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汉文帝的第二次反击匈奴
老上单于继位后,加强各方面改革,壮大军事实力。斩杀月氏王,将其头颅,制作成喝酒的工具,令老上单于的威望达到鼎盛。这期间,大汉和匈奴偶有小争端,但总体上还是充满和平。
然,一个人叛变,将大汉和匈奴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急剧下降。这个人在史书上,留下了一个名字,叫章尼。
大汉对匈奴,采取以和亲政策为主,以建属国、立三信、设五饵辅。其中,以章尼为首的匈奴人,与老上单于关系不睦,又亲近大汉。
这时,汉使向在匈奴混得不如意的章尼等人,抛出橄榄枝。章尼等人,做了一个决定:背叛老上单于,降于大汉。
北地郡郡守见匈奴有人来投,还是高规格的人,按照惯例,接纳了章尼等人,并将其安顿。
对于章尼而言,他找到了强大的靠山,还能吃美食,穿美服。对于大汉而言,兵不血刃削弱了匈奴的力量。然,对于老上单于而言,章尼背叛是挑战了他无上的权力,不能容忍。
大汉收纳叛逃之人,是违背了两国和平的宗旨。出现这种现象,老上单于选择忍,就会加剧匈奴走向土崩瓦解。如果你的军事实力强,收纳另外一方叛逃势力。对方,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如果你的军事实力弱,是不敢收纳对方的叛逃人员。
如果双方的实力,不分伯仲,各有千秋。那么,他们会选择以武力分胜负。
老上单于改革后,诛杀月氏王,赶跑月氏。还威慑西域,控制河西。就连河套地区,也成为匈奴的控制范围。所以,老上单于是有能力,有自信与大汉开战。大汉敢收纳匈奴叛将,他就用武力告诉大汉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老上单于想打,匈奴部族首领也想打。于是,老上单于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据史料记载,这次匈奴入侵,有十四万人。
老上单于的作战计划:突袭。
攻打目标:攻朝那,扰萧关,侵北地郡
根据史料记载,这次匈奴突袭让大汉损失惨重。匈奴攻朝那,扰萧关,还打进北地郡,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掠人民畜产甚多。
来看一下,萧关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
关中地区,不仅是秦腹地,也是大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四塞之国,披山带渭。
张良献策刘邦定都关中,也说了一个优势:金城千里。
战国时,就有四塞之国的美誉。这里的四塞,指的是东有函谷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
匈奴攻破萧关,就能长驱直入,抵达长安。
老上单于做了这样的军事部署:主力袭扰萧关,派出一支骑兵绕道南下。其兵锋,抵达彭阳。
彭阳得名,有两个。一个是古彭国的属地,另一个是象征安定长久。它,位于今天宁夏境内,秦汉时,称这里为陇东。
从先秦时,这里是北陲要地,也是关中的一道屏障。失去它,则关中动摇,中原就会受到威胁。
秦时,以长城和直道,打造了一道军事防御体系。其中,彭阳是最主要的一个重镇。彭阳依据山势坐北向南修筑,北靠大山,南临茹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西通西北边关,东连董志塬,南接关中,四面山、沟环绕,中有茹河流经,是一座得天独厚的边关要地。
先秦时,这里是对抗胡人的前缘阵地。
大秦、大汉时,这里是抵御匈奴及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前沿。
一旦,彭阳有失,关中危矣!
老上单于一边攻彭阳,另一边出奇兵绕道,烧毁中宫。匈奴骑兵,抵达雍、甘泉等地,距离长安不足两百里。
匈奴大规模来了,北地郡都尉孙卬战死,这两个消息让长安笼罩在乌云下。
匈奴来势汹汹,刘恒做为大汉皇帝,不能坐以待毙。这种情况,除了战,就只能战。刘恒为了反击匈奴,做了这样的军事部署,分成几步走。
第一步,守住国都长安。
守住长安的人选名单,主要有两位。一位叫周舍,另一位叫张武。
周舍的生平事迹,没有详细记载。此时,他有个身份:中尉。
刘恒封他为卫将军,足以说明一点:忠君、可靠、值得信任。
张武是代地旧臣,也是跟随刘恒从代来长安的从龙之臣。用两个字来形容:心腹。
此时,他有个官职:郎中令。
刘恒以周舍为卫将军,以张武为将军,派出兵车千辆,十万骑兵,固守国都长安。
第二步,固守战略要塞,阻挡匈奴前进。
这个任务,他交给了三个人。他们是卢卿、魏遬、周灶。
卢卿,出生在战国末期,是齐国人。他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是在无盐,属于薛郡。汉四年十月,汉大将军韩信东征齐国,招降了很多齐地将领。其中,卢卿以齐将的身份从韩信起无盐。
加入汉军阵营后,他有三功:定齐、灭楚、平韩王信。
因为战功显赫,汉八年六月,被封为昌侯,食邑千户,列侯排名109位。汉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他再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且以将军的身份,归祁侯缯贺节制,将兵屯荥阳。他以齐降将,又从韩信,却能多次登上历史舞台,足以见得,其个人能力很强。
周灶,在吕太后时,重点介绍了一下这个人物。
他以卒从起砀,以连敖入汉,以长铍都尉击项羽。因为战功显赫,汉六年,被封为隆虑侯,食邑千户以上,排名三十四。吕太后七年,他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且以主将的身份,南征南越。汉文帝时,与南越重修于好。周灶,被封为陇西都尉。
魏遬,他的记载比较简短。以舍人从起砀,入汉,以都尉击臧荼功,因功被封为甯侯,食邑千户。
刘恒以卢卿为上郡将军,魏遬为北地将军,周灶为陇西将军,负责固守战略要塞,保卫长安。
第三步:反击匈奴。
刘恒见匈奴如此猖撅,亲自到校场校阅人马,申明军令,赏劳士卒,决心御驾亲征。然,刘恒亲征,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尤其是来自薄太后的劝阻,亲征只能作罢。
刘恒不能亲自去打,就要挑选得力干将去完成这件事。有三个人进入了反击名单,他们是张相如、栾布、董赤。
董赤,他是功臣后裔。他的父亲,叫董渫。董渫,有个光荣称号:攻楚先锋。
以舍人从击秦,为都尉。入汉,定三秦。出关,以将军定诸侯功,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成侯,食邑二千八百户,排名第二十五。
其父受封时,年过八旬。对于董渫年高封侯的原因,有人认为,他献策刘邦,为义帝守孝,发表讨楚宣言,进而让刘邦伐楚名正言顺。项羽从大英雄,跌落成叛逆之臣。刘邦从反王,变成了为天下除贼。
公元前195年,八十多岁的董渫去世,其子董赤袭爵。
栾布,在《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汉高祖刘邦》平定彭越时,重点介绍了这个人物。他是梁地人,与彭越是好朋友。因为家贫,在齐地当佣工以买酒为生。后被贩卖燕地,当奴仆。幸得燕王臧涂赏识,被提拔为都尉。
燕王臧涂被逼杀,栾布被俘,后得彭越赎回,担任梁国大夫。彭越被吕后匡杀,栾布以哭彭越,替其收尸,说服刘邦,被封为都尉。刘恒继位后,改封琅琊王刘泽为燕王,提拔栾布为燕相,并兼任将军。
张相如,这个人物在前面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多加叙说了。他是刘恒的老师,但因为参与倒贾风波,被刘恒罢免,徒留长安,十多年不受重用。直到张释之提起他,才让刘恒想起了这位能文能武的老将。
刘恒以张相如为大将军负责反击匈奴,以董赤为内史,以栾布为将军,做为反击匈奴的得力干将。
一切准备就绪,一场汉匈大战即将展开。这也是汉文帝时期,第二次大规模与匈奴交锋。
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出一个信息:固守长安的将领是心腹,反击匈奴用的将领还是开国功臣。
这些将领都历经反秦、亡楚、平定异姓诸侯王,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眼见,汉匈大战全面爆发。由于老上单于主动撤出汉土,让这场反击战很快落下了帷幕。
用现在的话语来形容:雷声大,雨点小。
老上单于兴师动众而来,为何不战,而退出汉土。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个观点。
1.汉匈之间是发生了战斗,且以汉军取胜,只是功绩被人为抹去。
2.老上单于兴师动众,并非是与大汉真正开战,而是为了教训大汉收纳匈奴的叛将。
3.老上单于见大汉有准备,且大汉皇帝不是软弱可欺的人,继续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
随着,老上单于撤出汉界,这场反击匈奴战,以大汉收复失地,驱逐匈奴而告终。然,汉匈之战的余波,还在进行。
老上单于又对大汉边界进行掠夺,其中以云中郡、辽东郡、代郡最为严重,有一万多人被掠杀。
大汉面对匈奴的袭扰苦不堪言,打,不能解决问题。和,再一次成为解决边塞的手段。
大汉派使者前往匈奴,匈奴派当户前往大汉。双方交换意见,都想维持以前现状:和亲。
汉文帝写信给老上单于,信中的内容表达了几个意思。
1.划定大汉和匈奴的边界。
长城以南,归大汉所有,由他管辖。长城以北,归匈奴所有,归单于管辖。
2.签订和平盟约。
刘恒先表明一个态度:汉匈双方实力,势均力敌。
你打不赢我,我战不胜你。打来打去,只会劳民伤财,两败俱伤。我们要放弃过去的敌对行为,最好的方式,是双方和亲,两主欢悦,不再用兵打仗,永远昌盛安。
3.匈奴人不许入塞,汉朝人不许出塞。
老上单于也认可刘恒提出的方案,派人去长安,缔结和平盟约。
其内容只有两点:
1.汉匈以长城为界。
2.双方不允许收纳叛逃之人。
协约从签订之日起,大汉不能越过长城北伐匈奴,匈奴也不能入侵大汉的边塞。这份协议,直到老上单于去世,双方都在遵守。
外患刚去,内政风波又开始上演。这就是有名的事件:张苍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