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的88堂心理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发挥自主能动性,为人生找到更多可能

无论身处人生历程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应当保有开放的心态,相信自己的人生并未定型,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也提出了“可能自我”理论,他告诉我们,“可能自我”包括三个部分,即“希望自我”“预期自我”和“恐惧自我”。其中,“希望自我”是我们渴望实现的理想自我;而“预期自我”是根据现实条件和自身能力认定的自己能够实现的自我;“恐惧自我”则是我们极力避免的、害怕成为的那种自我。

佟磊上大学时学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在一家食品制造企业从事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的工作。他对这份工作并不满意,一方面,他认为公司管理不正规、制度松散,看不到什么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在犹豫是否应当转行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

他给自己制定了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继续学习、研究质量体系方面的知识,争取在一年半内升到主管的位置,再尝试跳槽到其他企业,这对他来说难度不大,但他并不想将自己“固化”在质量管理这一行中。另一条则是辞职考证,向技术方向发展,将来成为一名食品技术专家,而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但这第二条路显然是崎岖难走的,他并没有太大的把握能够成功。眼下最让他害怕的事情就是辞职之后却没有成功考取证书,最终白白浪费时间,自己却一事无成。所以他一直在犹豫,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在这个案例中,佟磊设想自己在未来会成为“主管”,这可以看作一种“预期自我”;而他又梦想自己成为“食品技术专家”,这是一种“希望自我”;同时,他很害怕自己最终会落得“一事无成”的境地,这是一种“恐惧自我”。佟磊之所以会陷入犹豫不决的状态,是因为他觉得“希望自我”的实现难度太大,同时“恐惧自我”也让他感到焦虑、担心,导致他不敢踏出关键的一步。

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心理学家提出了一套改进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平衡可能自我。

“希望自我”和“预期自我”促使我们朝向目标积极行动,而“恐惧自我”则会起到阻碍作用,我们需要在三者之间构建平衡。比如,可以在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后再做好行动计划,让成功的概率明显提升,便可逐渐克服“恐惧自我”带来的压力。

2.准备改变。

明确目标之后,我们还要下定决心做出改变,为此,我们不妨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

(1)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没有迫切想要成为某种人的想法?

(2)有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渴望去做,但碍于现有条件一直做不了的?

(3)如果我们成为问题(1)中的那种人,再去做问题(2)中的事情时,会不会更加容易?

思考这些问题,能够帮我们驱走焦虑、恐惧之类的负面情绪,可以让我们变得坚定,有勇气尝试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3.付诸行动。

从产生念头到勇于尝试,再到努力摆脱“旧我”,实现“自我”,中间的关键链条就是“行动”。我们可以试着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如果发现偏离了目标,找到原因后再根据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拥有的现实条件进行修正,甚至可以重新出发。

无论如何,行动都是追寻可能自我的必要条件,不敢行动只会让自己画地为牢,失去人生中更多的可能。因此,我们不应当自我设限,而应当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努力追求尽可能高的生命价值,这样在回顾人生之旅的时候,才不会有遗憾、后悔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