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人生的88堂自我控制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别动不动就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适应环境,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对遇到的人和事进行分类,然后概括出一个印象。这就像我们把书放进图书馆时,会对图书进行分类,然后贴上标签,方便查询阅读一样。

对人和事进行归类,贴上一个概括的标签,的确能方便我们应对各种情况。但是,现实生活没有那么简单,看似便利的“贴标签”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文睿还在读小学,普普通通,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他的班主任40多岁,是个性格严肃的女老师。刚进这个班级时,文睿的妈妈和班主任聊天,说文睿不爱惹是生非,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后来文睿一有调皮或活泼的举动,班主任就说:“你妈妈说你是个内向、文静的孩子,你怎么会这样?”听了这话,文睿就会变得很乖、很安静。

渐渐地,文睿在学校越来越安静,也越来越内向,见到人不愿问候,回到家也不那么活泼了。他有时做错事,妈妈数落他:“你怎么这么笨?什么事都做不好。”文睿也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各方面都很一般。

有一年放暑假,爸爸妈妈都很忙,实在没空照看他,就把他送回老家,让爷爷奶奶帮忙照看一阵子。爷爷家隔壁也有个男孩,比文睿大两岁,他很快就和文睿熟悉起来,两个人天天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写作业。等到暑假快结束,妈妈来接文睿时,发现文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他兴高采烈地向妈妈讲述自己经历的有趣事情,说和邻居哥哥玩了些什么。在亲友邻居的眼里,文睿不仅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还善于动手动脑,帮了大人很多忙。妈妈欣喜地接受了大家对文睿的赞扬,谦虚地说:“这孩子有些笨手笨脚的,没给大家添麻烦就好。”

可是,回到家里,回到学校后不久,文睿又变成了一个内向的、不喜欢说话、做事有些笨手笨脚的孩子。

人的性格特点是多面的,如果我们只强调某个方面,用这一方面的特点来概括一个人,给他贴上一个鲜明的标签,那么他很可能会不断强化这个特点,使这一方面成为他突出的特点。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多,比如你觉得你老公懒,总是抱怨他懒,慢慢地你会发现,他变得更懒了。上文中老师强调文睿内向,妈妈强调他笨手笨脚,文睿也真的变得更内向、更笨拙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特征的标签时,他会在潜意识里做出自我印象管理,让自己的行为与特点逐渐符合所贴的标签。

为什么会有“标签效应”?心理学家们认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也有很强的暗示性,无论是“好”的标签还是“坏”的标签,都会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孩子,更容易接受来自大人的“标签”暗示,向“标签”所暗示的方向发展。

贴标签不仅会影响他人,也会影响自己,一个人一旦给自己贴上某个标签,即使自己不具有那个特点,也可能在此后的生活中出现那个特点。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随便给人贴标签,也不要给自己贴标签,而要以更全面、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怎样才能避免随意贴标签呢?不妨先从语言上进行改变,不要以绝对、肯定的说法强调某个特性,而要改为较具体的个别陈述。比如孩子犯错,不要说“你真笨,你是个调皮的坏孩子”,可以说“这件事你错了,你的表现可以更好”,或者“在这方面,你还需要改进”。

总之,少贴标签,少给出绝对化的评定,多挖掘自我与他人的不同方面,能让个性变得多样,也能让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