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被看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自2005年踏入心理咨询行业至今,弹指一挥间,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

从两年前开始,我有了写一本心理故事书的念头。这念头一产生,在潜意识里便不断地发酵,在以往岁月里经历的那些故事,原本沉积在心底,那时都一一再次涌现出来。有些画面在仔细的审视下慢慢褪色;而有些画面,一日更比一日生动清晰,以至于在情绪上堆积到了不可不写的程度。其实想想就知道怎么回事——如果说语言是不确定的,记忆是不确定的,再加上时间的久远、细节的模糊,这些所谓日益清晰的记忆,其实正是咨询师自己被扰动的部分。

通常来讲,来访者接受咨询的时间实在是非常有限,但咨询过程引发的扰动可能会形成长期的连锁反应。

对于咨询师也同样如此。每一次咨询中引发的情绪波动——慌乱无措或者灵光突至,都在修正着咨询师的内在地图,帮助其觉察自身所处的情境。

在和他人的相遇里,看见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来访者和咨询师其实是在共同成长。

英国科学家、哲学家赫胥黎曾说过: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行为,就是嘴里和心里都深深觉得:我相信某件事物是真的。

十几年临床工作经验的累积,数千小时的个体、团体咨询经验及我的人生经历,使我对本书的写作有了某种笃定和自信。

人类的精神世界晦涩幽深,它在真正的心理咨询中的成长和转化,可能远远比故事中描述得更加曲折与艰难。

这本定位为心理故事的书,虽然在内容叙述上以故事完整性和可读性为第一要务,并不过于追求专业的精确与严谨,但书中的呈现仍然具有某种真实的碰撞与感动。当然,人类精神世界之晦涩幽深,使之在真正的心理咨询中的成长转化,要远远比故事中描述的更加曲折与艰难。

心理咨询是一种特别的职业,有机会以最真诚的方式碰触他人的心灵。在陪伴来访者的旅程中,真切体会他人的悲欢故事。至于咨询的效果如何,更多由来访者的内在动力决定,也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人的成长是从其内在隐蔽的需求甚或伤痛被自己或他人深深地看到,并全然地接纳开始。也许会伴随着不安、脆弱和震荡,之后,我们将收获重新领悟生命后的幸福和欣喜。

书中呈现了9个有关个人成长的故事,内容涉及生命不同阶段可能会遇到的常见困境。如果说人类的集体潜意识是相通的,那么对于读者朋友来讲,这可能是一场自疗之旅,在阅读他人的故事中对自身的困境产生共情、领悟,心境将随着故事主人公的心理转化而变化。

我还希望通过本书表达的是,一个咨询师可能学习过很多心理理论或技术,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由于每位来访者问题或症状的独特性,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完全照搬的知识。但似乎也可以在所有的理论里找出有效的共通之处,譬如建立真诚的咨询关系,准确地产生共情、跟随,稳定的支持、适时的促进。

美国作家乔伊·海姆斯在其所著的《武艺中的禅》一书中,对武术与禅的关系做了精辟的分析,总结了几个值得深思的观点:

一是武师遇到的对手,与其说是敌人,不如说是自己的同伴,甚至是自己的延伸,可以帮助他更充分地认识自己。

二是虽然大部分高手都花好几年的时间练了几百种招数,但在决斗时,实际经常使用的招数只有四五种,他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只是用心去应对。

三是武师的心要经常保持在流动的状态,不可停在固定的招数上,因为对手的招数是不可预测的。心停在任何固定招数上,对武师而言接下来就是输。

仔细体会这些说法,似乎在心理咨询上面也同样适用。

我的恩师是李子勋先生,他是国内后现代心理整合应用技术的创立者,为后现代心理咨询师确定了不拘一格、灵动有效的咨询思想。所有的心理技术训练之上,首先提倡的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对自己保持深度的觉察。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审视的职业,当然对于自我的审视并非全然是一种压力,更是让我们内心保持开放、积极,并跟得上这个时代的法宝。唯有如此,咨询师才能够以流动未知的心态陪伴来访者。

后现代咨询倡导心理咨询的本质是为来访者提供高质量的陪伴,是为来访者服务,咨询的效果如何更多的是由来访者的内在动力决定。

书中的咨询过程,秉承后现代咨询风格“关系大于治疗,关怀大于技术”,也体现出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的灵活性。心理咨询充满了偶然性与即时性,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可遵循。

这本书的附录部分,是我在一个工作坊中夫妻治疗的案例实录,借此简单介绍一下后现代思想在咨询中的技术要点。这些后现代心理治疗的独特之处,可能会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如果书中还有些许智慧,都来源于李子勋先生的后现代心理整合思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遵从心理咨询行业的保密原则,本书附录部分选择的案例记录为临床工作中较为普遍的夫妻沟通问题咨询情景,并不涉及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书中其他的心理故事也对当事人的信息做了相应修改,同时,书中涉及的人物和情景都经过了严格的虚构处理。这些故事不存在任何暴露当事人身份信息的可能。

致谢

本书能够付梓出版,要感谢马春辉女士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作为本书的第一读者,她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

借由此书,也要特别感谢杨凤池老师和刘丹老师的无私相助。杨老师的豁达开阔,刘老师的温柔细致,都在人格层面给予我示范。

感谢挚友柴丹对我写作过程的促进,感谢编辑冬雪全然的信任,同时也感谢好友何萍积极的反馈意见。

感谢所有朋友温暖的支持。

胡素卿

2022年5月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