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质量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我国新的医院评审评价

一、以客观、真实、公平、公正为基本指导思想

医院新的评审评价特点如下:

新的评审评价工作,卫生部医政司在纵观我国医院评审的历史,审视了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的现状后,充分认识到尽管医疗服务管理高度的行业壁垒阻碍了全行业统一标准化管理进程,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对看病就医需求服务量剧增,医院现有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无法满足整个社会需求,如何提高已有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工作效率、诊治能力、诊治质量、如何评价已有的三级医疗服务网是否具备其应有的功能和水平,是当时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难题。因此,对同质化诊治能力实施标准化评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管理者亟待国家能够出台一把标尺,指导医疗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合理分流引导病人诊治,这成为当时卫生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在以客观、真实、公平、公正为基本指导思想指导下,自2011年先后出台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及实施细则、《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及实施细则以及专科医院的一系列标准,由此,新一周期医院评审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这些标准的出台,为我国科学、规范、精细化地管理医院,引导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完善评审标准,夯实评审基础

我国医院评审标准建设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砺,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标准,在实践中逐渐摸索而形成现有的医院评审系列标准。标准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医疗服务行业管理的特点和难度。

当时对所开展的各种评比活动的标准进行了研究、整合逐步构成了我国医院评审工作的雏形,对科学化、标准化、常规化、规范化管理医院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标准提出——论证——实地验证等一系列努力过程,从管理者到员工对医院管理评价标准内容设计取得一定共识。

1.医院的建立应符合基本标准;

2.医院的设备设施是完成功能的基本条件之一;

3.质量与安全是医院发展和建设的核心;

4.医院建设和发展需要标准引导;

5.医院管理应该依从标准,遵循法律法规,符合行业规范;

6.标准与每个员工工作密切相关;

7.评审是医院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途径;

8.通过评审是医院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此逐步形成了“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评价框架。医院分级管理是我国医疗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是加强全行业管理的重要步骤。当时,国家期望通过实行区域规划、分级管理、医院评审达到五个目的:

1.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条块分割的消极作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性、层次性和合理性,以利于发挥医疗卫生工作的总体效能。

2.有利于健全和巩固三级医疗卫生网。通过医院评审和新版医院的审批逐步调整布局,使其趋于合理化,通过功能和任务的审定,加强初级保健,使之更加适应当地人群需要。

3.有利于完善各级医院功能,加强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管理,促进医、教、研、防密切结合和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医学水平,促使其更加适应卫生事业和医学的进步。

4.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和医院本身的积极性。动员各方力量(包括各级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增强医院积极向上的主体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5.有利于卫生资源合理、有效和充分地利用;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建立正常、稳定的社会医疗秩序。经过十年全行业的努力,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完成了医疗预防网络体系的总体布局,为政府投资、医保支付、医疗收费、群众择医、医院建设等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确立医院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硬件准备,尤其对如何对医院基本规模、技术建设、管理和服务质量等实现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医院评审可谓从缺乏统一理论指导,标准不一,方法不规范,到达成行业共识,形成并完成了能够在不同层级医院进行评价实施、具体可见的标准条款体系,标志着我国医院管理进入了标准化管理时代,为今天国家实施全行业统筹管理、资源分配提供了基础依据。

三、以医院评审为动力,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医院评审标准就像一把标尺,如何用好这把标尺,公正公平、客观准确地评判医院功能任务是否达到区域规划目标,是否取得各级各类医院管理目标,是体现医院评审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如果标准失当、评价不准,尤其是出现导向错误,可能导致整个工作失败。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实施的全过程,以至于最终停止,主要是对标准掌握上出现了当时医院评审体系建设中瓶颈问题,是未来建立医院长效监管体系需要克服的难题。例如,尽管在第一周期医院评审目标设计上强调:医院评审的重点放在医院的基础建设上,要注重医院内涵建设,引导医院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与最初的预期目标分离。这种结果源于当时对评审标准设计、评审执行方法实操性,尤其是在我国评审及后续的医院评价体系建设中仍然对评审员遴选、培训、能力提升等工作缺乏系统设计,这是我们在未来工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的关键,评审员队伍标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训练,提高评审员评审能力和水平,是用好标准、评价医院、发现规划和分级中问题的关键,也是我国建立医院长效监管机制的关键。因此,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类评审机构应切实加强评审员队伍建设,抓好评审员的学习培训工作,掌握领会评审标准,严格执行评审标准,建立严格的评审员执行评审工作情况监控体系,做到执行标准不走样,防止可能诱发搞形式主义、盲目追求扩大规模的因素,防止用新标准、新标尺走老路,避免一点问题代替对系统评价,用硬件和制度替代对执行和过程评价的旧的评价导向,使医院真正能够通过有效的内涵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坚持医院评审评价的常态化管理

我国的医院是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庞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各级政府对医院评审实现了分层分级监管职能,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统一部署,各省具体实施而且对各级主管内容和权限逐步明确。全国各省出台了医院分级管理与评审的相关配套政策,如规定通过评审的医院实行门诊挂号、住院床位按级分等拉开档次收费。医疗卫生事业事关乎民生大事,是政府责任所在,核心是保证其在公平、正义前提下,兼顾效率。在近20余年医院等级管理实践中,逐渐探索出区域卫生规划与医院级别、各级医院技术能力和服务半径差异之间的关系,为深化医院管理提供政策准备条件。我国现行的医院等级管理增强了全行业管理,弱化了我国各级各类医院原有按行政隶属的关系,各部委、企业医院、全国中医院以及解放军、武警医院一律纳入分级管理和评审,我国社会力量举办的民营医院也正在定级和参加评审。医院分级基础上分等,使医院评审标准更适应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医院建设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的这一基本国情,有利于规范管理和医院发展,促进医疗体系整体建设和功能发挥。我国医院评审标准中,除医疗工作、预防保健、教学科研等内容外,还规定上下级医院的逐级指导、双向转诊关系,为医改构建分层次医疗、双向转诊医疗服务体系做了准备,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医院间如何进行有序、有管理的竞争,医院如何适应医疗制度改革,进行了前瞻性引导或准备。

医院评审实施方法与标准设计总体思路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医院状况总体还是较差的,因无标准要求,功能定位不清,综合水平不高,亟须通过改革和管理加以提高。而制定分等标准,设置各级医院立足于创建、鼓励医院垫垫脚才能达到的甲等(或优秀)医院的标杆,就会引导医院综合各方力量、整合资源优势,打破当时固守现状的局面,从而引导全国医院系统的发展走上新的台阶。因此,第一周期医院评审标准依据当时历史条件,医院管理主要旨在解决资源合理配置、巩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体系、医院功能到位和按照标准对医院内部实行标准化管理的问题上。其评价方法选择千分制的打分办法,不仅在操作上容易实现,而且也是当时的传统习惯,在判断上不易偏斜。由此,对被评审医院得出的等级结论,是按其所得分数线决定的,是医院各方面所做工作与评审标准符合的程度,以及医院管理、技术建设、服务能力等综合水平高低、优劣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医院等级是创建出来的。

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应当是在完善医保体系的基础上,向着管理企业化、水平现代化、服务整体化和模式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在发展方式上,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转向精细的信息化管理;在投资方向上,公立医院支出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进而实现“三个高”,即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待遇。

医院评审体系建设也应该充分关注这种购买服务格局变化,无论是标准体系建设和对医评价模式也应“顺势而生,不是逆向而行”。特别是支付方式的改革,将影响医疗服务行为,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最终实现改革的目标。

新一周期评审重新启动,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指导下,应系统有效地通过引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加强和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科学规划和布局医疗服务资源,使其更好地完成其功能和任务,以适应新医改和医院发展的需要。要在医院评审评价标准条款设计上、现场检查及结果判断上运用持续质量改进PDCA基本管理原理,以及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对过程质量监管有效的追踪检查方法。

新一周期医院评审有三个重大突破:

1.评价条款设计上与国际通行的病人质量及安全管理接轨时突出我国作为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特点,即作为政府职能载体,实现政府民生事业的重要目标。

2.条款评价上,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PDCA全面质量管理原理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判断,强调过程质量管理,环节间有效衔接,各项制度、规划及流程落实到位。

3.检查方式上,采用适合对过程质量管理能够有效监控的追踪检查法,强调对医疗服务管理问题整体判断、综合判断。具体实施上采取“统一标准,部省联动,科学评价,分批审定”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各项任务落实情况、日常管理运行、疾病诊治能力和效果等客观数据信息实施指标统计量化分析,开展日常监测与评价。

评审是动态过程,不能一劳永逸,应加强不定期重点检查管理,纠正评审后滑坡,巩固评审成果,推动医疗机构评审工作进入常态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