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培训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静脉输液治疗的发展史

静脉输液治疗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药物)或血液及血制品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的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外周静脉输液工具和中心静脉输液工具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一、静脉输液治疗理念

(一)形成阶段

17世纪,随着“血液循环论”的提出,人们开始尝试使用静脉输注各种液体、血液,静脉输液治疗逐渐开始在临床上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静脉输液治疗理念首次被提出。

19世纪60年代期间,随着细菌学理论、抗感染药物、致热源的发现,安全输液理念逐渐受到重视,静脉输液治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二)发展阶段

1940年以前,静脉输液治疗被认为是一项医疗行为。20世纪40年代后护士被允许进行静脉输液操作,之后静脉输液的执行者逐渐由医生转为护士,使得静脉输液治疗开始普及。静脉输液治疗范围也从最初的重大疾病治疗扩大到营养支持、常规疾病用药治疗。静脉输液治疗理念的研究内容也从执行者、治疗范围扩展到血管选择、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及患者的舒适性等领域。

(三)成熟阶段

随着医学及护理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静脉输液治疗理念逐渐成熟,出现了两个观念:

1. 被动静脉输液治疗

以完成任务习惯性来常规使用静脉输液器材(如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事先没有对患者做系统、准确的评估,就开始静脉输液治疗。其结果是外周静脉被反复穿刺,可能由于药物特性引发严重并发症,导致静脉穿刺变得费时、费力。

2. 主动静脉输液治疗

是对患者病情、静脉输液治疗需求和血管通道及输液器材等主动地进行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输液器材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主动地完成护理评估程序。

2012年,临床护理提出了安全输液及舒适护理的新理念,强调安全输液不仅包括患者安全,也要注意护士安全。当时临床最主要的输液方式是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2014年推出全疗程“一针治疗”,建立“无钢针”病房的静脉输液治疗最新理念,减少患者血管损伤及医务人员的针刺伤。

目前静脉输液治疗最佳实践标准是程序化操作,减少患者的穿刺次数、并发症及住院费用、降低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及劳动强度,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二、静脉输液治疗发展历程

(一)国外静脉输液治疗发展历程

国外在静脉输液治疗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静脉输液治疗萌芽阶段。1492年,意大利医生卡鲁达斯将三名男童的热血直接给教皇口服,结果并未挽救教皇生命。直到1615年,输血概念才被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奠定了静脉输液治疗的基础。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利(William Harvey)提出了“血液循环论”。1656年,英国医生克利斯朵夫和罗伯特用羽毛管作为针头,将药物注入狗的静脉,这是历史上首例静脉输液。1662年,德国约翰医师,首次将药物注入人体静脉。

第二阶段:19世纪——静脉输液治疗发展阶段。19世纪,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静脉输液治疗也得以发展。1831年,英格兰医生托马斯·瑞斯(Thomas Latta)将煮沸的盐水注入患者静脉,并成功创建了静脉输液治疗模式。19世纪后半叶,静脉输液安全初步得到保证,静脉输液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1860年,法国医生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创立了细菌学理论。1867年,英国教授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提出感染可能与微生物有关的理念,为静脉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20世纪——静脉输液治疗成熟阶段。在将近500年的时间里,人们尝试将不同物质输入静脉系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直到20世纪才真正实现将药品安全输入人体。

1900年,维也纳大学助教卡尔·兰特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A、B、O血型,静脉输血成了安全的急救手段。1925年美国医师弗洛伦斯(Florence Seibert)解决了静脉输液中热原反应问题,为安全输液铺平了道路。20世纪初,更多安全的静脉注射液体被研制出来并应用于患者的治疗,这些静脉注射液体包括葡萄糖、0.9%氯化钠注射液、碳水化合物、钾、钠等。

20世纪60年代是静脉输液治疗迅速发展的阶段,超过200种静脉输注液体被广泛用于临床。静脉输液用药方式更加多样化,如定时间、间歇用药、持续静脉用药等。

静脉穿刺工具也得以改进,1960年百特公司开发出输血、输液用塑料软袋,使密闭式输液得到实施和广泛应用。1964年美国BD公司用生物原材料发明了第一代外周静脉留置针,实现了在静脉内留置针头,之后迅速在欧盟国家普及应用。

20世纪70年代,静脉输液治疗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得到认可,静脉输液工具及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式输液装置、输液泵、自控麻醉泵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装置(TIVAP)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中,此后,通过中心静脉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变得越来越普遍。

第四阶段:21世纪——现代静脉输液治疗的多样化应用阶段。21世纪,静脉输液治疗应用范畴更加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液体与电解质治疗、抗感染治疗、抗肿瘤治疗、全血和血液成分输注、镇痛与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等。静脉输液治疗用药方式更加多样化,PICC、中等长度导管、隧道式导管、输液港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临床工作中,多种输液装置可供选择,过滤器和各种电子输液装置用于多种、联合、复杂的静脉输液治疗。静脉输液治疗更加安全,同时也对静脉输液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输液治疗和输液技术种类的增加,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的诊疗和照护模式已引入静脉输液治疗领域,这种模式能更好地融合多学科的思维与资源,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科学、规范、合理的静脉输液治疗服务。

(二)中国静脉输液治疗发展历程

1. 发展初期

在1940年以前,静脉输液治疗只是针对危重疾病的一种额外治疗手段,仅仅由医生操作,护士只能协助做相关物品准备工作。1940年以后,静脉输液技术迅速发展,护理责任范围得以扩展。

20世纪50年代,国内只能生产少量茂菲滴管,这些滴管质量差,输液反应频繁出现。7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使用注射长钢针、静脉切开的方法进行输液。80年代初,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被引入,成为临床常用的输液工具。80年代中期,输液器开始采用一次性塑料输液管,输液反应减少。这为静脉输液治疗的广泛应用创造了基本条件。

20世纪90年代,我国静脉输液技术开始快速发展与革新。同期,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我国开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外周静脉留置针。1988年,输液港在国内首次使用。1997年,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引入我国,主要应用于胃肠外营养液和药物的输注。1998年,全密闭式软袋输液系统引入我国,使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得到质的提升。

2. 成熟阶段

2005年,我国采用ISO标准研制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GB8368-2005正式使用,标志着我国静脉输液工具的应用标准正式与国际接轨。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及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使静脉输液治疗工具不论是材质还是设计上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非PVC全密闭输液软袋越来越被我国医护人员接受。2009年王建荣参照国内外指南编写了《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对临床输液治疗护理工作提供指导,2013年11月14日我国原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制定了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该标准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实施。2019年7月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编写并发布了《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2019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护理分会制定了《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这些标准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了静脉输液参考,规范了临床护理操作行为,保障了患者输液安全,标志着我国静脉输液治疗逐渐规范成熟。

三、静脉输液学会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静脉输液学会的发展

1. 美国静脉输液学会

1972年12月,美国麻省总医院Ada Plumer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Marguerite Knight倡议成立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1973年1月25日,16名发起人相聚于巴尔的摩布,决定将“护理”两个字从组织的名称内删去,以便更好地反映这一组织的法律外延性,更名为全国静脉输液治疗学会(National Intravenous Therapy Association,NITA)。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NITA成员中99%是护士,为了更好地反映该组织的实际内涵和对专业技术、患者及立法程序的关注,于1987年将NITA改为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因为角色内容的扩展,静脉输液护士协会于2001年再次更名为输液护士协会(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该学会是目前全球静脉输液治疗领域的权威机构,负责制定及完善输液标准,并促进标准的推广和实施。

2. 美国血管通路协会

血管通路委员会(BAVAC)始创于1985年,目标是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制定统一规范的教育标准,培养血管通路装置的专业医护人员,让患者受益。1990年,队伍不断壮大,并向周边的城镇扩充。经过多次审议、思考和讨论,血管通路委员会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组织,2003年更名为“血管通路协会”,以更好地促进血管通路的实践及发展。

3. 世界血管通路大会(WoCoVA)

WoCoVA于2009年在荷兰注册的非营利性组织,是一个共同探讨血管通路现状与发展的国际平台,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血管通路技术前沿、临床循证与实践。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为来自世界各地血管通路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主要目的是分享血管通路前沿知识和提高执业人员的水平,会议内容覆盖血管通路领域的各个方面。

(二)中国静脉输液学会发展

我国的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晚。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2011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全国部分知名护理专家起草了我国第一部静脉输液治疗国家行业标准,保证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促进静脉输液治疗专业队伍的建设和专科化发展。2019年9月中国研究性医院学会护理分会成立伤口与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学组,致力于促进静脉输液治疗专业护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知识的产生、流动和转化。

(郭彩霞 赵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