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主:丰子恺与桐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童时代

丰子恺没有辜负全家人的宠爱和期望,他从小聪明好学,读书用功,是同学和老师眼里的学霸。他兴趣广泛,爱好画画,赢得了“小画家”的称号。他的学童时代可圈可点。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丰子恺到了入学的年龄。丰家这样的诗书礼仪之家,对于孩子的教育自然非常重视。丰子恺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丰

1903年,丰子恺六岁,开始入丰家本宅私塾读书,由父亲丰启蒙。在丰看来,慈玉的出生,自己的中举,皆要感谢祖上的恩泽,遂为儿子取学名丰润,“润”就是“泽”的意思。

丰子恺在父亲的启蒙下,先读《千字文》《三字经》,后又读《千家诗》。在读《千家诗》的时候,丰子恺对书上配诗的木版画特别感兴趣。比如,第一幅画的是一头大象和一个人在耕田,这是《二十四孝图》中的《大舜耕田图》。他觉得看这画,比读下面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诗句,更为有趣。

看着看着,他忽然萌发了作画的念头。他让女佣从染坊里要了一些颜料,然后用笔蘸上颜料,为书上的画着色,涂一头红象、一个蓝人和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等涂好了色,翻开书来一看,下面的七八页上,都有一头红象、一个蓝人和一片紫地,好像用三色版套印的。为此,他被父亲骂了,几乎要打手心,幸被母亲和大姐劝住了,终于没有被打。丰子恺哭了一顿,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晚上,等父亲出去了,他便继续偷偷在洋油灯底下描色彩画。母亲和诸姐看到了,都说好看。但他始终没敢给父亲看,怕挨骂。这应该是丰子恺描画的最初尝试。

有一天,他在父亲晒书的时候,看到了一部《芥子园画谱》,翻了一下,看见有许多花样,着实兴奋。他便偷偷取出,藏在自己的抽屉里。趁父亲不在的时候,他便尝试照着样子描了几幅。最初印描的是人物谱上的柳宗元像。因为第一次印描,没有经验,笔上墨水吸得太饱,习字簿上的纸又太薄,画虽描成了,但《芥子园画谱》上却渗透了墨水,弄得一塌糊涂。为此,他受到大姐的责骂。但丰子恺没有泄气,相反,对于画画的兴趣却愈加浓了。后来,他的“印画”技术渐渐进步。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已把这本人物谱统统印全,所用的纸是雪白的连史纸,而且所印的画都着色了。同塾的学生看了都很欢喜,都说:“比原本上的好看得多!”大家都向他讨画,拿去贴在灶间里,当作灶君菩萨;或贴在床前,当作新年里买的花纸儿。

上学以后,丰子恺与小伙伴们玩的时候就少了。私塾平时不放假,但过年都会放假近一个月,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开始,到正月二十才开学,这期间,是孩子们快乐的假期。祭送灶神、打年糕、请年菩萨、收压岁钱、新年放爆竹、敲年锣鼓、买花纸儿、拜年做客种种过年的习俗,全都是那么新鲜有趣,那么喜气洋洋。丰子恺与小伙伴们欢喜地观看并参与其中,连做老师的父亲也没有平时那么严肃,“四时佳兴与人同”,吃酒作乐,一派祥和。

丰子恺后来在《过年》《新年怀旧》等文章中多次回忆起儿时过年的种种年俗,令人印象深刻。他欣赏过年祭祀时八仙桌上供设的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他喜欢与小伙伴乐生哥哥他们一起在天井里放花炮,他喜欢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声入梦,他喜欢拿着大人给的压岁钱,大年初一与小伙伴上街买花纸儿和玩具,他喜欢听“咚咚咚”敲年锣鼓的声音,那是一年难得的新年鼓乐演奏会……

丰子恺特别热衷于放鞭炮,自年关到新年过完,差不多每天都要去爆竹店买鞭炮来玩。他还把鞭炮拆开,改制成无数的小万花筒,在新年的夜晚到河岸边燃放,五光十色。由于此类鞭炮的游戏只限于新年,因此丰子恺觉得火药气与新年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年后,他偶尔闻到火药气,就会立刻联想到新年及儿时的种种欢乐。

新年的快乐,一直要延续到元宵节,那时买各种灯笼,如兔子灯、蝴蝶灯,对儿时的丰子恺而言,也都兴味十足。直到正月二十,学堂开学了,丰子恺和伙伴们又开始古板的书斋生活。

1906年,丰子恺九岁。这年秋天,父亲丰因肺病而去世,留下孤儿寡母。从此,母亲便成了丰子恺的保护者,而他也不得不另觅他处读书。

第二年开春,母亲设法将丰子恺转入镇上的另一家私塾,塾师是于云芝。自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各地先后办起了学堂,以代替私塾。于云芝的私塾也大加改良。他买来一架风琴,还从嘉兴请来一位名叫金可铸的老师,教音乐和体操。因此,这一家私塾实际上已是小学堂了。丰子恺后来写文章回忆这一时期的学习生涯,时称私塾,时称学堂或学校。

在于云芝的私塾,丰子恺开始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等书,学做对子。有一次,老师出上联“枝头黄叶舞”让学生们对对子,丰子恺对出“岭上白云飞”的下联,深受老师赞赏,还得了个双圈。他尤其喜爱《孟子》,觉得里面比喻多,比《论语》有趣,读起来“像读童话一般”。

课余,丰子恺比以前更加热爱作画。他在自己的《学画回忆》一文中讲到,当时,他就已懂得从红、黄、蓝三原色中调出橙、绿、紫三间色,还把自己的画公诸同学之间。有一次,有两个同学为争夺丰子恺的画而吵架。老师知道后不但不罚,倒让他帮忙画一张孔子像,挂在私塾的堂前给学生朝夕膜拜。从那以后,同学们给了他一个“画家”的称号。

少年丰子恺特别喜爱花纸儿、吹大糖担、新年里的龙灯、迎会、戏法、戏文,还有印泥菩萨的模型和一年难得见到的花灯。红沙泥模型只要两文钱一个,有弥勒像、观音像、关帝像等。他把所有的模型都买来,颜色不好看,他就自己上色,还进一步用黏土制作模型。为此,他曾荒废了熟读《孟子》的功课,受到老师的警告和母亲的责备。他不得不把心思转回到课业上,可他的心如脱缰的野马,早已收不住了。

后来,学校上体操课,老师又叫他在黄布上画一条龙,当作上体操课时用的旗。龙旗画成了,就被高高地挂在竹竿上,学生们扛着龙旗,走过市镇,到野外去做体操。从此,他的“画家”名声更响了。有一次,家里的一个老妈子托他画一张像,他便请教大姐和会画肖像的二姐丈,最后参照别人的一张照片,帮老妈子画了一幅肖像画,老妈子看了很满意。自此以后,亲戚家请他画容像的更多了,常常求上门来。后来,丰子恺外出求学,放假回家时还常常接受这种“义务生意”。直到十九岁时,他跟李叔同(丰子恺后来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李叔同是他的音乐和图画老师)先生学了木炭写生画,读了美术的论著,方才把此业抛弃。但后来他在上海工作时,故乡还有人寄照片来求他画容像的。丰子恺只好把照片送到照相馆里,放大后寄回去。可见他这个“画家”的名气,在故乡人心中的影响力之广。

1910年,丰子恺十三岁,他就读的私塾正式改名为溪西两等小学堂,校址仍在石门湾市梢的西竺庵祖师殿后面。西竺庵里的小和尚菊林,给丰子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来写过一篇随笔《菊林》,收入《缘缘堂续笔》中。

在小学堂,丰子恺学会了唱《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这首歌是李叔同所作,当时在沪学会的刊物上发表后,立刻不胫而走,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教学生唱。石门湾虽是一个相对偏僻的江南小镇,但当时学校从嘉兴请来的金可铸老师也教丰子恺他们唱这首歌。丰子恺后来在《回忆儿时的唱歌》一文中写到,当时他和同学们扛了旗帜排队到街上去宣传“劝用国货”,唱着歌儿的情景,历历在目。

1911年,溪西两等小学堂原有高等部分的学生归入新办的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校址仍在西竺庵。校长是沈蕙荪先生,他的父亲就是石门镇上的秀才、有德望的长者沈四相公,而且沈家与丰家是亲戚。丰子恺是该校的第一届学生,他品学兼优,好学好问,求知欲强,所学的国文、图画、算学、音乐等各门功课,成绩均名列前茅,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一个标准的学霸,为老师们所器重,亦深得校长沈蕙荪的器重。

丰子恺的母校,校址在西竺庵

就在这年的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沪军都督陈其美下令剪发,剪辫子一事在上海形成风气。第二年春,政府下令民间一律剪发。此风也刮到石门镇上,十五岁的少年丰子恺,也偷偷剪了头发,不承想被母亲责骂,并在父亲遗像前罚跪。

辛亥革命爆发后,地方上办自治会,盛行选举。为便于选举,又盛行简化名字,此风也传到了学校里,年幼而尚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学生们也纷纷被改名。丰子恺原名丰润,被学校的一位老师改作丰仁,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了二十岁。

1913年,丰子恺十六岁。这一年,对他来说可谓双喜临门:一喜是会考成绩突出;二喜是因为这次会考,又结了一门好亲。

这年崇德县举行会考,为县内各校之间的一次竞赛。会考时高班的国文试题是《五金之中,何者为贵论》,丰子恺以贱金贵铁为中心思想发挥了一番,获得了高分。在这次会考中,由于成绩优异,丰子恺受到崇德县督学徐芮荪的重视。他亲自调了丰子恺的文章来看,见他立言不凡,语句典雅,经了解,原来是石门镇已故举人丰的儿子,家学渊源。为此,徐芮荪专程到石门镇上的第三高等小学校来视察,借此查阅了丰子恺平时的作业,并看到了这位态度腼腆、相貌清秀的少年。徐芮荪十分欣赏丰子恺的才华,便央人到丰家说媒,愿将长女徐力民许配给丰子恺。

自从丰去世后,丰家家道中落,孤儿寡母,难免受人欺负。而徐芮荪家为崇德世家,钟云芳觉得自家力薄,并不门当户对,生怕日后多生枝节,便婉言谢绝。但不久,徐芮荪再次央媒说亲,钟云芳为徐家的诚意所感动,终于答应了这门亲事。这一年,十六岁的丰子恺与十八岁的徐力民定了亲。

转眼,丰子恺要小学毕业了。这些年来,他在学校里非常用功,课程表上的所有功课,差不多都得了满分。而最突出的是国文,他的文章水平日益见长。就在这时,他以文言文形式写的四篇寓言文章《猎人——戒贪心务寡欲》《怀挟——戒诈伪务正直》《藤与桂——戒依赖务自立》和《捕雀——戒移祸务爱群》,发表于1914年2月的《少年杂志》“儿童创作园地”栏目上,署名丰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丰子恺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那一年,他十七岁。

1914年初,丰子恺以第一届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因当时其他学校已改为秋季毕业,他在母校又滞留了半年。丰子恺自己在《旧话》一文中说到:“我在十七岁的暑假毕业于石湾的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

此时,丰子恺从六岁入私塾启蒙,到十七岁高等小学毕业,整整十一年的学童生涯,也将结束。通过这些年的学校教育,丰子恺也从“三岁玉儿”长成一个才智超绝、品学兼优的英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