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的88堂心理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过度理由效应:外在动机为何会削弱内在动机

动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其中,外在动机来自外部的奖赏、报酬以及他人的认可、赞扬等。比如,参加篮球比赛可以获得奖杯,完成工作任务可以获得奖金和晋升的机会,努力学习可以获得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等等。而内在动机则是做这件事本身能够带给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愉悦感,等等。

我们的任何行为都不仅仅是外在或内在动机单纯地起作用,而是两者互相作用的结果。并且外在动机越多,相应的内在动机就会越少。这一点可以用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所做的经典实验来证明。

德西邀请了一些对智力游戏感兴趣的大学生,请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完成一些有趣的测试。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德西没有给大学生任何奖励,是否要继续进行测试,完全由大学生自己来决定,而他们普遍表现得兴趣盎然,没有主动提出结束。

到了第二阶段,德西将大学生分成A、B两组,A组每完成一个测试就能获得1美元的报酬,而B组还是没有任何奖励。

在第三阶段,德西告诉所有大学生:“你们可以选择休息,也可以继续进行测试。”结果A组发现休息期间得不到奖励,就停止了测试;而B组却出于对题目本身的兴趣,仍然不知疲倦地做着测试。

在这个实验的第一阶段,大学生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做事的,他们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测试,并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可当德西发给他们金钱做奖励,使他们得到了外在动机后,他们的内在动机反而遭到了削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做这件事就是为了外部理由——获得金钱奖励。一旦德西停止发放金钱做奖励,使得外部理由消失了,他们失去了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又明显不足,就会倾向于停止自己的行为,这种情况也被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从这个效应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在动机具有的几个特点。

1.速效性。

外在动机能够快速、有效地激发个体从事某件事情的积极性。比如,在获得金钱奖励后,学生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较之前出现了明显增长。

2.短时性。

外在动机对人产生的推动作用无法持久,一旦外在理由消失了,相应的行为就会反弹回原来的水平,有时甚至会比原有水平还低。

3.被动性。

外在动机会削弱人本来具有的内在动机,使得当前从事的事情成了一种被动的行为,人们在其中找不到乐趣和成就感。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希望一些良好的行为得到保持,就要避免给予当事人过度的外在动机。就像在一个企业中,员工本是因为兴趣、成就感、满足感等内部理由积极地投入工作中,此时管理者如果想要用加薪等手段向员工提供外在动机,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切莫让外部理由超过内部理由。

否则“过度理由效应”就会发生作用——员工会把获得加薪当成自己认真工作的唯一理由,却逐渐忘记了自己从工作中获得的无形的价值。但是管理者又不可能不停地为员工加薪,于是员工很快会失去外部动机,导致工作积极性迅速下降。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也是我们应当注意并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