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玉儿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是贾母等长辈十分宠爱的孩子,贾家的一块宝玉。而我们的传主丰子恺,从小也是丰家的宝玉。丰子恺的父亲丰为儿子取乳名为慈玉,意为慈母的命根子,更是老祖母的宝玉。
一
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
三岁玉儿娇小甚,也教抱上画船来。
这是丰在某一年清明时写的《扫墓竹枝词》中的句子,诗中的“玉儿”便是指儿时的丰子恺。
命运对于丰来说似乎有点不公平,在他连考四次,好不容易中了举人后,却因母丧,旋而科举又废,他便没机会再参加会试并走上为官之路,光耀门楣。于是,这位举人老爷便只有委屈地在家设塾度日,做孩子王。从旧时读书做官的通常模式来看,他是不得意的,郁郁寡欢,最终过早离世。但他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丰子恺后来成了一代艺术大师。从某种角度说,他也是人生的大赢家。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这年6月,光绪皇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维新变法。可好景不长,同年9月,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尽管变法失败了,但维新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废科举、办学堂,各地有识之士纷纷响应,即便在石门这个江南水乡小镇上,维新之风也已吹起层层涟漪。丰子恺的父亲丰便是一个十足的维新派。
就在这一年的11月9日(农历九月二十六),丰子恺诞生于浙江省石门县玉溪镇(今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丰同裕染坊店内。丰同裕染坊是一所三开间三进的老式楼房。染坊店为第一进,客厅为第二进,灶间为第三进。三开间中央一间的楼上就是丰子恺的诞生之地。
在丰子恺出生之前,丰家已有六个女孩,丰子恺排行老七,却是长男,这对丰子恺的父母来说,很是安慰。而丰子恺的祖母丰八娘娘更是欢喜,先前的担心与忧虑一扫而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礼教思想,曾给丰子恺的祖母和母亲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他的母亲,连续生了六个女儿,总感到抬不起头来。此前,她还请了湖州来的黄半仙卜卦。那黄半仙掐指一算,说:“你命中注定无子。”在绝望与愁闷的双重打击下,她病倒了,致使胎儿早产了一个多月。分娩那天,家里冷冷清清,婆婆满脸愁容地在灶间叹气。不承想,伴随着楼上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接生婆惊喜的喊声传来:“恭喜,恭喜,是个哥儿呢!”顿时,满屋子的人振奋起来,七手八脚地忙碌着。丰八娘娘更是喜出望外,眉开眼笑,一边念着“阿弥陀佛,祖宗积德”,一边叫人摆香案,敬祖神。第二天,她又到镇上的接待寺、西竺庵去烧香拜佛,祈祷子孙长命百岁。丰子恺的诞生,无疑驱散了丰家人心中的阴影,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
丰子恺在全家的宠爱下成长。很快,他一周岁了,家里为他举行抓周仪式。大人在盘里放了众多物件,如官帽、金银首饰、算盘、毛笔等,丰子恺抓取了一支毛笔。此举令长辈们欣喜万分。丰子恺的家乡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果然,丰子恺长大以后,以一支笔画画、作文,创作出了那么多经典作品,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
丰子恺的母亲还让他们家染坊店里的店员祁官抱着丰子恺,在石门镇上不重复地走过了七座桥,寓意“七巧”。自然,这种种仪式,都是为了讨个好彩头、图个吉利罢了。总之,全家的希望、关心和期待,都放在这个男孩的身上。
丰子恺二女儿丰宛音(初名麟先,又名林仙、林先,后又改为宛音)的《父亲丰子恺轶事》一书中写过丰子恺的一些童年趣事,其中有一场立桶风波,读来很是惊险。有一年冬天,丰子恺母亲上楼侍候生病的婆婆,把孩子交给女佣看管。女佣有事,就把丰子恺放在立桶里。等到母亲忙完事下楼来抱孩子时,眼前的一幕不由得让她惊叫起来。原来,不知是谁的疏忽,竟忘了插入立桶下边的站板,立桶下边便是火炉,如果一脚踩下去,那还得了?幸好丰子恺的两只小脚板竟一直站在横档上,这才没出事。可一岁多的幼儿,居然能在两根小木条上站稳多时,太不可思议了!这件事闹得沸反盈天,家里人大为惊讶。邻居们也都议论纷纷,有的说:“险些闯大祸!这么小的孩子,倒像是懂事了似的,真是奇怪!”有的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日后,家人们想起这件事都还心有余悸呢。
果然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丰子恺儿时经历的这件惊险事,应该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面临的生死考验。后来,在抗战避难的途中,生死攸关之际,丰子恺更是历尽艰险,辗转几省经过百数十个码头,终究大难不死,最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他用一支笔,创作了无数的漫画与随笔,成就了一代艺术家的光荣与梦想,这就是他的后福。如今,我们依然在读他的书,看他的漫画,学他的精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间大福呢!
丰子恺(左)年幼时与姑母丰针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