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强化动机,点燃内在驱动力
认识动机与需要,发现人生的“推动力”
面对同样的工作或学习任务,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始终充满激情、全力以赴,有的人却随意敷衍、消极拖延?为什么同样是有着远大目标的人,有的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目标,创造出非凡的成就,有的却中途放弃,让自己的人生变得默默无闻?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一个非要重要的心理因素,那就是动机。简单地理解,动机就是推动我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心理学家会从方向和强度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动机,“方向”指向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让我们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而“强度”决定了我们愿意为这件事付出多少努力,如动机过弱的时候,我们就会减弱甚至停止付出努力。
那么,又是什么在悄然影响着动机的方向和强度呢?那就是人的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存在满足需要的对象时,需要便会转化为动机。
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撰写过《动机和人格》一书,指出人的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决定的,人需要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实现完美的人格。
这些需要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它们组成了一个“需要金字塔”。
1.生理需要。
指的是我们为了维持生存必须满足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要,它们在各种需要中最为重要,也最有力量。我们必须先满足这些需要,才有精力和能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像我们还在为吃饱、穿暖而发愁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心情和条件去追求尊严和梦想。
2.安全需要。
指的是我们想要保障自身和财产的安全,想要免除意外事件带来的恐惧和焦虑的需要。比如,有的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希望找一份有良好福利制度和保障措施的工作,也希望参与各种保险,这就是安全需要的体现。
3.归属与爱的需要。
指的是我们渴望获得他人的爱,也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与他人相互关心、相互扶持的需要。如果这样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我们就能够获得归属感、友情、爱情、亲情,这能够帮我们摆脱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让我们觉得非常充实、快乐。
4.尊重需要。
在上述几种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会想要获得更多,而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就是其中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会积极主动地参加专业活动、获得学术成就,或是参加一些比赛、发展一些技能等,这会让我们在各种情境中显得有实力、有胜任感、有自信心,能够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也能让自己觉得“活着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的是我们渴望个人理想、抱负得到实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能够让自己成为心目中那个最理想的“我”。
上述这几种需要中,前三种属于低层次的需要,通过创造外部条件就可以得到满足;而后两种则是高层次的需要,必须刺激内部因素才能获得满足。一般而言,当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时,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向高一层次发展,这种需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我们永不停息地付出努力。
我们不妨将“需要金字塔”当成一种自我激励的工具,借助它认识当前自己亟待实现的是哪个层次的人生需要,继而可以制定下一级的奋斗目标,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以便最终达成“自我实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