼痛稍轻、活动或咳嗽时疼痛加重。

(3)肌肉痉挛:

检查时局部肌肉紧张、压痛及牵引痛明显,但无淤血现象。

3.造成急性腰扭伤原因有哪些

(1)在无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若突然开始加重脊柱负载量,易引起扭伤及韧带撕裂,严重者甚至可发生骨折(以横突骨折多见)。

(2)在日常劳动中,尤其是在平日较少进行重体力劳动者或脑力劳动者,当有重物体需搬动时,若姿势不当,很易将腰、背部扭伤。

(3)除由于不同劳动条件所造成的被迫劳动体位而难以纠正外,某些劳动者不能自行掌握正确的劳动方式,例如操纵接送患者的推车时,如果不是采用“推”而是采用“拉”的方式,则由于椎旁纵向肌群用力较大而易引起腰背部扭伤。

(4)其他自高处跌下、平地滑倒、交通意外或生活意外等均可引起腰、背部扭伤。

4.哪些人易患急性腰扭伤

(1)强壮年和体力劳动者。

(2)平时疏于锻炼,偶然劳作者。

(3)腰肌萎缩或腰部力量较弱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

5.急性腰扭伤发作时有什么缓解的办法

(1)急性腰扭伤发作时,卧床休息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严重者应绝对卧床2~3周,原则上应不少于7~10天。休息体位能使疼痛缓解,感觉舒适即可,不必太过强求侧躺、俯卧还是仰卧。

(2)各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清除创伤代谢产物淤积的疗法均有一定疗效。

(3)局部可涂抹扶他林软膏等外用药物,甚至可以在痛点注射0.5%普鲁卡因做封闭治疗。

(4)选用适当的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波、高频电疗、离子透入、电动按摩及红外线照射等,通过声、光、电、热等作用于人体,可起到改善局部肌肉血液循环、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

6.急性腰扭伤跟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回事吗

两者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但性质不一样。急性腰扭伤病变主要在肌肉、筋膜、韧带及小关节层面,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主要在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7.急性腰扭伤后能长期佩戴腰围保护吗

在急性发作期可以佩戴护腰以降低肌肉负荷来减轻疼痛,但不建议长期佩戴护腰,容易引起腰背部肌肉失用性萎缩,进一步削弱腰部力量。

8.为什么无准备活动或久坐的人易发生急性腰扭伤

在无准备活动的情况下突然开始加重脊柱负载量,易引起扭伤及韧带撕裂,严重者甚至可发生骨折(以横突骨折多见),特别是在平日无暇进行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者。

9.什么是搬运重物的正确姿势

(1)在搬运时,人要靠近重物站好,双脚分开同肩宽,一只脚稍向前,站立平衡。

(2)膝部弯曲(而不是腰部弯曲)蹲下,下颚收拢保持背部尽可能直立。

(3)在搬运重物之前,确认已牢牢抓住物品。

(4)开始慢慢地提起重物,用腿部力量而不是背部力量,将重物搬动,并且调整重物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扭转身体。

(5)一旦提起重物,需保持重物尽可能地紧贴身体,否则会因背部尤其是腰部的压力剧增而使搬运者受到影响。

(6)搬运中,一旦站立起来,就只能依靠脚来调整方向,同时转身的时候需要全身转动。千万要避免仅扭转腰部。放下重物时,应按照前面的方法调转顺序,反过来用。

10.急性腰扭伤的患者还能进行体育运动吗

急性疼痛发作时应停止或减轻活动量。在非急性期可以进行游泳、慢跑等运动,进行身体对抗性强的活动如踢足球、打篮球等时,需要加强腰部保护、做好运动前热身,运动后还需拉伸恢复。

11.平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1)应防止因潮湿、寒冷而使腰部受凉。不要随意睡在潮湿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变化增添衣服,出汗及雨淋之后要及时更换湿衣或擦干身体。

(2)急性腰扭伤应积极治疗、安心休息,以防止病症转成慢性损伤。经正规治疗后,95%以上的患者可完全康复。治疗不当时,则易转为慢性劳损性腰背痛,主要是由于撕裂伤处愈合不良、瘢痕过多及肌肉松弛等因素引起。

(3)在进行体育运动或剧烈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4)需纠正不良的工作姿势,掌握正确的劳动方式,防止过劳,注意劳逸结合。

(5)避免使用过软的床垫,因其不能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而导致腰肌劳损。可使用硬板床或者较硬的床垫。

(6)肥胖是诱发急性腰扭伤的潜在因素之一,积极通过饮食控制来减轻体重,可以有效减轻腰椎的负荷,降低扭伤风险。

(7)坚持适当锻炼,通过腰腹部核心肌群的训练来提高腰椎稳定性以及腰肌的支撑、保护力量,可以有效预防腰扭伤。

12.中医对治疗急性腰扭伤有哪些方法

中医把腰肌劳损分4种类型:寒湿证、湿热证、瘀血证、肾虚证。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不同,辨证论治是关键,应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治疗,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还可以通过推拿、针灸、拔罐、中药熏蒸等多种方法舒筋活络、改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