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红字A究竟代表什么
这一节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分享纳撒尼尔·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即小说主人公名字的寓意以及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我们先来看看人物名字的寓意。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给人物命名是一种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式,每一个称呼都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和富于个性。有的作家给人物起绰号,有的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命名,还有的根据外貌或生理特点命名。比如,在大家所熟悉的《红楼梦》中,曹雪芹就运用了判词的形式解析金陵十二钗的名字,以此来揭示她们的命运。
这种塑造人物的方式在《红字》中也有所体现。但是,霍桑既想在人物姓名中隐含其性格特征和主题寓意,又不愿意让读者一眼看出,所以他的命名方式有些隐晦。他综合运用了希腊神话和《圣经》典故、谐音、以词述意、首字母暗含以及词形相近等方法来给主要人物命名,使得作品蕴含了多重寓意和多元主题。
我们以书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为例。从海丝特·白兰的英文名Hester Prynne,我们就可以大致猜出她的形象和性格特征。“Hester”有两种含义,首先,“Hester”让人联想起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姐姐赫斯提亚(Hestier),她是一个掌管天上人间一切炉灶的美丽女神,而炉灶使人联想起热情和家庭的温暖。所以霍桑的命名表明了主人公海丝特(Hester)是一个美丽、热情奔放的女子。其次,“Hester”也是“hastier”的谐音,hastier的意思是“轻率的,不顾一切后果的”。在小说中,海丝特的婚姻是草率的,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冒险。正是由于她的这份轻率,因为在婚后的生活中她感到十分孤独和压抑,于是她不计后果,大胆热烈地爱上了自己的牧师。
海丝特的姓氏“Prynne”也有三种含义。首先,“Prynne”是“prurient”的谐音,意思是肉欲的,揭示了她所犯的通奸罪。其次,“Prynne”也是“prune”的谐音,意思是删除、净化。霍桑在探究了海丝特犯罪的根源之后,也肯定了她出狱之后勤奋劳动、乐于助人,能够悔过自新、负罪行善的行为。最后,霍桑用“Pry”——即“窥视、探究秘密”——来作为“Prynne”的第一个音节,表明他想通过主人公来探究人性“恶”的本质。小说里写道:“外表的圣洁全是骗人的伪装,如果将所有人的真情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么好多人胸前都该佩上红字……”暗示人人内心皆有“恶”。
总之,“Hester Prynne”这个名字蕴含着美丽、激情、轻率、欲望、灵魂的净化以及对人性的探究等意义。美丽是海丝特的外部形象,激情和轻率是她的性格,欲望代表着她人性中霍桑认为“恶”的一面,灵魂的净化是霍桑竭力提倡的道德行为,而对人性“恶”的探究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之一。
其实不只是《红字》,许多中外名著都会用联想、谐音等方式给人物命名,比如《红楼梦》中的甄士隐、贾雨村,其实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谐音,也就是说真正的事实被隐去,只有虚假的传言留存下来。像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并不鲜见,因此,从姓名入手来探究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失为一种解读文本的好方法。我们在今后读书的过程中也不妨试着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也许会对文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分析了海丝特·白兰的姓名之后,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丁梅斯代尔和齐灵窝斯,看看他们的姓名又蕴藏着怎样的深意。
牧师丁梅斯代尔的英文名Arthur Dimmesdale的寓意是“一个犯了通奸罪的人,因性格怯懦而把罪恶隐藏在阴暗的心中”。名字的首字母“AD”正好是“adultery”的前两个字母,表明了他作为通奸者的身份。姓氏“Dimmesdale”也意蕴丰富,“dim”的意思是虚弱的、阴暗的,“dale”的意思是山谷,象征着牧师的“dim-interior”,即“阴暗的内心”。他深爱着海丝特,但也悔恨自己的堕落,他的怯懦使得他无法公开自己的爱情或罪行,当他最终把隐藏在内心的罪恶公之于众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由于齐灵窝斯残忍的复仇行为,读者很容易把他看作一个反面人物,一个恶棍,一个残忍的恶魔。事实上,他的名字Roger Chillingworth也正好蕴含着他邪恶的本质。“Roger”是“rogue”的谐音,意思是恶棍、流氓,这直接定义了他的人物形象。而“Chilling”源于“chilly”,意思是寒意、冰冷、缺乏怜悯,这表明齐灵窝斯(Chillingworth)是一个绝无怜悯之心的复仇者。他外表沉静、温和、不动声色,内心却怀有深深的恶意。而“worth”的意思是值得、有价值的。霍桑认为,即使是这样一个人,仍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那就是他在引诱牧师道出内心的秘密时,无意中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本质,他说:
如果他们真要保持上帝的荣耀,就不要朝上帝举起肮脏的双手。
如果他们有意为同伴效劳,就得强制自己忏悔灵魂的卑劣,以表明良心的真实和力量。啊,聪明又虔诚的朋友,难道虚伪的外表比上帝的荣耀、人类的福祉更重要?难道比上帝传播的真理更正确?请相信我的话,这种人在欺骗自己。
总之,罗格·齐灵窝斯(Roger Chillingworth)这个人名的基本寓意就是“恶棍、复仇和冷酷”,它是人性“恶”的集合,但霍桑认为在这个反面人物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除了在给人物命名的事情上颇费心机,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红字》的一大特色,它甚至因此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象征手法创作的小说”。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意义的创作方法,多用于道德、宗教和哲学方面的理念。象征手法存在于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它可以使文艺作品的内涵更丰富,意味更深长。
就《红字》而言,全书贯穿始终的最突出的象征就是红字A本身。小说以红字A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A是“通奸”(adultery)的首字母。身负通奸罪的海丝特被判在绞刑台上示众,并戴上象征着罪行和耻辱的A字,随后又被投入狱中。但在刑满释放后,海丝特和她的女儿一起居住在郊区的一间简陋的小茅屋中,以做手工活为生,穿着粗布衣服,过着清苦的生活。
多年来,她一直含辛茹苦,从未提出任何要求以补偿她的苦难;她忍受屈辱,答应她心理变态的丈夫保守秘密;她宽厚仁慈,当她看到自己深爱着的牧师备受折磨、痛不欲生时,她勇敢地向他袒露心扉,劝他一起逃离波士顿,到欧洲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
渐渐地,海丝特以自己的善行洗涤了污点,并敢于坦然面对自己的罪行,最终赢得了人们的谅解和尊重。人们不再按照本意来解释她胸前佩戴着的那个红字了,反而认定那是“能干”(able)、“慈爱”(affection)的象征,海丝特成了人们心中圣徒的化身,A进一步走向了“升天”(ascending),而最后刻在墓碑上的A,也不再是她耻辱的记录,而成了她骄傲的象征。
这个贯穿了整部小说的红字A并非只是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而创设的,对清教统治下的社会而言,红字象征着一种正义的惩罚;对牧师而言,红字时时刻刻提醒他内心隐秘的罪恶;对丈夫来说,红字是他寻求报复的动力;对女儿来说,红字又不过是一个明亮而神秘的符号而已。或许,这就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妙用象征手法的目的:它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到此,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象征手法都是跟英文有关的,如果对外国文化和语言都知之甚少,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从象征这个方面独立解读英文作品了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除了在人名和字母A上玩这种象征游戏,霍桑还在《红字》中其他地方运用了象征,这些象征则与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习惯无关,只要认真阅读、用心体会,都能感觉得到。
以作者在开头写到的阴森恐怖的监狱大门,以及门口盛开的娇艳的玫瑰为例。这里的“监狱”代表的不仅仅是监狱本身,它也象征了文明社会中的种种罪恶和惩罚。在第一章中,霍桑直接以“文明社会中的黑色之花”来定义监狱,而周围那些难看的杂草,则暗示着在文明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丑陋且有腐蚀性的东西,正是这些不良社会成分的存在使得监狱必不可少。同时,监狱门口还有一簇盛开的玫瑰花,霍桑将其定义为“甜蜜的道德花卉”,为晦暗的故事增加了一些色彩。
再比如故事中的那片森林,一方面它是黑暗世界和邪恶的象征:树林里光线暗淡,令人压抑,而且人们只能沿着一条狭窄的小道行走,它象征着道德的荒野,甚至连牧师也在这里“有意地做一些自己都认为是最罪恶的事情”。但另一方面,这也是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象征:小女孩珠儿可以在这里快乐地玩耍和嬉闹,与各种各样的动物和花卉做朋友,甚至海丝特在这里都可以把红字扔掉,把黝黑的长发放下,让其随风飘扬。书中写道:“那黑暗幽森的森林对她是敞开的,那里的人民的风俗和生活为这里惩处她的法律所不容,而与她奔放的性格却正相契合……在这里,她的才智和情感有一种返归故里之感,如同野蛮的印第安人,在森林中散步一样。”
这里没有清教社会残酷和摧残人性的清规戒律,只有在这里,海丝特才能摘下屈辱,体验到自由的快乐,她的性感、青春以及美丽才可以再度复活。可以说,霍桑出色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作品中很多具体的事物都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还有一个重要的象征则是镜子,它在《红字》的重要时刻和重要场合中反复出现。
在小说开头,当海丝特在绞刑台上被示众时,镜子第一次出现,但这里的镜子是心灵的象征。她透过“昏暗的心灵之镜”看到了自己流光溢彩的少年时代,看到了故乡、父母、丈夫,看到了教堂、街道和城市……镜子的意象以今昔对比的方式,增加了人物的传奇色彩。
随后,镜子以及眼镜、玻璃、圆盖似的天穹的意象不断出现,比如海丝特的红字在凸面镜的作用下以一种夸张的、巨大的比例放大。如果说,此前的海丝特在心理上拒绝承认红字,否定红字“通奸”的象征意义,千方百计地把它当成艺术,甚至是情人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的象征,而这次在镜子面前,她不得不面对投射其中的自我形象,正视自己犯下的罪行并为此忏悔终生。因此,这里的镜子也就含有了训诫的意味,成了道德与纪律的象征。
同样,牧师对自己罪行的忏悔也是借助镜子来实现的。他时常在黑暗中借助强烈的灯光揽镜自照,不断通过审视自己在镜中的面容来反省和折磨自己。牧师一方面憎恨自己的懦弱与虚伪,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公众面前扮演令人敬仰和崇拜的角色。镜子的使用,使得他私下激烈的内心冲突与表面平和、虔诚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对《红字》的讲解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如果大家对这部作品还想进一步挖掘,欢迎大家去阅读《红字》的中文译本或查阅参考资料,相信一定能给大家带来更加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