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常见症状的鉴别
一、发热
1.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健康人在清晨安静状态下,一般腋下温度为36~37℃,口腔温度为36.3~37.2℃,肛表温度为 36.5~37.7℃。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存在差异,并受昼夜、年龄、性别、活动程度、药物、情绪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在24小时内,下午的体温会略高于早晨的体温,进行剧烈活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升高,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2.体温测量方法
使用水银温度计时,将消毒后的温度计水银柱甩至35℃以下,之后进行以下操作。
(1)测量腋温时,应擦干患者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在患者腋窝深处,并嘱患者用上臂将温度计夹紧,放置10分钟后读数。这种方法较安全、方便,不易发生交叉感染。但需要注意,如患者腋下有创伤、做过手术、有炎症、出汗较多以及患者极度消瘦不宜测腋温。
(2)测量肛温时,应在肛表水银端涂以润滑剂,徐徐插入患者肛门,深度需达肛表的一半为止,放置5分钟后读数。此法主要用于小儿及意识不清者。
(3)测量口温时,应将水银端置于患者舌下,让其紧闭口唇、不用口腔呼吸,以免冷空气进入口腔,影响口腔内的温度,测量5分钟后读数。婴幼儿和意识障碍者不宜用此法。
3.如何诊断发热
通常认为腋温超过37℃、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7℃,或者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即判定为发热。
4.关注体温的意义
发热主要是因为机体在各种原因下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高出正常范围。但退热治疗本身不能改善预后,重点在于要明确导致发热的病因以便对症治疗。
5.引起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1)感染性发热:
占到医院就诊患者的大多数。见于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等导致的急、慢性感染;常见的急性感染性发热包括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慢性感染性发热常见于结核病等。
(2)非感染性发热:
内出血、心肌梗死、恶性肿瘤、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暑等均可导致发热。不同疾病导致发热的持续时间、最高温度、伴随症状等均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发热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6.哪些情况下的发热尤其需要注意
高热(体温大于40℃)、高龄(年龄大于70岁),伴有头痛、意识模糊、嗜睡、烦躁、少尿或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及四肢抽搐等症状,发热持续3周以上。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必要时可拨打120求助。
7.对于小儿急性发热的处理
小儿高热易发生惊厥、过度消耗等,应积极采取退热处理,在家中或者入院前可采取以下措施降温。
(1)对于年龄不足3月龄或者低热而无明显不适的患儿,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法,如温水擦浴、退热贴、头枕冰袋、冷湿敷等。
(2)对于年龄大于3月龄,体温高于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的患儿,可采取退热剂降温,常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3)对于出现高热的患儿,建议退热剂和物理降温联合退热,并及时去医院就诊。
8.在发热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充分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量多次饮水;监测体温,观察病情变化,不适时及时就诊。
9.中医对发热的认识有哪些
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原因。外邪侵袭,正邪相搏导致外感发热;在内则可由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等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而发热。每种证型的治疗方法不同,首先应当分清外感和内伤,辨证论治是关键。
对于发热,中医可有中药处方及中成药、中药注射剂、药浴法、中药灌肠法、刺络放血疗法、针刺疗法、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但应寻求专业中医师进行治疗,不可道听途说随便吃药或采取不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
二、头痛
1.头痛是不是一种疾病
头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症状,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涉及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眼科、骨科与内科等多个科室。
2.头痛的简单分类
依据国际头痛学会的分类,头痛可以分为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和神经性头痛三大类。临床上以原发性头痛为主,而其中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最为常见。
3.常见头痛类型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偏头痛:
多数是一侧剧烈的搏动性头痛,但也可以累及双侧。患者可能会对声音、气味和光线比较敏感,不喜欢嘈杂的环境,喜欢安静休息。头痛时经常伴有恶心、呕吐,会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时间在6小时到3天不等。发作频率可以从每周数次到一年一次不等。
(2)紧张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是一种广泛的束带样头痛,疼痛强度并不剧烈,往往伴有颈部紧张感。在这类患者中,压力、焦虑和抑郁都是常见的触发因素,甚至有的人因缺乏运动、睡眠不好、不良姿势、眼睛疲劳等也可以触发。
(3)丛集性头痛:
集中在一侧眼眶周围强烈灼痛或刺痛感,伴明显流泪、鼻塞、眼睑肿胀,对光或者声音敏感,出现烦躁不安或激动。持续时间约20分钟到2小时不等。患者每天可经历数次发作,但经常集中在同一时间发作(如晚上经常发生),因此称为丛集性头痛。
4.头痛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1)性格内向、人际关系紧张或工作压力大者,易患紧张性头痛,且大多集中在30~40岁之间。
(2)初潮后的女孩、有睡眠障碍的女性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易患偏头痛,且偏头痛的发生率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40岁之后发生率会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3)儿童在11岁之后头痛发生率逐步上升,而小孩和老年人头痛发生率稍低。
(4)止痛药的过度使用、心理疾病、吸烟、睡眠障碍、头颈部损伤史及女性更易使头痛转变成慢性头痛。
5.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头痛要引起特别重视
(1)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
(2)年龄超过50岁的头痛患者。
(3)妊娠或产后出现头痛的患者。
(4)逐渐加重,没有减轻或好转的倾向。
(5)伴有精神症状、癫痫、发热或神经科体征。
以上情况的患者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如血、尿、便常规、脑电图、脑脊液、颅脑CT及MRI等检查),排除严重的神经科疾病,如原发性脑肿瘤、脑转移瘤、脑脓肿、硬膜下血肿、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膜炎等。
6.头痛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哪些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及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作用较弱,但无成瘾性;弱阿片类镇痛药(曲马朵),止痛作用较非甾体抗炎药强,很少成瘾;阿片类镇痛药(吗啡、哌替啶),止痛作用很强,反复使用容易成瘾;复方制剂(主要成分包括对乙酰氨基酚、苯巴比妥、咖啡因及氨基比林),止痛作用类似非甾体抗炎药或者稍强,但因不良反应较大而禁止单独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各类头痛患者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能随意购买和服用止痛类药物。
7.如何预防头痛
(1)自我调节:自我调整情绪,防止抑郁和焦虑,不要过度疲劳和紧张。
(2)注意饮食:少吃含酪胺的食物(如奶酪、蘑菇、动物肝脏),戒烟、限酒。
(3)积极锻炼: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做好工作和活动计划,保持固定的休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注意对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的血压监测,高血压可引起或加重偏头痛发作;同时女性在月经期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诱发因素。
8.中医对治疗头痛有哪些方法
头痛这个症状属于中医“头痛”范畴。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个类型,外感头痛又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3种证型,内伤头痛分为肝阳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6种证型。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每种证型的治法和方药是有区别的,因此采用中医中药治疗,需要去医院寻求专业的中医师辨证施治。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电疗及磁疗等多种方法改善症状,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发展。
三、胸痛
1.胸痛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胸痛即胸部的疼痛不适,它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一种常见症状,因疾病不同,表现不一。按部位看,疼痛可弥漫整个胸部,也可有较固定的位置,如心前区、胸骨后;部分疾病可有固定的反射区,如放射至左肩。按性质看,可表现为闷痛、灼痛、刺痛、酸痛等,可伴随压迫感、窒息感。按发作时的持续时间看,可分为持续性、阵发性,有的能够自行缓解,突发的剧烈疼痛也可导致患者出现晕厥,甚至危及生命。
2.引起胸痛的常见原因及如何进行简单鉴别
能够引起胸痛的疾病有很多,需要配合详细的检查才能够明确原因,根据疼痛的特征,可将常见疾病进行简单区分。
(1)心脏及主动脉疾病:
胸痛是心血管疾病的典型表现之一,也最易危及生命。不同疾病之间存在症状差异,如心绞痛常表现为劳作、受刺激后突然出现的胸骨后疼痛,伴有窒息感、甚至濒死感,可放射至左肩部或上肢,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患者也会具备上述特征,但其持续时间更长,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可伴有口唇发紫、出汗、恶心等症状。而心包炎的疼痛可能来自于颈、肩、背部,持续或间歇发作,咳嗽、深吸气、举臂时可加剧。主动脉夹层则通常会引发突然而剧烈的撕裂样疼痛,部位在前胸,可放射至两肩胛骨之间。
(2)肺部及胸膜疾病:
若胸痛伴咳嗽、咳痰以及呼吸道症状则很可能由肺部疾病引起。肺栓塞发作的疼痛往往出现在单侧,常伴随呼吸急促、困难。肺动脉高压的疼痛常有压迫感,部位在胸骨后,可伴有呼吸困难、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表现。而肺炎和胸膜炎可出现局部尖锐、针刺样疼痛,呼吸及咳嗽后可加重。
(3)消化道疾病:
胃酸反流、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胸痛常具有烧灼感,大多位于上腹部及胸骨后,用抑酸药物后可减轻。食管痉挛的疼痛表现可能类似于心绞痛,有紧缩感、烧灼感。胆道疾病、胰腺炎也可产生胸部疼痛不适的症状,因胆囊炎导致的疼痛常发生在餐后。
(4)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肌肉骨骼疾病引起的疼痛一般在活动后加重。颈椎间盘疾病压迫神经根后也可产生胸痛。带状疱疹所产生的神经痛,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常伴剧烈烧灼感。
(5)情感和精神性疾病:
这类原因也会引起胸痛,然而其个体差异较大,可通过详细的病史进行判断,如胸痛发作前经历过巨大的恐惧、焦虑等,也可通过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原因。
3.警惕胸痛的意义
在临床上,胸痛往往是对一些严重疾病的提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快速、准确、有效地处理引发胸痛的原因,对我们的生命安全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气喘、憋闷或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胸部不适感,这可能是发生胸痛的预兆,以及部分疾病的隐匿表现。
4.发生胸痛时该怎么办
胸痛发生时,首先必须考虑是否有心脏疾病的可能,对于有明确冠心病史的中老年患者,若发生心前区疼痛应马上休息,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尝试缓解并及时就医(硝酸甘油最多含服3片,间隔至少5分钟,并应采用坐姿或者是半卧姿势服药)。一旦发生严重胸痛,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前往就近医院的急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由于引起胸痛的原因较为复杂,入院后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诊断,然后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不可盲目止痛。而慢性的、偶发性的胸痛,或常有憋闷、不适感时,也不能忽视,需及时进行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5.如何预防胸痛
(1)保持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是预防大多数疾病的良方,应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2)避免长期熬夜,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不可酗酒、抽烟。
(3)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4)定期进行体检,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有明确心脏病史的患者,家中可备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谨遵医嘱,按时复查。
6.中医对治疗胸痛有哪些方法
中医将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称为“胸痹心痛”。其多与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寒邪内侵、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分为7种证型:心脉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胸阳不振。中医的治疗辨证论治是关键,如果不对症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应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治疗,不要盲目使用偏方,胡乱吃药。也可通过食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调理身体,进行预防,达到“未病先治”的目的。
四、关节痛
1.什么是关节痛
生活中有关节痛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想知道什么是关节痛,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关节。通俗来说,关节就是两个骨头骨端的连结,它的组成主要包括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3部分。关节痛是关节局部、邻近组织病变或全身疾患累及关节出现的疼痛症状。
2.导致关节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外伤:
分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急性损伤是因外力碰撞关节或使关节过度伸展扭曲,造成关节脱位或骨折,导致血管破裂、组织液渗出,使得关节肿胀、疼痛。慢性损伤是因持续的慢性机械损伤(关节长期负重,使关节软骨及关节面破坏)或急性外伤后关节面破损留下粗糙瘢痕,使关节润滑作用消失,造成关节慢性损伤。
(2)感染细菌直接侵入关节内:
常见有外伤后细菌侵入关节,关节邻近骨髓炎、软组织炎、脓肿蔓延至关节内,关节穿刺时消毒不严格将关节外细菌带入关节内。
(3)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
此关节病变多是全身性损害之一,是关节滑膜充血水肿,软骨进行性破坏,形成骨关节畸形的关节病变。
(4)退行性关节病:
多见于中老年肥胖、有基础病、有家族史的人群,因关节软骨退化变薄、骨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导致的关节病变。
(5)代谢性骨病:
机体各种代谢障碍所致的关节病,如维生素D代谢障碍造成的骨质软化性骨关节病,脂质代谢障碍造成的高脂血症性关节病,嘌呤代谢障碍造成的痛风。
(6)药物性关节病:
口服利尿剂或促尿酸排泄药物激发痛风,关节内反复注射皮质激素可引起关节软骨破坏性改变,长期大剂量应用皮质激素诱发股骨头坏死,产生髋关节疼痛。
(7)骨关节肿瘤:
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尽管不多见,但也不要忽视。
3.常见疾病导致关节痛的临床特点
(1)外伤性关节痛:
急性关节痛常在外伤后即出现受损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慢性关节痛有明确的外伤史,反复出现关节痛,有明确诱因(过度活动、负重、气候),药物及物理治疗后可缓解。
(2)化脓性关节炎:
起病急,早期易出现畏寒、寒战、高热症状;病变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呈持续性,功能严重障碍。
(3)结核性关节炎:
儿童和青壮年多见,最常见部位为脊柱,其次为髋、膝关节。活动期常有疲劳低热、盗汗及食欲下降,病变关节肿胀疼痛,但较化脓性关节炎轻,活动后疼痛加重。
(4)风湿性关节炎:
起病急剧,常在链球菌感染后出现,以膝、踝、肩和髋关节多见。病变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呈游走性,肿胀时间短消失快,常在1~6周内会自然消退,不留下关节僵直和畸形改变。
(5)类风湿性关节炎:
以指间关节等小关节疼痛为首发,且呈对称性,关节呈梭形肿胀,伴有晨僵现象,晚期关节畸形。
(6)退行性关节炎:
早期疼痛受步行、久站及天气影响,休息后可缓解;晚期病变关节疼痛加重,呈放射性,关节有摩擦感,活动时有响声。
(7)痛风:
常在饮酒、劳累及高嘌呤饮食后出现关节剧痛,局部皮肤红肿灼热,常于夜间痛醒。跖趾关节多见,病变呈自限性,有时在1~2周内自行消退,但经常复发。
4.关节痛怎么办
有些人置之不理,有些人自行用药,这些都不可取。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去正规医院找专科的医生诊治,骨科、风湿科、运动医学科等都可以选择。如果你的关节痛不是他们的专业诊治范围,他们会建议你转到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
5.什么样的关节痛需要手术呢
其实,在临床上只有少部分关节痛的患者才需要手术治疗。如关节痛时间长、诊断不清者,手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诊断;韧带、半月板等关节结构的损伤也常常需要手术,手术的目的是修复损伤的结构组织;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也需要手术,手术的目的是切除病变的组织等。
6.如何来预防和保健
(1)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2)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受潮。
(3)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4)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刺激。
(5)预防和控制感染。
(6)遵照医嘱,调理饮食。
7.中医对治疗关节痛有哪些方法
关节痛归属于中医“痹证”疾病范畴。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该病包括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寒热错杂、气血虚痹、肝肾虚痹6个证型。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证型与方药是相对应的,所以选用中医药治疗,应去正规医院寻求专业的中医师辨证施治。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按摩、贴敷、理疗、药浴等多种方法改善症状,控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发展。
五、咳嗽
1.什么是咳嗽
咳嗽是声门迅速打开,通过快速气流将呼吸道内分泌物或渗出物排出口腔外的动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机体通过咳嗽来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及气道内异物,在本质上属于人体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
2.咳嗽的简单分类
咳嗽通常按持续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持续时间一般少于3周,慢性咳嗽持续时间一般多于8周,亚急性咳嗽介于两者之间。有时我们也把咳嗽未伴有分泌物或咳痰称为“干咳”,伴有分泌物及咳痰的称为“湿咳”。
3.造成咳嗽的原因有哪些
(1)急性、亚急性咳嗽:
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即我们常说的普通感冒;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后咳嗽,感染后咳嗽往往继发于之前的呼吸道感染,与普通感冒一样,通常具有自限性,即无须用药也可自行缓解。因为多数的急性及亚急性咳嗽并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所以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立刻使用抗生素治疗。
(2)慢性咳嗽:
最常见的病因分别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胃食管反流病。对于这四大病因导致的慢性咳嗽,抗生素的治疗都不是主要治疗措施,甚至治疗中根本不需要抗生素。因此,在咳嗽的治疗中,一定要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4.哪些人是咳嗽的易感人群
有慢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慢性炎症者,有吸烟史者,接触烟雾、粉尘职业者,过敏体质者,老年人及儿童,有“中风”后遗症导致反复进食呛咳者等。
5.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咳嗽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长期剧烈咳嗽会影响到工作、生活。
(2)咳出粉红色血痰或黄绿色及铁锈色痰。
(3)持续咳嗽并伴有气短、喘息、胸痛、胸闷、高热、头痛、皮疹、体重减轻等症状时。
有以上情况的患者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痰涂片、痰培养、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及CT、肺功能、支气管镜等),以明确病因,排除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6.咳嗽或易感咳嗽的人群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1)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的发生。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过热、过冷、过干燥、过湿等环境。
(2)防止互相传染,易感人群在公共场所时可佩戴口罩。
(3)如果存在过敏症状,应积极找出过敏原,并尽可能减少接触。
(4)及时治疗上呼吸道,如鼻、咽部出现问题导致咳嗽的疾病。
(5)多饮水、进食清淡食物,平衡饮食并保持大便通畅。
(6)有吸烟饮酒史者,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7.中医对治疗咳嗽有哪些方法
临床上咳嗽属于中医“咳嗽”疾病范畴。主要病变部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又分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3种证型;内伤咳嗽分为肝火犯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肺阴亏耗4种证型。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每种证型的治法和方药是有区别的,因此选取中医中药治疗,需要去正规医院寻求专业的中医师辨证施治,不要道听途说随便吃药,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饮食调理、吃药膳、喝药茶及运动等多种方法改善症状,控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发展。
六、哮喘
1.什么是哮喘
哮喘又名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哮喘主要特征为:气道反应性增高,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多发生于夜间和/或凌晨,多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2.哮喘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哮喘的典型症状就是发作时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症状发生迅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夜间或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
此外,有些青少年患者的哮喘症状是在运动时出现的,称为运动性哮喘。对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对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胸闷变异性哮喘。
3.哮喘发作的诱因有哪些
(1)呼吸道感染:
多种病毒感染及细菌感染均可诱发。
(2)吸入过敏原:
环境中的过敏原是诱发哮喘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尘螨、宠物皮毛、花粉及真菌等。
(3)吸烟:
吸烟与哮喘发作密切相关,可以加速哮喘患者肺功能恶化速度,降低对吸入及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
(4)天气变化和空气污染:
冷空气、空气湿度、气压变化及空气中的污染物均可诱发哮喘。
(5)运动:
是哮喘常见的诱发因素,其机制可能与过度通气诱发支气管痉挛有关。
(6)药物:
常见的有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消炎药、青霉素、磺胺类抗菌药及造影剂。
(7)食物或食品添加剂:
包括面粉、鸡蛋、牛奶、鱼、虾、蟹、豆制品、肉制品及坚果等。
(8)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及剧烈的情绪变化也可诱发哮喘。
(9)遗传因素:
哮喘发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4.支气管哮喘患者如何自己监测病情
支气管哮喘患者要学会识别哮喘发作的先兆表现和病情加重的征象,同时患者可以学会利用峰流速仪来监测自己的最大呼气峰流(PEFR),以便简单了解自己的肺功能。
首先把浮标打到零点,将峰流速仪放到嘴边,先吸气然后用最大的力量吹气,要求用同样的方法检查3次,间隔1~2分钟。如果PEFR经常有规律地保持在80%~100%,为安全区,说明哮喘控制理想;如果PEFR在50%~80%,为警告区,说明哮喘加重,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PEFR<50%,为危险区,说明哮喘严重,需立即到医院就诊。
5.如何治疗哮喘
针对病情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程度,所选用的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但不管采用何种治疗手段,其目的均在于控制症状,减少哮喘发作,防止病情恶化,避免出现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哮喘发作患者应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6.哮喘患者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1)注意休息,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2)关注气候变化,及时增添衣服,注意保暖,避免遭遇冷空气侵袭,加重病情。
(3)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包括本次致使发病的物质和一些常见的过敏原,如牛奶、花生、尘螨及花粉等。
(4)适当活动,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5)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畅。
(6)可尝试进行腹式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肺活量,减少哮喘发作。
(7)饮食应规律、营养、清淡、易消化,可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鱼、虾等海产品,忌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7.哮喘发作时如何紧急救护
(1)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清新,让患者尽快离开致敏环境。
(2)保持镇定,应安慰患者,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
(3)协助患者调整坐姿,半卧或坐下休息,以缓解缺氧状况。
(4)帮助患者使用气喘喷雾剂等快速平喘药,以尽快缓解症状,给患者拍背,帮助其排痰。
(5)如呼吸困难未能缓解或症状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至医院救治。
8.中医对治疗哮喘有哪些方法
哮喘属于中医“哮证”疾病范畴。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哮证发作期的病因病理关键是外邪侵袭,触动伏痰;发作的病理关键是痰气相搏,气道被阻,肺气宣降失常。哮证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又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5个证型;而缓解期又分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两个证型。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证型与方药相对应,需根据患者症状辨证施治,不可盲目用药。还可通过针灸、穴位贴敷、理疗、药浴等多种方法改善症状,以控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发展。
七、腹痛
1.什么是腹痛
腹部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是腹部神经受到局部或全身理化因素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保护性防御反应的警戒信号。多因腹腔器官(含实质或空腔)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失调所致,也可由腹外及全身性疾病引起。所以腹痛并不单纯由腹部病变所致。
2.腹痛的分类
临床上根据发病的缓急一般将腹痛分为急性腹痛与慢性腹痛。急性腹痛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内科、外科、妇产科与儿科疾病均可引起急性腹痛,其中属于外科范围者,习惯称之为“急腹症”。急腹症病情变化快,须紧急处理。慢性腹痛起病缓慢而病程较长,可由急性起病后转变为迁延性腹痛。
3.引起腹痛的常见疾病
(1)腹部疾病
腹膜炎:由胃、肠穿孔引起者最常见。疼痛一般位于炎症所在部位,常因加压、改变体位而加剧,呈持续性锐痛,病变部位有压痛、反跳痛与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腹腔脏器炎症:一般疼痛部位与病变脏器的体表投影相符。
空腔脏器梗阻或扩张:腹痛常为阵发性剧烈绞痛。
脏器扭转或破裂:剧烈的绞痛或持续性疼痛。
腹腔或脏器包膜牵张:如手术后或炎症后腹膜粘连。
化学性刺激:消化性溃疡因胃酸刺激而发生刺痛或灼痛。
肿瘤压迫与浸润:多见于演进中的腹腔恶性肿瘤压迫或浸润感觉神经引起。
(2)腹外邻近器官的病变
胸腔病变:如肺炎常有上腹部牵涉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常有胸骨后、剑突下疼痛,并可放射至左臂。
盆腔病变:如输尿管结石的疼痛常在腰部的两侧,向后腰及腹股沟放射。
胸腰椎病变:有时疼痛在上腹部,可因增加脊柱的屈曲度而加重。
(3)全身性疾病:
如尿毒症时毒素刺激腹腔浆膜引起腹痛;少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引起腹痛,酷似急腹症;铅中毒时引起肠绞痛等。
(4)其他原因:
如功能性腹痛,包括中空脏器的痉挛、肠运动功能失调及精神性腹痛等。
4.腹痛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
少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可有腹肌紧张、上腹压痛等症状。这类患者极易误诊,因此对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过去有心绞痛发作史者,如出现腹痛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5.腹痛的常见部位及可能对应的疾病
一般来说,腹痛的部位常与投影于该部位的腹腔脏器病变一致。
右季肋部疼痛:急性胆囊炎、右肾结石。
上腹部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胰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心肌梗死等。
左季肋部疼痛:左肾结石。
腰部疼痛:泌尿系结石。
右髂部疼痛:急性阑尾炎。
下腹部疼痛:泌尿系感染、盆腔炎、宫外孕等。
左髂部疼痛:缺血性肠病、结肠疾病等。
中腹部疼痛:急性肠炎、肠痉挛等。
弥漫性或部位不固定的疼痛:肠道蛔虫、腹膜炎、肠梗阻等。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有些疼痛部位与疾病发生的脏器不是绝对一致的,所以需要请医生诊断,不能盲目服药止疼。
6.腹痛的分级
可通过直观模拟定量划分腹痛等级。如以一直尺显示0cm为不痛、10cm为极度疼痛,让腹痛者指出腹痛相当的刻度。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级标准:0~2cm为轻度疼痛,3~5cm为中度疼痛,6~8cm为重度疼痛,9~10cm为剧痛。
7.生活中腹痛如何处理
生活中出现腹痛,应视腹痛的严重程度及时正确处理。如腹痛剧烈,且伴有呕吐、高热、血便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治疗,不宜留在家中以免耽误病情,且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痛,发作时都要禁食禁水,切忌给腹痛患者服用止痛药、布桂嗪(强痛定)、吗啡、哌替啶(杜冷丁)等,并禁用泻药。若是暴饮暴食所致的腹痛,可用桐油按摩腹部,往往可起一定的止痛效果;若是运动中出现腹痛,常为胃肠痉挛所致,可减慢运动速度,加深呼吸,按压疼痛部位,若腹痛不止,可停止运动,适当治疗。生活中要避免饭后过早运动、空腹锻炼、准备活动不够或开始运动速度过快等。
8.中医对腹痛的认识有哪些
中医认为腹痛指的是中脘以下,耻骨以上,腹部疼痛的病症。分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饮食停滞、气机郁滞、瘀血阻滞、中虚脏寒等证,需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表现辨证施治,不可盲目用药。
腹痛的预防和调护主要是节饮食、适寒温、调情志。寒痛者要注意保温;虚痛者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热痛者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辛辣;食积者节饮食;气滞者要保持心情舒畅。
八、贫血
1.什么是贫血
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性别人群平均参考值下限的一种现象。
2.如何诊断贫血
(1)男性:
血常规血红蛋白低于120g/L或红细胞计数小于4×1012/L。
(2)女性:
血常规血红蛋白低于110g/L或红细胞计数小于3.5×1012/L。
年龄、性别、地区不同,血红蛋白值不同。血红蛋白随海拔高度而改变,海拔每升高1 000m,血红蛋白升高约4%。
3.贫血程度的划分
根据血红蛋白值划分为:① 轻度贫血:90g/L至小于120g/L(男性)或110g/L(女性);② 中度贫血:60~90g/L;③ 重度贫血:30~60g/L;④ 极重度贫血:小于30g/L。
4.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疲倦、乏力。
(2)呼吸及循环系统:
心悸、气促、心率加快、呼吸加深,严重者可有心脏增大、呼吸困难。
(3)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便秘。
(4)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畏寒、精神不振、嗜睡、反应迟钝、耳鸣、眼花。
(5)其他:
多尿、蛋白尿、月经不调等。
5.按发病原因贫血可分为哪几类
常见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属于血液的造血功能不好或是造血原料的缺乏;第二类属于红细胞的破坏增多,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过度出现贫血,主要以溶血性贫血为主;第三类是失血性贫血,临床多见女性月经过多或是子宫肌瘤出血过多。
6.居民贫血患病率情况
我国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患病率为9.7%,缺铁性贫血占一半左右。其中,儿童约占50%,成年男性约占10%,女性约占20%(孕妇40%)。过去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近年来因减肥而造成的营养失调是形成贫血的又一原因。
7.长期贫血的危害有哪些
长期贫血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乏力、困倦、头痛、眼花、耳鸣、活动后气短;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等。
8.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身体内的储存铁缺乏,低于正常水平以后引起的一种贫血,是所有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好发于儿童、生育期妇女以及一些老年人。
9.如何诊断缺铁性贫血
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血常规显示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是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而且缺铁性贫血一般有病史,如小孩到4月龄以后没有及时添加辅食、挑食,成人有慢性失血性疾病等,确诊时需要做的检查主要是血清铁检测等。
10.如何治疗缺铁性贫血
(1)病因治疗: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营养不足引起的贫血,应改善饮食。月经多引起的贫血应调理月经。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贫血应驱虫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贫血,应手术或放、化疗;上消化道溃疡引起的贫血,应抑酸治疗等。
(2)补铁治疗: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或右旋糖酐铁。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2~3个月,待铁蛋白恢复正常后停药。
(3)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胃肠道正常解剖部位发生改变而影响铁的吸收,可肌肉注射铁剂。
11.中医对治疗贫血有哪些方法
目前,中医对贫血还没有一致的命名,暂归于“血虚证”范畴。分5种类型:气血两虚、脾胃气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不同,辨证论治是关键,应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治疗。还可以通过食疗药膳等方法协助改善患者症状。
12.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何进行膳食调养
贫血的人要多食用含铁质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瘦肉和豆类等均含有较丰富的铁质;蔬菜中的芹菜、鲜豆角、菠菜、豆芽菜等含铁量较多;水果中的山楂、杏、桃、葡萄、红枣、龙眼等含铁量也高。同时机体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偏食可引起某些营养成分的不足。故患者食谱必须广泛,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康复。进食谷类、乳类和饮茶可能会抑制铁剂的吸收。
九、水肿
1.什么是水肿
因皮下组织的间隙内有过量的液体积蓄而引起身体的一部分或周身肿胀的症状。心、肝、肾脏等疾病均会引起该症状,通称水肿。
2.水肿的分类
水肿按波及的范围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当过多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散性分布时,称为全身性水肿;当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时,称为局部性水肿。按有无凹陷分为凹陷性水肿和非凹陷性水肿。按水肿的皮肤特点分为隐性水肿和显性水肿。
3.造成水肿的原因有哪些
全身性水肿主要病种发病原因,包括以下内容。
(1)心源性水肿:
多见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特别是右心衰。起始于双下肢,很少出现颜面水肿。
(2)肾源性水肿:
由各种肾炎、肾病综合征及其他类型的肾脏疾病造成。多以颜面部和眼睑水肿起始,晨起较重,发展迅速。
(3)肝源性水肿:
肝硬化失代偿期因蛋白合成功能障碍,会引起门静脉高压、肝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低蛋白血症等症状,从而引起水肿,临床以腹水为主要表现。
(4)营养不良性水肿:
各种原因导致的营养不良造成低蛋白血症性全身水肿,以双下肢、足部、踝部为主,逐渐蔓延全身,常见于老年人、患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
(5)药物性水肿:
任何引起水钠潴留、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肾脏损害、内分泌紊乱等的药物,都可能引起水肿,多为颜面或下肢水肿,一般停药后会缓解。
(6)黏液性水肿:
甲状腺功能异常、腺垂体功能减退等引起组织间隙亲水物质增加、黏蛋白和粘多糖沉积,导致组织水肿。呈非凹陷性水肿。
局部性水肿多见于组织炎症、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4.水肿的分度
水肿分为轻、中、重度。
(1)轻度水肿:
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前、踝部皮下组织水肿,按压后轻度下陷,平复较快。
(2)中度水肿:
全身组织均见明显水肿,按压后凹陷明显,平复缓慢。
(3)重度水肿:
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位皮肤紧绷发亮,甚至可有液体渗出,外阴亦可严重水肿。
5.水肿与肥胖的区别
生活中当短期内体重出现明显增加时,一定要明确是水肿所致还是体重增加。可以按压小腿前侧或者脚面,如果有明显的凹陷,而且不容易弹起,就是水肿,往往还会伴有皮肤肌肉触碰时缺乏弹性、腿上血丝或血管比较明显、腿容易感到酸痛等,这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6.如何治疗水肿
生活中如果发现组织明显水肿应及时就医,首先排除病理性水肿,以免发生不良后果。如果是生理性水肿,患者应注意日常生活的调护,选择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及无机盐的食物,饮食应以低脂肪、低胆固醇、少糖、少盐为原则,可以多吃一些芹菜、萝卜、菠菜、水果及豆制品等食物;避免久坐、久站,经常活动双下肢,并注意经常抬高双下肢;保持良好的睡眠,起居规律;保持乐观情绪,长期坚持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
7.中医对治疗水肿有哪些方法
中医将水肿辨证分为阴水和阳水,阴水起病缓、病程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治疗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为主;阳水起病急、病程短,按之凹陷即起,治疗以发汗、利小便为主。在调摄上,应特别注意水肿时忌盐,预防外感,避免过劳等。水肿消退后,还要通过健脾益肾来进一步巩固,以防复发。
此外,中医药浴、中药熏蒸等方法治疗水肿亦有较好疗效,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随意尝试。
十、血尿
1.什么是血尿
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称之为血尿。正常人一般情况下尿中不会出现或偶然出现微量红细胞。在剧烈活动、劳累、久站或喝水量少而出汗多的情况下,尿液中可暂时出现微量红细胞,都属于正常范围。
2.血尿的类型有哪些
(1)肉眼血尿:
尿液中有大量红细胞,尿液呈鲜红色或洗肉水样,肉眼即可识别。
(2)镜下血尿:
肉眼无法观察出尿中带血,但高倍显微镜下可发现红细胞。
3.血尿可以做哪些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
包括尿常规检查、尿三杯试验、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尿培养、尿蛋白定性或定量测试、尿脱落细胞检查等。
(2)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检查等。
(3)无创辅助检查:
腹部超声、腹部X线检查、CT等。
(4)有创辅助检查:
膀胱镜、肾动脉和静脉造影、肾穿刺活检等。
4.引起血尿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血尿的病因有很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泌尿系疾病:
如泌尿系炎症及感染、结石、肿瘤、外伤、药物损伤、先天畸形等。
(2)全身性疾病:
如出血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均可引起血尿。
(3)邻近器官疾病:
如急性阑尾炎、盆腔炎、子宫阴道或直肠的肿瘤侵及尿道。
(4)物理化学因素:
食物过敏、放射线照射、药物、毒物等。
5.如何根据血尿初步判断病变部位
将全程尿分段观察颜色,用3个清洁玻璃杯分别留起始段、中段和终末段尿观察,即尿三杯试验。若起始段血尿提示病变多在前尿道;终末段血尿提示病变部位在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或后尿道的前列腺和精囊腺;全程血尿(三段尿均呈红色)提示血尿来自肾脏或输尿管。
6.如何根据伴随症状判断所患疾病的可能性
血尿的原因可以从其是否伴有其他症状进行分析。无症状血尿患者,应首先考虑泌尿系肿瘤的可能性;血尿伴有疼痛,尤其是伴有绞痛的患者,应考虑尿路结石;伴有尿痛及尿流中断的患者,应考虑膀胱结石;伴有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的患者,则以尿路感染、泌尿系结核以及膀胱肿瘤等多见。此外,应结合病史、年龄、血尿的色泽、程度等对血尿的原因进行综合判断。
7.发现血尿怎么办
发现肉眼血尿后,首先要分清是真性血尿还是假性血尿,排除尿液被月经或痔疮血污染的情况。此外,有些药物也可以引起红色尿,如氨基比林、苯妥英钠、利福平、酚红等。
8.如何治疗血尿
血尿患者须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剧烈的活动。血尿病因复杂,并且有的病情很严重。因此,出现血尿应尽早去正规医院做检查,以明确病因,做到早治疗。
9.如何预防血尿
(1)平时养成多饮水的习惯。
(2)少抽烟或不抽烟,少吃刺激性食物。
(3)积极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4)尽量不要使膀胱高度充盈,感觉到有尿意应立即排尿,以减少尿液在膀胱的存留时间。
(5)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
总之,当发现血尿,应及早检查、确诊、及时治疗,切不可满足于一时症状的改善或滥用止血药,以防延误诊断和治疗。
10.中医对治疗血尿有哪些方法
血尿这个症状归属于中医“血证”疾病范畴。火热熏蒸、迫血妄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是尿血证的基本病机。尿血症包括下焦湿热、肾虚火旺、脾不统血、肾气不固4个证型。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证型与方药是相对应的,若运用中医药治疗,应去医院寻求专业的中医师辨证施治。还可以通过针灸、理疗、药浴等多种方法改善症状,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