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内心的冲突和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 群体性社会偏见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之下,而且只能在那些特定情况之下,一个群体表现出与这个群体中的个人所具有的完全不同的全新特点。那这个群体里面的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他们那些有意识的个性消失了,一个集体的思维形成了。毫无疑问,它是暂时的,但是,它却非常清晰地呈现了确切的特点。这个集体走入了一种状态,在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的情况下,我会称它为有组织的群体,或是用一种被认为是更合适的称谓,一个心理群体。它构成了一个单独的物质存在,并且受群体一致法则的约束。”这段话出自已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群体之中,可以按职业划分,如医生、老师、律师等。也可以按身份划分,如商人、学者、艺术家之类。在群体之中,我们会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出于职业伦理的要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常不穿短至膝盖之上的裙子,心理咨询师不可以和来访者有双重关系,等等。而更多的约束是隐形的。在社会开明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对不同群体形成的刻板印象越少。例如,医生或者警察有大片文身在英国很常见,而每年6月12日伦敦会举行的世界裸体自行车日,目的在于宣传环保骑行,以抗议人类对燃油的依赖和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在这一天,很多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的人会加入骑行队伍,不同群体融合成了一个大群体。

心理学家杰勒德提出了一个术语“规范性社会影响”,意指以自己期望为别人所喜欢、接纳和认可作为基础的社会影响。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对群体规范的依从,以避免自己为群体所拒绝。为了被群体接纳,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接受群体的影响,在行动上依从群体,希望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的人尤为如此。这种隐形的群体规范更多是来自人们对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也就是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类事物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这是一种社会知觉,又被称为社会认识,也就是我们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认知。偶尔,我们听到家长在训斥孩子不认真学习的时候,会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只能扫大街”,在这些人的眼中,一些职业群体似乎天然低人一等,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吸收外界信息并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受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社会刻板效应影响。

首因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该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个体呈现出的以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态度。尽管首因效应容易失之偏颇,却往往奠定了社会知觉的基础。例如,A在生活中接触的从事某职业的人几乎都是低学历,便认为该职业低人一等。

近因效应:最早由心理学家卢钦斯提出,近因效应是随着时间推移,在首因效应的基础上受新的信息、刺激物的影响对原有印象的修正。例如,B原本对从事该职业的人并无偏见,在遇到几次对方的低素质行为之后,认同从事该职业的人不值得尊重。

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可以是因为个体直接接触该群体或个人形成固有印象,也可以是未经直接接触但通过间接信息形成刻板印象。相对而言,后者更常见。例如,C从未直接接触从事该职业的人,但通过他人口述及社会新闻形成了对该职业的负面印象。

刻板印象的正面意义在于让人可以简化认知过程,迅速得出结论,而负面影响也因此产生,这种抬高或贬低某一群体的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际偏见,这种偏见会给被贬低的群体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影响,如从事某类工作的人在偏见的压力之下逐渐认同这种看法,引发自证预言,又如女司机开车技术不行这种群体性偏见,可能会引发女性群体的不自信,对这个群体形成不良影响。这种群体意识的影响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人人都有社会同一性,这是一种对自我的反映,如果说个人同一性代表着“我是谁”,角色同一性代表着“我是做什么的”,那么社会同一性代表的就是“我们是谁”。人有着天然的亲和需求,势必寻找某个与自己相匹配的群体,融入群体之后会形成一种优越感,某种程度上具有排他性。

想要减少群体性社会偏见,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刻板印象,即使从事某些职业的人确实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一无所长。

1926年2月1日,有个法国移民后裔在美国出生了,她的名字叫薇薇安·迈尔。在她83年的人生中,有过半的时光辗转于不同的家庭之间,以保姆这个职业为生。40多年的时间里,每到休息日她就会带着她的禄来双反相机游走街头,用相机把街道上转瞬即逝的画面记录下来。她热爱摄影,无师自通,拍下了无数的照片,却从未把它们冲洗出来,保姆之外的另一重身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只属于她的秘密。薇薇安·迈尔直到离世前两年,才被一位历史学家发掘,也因此她的摄影作品才得以广泛传播。通过各类媒体的报道,她的故事终于为世人所知。在她死后一年,她的作品在芝加哥现代艺术中心展出。四年后,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在美国各大影院上映。“她是一个孤独的人,死时没有孩子、家庭和爱情,她用她的相机,让穷人发声。她研究许多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她的影像显示出,她看到真理在她身边。”这是她身后获得的赞誉,终其一生,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保姆,可与此同时,她也是一位艺术大师。

当我们遇到一个人,哪怕他看起来平平无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也别急着下定义,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规范之内探寻最大的自由是一种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