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阿尔巴尼亚作品
米辽沙奥之歌
《米辽沙奥之歌》是阿尔巴尼亚作家耶洛尼姆·戴·拉塔发表于1836的一篇叙事诗。
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15世纪时,阿尔巴尼亚北方重镇斯库台有个小伙子名叫米辽沙奥。有一年,米辽沙奥从邻国希腊学习回来,在村边的小河旁,遇上了卡洛格莱的漂亮女儿丽娜,一见钟情。小伙子日夜想念着她,丽娜与女友们到田野与河谷里劳动,他就到那里散步;丽娜去河边洗衣服,他便装模作样去河里喝水,想方设法和姑娘见面。一个星期日的早晨,米辽沙奥甚至大胆地来到丽娜的家里。小伙子一进门,恰巧碰上丽娜正在梳发辫,姑娘对米辽沙奥的到来,不仅不感到发窘,紧张,反而向他报以温情的微笑。然后,还把两个专门为他收藏的甜苹果塞进米辽沙奥的手里,以此表达了纯真坚定的爱恋之情。
晴空骤然卷起风暴,土耳其侵犯阿尔巴尼亚,米辽沙奥要去打仗。出发之前,他多么想与心爱的姑娘见一面以表忠诚!在遥远的地方,米辽沙奥每时每刻都觉得自己的心在丽娜的身旁。他为这桩不是门当户对的婚事而烦恼,因为社会习俗不允许他这样一个名门子弟与一个贫穷的姑娘结婚。米辽沙奥下定决心,宁可变成一个穷汉,也要与丽娜结为恩爱的伴侣。正当他为未来描绘着美好而幸福的蓝图时,突然得到一个不祥的消息:丽娜忘记了未婚情人,居然要和一个外国人结为夫妻。米辽沙奥的母亲也不愿意儿子和一个贫家女成婚,即使她是举世无双的美人,也决不答应儿子的要求。与此同时,种种流言蜚语也使两个情人的心里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不久,勇士米辽沙奥从前线回到家乡,对丽娜非常恼火,瞧不起她,把她看作一个朝三暮四的坏姑娘。后来,误会终于解除,原来所传丽娜要与外国人结婚的流言,完全是无稽之谈,她是毫无罪过的,于是两个年轻人的心里顿时又重新燃起爱情的烈焰。不过,要想结婚,仍然是件难办的事情。
美事良缘感大地,苍天不负有情人,一次强烈的地震使斯库台遭到极大的破坏。米辽沙奥失去了财产,两个原来家境不同的青年都成了同命相连的穷人。尽管米辽沙奥的母亲仍然百般阻拦,但是,米辽沙奥还是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与心爱的姑娘结成良缘。
新婚夫妇的日子过得挺幸福,男耕女织,欢欢乐乐,不久,他们还生了一个漂亮儿子。甜蜜的爱情宛如又浓又醇的美酒,令人心醉。可是,好景不长,儿子突然病死,丽娜因过分悲伤,不久也离开了人间。米辽沙奥悲痛欲绝,多亏妹妹热心地照顾他,体贴他,不然真不知他还会发生怎样的不幸。米辽沙奥不仅为失去妻子和儿子而悲痛,更为自己因爱情遗忘国家大事,没能象母亲所希望的那样同土耳其侵略者进行斗争而感到惭愧。
米辽沙奥又重返前线,英勇作战。最后,米辽沙奥为国战死,告别了故乡斯库台。
斯坎德培的故事
《斯坎德培的故事》是阿尔巴尼亚作家弗拉舍里发表于1898年的叙事诗。
诗中描述了发生在500多年前的故事。
大约在1405年,吉昂·卡斯特里奥特的小儿子乔治生于阿尔巴尼亚。在这里,他同父母一起度过了童年。后来,根据苏丹穆拉特二世的要求,需要将乔治同哥哥一起送到土耳其作人质,在穆拉特二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苏丹和阿尔巴尼亚之间建立和平。国王吉昂·卡斯特里奥特与阿尔巴尼亚公爵们共商大计,年轻的卡曼提出,不应当把孩子送给苏丹穆拉特,他认为,对土耳其人只能用战斗来回答。可是,彼普·都萨尼老人却有相反的想法,他主张将孩子送到土耳其人那里作人质,因为这样做,阿尔巴尼亚可以赢得时间,做好同土耳其人交战的准备,老人的意见说服了同僚。小乔治被送到土耳其的阿得里雅诺波雅。在异国的土地上,小乔治长大成人,表现得非常勇敢,得到“培”的军衔,人们尊敬地称他斯坎德培,年轻的小伙子成了土耳其军队的著名将领。
不久,吉昂·卡斯特里奥特去世了,苏丹往阿尔巴尼亚派遣了一名土耳其统治者,以便代替吉昂·卡斯特里奥特的儿子。正在叙利亚作战的斯坎德培闻讯非常愤慨,穆拉特二世派他去攻打匈牙利雅诺什·胡尼雅迪的军队,斯坎德培拒不执行这一命令,毅然率兵去解放祖国。斯坎德培作为一个大救星,受到阿尔巴尼亚人民和公爵们的热烈欢迎。
斯坎德培非常激动地会见了自己的姊妹及许多爱国志士,公爵们一致拥立他当国王。勇敢善战的斯坎德培不负众望,在阿尔巴尼亚的玛蒂首战阿里巴夏指挥的土耳其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几乎在同一时间里,土耳其又出兵毁灭了波兰的要城乌拉迪斯拉夫。斯坎德培挥师北上,竭力想援助波兰。但是,进军途中却遭到塞尔维亚国王的阻挠。这样他不得不调军转回祖国。在归国的路上,骁勇的斯坎德培军队,又击败两股土耳其部队。
没过多久,丹麦国王拉克·札卡里亚去世,他的土地归斯坎德培所有,不巧,威尼斯却趁机抢占了这片土地。于是,斯坎德培立刻对丹麦作战,再次击败土耳其军队,并活捉该军首领穆斯塔发巴夏。在阿尔巴尼亚战场上,土耳其军队出其不意地抢占了迪布拉的斯菲迪格拉德堡垒。紧接着,穆拉特二世又率兵进攻阿尔巴尼亚中部要塞克鲁雅。但是,在斯坎德培军队的英勇抗击面前,土军大败,作恶多端的穆拉特二世在阿得里雅诺波雅郁闷而死。克鲁雅之战的伟大胜利,鼓舞了阿尔巴尼亚军民的士气,举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转战南北,屡建奇功的斯坎德培与阿拉尼特·戈莱姆·道比的女儿结了婚,新婚的斯坎德培带着妻子游历了全国。不过,英雄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幸福中,忘记保卫祖国的重任,相反,他准备同土耳其人进行更激烈的战斗。
不久,他又领兵与土耳其侵略者交战,战斗中,斯坎德培的妹夫穆札卡受了重伤。祸事接连发生:国王的外甥哈姆札依变节投敌;匈牙利朋友胡尼雅迪和那不勒斯朋友阿尔冯斯相继死去。那不勒斯的新国王斐迪南呼吁斯坎德培予以援助。斯坎德培率兵越海,击败了劲敌。然后,斯坎德培又率领队伍回到祖国,连续打垮几股土耳其军队。苏丹不甘心失败,最后竟把卡拉查巴夏也派到阿尔巴尼亚,骄横的卡拉查巴夏大肆吹嘘,扬言不久即可打败斯坎德培的军队。可是,这个不可一世的巴夏比先前的部队败得更惨,在这以后,阿尔巴尼亚同土耳其两年之内无战事。
罗马教皇试图与斯坎德培共同建立一支欧洲十字军,并请他任统帅,可是,教皇的过早去世使这一愿望未能实现。后来,苏丹穆拉特把一个阿尔巴尼亚叛徒巴拉班·巴夏派回阿尔巴尼亚,进行反阿尔巴尼亚的罪恶活动。机智的斯坎德培立刻识破、战胜了这一叛徒。在激烈的战斗中,七、八名著名的阿尔巴尼亚将领英勇牺牲,同伴的阵亡更加激起英雄复仇的意志。斯坎德培又同叛徒巴拉班激战两次,最后终于打败了他,另外,阿尔巴尼亚军队还击败了另一股由雅库普巴夏率领的土耳其军队,斯坎德培亲手将雅库普打死。
顽固的苏丹穆哈默德仍然贼心不死,最后又和巴拉班一起率领25万大军包围了克鲁雅,英勇不屈的斯坎德培军队果敢迎战,土军再次大败,狼狈逃窜,叛徒巴拉班也被打死。苏丹没有在战斗中打败斯坎德培,妄图使用阴谋诡计达到卑鄙的目的。一次,他亲自出马,率兵包围了都拉斯和克鲁雅,但仍然以失败而告终。苏丹走投无路,被迫与斯坎德培讲和。不过,这里面还隐藏着更大的阴谋,暗地里他仍在加紧准备新的战争,不幸这时斯坎德培患了重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斯坎德培死后,女王领着儿子前往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国内,公爵们继续坚持斗争,但未能取得胜利。
斯坎德培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浴血奋战25年,虽然暂时失败了,然而,斯坎德培的英灵却永远鼓舞阿尔巴尼亚人民为祖国的解放而斗争。
巴拉最后的歌
《巴拉最后的歌》是阿尔巴尼亚作家达拉发表于1906年的一篇叙事诗。其故事梗概如下:
15世纪斯坎德培时代参加过战斗的士兵巴拉,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逝世、土耳其侵占阿尔巴尼亚之后,越过大海,来到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在异国的土地上,巴拉年岁渐老,他因不能为祖国出力而难过。一天,他回忆起以往的功业和光荣,激动地讲述起拉勒女儿的故事。
巴拉年轻时,在阿尔巴尼亚有一个叫尼克·巴塔的勇士,一天,这位勇士出发到别的国家去打仗,路上遇到了另一位叫巴尔·戈莱姆的勇士。恰巧这位勇士也要到别国去作战,两人一同来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在拉勒城海边的一个花园里,两位勇士遇上了卡乌尔亲王的独生女玛拉。玛拉对他们说:“你们手中的利剑不应当在这儿的姑娘中间闪光,而应当在战场上,在我们的勇士与土耳其人作战的疆场上闪光才对。”尼克回答:“明天土耳其人和拉勒城人就将晓得阿尔勃利人的厉害。”尼克彻夜未眠,想念玛拉姑娘。
第二天,两位勇士果然打败了土耳其人,卡乌尔亲王设宴款待他们。席间,尼克提出要卡乌尔把女儿嫁给他,这激怒了巴尔,他也提出非与玛拉成婚不可,尼克不肯让步,立刻拔刀出鞘。卡乌尔批评了他们,说他翌日将作出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们当中的一人。实际上卡乌尔想在当天夜里杀死两名勇士,玛拉得知后赶忙唤醒两位勇士,使他们脱险。尼克和玛拉临别立下彼此永不变心的誓言,尼克说,3年以后他一定回到她的身边。
一日,斯坎德培准备同土耳其人交战,尼克充当哨兵。夜里,他在帐篷外遇上一个陌生的老汉,他本想杀死这个可疑的人,但老人苦苦哀求把他送到国王那里,因为他有要事面告国王。老人名叫哈洛恩,他对斯坎德培讲,苏丹派来一个阿尔巴尼亚奸细,名叫巴拉班,此人想劫走卡乌尔的女儿玛拉。尼克闻讯大惊,请求国王批准他去抢救玛拉。斯坎德培答应了他的请求。
可是巴拉班首先赶到了拉勒城,他威胁卡乌尔说,如果不把女儿送给苏丹,必将失去宝座。卡乌尔无奈,只好答应,美丽的玛拉就这样落入虎口。途中,土耳其强盗被阿尔布莱什好汉包围在群山中间,巴拉班狗急跳墙,命令士兵对玛拉下毒手,但是,机敏的玛拉逃到一个悬崖上。她手持尖刀,不让强盗靠近她。最后土耳其人惨败,但巴拉班侥幸逃走了。
尼克回到了玛拉的身边,与玛拉结为幸福的伴侣,不久,尼克在培拉特参加抗击土耳其人的战斗。玛拉被一个恶梦弄得心神不安,冒着危险来到一个山坡上,一位穷苦的老头对她详细地讲述了他目睹的一件极不寻常的事情。玛拉一再追问尼克的情况,老人竟失声恸哭起来。玛拉立刻明白,大祸已经落到自己的头上,她丧魂落魄地跑下山去,消失在大雾烟波之中。
讲述这件传奇故事的巴拉老人也参加了这次浴血的战斗,他在死者中看到了受伤而死的巴尔·戈莱姆,后来还看到了奄奄一息的尼克。尼克要老人把他结婚时带的戒指交给玛拉。当巴拉与同伴一起准备埋葬阵亡的勇士时,玛拉姑娘又来到他们面前,她怎么也不敢相信心上人会死去,询问是否有人见过尼克,当人们默默不语低下头时,她从血泊中认出了自己的丈夫。仿佛霹雳打在她的身上,她再也无法忍受这沉重的打击,一头倒在尼克的尸体上死去了。
国民阵线的史诗
《国民阵线的史诗》是阿尔巴尼亚作家穆萨拉依发表于1944年的长篇讽刺诗。
作品主要描述了在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战争期间,民族解放阵线同卖国投敌的反动组织“国民阵线”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1943年夏天,在墨索里尼垮台、意大利投降前夕,“国民阵线”头子米达特·弗拉舍里、阿里·科尔楚里及其同伙,施展阴谋诡计,伪装要和民族解放阵线合作。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许多“国民阵线”分子居然还跑到山上,装出一副诚心作战的样子,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对法西斯占领者放过一枪。他们的真实目的是要趁意大利投降之机,夺取国家的政权。
在战争中锻炼得非常成熟的广大人民群众,并未被“国民阵线”的阴险花招所欺骗。在地拉那郊区的山坳里,有位叫达伊·琛尼的老人,他的家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之家,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全家前后共牺牲了14个人。长期的斗争使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他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国民阵线”的真面目,勇敢的游击队员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而“国民阵线”却是丑态百出,令人作呕。
“国民阵线”分子的阴谋未能得逞,自觉无趣,只好下山,不过,为了欺骗群众,他们一时并不公开在城里露面,摆出一副搞“地下活动”的姿态。不久,意大利法西斯投降,德国法西斯又践踏了阿尔巴尼亚的土地,实行更加野蛮、残酷的统治。长期伪装的“国民阵线”分子,觉得时机已到,于是一个个原形毕露,充当德国法西斯的走狗,有的人甚至还在新政权里占上了一个席位。“国民阵线”分子、索古分子等各种反动力量,又纠集在新政权的周围,开展了一种所谓“主张团结”,“反对兄弟残杀”恶习的运动。他们造谣诬蔑、诽谤民族解放运动,最后竟与民族解放阵线公开发生冲突,一场大规模的白色恐怖发生了:“大刀明晃晃,挥动在人民的头上,婴儿和妇女惨遭屠杀和侮辱,一片恐怖大祸降。一切全毁灭,尸体遍地躺,这就是‘国民阵线’为阿尔巴尼亚作战的真相。”但是,任何力量也不能使游击队员们屈服,他们给人民的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勇士们不摇不晃,他们的铁拳在敌人的头上连声响,力量大得很,仿佛地震撼山岳,大海掀巨浪。”
春天终于来到了,经过1943年冬季残酷斗争的考验与锻炼,民族解放军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反动派的末日就要来到了。这时候,一些“国民阵线”分子弃暗投明,归向游击队。另一些狡猾分子,又装出受骗的模样,表示忏悔,而那些罪大恶极的家伙却想找点理由,以求宽恕。在这些人的家里,女人声嘶力竭的哭闹声震天动地。反动派在绝望中挣扎,不想交出武器。
德国法西斯要对游击队发动一次新的进攻,反动派拼命帮助法西斯,妄图寻找一条生路。可是,这些顽固不化的民族败类,什么生路也没找到,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英国人身上,迫不及待地期望英国舰队登陆。在即将覆灭的前夕,“国民阵线”又耍弄头一年夏天已经施展过的花招。不过,这一次他们照样没有成功。他们再也不敢上山打仗了。最后,革命老人达伊·琛尼再次出场,代表人民群众无情地揭露、痛斥“国民阵线”的罪行及其散布的种种无耻谰言。
他们不是孤立的
《他们不是孤立的》是阿尔巴尼作家斯巴塞发表于1953年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普雷斯帕湖畔的德进而萨斯村。地主卡普兰在这个村子里有一所大庄园,贫穷的农民吉克·什帕蒂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其实,村子里缺吃少穿的庄稼人何止一个吉克?除了富农拉科·菲拉,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受着贫苦的煎熬,人们辛苦一年,打下的粮食只够吃几个月,其他的月份只好向地主、富农借粮食。为了活命,有的人还到外地烧木炭,或者背井离乡,流浪谋生,多少人将尸骨扔在异国他乡!
吉克在科尔察有一位颇为能干的鞋匠朋友。这位鞋匠是科尔察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人阿利·凯尔曼迪的同事。凯尔曼迪多方努力,在广大农民中间开展活动。在他的影响和教导下,勇敢的吉克由一个普通的受苦受难的农民变成了共产主义小组的一个支部的成员。他把附近各村的一些农民组织起来,听凯尔曼迪讲述革命道理。他们对凯尔曼迪讲的一切感到欢欣鼓舞。
与此同时,大地主卡普兰对农民的压迫愈来愈厉害,卡普兰是索古议会的代表,权势很大。一天,他亲自从地拉那来到德里萨斯村收地租。他把村民召集到一起,强迫他们非交出150个金拿破仑不可。无钱交租的农民十分愤怒,吉克当场顶撞了地主,鼓动农民绝不交租,卡普兰气得面红耳赤,怒气冲冲地走了。
没过几天,卡普兰将两个管家派到村里监督农民,千方百计想尽量多征收地租。地主的管家把抢到手的粮食储藏到地主在村子里的粮库中。吉克决心要破坏这个粮库。
一天,农民们正在打场,凯尔曼迪化装成牲口贩子,来到吉克的家里,直接了解了德里萨斯村的情况。凯尔曼迪向吉克等人介绍了全阿尔巴尼亚农民的苦难,指出农民们应组织起来,进行英勇的斗争。凯尔曼迪的话在吉克的心里燃起复仇的火焰,他决心放火烧掉地主的粮库。
敢作敢为的小伙子博伊科亚紧跟吉克,在地主卡普兰未把粮食运到科尔察之前,他们俩放火烧毁了地主的粮库。因为这件事,当局逮捕了5个农民,可是吉克却安然脱险,来到科尔察向同志们报告了他所采取的行动。在科尔察,他未见到凯尔曼迪,因为在此之前,政府已把他流放到培拉特,别的同志鼓励了他,并指示他下一步应当如何行动。吉克回村以后,领导农民同地主进一步展开斗争。政府不允许农民使用自己山上的木材,官员们进行贿赂,叫别人到山上随意砍伐。在这件事情上,拉科·菲拉与当局密切合作,佩特里特从此看清了岳父的丑恶嘴脸。同时,地主卡普兰决定在吉克的草房所在的山坡上,修建一座别墅,农民与地主之间潜伏着更激烈的斗争。
秋天,几个农民到果里策山和海滨的伊舍姆烧木炭,在都拉斯海港,他们经常接触外国海员和工人,从与这些人的交谈中,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斗争情况。回到村里以后,他们把听到的新闻讲给别人听,听者无不为之欣喜激动。这时,被逮捕的5个农民有3人获释回到村里,农民们为此感到特别高兴。佩特里特当着富农拉科的面,向这些获释的人问好,这可气坏了拉科,决心不把女儿嫁给他。
隆冬时节,收租人又到村里追租。这个心狠如蛇的家伙,欺侮农民无文化,向他们勒索两三倍的地租,吉克同他打了一架,不幸被捕,但不久当局又释放了他。
1936年,阿尔巴尼亚面临着严重的饥饿。2月,科尔察共产主义小组组织了一次有农民参加的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冲在队伍前头的吉克,为了保护两个高举游行旗帜的工人,被警察用刺刀刺伤。
科罗维希大叔给儿子伊利娶亲,婚礼正在热闹地进行,突然地主卡普兰领着打手来了。卡普兰将全村人召集到一起,强迫他们马上修筑别墅,以补偿粮库被烧的损失。卡普兰命令吉克把家从山坡上搬到山沟里,这可激怒了吉克和他的农民朋友,大家谁也不动一步。拉科竭尽诬蔑造谣之能事,胡说吉克同村里一个女人有不正当的关系,谣言传到科尔察,一天,检察长传令将吉克叫到市里。在德里萨斯村,地主的打手和警察根据当局的命令,在拉科的走狗的帮助下,趁机捣毁了吉克的家,硬把吉克的父亲恩德雷卡拖出门外。几个勇敢的农民立刻赶到,同这些强盗厮打起来。佩特里特还打死了他的小舅子——拉科·菲拉的儿子恩杰隆。吉克出其不意地从科尔察回来,目睹了一切,气得咬牙切齿。许多农民劝解他,并帮他连夜在山沟里盖了一所新房子。可是,地主的别墅却只有一个空荡荡的地基,因为农民们都不给他干活。
最后,警察局命令农民必须马上将别墅建成。一天,当局派警察和打手到德里萨斯村执行命令。警察和打手把村民召集到一起训话,话讲得粗鲁无礼,农民们忍无可忍,手持棍棒、农具一拥而上,打得警察、打手鲜血淋淋,惶惶而逃。在吉克新房的房场,农民们把拉科和村长打得满身溅满泥巴,狼狈不堪。农民们知道将有一场狂风暴雨落到自己的头上,但是仍然觉得很幸福,因为他们不是孤立的,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他们坚信自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