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往与迎来
时间过得真快,送别李叔同出家的第二年,1919年夏天,丰子恺在浙一师五年的学习生涯也将结束。要告别熟悉的校园,告别熟悉的师友,告别美丽的西子湖,他的内心有期待,更有惆怅,有感恩,更有感慨。
浙一师,对丰子恺来说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好平台。李叔同、夏丏尊等名师的悉心引导,为他以后的艺术人生奠定了方向;持续五年的刻苦学习,让他打下了良好的文学、艺术的底子。再加上西湖山水的熏陶,年轻的丰子恺艺术才华初露。
当时,浙一师有许多绘画、金石篆刻的课余组织,校长经亨颐和李叔同、夏丏尊等先生均精于此道。如桐阴画会(后改名“洋画研究会”)和乐石社(后改名“寄社”),就是李叔同创导的。桐阴画会还曾出版过《木版画集》,都是浙一师的师生自画、自刻、自印的作品。丰子恺长于绘画,被推举为画会的会务主持,因此认识了许多同窗好友,如叶天底、沈本千等,他们常常在一起钻研艺术或背着画箱到西湖边写生。
1918年5月,丰子恺作速写《清泰门外》,画的是一个老婆婆,一手挎竹篮,一手携小孩向前走去,简单几笔,却非常生动。这是现今发现的丰子恺最早的画作。
1919年5月,桐阴画会同人借杭州平海路原省教育会二楼举行第一次作品展。丰子恺、姜丹书、叶天底、沈本千等十多人的一百多件作品参展,还请弘一法师来检阅指导。这是丰子恺作品第一次公开展出。
学生时代的丰子恺,还喜欢作诗填词。1918年秋,他首次发表诗作,在浙一师《校友会》第十六期上发表《晨起见园梅飘尽口占一绝》《溪西柳》《春宵曲》《浪淘沙》《朝中措》《满宫花》《减字木兰花》《西江月》八首诗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丰子恺最早的诗词作品。
晨起见园梅飘尽口占一绝
铁骨冰心霜雪中,孤芳不与众芳同。
春风一夜开桃李,香雪飘零树树空。
春宵曲
花老无风落,阴浓过雨新。
故园春色半成尘,正是绿肥红瘦最伤神。
西江月
百尺游丝莫系,千行啼泪难留。
艳红姹紫无消息,赢得是新愁。
故里音书寂寂,客中岁月悠悠。
春归人自不归去,尽日下帘钩。
丰子恺当时的诗词作品中多写伤春、惜别、怀乡之情,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多愁善感,是一个敏感的文艺青年,又有点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1919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中国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五四运动爆发。而这一年,对于丰子恺来说,也有几件人生大事。这一年的3月13日,是农历花朝日,丰子恺回故乡石门湾结婚,妻子是崇德县望族徐芮荪之女徐力民。浙一师时的学友杨伯豪寄来贺诗曰:“花好花朝日,月圆月半天。鸳鸯三日后,浑不羡神仙。”
同年7月,二十二岁的丰子恺从浙一师毕业,拿到了毕业证书。他雇了一条船,将衣被等日用品及李叔同赠送的书籍等物品装到船上,告别了浙一师,告别了杭州,沿京杭运河回到了故乡石门湾。
当他的船靠近后河边老屋的时候,镇上的人都来观看,大家看到满满一船东西,都以为他带来了什么珍贵宝物呢。后来发现他载回来的是一船书和日用品,都觉得不可思议,还有点失望。
但是,这些东西,对丰子恺来说却是宝物。这里面有李叔同赠送给他的纪念物,凝结着老师的心血与教诲。可惜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这些东西,与缘缘堂一起化为灰烬。李叔同留给丰子恺的念想也就只能是回忆了。
告别了浙一师的校园,丰子恺又走进了另一个校园。1919年的秋天,他去了上海,和学长吴梦非、刘质平一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做起了教师,开始了新的人生之路。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即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20世纪50年代曾经改名为杭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