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文化潘氏模型
随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流行,他使用的“范式”概念也被引入企业文化理论中。但我考察时感觉“范式”的概念比较模糊,需要一个更清晰的体系。
库恩之后不久出现的拉卡托斯“纲领”模型带给我非常大的启发,它结构更清晰,阐释了不同部分的作用,甚至有判断体系是进步还是退化的标准。但是拉卡托斯的“纲领”针对的还是科学理论,其中有很多专业用语,并不通俗,对读者来说理解起来仍然不太方便。
为此,我在吸收“纲领”的基础上,创立了“潘氏模型”,一个可以形象化成类似星系的体系,以方便读者对企业文化体系有更直观的认识。
不论是对拉卡托斯理论的吸收,还是拿星系做比喻,我的模型都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内容,因此与原有理论和天文状态有很多出入,望读者体谅。
一、潘氏模型简介
潘氏模型的大体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潘氏模型结构
(一)主星
主星是模型最核心的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源头,它往往从企业家个人文化中产生。企业家在创业和运营中,把自己个人的文化传承给了企业,正如主星成型之后,通过自己的引力组建起星系。
主星是相对不变的东西,对于企业来说,它包含着企业家原初的精神,以及最深层的基本假设。
精神是主星不断聚变的热核,是动力来源。精神是从先天、本能中萌发出的生命冲动,是最为原初、自然的状态。因其最为原初、自然,所以拥有这种精神的人能够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做出反应和行动。正因为其不假思索、自然萌发,才能够最快地决断,才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对于企业来说,精神会使员工产生不需要思考的冲动,在行动中爆发出勇往直前、源源不绝的力量。没有精神的支撑,企业家很难在无数不确定的压力下,毅然决定创业,员工也很难在面对问题时,迎难而上。
基本假设是,主星坚固的外壳是文化建立的基石。企业家甚至员工要对基本假设深信不疑,以至于他们不需要在这些假设上再去进行证明和推演,直接就能按照基本假设决策、做事,因此减少了大量的精力消耗。例如,我们不会像杞人一样担心天塌下来,也不会像中世纪的“地平说”信徒一样,害怕船开太远会从地球边缘坠落,正是因为我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深信不疑的基本假设。有了基本假设作为底座和出发点,我们才能建设知识的大厦。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企业文化的主星受到了直接冲击,导致精神的改变、衰竭,或者对基本假设的普遍怀疑,那么这个企业文化体系就像面临天体撞击,或是内核冷却,导致其天塌地陷,摇摇欲坠。
主星会产生引力,引力会改变物质的运动轨迹。企业文化体系同样会产生引力,也就是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企业文化力量的证明,是验证企业文化本身够不够强大的标准。企业文化的引力效果,是打造引力场,捕获更多的星体。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其实是组织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也是组织最为基本的生命力,是绵绵不绝、源远流长的。
体系性的引力,会构建起引力场,也就是在企业文化指导下,企业获得更多的实践成功,形成更多的案例积累,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捕获更多星体,即吸引和培育更多认同企业文化的同道中人,壮大企业的实力。
主星成型后,就会有自己的运行轨道,也就是企业的历史轨迹和发展方向。这个运行轨道可能会受到各种内外力量的影响而发生偏移,有明确方向的企业,必须做到在一定时期内运行轨道保持稳定。
(二)卫星组成的卫星带
企业文化的主星成型之后,通过对主星的理性认识,以精神和基本假设为基础,向外推演,这些推演首先形成价值观以及文化诠释,之后是落地层面的文化实践方法、规章制度、文化活动等,就像一颗颗卫星组成的卫星带,环绕主星运转。
卫星带与主星一同构成了企业文化“星系”。卫星和主星一样,需要扩张文化的影响范围,需要吸引更多的星体。除此之外,它们还要发挥保卫主星的职责,使其免受冲击。
冲击威胁
当企业文化在实践中遇到不一致的地方,就会对企业文化造成冲击,就像总会有外来天体撞击星球一般。这时企业文化有两种应战方式。
(1)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完善“卫星带”,不断拓展行星系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行星”的运行轨迹越来越清晰,影响力越来越大,外来者反而被消化并纳入“行星系”中。对应到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适用范围越来越广,解释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道路也越来越清晰、可预见,很多之前的反常冲击变得可应对,甚至可吸纳。
(2)消极保护:不是阻止外来者直接冲击“行星”,而是转向“卫星带”,通过调整“卫星”来保护“行星”,避免受到冲击。对应到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文化通过调整和修改使命、愿景、价值观、规章、诠释、方法等,来应对实践中出现的反常冲击,避免大家质疑企业文化的基本假设,或者消磨掉自身的精神。
(三)星系的进步与退化标准
如果企业文化在实践中能够符合发展的大趋势,保持之前的成功,同时在新领域获得更多的成功,在成功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并吸纳了更多的同道中人,那么这个文化体系是进步的。
如果一个文化体系得不到实践上的更多成功,也无法通过实践完善自己,没有新东西产出,只能对不断出现的反常现象给出大量解释,在维护自己中疲于奔命,以至于许多人开始对其产生怀疑和否定,那么这个文化体系就是退化的。退化的文化体系,需要企业对其进行反思和变革。
二、企业文化体系的阶段性分析
企业文化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成长周期:产生、成长、发展,最后形成稳定成熟的文化体系。在潘氏模型基础上,我依照企业成长的阶段,建立了企业文化1.0、2.0、3.0三个阶段的模型。
(一)企业文化1.0:鲜明企业家特色的主星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诞生了企业,这时的企业文化状态,如图2-2所示。
图2-2 企业文化1.0阶段示意图
企业文化1.0阶段是企业的初创阶段,就像一颗孤零零的主星,在不断地用自己的引力吸引着四周的各种物质。它看起来虽然很弱小,但已经蕴含了形成星系的巨大潜力——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这个时期的企业还在生死存亡之间,还在不断探索和寻找成功的路径,组织规模很小,员工少,核心人员更少。此时的企业具有强烈的企业家个人色彩,如果说有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家个人文化的体现。
1. 主星的内核:不断爆发
这时的企业家必定是富有强烈的冒险、进取、奋斗精神的,因为背后就是生死线,退无可退。不可能每一个订单都稳吃,因为那时能够支持自己的人和资源都还不够,却要硬着头皮接下机会,去兑现承诺。为此企业家往往要身兼多职,奋战在多个需要自己的岗位上,为每一个来之不易的订单竭尽全力。
在这样有着巨大压力的环境中,企业家精神随时都能够显现出来,特别容易被他人直接感知。因此最深层的精神又成了最外部的表现,变成了企业家的无形名片。企业家靠这张名片,形成直接而强大的感召力,激发和吸引具有相同精神的人,甚至感染那些这种精神尚处隐性的人。这样,企业家就吸引了第一批客户,团结了第一批骨干,这都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生命源泉。那些帮助企业家获得成功的精神,也会在反复的爆发中得到强化。
2. 主星的地壳:还未稳固
企业文化1.0阶段,企业家很可能尚未通过反思意识到这些基本假设。它们是企业家做出判断和行动的最坚实、最底层的基础,是精神动力的依据。就像地壳一般,基本假设是主星坚硬的外壳,也是外来冲击首先冲撞的位置。
企业家这时往往是带着自己的基本假设去接触每一位客户,并去碰撞每一个遇到的困难。在一次次碰撞中,一些导致自己头破血流的基本假设会被意识到,并得到纠正,一些成功的经验则逐渐形成新的基本假设。许多企业家的“客户至上”的基本假设,正是在创业初期和客户互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产生的。
基本假设同样会和那些持相同基本假设的人产生心理上的默契,从而加强对他们的吸引力。
3. 轨道:还未固定
创业初期的企业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生存,要生存就需要抓住机会,获取收益。因此,精神所产生的绝大多数动力,都会朝着机会运动。这使得初期企业往往具有机会主义的特点,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去,而不会表现出比较固定的发展方向。
此外,由于企业文化1.0的这颗主星还很弱小,它很容易被其他更强大的星体所吸引,而影响自身的轨道。这表现为企业家在创业初期往往会学习、模仿更成功的企业文化,但这种模仿容易带来水土不服。
归根结底,企业文化1.0阶段,企业尚处于非理性时期,企业家和员工忙于生存,更多时候是凭着本能做事,还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反思,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4. 不成体系的卫星带
在企业初创时期,部分企业家也会给出自己定义的企业文化,如果这种文化是经历过系统思考的,那么可能会超越企业文化1.0阶段,等待它的是实践的检验。不过更多情况下,企业家给出的企业文化还没有展现出其是经过深入思考的,它更可能来源于:
(1)企业家以及员工对精神、基本假设的模糊认知。他们往往能在工作和交流中感觉到这些共性的默契,并将其总结为一些鲜明的口号,甚至会对口号进行一些诠释。
(2)企业家以及员工对其他成功组织经验的学习和消化。
但这样形成的“卫星带”往往不够扎实,因为它并不是在对精神、基本假设、商业环境的深入认知和分析基础上建设的体系。企业家此时往往还没有形成定力,无法完全坚持这些文化,他们尚显不足的经验也让他们缺少足够的场景支撑这些文化,不能很好地解释和使用这些文化。因此一旦面临冲击,这样的“卫星带”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保护作用。
5. 对企业文化1.0的态度:呼唤理性,呼唤普适
企业文化1.0阶段,是企业还未意识到自我的阶段,只是在确保自己生存的同时,懵懵懂懂地感觉到了自己。
这是企业家个人风格最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员工很少,管理扁平化,资源稀缺,业务相对简单,企业家往往依靠个人强大的精神动力就能感召和吸引员工,向着机会和业务猛打猛冲,推动企业不断前行。企业家也在这个时期团聚了最初的一批骨干,他们往往与企业家精神、基本假设相通,极具忠诚度。
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增多,管理开始走向层级化和精确分工,业务逐渐步入深水区,这时候企业文化1.0就开始显得捉襟见肘,企业家需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文化更多是企业家自己的文化,即使企业家能够用自己的精神感召周围的人,也很难感召数量越来越多的员工。企业家必须找到把自己的文化转化为企业文化的方法。
(2)随着新人的不断加入,完全志同道合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拥有同样精神特质的人是相对稀缺的,秉持不同精神和文化的员工越来越多地加入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可能存在不相容的地方,于是出现相互碰撞,也可能直接冲击企业家自身的文化,导致企业的认同危机。企业家必须在企业内形成主流的文化。
(3)企业家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管理和业务,之前精神+基本假设的组合,并没有得到理性思考,所以越来越难以应对日益增多的管理和业务问题。企业家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选取面对问题的思维取向,并在企业内广而告之,提高解决相似问题的效率。
(4)企业家本人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将难以像过去那样一肩挑起各类事务,而必须认清自己的要务,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并进行放权。这一切需要企业家拥有完整的文化体系,用以与放权的人达成共识,让自己认清和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情。
(5)这个阶段,企业一般来说还在突破生死期,企业家考虑的问题是企业如何活下去。至于未来企业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而存在,企业家或许有些原始的思考,或许最朴实的思考都还没有。一旦企业逐渐站稳脚跟,大家都脱离了生存困境,光靠生存压力凝聚员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为了克服眼前的千难万险,找到前进的模式,企业家既要解决活下去的问题,又必须通过明确组织到哪里去的问题来引领组织、激发组织和团结人才。所有这一切都呼唤理性的介入,让理性认知过去非理性的企业文化1.0,并在企业家自己的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搭起桥梁,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理性给出的文化答案。这时候,企业文化便要向2.0升级。
(二)企业文化2.0:星系框架基本完成
跨过最初的混沌,企业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结构,但尚未丰满。这时的企业文化状态,如图2-3所示。
图2-3 企业文化2.0阶段示意图
企业文化2.0,是企业家和企业核心高管团队在企业文化1.0基础上的升级。升级的材料来源于内部经验总结和沉淀、外部先进知识和经验输入、新高管加入组织后带来的新文化内容。通过模型示意图可以看出,企业文化2.0模型最大的变化就是形成了以价值观为主的卫星带,以及以使命愿景为主的轨道。
1. 价值观:最重要的卫星
价值观是从精神和基本假设中推演而来的理念,是企业通过理性的分析,精心选择出来的几个维度。企业需要通过这几个维度,向内整合不同文化,调整员工的思维,帮助他们掌握企业实践中基本的思路,向外则直指商业实践中的关键节点,以更迅速地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如果把价值观视为卫星,那么它是从主星中直接分离出去的卫星,与主星联系最为紧密。它在文化星系中起到如下几个作用:
(1)加强引力:更紧密地面向实践,更直接地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反思的流程进行反复,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强化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保卫主星:用成体系、更有说服力的价值观,去打消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质疑,并在实践中遇到反常情况后,通过调整价值观的内容,来解释和吸纳反常,从而减少对精神和基本假设的直接冲击。
(3)以少对多:价值观是通过理性对精神和基本假设的取舍及把握,形成的可以使他人理解的体系。价值观一般不会有太多条内容,但每一条都要有很强的解释力,整体也要能够形成全面的体系,让企业的对内治理和对外业务都能够化繁为简,从价值观提供的几个维度进行思考和判断。
(4)参照物:正如人们总会以北斗七星为参照去定位北极星,人们也会以价值观为参照,去领会企业精神和基本假设。这是因为价值观有明确的解释和清晰的标准,可以通过理性迅速理解。也正因价值观给出了解释和标准,它能够直接面对实践的检验,并为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和文化考核奠定基础。
(5)返回主星:价值观是直接从精神和基本假设推出的部分,通过对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反复实践,有利于员工形成与企业文化近似的基本假设和精神,完成对企业文化的完全内化。
2. 使命愿景:构建稳定的轨道
随着对业务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以此描绘出未来前进的方向,这就是使命愿景。
使命是企业对自身的定位,它回答了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企业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使命往往与客户、社会相关联,表现出对外和利他的一面,告诉企业只要对准客户和社会,便不会过于偏离轨道。
愿景是企业最长期的战略目标,是企业对“我要成为什么”的最终解答,它为企业的前进方向、业务领域做出最高规划。愿景可以通过战略进行分解,展现出清晰的前进步骤,从而提升对其认同的员工的感召力。
使命愿景构成了企业稳定的运行路线,使企业逐渐脱离机会主义,减少内耗,大家眼往一处看,劲往一处使,推动企业在规划的轨道上前行。
3. 对企业文化2.0的态度:耐心和宽容
拉卡托斯强调,新产生的理论体系因为刚刚出现,所以缺乏保护带和现有的重要理论的支持,对现象的解释也可能不完善,这使得它们容易呈现出退化的特征。比如哥白尼的理论一开始解释力也不够强,通过百年时间才得到了肯定。
同理,对于新出现的企业文化2.0体系,应该对其保持一定的耐心和宽容。企业文化2.0毕竟还是理性的新生儿,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缺乏对不同问题的全面解释力,缺乏具体的落地内容填充框架。但它已经具备了关键部分,搭建起了整体框架,是企业通过理性摆脱过去的混沌状态,建立起的比较清晰的体系,把过去企业内各种各样的文化统合到了同一个旗帜下,可谓在文化上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拥有了这样一个新生儿,接着便是让其在实践中不断历练自己。这不仅指通过实践检验企业文化,也指为企业文化设计更多、更丰富的落地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其他文化的质疑,或者实践出现反常,从而对文化造成冲击。企业家在这时候不能失去定力,而是要既开放地接收这些异常信息,以此审视和改善文化,又要保持对文化的耐心和信心,不能直接否决整个文化,或者对文化的实践犹豫不决,而是继续通过不断试错强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2.0一旦确定下来,应该保证它有一段稳定的试用期,切忌随意修改。其中,精神和基本假设作为主星,除非受到严重冲击,否则轻易不要更改;价值观、使命愿景可以在实践检验之后,谨慎进行修改,但这两个部分毕竟是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修改不能过于频繁,不然会让员工感觉文化缺乏定力,削弱对文化的信任和践行的决心。
对企业文化2.0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对企业内不同文化的包容。统一的旗帜已经树立,价值观已经明确,在主流文化的结构中,还要留有许多空间,可以作为包容、吸收、兼顾不同文化的“自留地”。管理者可以逐渐辨析出不同的文化特点、结构,尝试着整合、融合这些不同的文化,从而让企业文化得到丰富和加强。带着不同文化的员工进入企业后,可以在不违反主流文化的前提下,让其比较自由地发挥自身的文化特点,并逐渐找到自身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点,这样他们会更容易对企业产生信任和认同。
但是企业家也要意识到现实骨感的一面:企业走到这个阶段,其沉淀的历史经验还不够丰富、系统,其成功的整体逻辑以及成功的基本自信还没有完全确立,企业文化还会受到很多冲击。在这一阶段,企业内部各种思潮之间斗争激烈,很多文化显得水火不容,企业家自己关于未来道路还存在纠结,核心团队成员之间关于成功经验还存在诸多争论。文化时常会因此摇摆不定,时常会需要企业家挺身而出,把旗杆坚定地立起来。越是在这个摇摆期,企业家越是要对文化自信而坚定,要展现出对企业文化的坚守,要通过实践而非意见来检验企业文化的成色。
建设完整的企业文化2.0,并且为企业文化升级到3.0做准备的最为基本的条件,是企业家个人的自我超越。企业家要从自己核心团队中超脱出来,真正厘清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逻辑,明白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从而下定决心来建设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完整的企业文化。
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由企业家文化逐渐过渡到企业文化。企业家需要在形成文化体系后,用文化识别出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骨干,团结他们以形成力出一孔的核心团队。文化要开始上墙,开始在语言和文字中有所体现,形成文化的习惯和氛围。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机制要逐渐建设,并在人才的选、用、育、留中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才通过核心价值观形成基本假设,激发出他们和企业家相通的精神。
企业文化发展到3.0阶段,实际面临的问题依然是最好的催化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几对基本矛盾需要获得答案:
(1)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矛盾。
(2)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3)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4)企业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5)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矛盾。
(6)企业家与企业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一个逐步认知的过程,通过实践找到科学的方法。将这些方法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就能使企业文化更为完整和鲜活,并形成巨大的能量。
(三)企业文化3.0:完整的星系
一番探索之下,企业文化的骨架逐渐血肉丰满、羽翼齐备,从而展现出健康和活力。这时的企业文化状态,如图2-4所示。
图2-4 企业文化3.0阶段示意图
企业文化3.0是对企业文化2.0的丰富和完善,形成的最终形态有:
(1)清晰稳定而又不失活力的企业精神。
(2)完善具体的核心价值观。
(3)明确的使命愿景。
(4)完整的政策、制度和规章。
(5)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使得企业可以在文化的规定下自行运转。
(6)文化在企业内部被真正接受,被核心团队以及绝大部分干部和骨干践行,大家主动、虔诚地捍卫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成为组织运作和治理的最为基本的纲领。
从价值观上扩展出的落地层,将文化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就像由大大小小的星体构成的致密行星带,不断扩大着范围,增强整体引力的同时,也为主星提供着周全的保护。
企业文化3.0的建设,核心依然在于企业家本身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认知,以及建设卓越组织的信念。企业文化3.0不是自动自发形成的,而是依靠个人强大的领导力和使命感,有计划、有节奏、有决心地推动建设的。
一个拥有完整企业文化的组织是幸运的,是创业者、企业家和一代代企业人奋斗而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企业走到此阶段,就在文化上把自己和其他企业完全区别开来了,有了朝着卓越甚至伟大迈进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发生,它的未来一定是乐观光明的。
(四)企业文化危机
如果一个企业文化体系得不到实践上的更多成功,也无法通过实践完善,没有新东西产出,只能对不断出现的反常给出大量解释,在维护自身中疲于奔命,以至于许多人开始对其产生怀疑和否定,那么这个企业文化体系是退化的。退化的企业文化体系带来的是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危机,这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危机期。
由于已经有了企业文化模型,所以可以参考模型的结构,看看进入危机期的企业文化,究竟是哪些部分出了问题。
1. 落地层(主要需要执行层和监督层反思)
(1)企业文化没有真正落地,员工无法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切实作用。
(2)企业文化落地层与企业文化体系撕裂。
(3)企业文化落地不够全面,有很多未覆盖到的地方。
(4)企业文化落地不够坚决,有很多反复的地方。
(5)企业文化落地中遇到反常,不能够做出迅速调整和完善。
2. 价值观(主要需要高层反思)
(1)价值观与基本假设、精神发生冲突和撕裂。
(2)价值观存在缺陷,不能完全用来指导业务和管理。
(3)价值观没有在高层形成统一。
3. 核心层(主要需要企业家反思)
(1)内核冷却,推动企业前进的精神动力衰竭。
(2)地动山摇,基本假设不再符合商业环境现实。
(3)地壳增生,基本假设与精神发生冲突,并抑制了正向的精神冲动。
越是核心部分出现问题,预示着企业文化危机越深,也就越需要企业高层反思,是否需要加大企业文化变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