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内心的冲突和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自我认识:认识内心的冲突

1 没有原因的抵触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个人或者某类人的时候就觉得讨厌,也就是所谓的“不合眼缘”,哪怕对方什么都没做,别人问起你,你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自己确实不喜欢对方。

林仪最近认识了一位比自己年长几岁的姐姐许晓,许晓为人热情,处处照顾林仪。林仪心里很清楚这位姐姐对自己不错,可是她身上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熟悉感让林仪不自觉地和她拉开距离。这份疏远许晓看在眼里,难免有些受伤,两人渐行渐远。某天,林仪和朋友聊起这件事,朋友听完之后又看了几张许晓的照片,说:“你不觉得她的长相和说话方式和以前给你使绊子的那个人很像吗?”她这才恍然大悟,也许真的因为这种相似,自己对许晓始终有种不好的感觉,但她依然很抵触去修复和许晓的关系。

我想每个人多多少少有过类似的时刻,也许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许是对某个人的照片,即便在完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我们也会大致得出“看着面善”“看着有点凶”“不像好人”之类的结论。这种近似直觉的推论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内心世界可以比喻为一座冰山,我们能够察觉到的是露出水面的部分,称之为意识,隐藏在水下不易察觉的部分是潜意识,水下的部分对水上的部分影响深远,起到决定性作用。

意识:能够被觉知的心理活动过程。例如,林仪不喜欢许晓,所以和她保持距离。这是意识层面的表现。

前意识:已发生但尚未进入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潜意识与意识的中间环节。例如,虽然林仪不知道为什么不喜欢许晓,但她可以确定自己不喜欢对方,所以和她保持距离。这是由前意识进入意识的过程。

潜意识:被压抑而难以觉知的心理活动过程。例如,林仪不自觉地和许晓保持距离,但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推动她远离对方的原因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林仪对许晓的抵触,和我们在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前提下仅通过外表对陌生人有大致评价一样,都是源于潜意识。

赵越平时对分析大案的文章很感兴趣,经常会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在看文章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很多罪犯的照片,在他看来,多数重案犯的眼神都流露出一种凶狠、冰冷的感觉。某天,他和几位朋友去喝酒,坐在隔壁桌的陌生男人偶尔会看向他这边。陌生男人的眼神稍显凶狠,让赵越觉得很不舒服,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突如其来的直觉式反应,只知道自己很想远离那个男人的视线范围,最后他拉着朋友去了另外一间酒吧喝酒。

尽管林仪和赵越都是在潜意识的推动下做出相应行为的,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林仪的情况属于曾经的不良经历带来的负面情绪体验被压抑在潜意识之中,当她遇到的人和过去给她带来不良体验的人外貌相似时,下意识远离对方是出于避免负面情绪体验再次出现的自我防御。赵越平时看到过很多罪犯的照片,那种凶狠、冰冷的眼神已经深入他的潜意识之中,当他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有同样眼神的人,就会下意识地认为那是危险信号。不难看出,潜意识囊括了我们的本能、后天经历、心理印记等,能够在我们尚未察觉的时候就做出反应,甚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能感知一部分,也就是俗称的“第六感”,这种觉知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细节的变化勾起了深藏于潜意识之中的记忆。除此之外,潜意识的内容常常会在梦境中显现。

齐楚曾经因为生病在ICU住过一段时间,除了冰冷的机器和忙碌的医护人员之外无法见到至亲,这种感觉让她很难受。康复出院后,她经常会梦到自己在医院里迷路了,怎么走都走不出去。后来她的爸爸生病了,需要短暂住院几天,齐楚每次去探望的时候都会觉得呼吸不畅,但只要走出医院就恢复正常了,这种感觉让她不太舒服。此后,她下意识地回避关于医院的一切。

显然,曾经住院的经历对齐楚造成了很大的情绪困扰,但她把这种情绪压抑在潜意识的层面,被压抑住的东西并不会消失,于是它在齐楚的梦境和躯体反应中显现出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被藏在潜意识深处的经历和记忆,其中的不良经历和记忆如果一直被压抑,总有一天会被某件事引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见到“他明明很好啊,怎么因为这点儿小事就这样了”的例子,外人只能看到最后一根稻草,而最初的导火索也许在很久之前就埋下了。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深藏于潜意识之中的不良情绪有一个出口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自助。

(1)找一个安静的房间,打开录音设备,对着它讲讲你为什么抵触某人某事,想到哪儿讲到哪儿。

(2)回放录音,你会发现其中包含一些你从未意识到的话语。

(3)进行回溯,反问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4)找到说出这些话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动机。

(5)动机的产生意味着存在需求,当你的需求被看见的时候,就是疗愈的开始。

完成这5个步骤,潜意识会逐渐意识化,当你再遇到类似的人和事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为什么心生抵触。只要你意识到其背后的动机和需求,自然就明白这种抵触是来自偏见还是对方真的如此让人讨厌,相应地,在处理同类情况的时候你也会客观很多。毕竟,对外界的人、事、物产生情绪反应的时候,哪怕我们认为没有原因,背后也必然有一个暂时无法被察觉的原因。了解动机,才能理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