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的88堂心理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自我发展,绘制人生的地图

关注人生发展阶段,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提

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会有现在这样的性格和人生观?”“我的心理品质有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这些心理特质又是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呢?”想要解开这些难题,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终生发展论”。

埃里克森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待个体内在心理的成长,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持续人的一生,而且可以被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前一阶段发展情况的影响,也会对下一阶段产生影响。而且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特定的心理危机,只有恰当地解决危机,才能对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想象一下“玩过关游戏”的情景:每一个关卡都有终极怪兽,如果我们能够成功打败怪兽,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也能够顺利进入下一关,接受难度更高的任务;可要是不幸失败了,在下一关卡就会遇到很多麻烦,人生之路也会走得磕磕绊绊、十分糟糕。

那么,埃里克森究竟将人生历程分成了哪八个阶段呢?

1.婴儿期(0至1岁)。

在这一阶段,婴儿要面对的是“信任对怀疑”的危机。当婴儿感到饿了、冷了,或是孤独害怕的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给予呵护和照顾,有助于婴儿建立对身边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并能够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对其下一阶段自主性的顺利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儿童期(1至3岁)。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心理危机是“自主对羞愧”之间的冲突。儿童开始学会坚持和放弃,他们会表现出“自我意志”,用“我要”或“我不”来对抗外界控制。父母此时应当掌握好教养的尺度:过于放纵不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过于严厉又会让他们变得内向、害羞,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不利于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学龄初期。

3.学龄初期(3至5岁)。

在这一阶段,孩子要面对的是“主动对内疚”的危机。如果他们主动探究世界的行为得到了成人的鼓励,他们会变得更有自主性、创造力和自信心。但要是受到成人的批评、嘲笑或惩罚,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内疚感,以后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4.学龄期(5至12岁)。

在这一阶段,孩子要面对的是“勤奋对自卑”的危机。如果孩子能够适应校园生活,通过勤奋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对克服困难、完成目标充满信心。可要是学龄期基础没有打好,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未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成绩不佳),孩子就会变得自卑,甚至对自己有很多不好的评价。

5.青春期(12至18岁)。

在这一阶段,“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心理危机占据了主导地位。青少年一方面想要建立不同于他人的具有统一风格的自我,另一方面又要处理角色变化和冲突问题,很可能会感到困扰、混乱,并有可能变得十分叛逆。用埃里克森的话来说,就是“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6.成年早期(18至25岁)。

在这一阶段,人们要解决的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能够顺利地步入成年早期,可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够从亲情、友情、爱情中汲取能量。相反,那些没能发展好同一性的青年则会在这一阶段遇到很多麻烦,并会因为无法与人保持长期的友好关系而倍感孤独。

7.成年期(25至65岁)。

在这一阶段,人们要面对的是“繁殖对停滞”的心理冲突。繁殖感让人们将注意力投向下一代,通过生育或教育孩子促进自我的成熟与发展;相反,过于自我专注、只考虑自身需要和利益的人常会出现人格的贫乏或停滞。

8.成熟期(65岁以上)。

在这一阶段,人们要面对的是“自我完善对失望”的冲突。由于个体逐渐步入老年,生理上的衰老、健康状况的下降,都可能带来绝望感,此时必须做出必要的调整和适应,才能战胜心理危机,并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上述这八个阶段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周期。正处于不同阶段的我们,不妨经常反思自己的人生。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的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我们应当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进行全面而整体的省察,以便理解、接纳自己的过去,认识自己的现在,明确今后的人生使命,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