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者为幸福而营销和管理
人活着的终极目标是幸福,组织成员的工作和行为也不例外。一些成员自然是为了幸福而工作,不仅包括工作带来的薪酬,还包括工作过程本身。因此,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幸福的组织,或是以实现成员幸福为目标,或是以实现成员幸福为手段去打造幸福的组织。从幸福企业的角度讲,不仅需要追求让员工幸福的目标,也需要追求让顾客幸福的目标。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学术界也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认识。
企业行为动机的演化
企业行为动机是什么?它有一个演化的过程,直至出现了多种行为动机在一个社会体系之中并存的情境。我们曾经通过对信誉楼和胖东来两家零售企业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善道营销理论,相关论文被提名“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6)”10篇最佳候选论文,但最终没有被评为7篇最佳论文之一,后来我们投稿给《管理世界》杂志也被拒稿,落选最佳论文和被拒稿的理由都是相当一致的,评审认为“企业不存在善道营销,企业行为动机就是利润最大化”。这种观点是偏颇的、站不住脚的,但它却是非常流行的。
实际上,亚当·斯密有两本经典著作,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论》,前者提出了经济人假设:人都是利己的;后者蕴含着社会人的思想:人也是利他的。受其影响,早期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后来也出现了建立在社会人假设基础上的经济学,并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经济学流派。
在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管理学,自然也遵循着“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轨迹。1911年美国著名工程师和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管理学科的诞生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该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如“工人的劳动动机是争取尽可能多的工资,企业家办企业的动机是获取尽可能高的利润,双方都是看重利益的‘经济人’”[21]。20多年后,出现了与《科学管理原理》完全不同的社会人管理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病理学教授乔治·梅奥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实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他认为员工是社会人,金钱不是员工行为的唯一动机,需要从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调动员工积极性。
虽然至今很多人都认为盈利是企业的根本或者唯一的目的,但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一观点。德鲁克就认为:“对于‘什么是企业’这个问题,一般的工商界人士可能会回答,‘企业是一种谋利组织’。类似地,典型的经济学家可能也会这样回答。但是,这种回答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所答非所问的。”“利润率不是工商企业和企业活动的目的,而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利润并不是企业行为和企业决策的解释、原因或其合理性的依据,而是对其有效性的一种验证。”[22]柯林斯和波勒斯基于对基业长青公司的研究也提出:“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对很多高瞻远瞩的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23]早在2005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几位企业家为此曾做过激烈的争论并轰动一时,利润是否为企业第一目的存在着明显的两派观点。[24]以上这些都出自非常权威并具有影响力的文献。由此可见,一些著名学者和企业家认为:利润是企业存在的条件、企业经营的结果,也是企业的责任,但并不是企业的目的。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企业行为动机的“政治—利润—幸福”的演化轨迹。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是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因此必须按照国家计划行事,不能拥有自主权,这一点在1966年至1976年达到了极致,出现了反复批判“物质刺激”和“利润挂帅”的思潮。1978年底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逐渐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还原了企业的经济人特征,越来越强调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获得更多的利润,至少在后来的30多年里这种看法没有受到太大的挑战。2008年之后,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一些学者和专家开始质疑“企业行为动机仅仅是利润”的观点。2012年有人提出了构建幸福企业的观点,认为幸福企业就是“能够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幸福需要的企业”,这会“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从而实现效益的提高”[25]。同时,明确提出“企业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追求幸福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幸福最大化的物质基础,幸福最大化是利润最大化的根本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26]。
社会是多元化的,企业也是多元化的,因此企业的行为动机也是多元化的,虽然大多数企业仍然是利己的利润动机(商业性企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企业(并且队伍会逐渐扩大)是利他的公益动机(社会性企业),当然动机也可以是二者融合的。
让组织成员(企业员工)幸福
2010年之后,幸福企业的话题逐渐受到诸多学者和企业家的关注,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明确表示:要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为幸福企业。《清华管理评论》2016年1~2期合刊推出的《清华论坛》栏目的主题,就是“塑造幸福企业”,其核心就是让员工幸福,诸多专家解释了“为什么企业要让员工幸福”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最终使企业利润增加。这种观点在本质上还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有学者认为,“快乐的员工是更高效的员工,可以带来更高的绩效和生产力,幸福感高的员工更容易具有主人翁精神,更乐意帮助同事,更愿意为企业无偿地做贡献,对企业归属感更强,忠诚度更高。因此,塑造幸福企业不仅对员工有好处,也有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福祉”[27]。有专家经过10万人大样本的验证,发现幸福感高的员工,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出色,获得更高的生产绩效,还会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等,带动整个企业绩效的提升。[28]
还有学者认为,“实事求是地讲,真正把员工幸福作为企业目的本身是很难的,甚至是不现实的。幸福企业,主要是通过员工幸福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的手段,而这种手段常常颇为有效”[29]。他根据“员工幸福作为目的还是手段”的情境,将企业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全面幸福企业,员工幸福既作为企业目的,也作为企业提高绩效的手段,比较难以实现,例如谷歌等;第二类为常见的幸福企业,员工幸福不作为目的,仅作为提高业绩的手段,相对容易实现,例如海底捞公司等;第三类为乌托邦型组织,只以员工幸福为目的,不作为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几乎不能长期存在,例如某些不切实际的理想组织等;第四类为常见的普通企业,员工幸福既不作为目的也不作为手段,例如照章经营的一般公司等。
如果我们把该学者总结的四种分类用“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假设进行分析,那么就会有以下四种结果:第一类全面幸福企业属于“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相结合的管理;第二类常见的幸福企业,属于“经济人”假设为主的管理;第三类乌托邦型组织,属于完全“社会人”假设的管理;第四类常见的普通企业,属于完全“经济人”假设的管理。
让利益相关者(顾客)幸福
由前文可知,当今很多消费者是源于幸福动机而购买和消费的,那么在消费者主权(顾客导向)的时代,作为企业必须考虑满足顾客的幸福需求。
满足顾客幸福需求,是否与满足员工幸福感需求相矛盾?这是一直存在争论的话题,最为突出的一个表现是有关“顾客第一还是员工第一”的讨论。
“顾客第一”的口号大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营销观念出现之后,企业营销行为就开始向以顾客为中心转变,秉承营销观念的企业取得了更好的业绩。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式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建设受到全球诸多企业家的仿效。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顾客导向的企业文化,纷纷提出了‘顾客第一’‘顾客至上’的宗旨。由于这些宗旨过于抽象,因此诸多企业开始用一个口号来比喻顾客和企业的关系,进而出现了‘顾客是上帝’‘顾客是国王’等口号”[30]。尽管这些口号长期受到企业家的推崇,印在服务守则之中,但是我们在多年以前就对这些口号持质疑态度。我们在1995年编著的《导购员——高级营业员培训指南》一书中明确指出,“顾客不应是上帝,也不应是皇帝,顾客就是顾客,可视为朋友和亲人等生活化形象”[31]。同时,通过基于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我们对中国优秀的零售公司北京翠微大厦、许昌胖东来和海底捞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成功就是源于将顾客视为家人和朋友。[32]或许,这样更能增加顾客的幸福感。
“顾客第二”的口号被公众所知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美国罗氏旅行公司总裁罗森柏斯与彼得斯合作出版了《顾客第二》一书,该书讲述了罗氏旅行公司的发展故事:如何秉承“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理念,通过15年努力,将费城一家小旅行公司发展成为年营业额15亿美元的世界三大旅行公司之一。[33]专家认为,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也是该公司秉承“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经营哲学。[34]罗氏旅行公司和西南航空都发现了一个基本逻辑:如果员工不满意,就无法实现顾客满意,相反,如果员工满意,就会将发自内心的热情和激情传递给顾客,因此员工满意是顾客满意的桥梁。这一点也得到实践研究的证明:哈佛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员工满意度提高三个百分点,顾客满意度提高五个百分点,而企业利润可增加25%~85%。[35]
由此可见,按照“企业社会人假设”范式,企业的目标应该追求让利益相关者都感到幸福,自然包括让员工幸福和让顾客幸福,二者是互相影响的,顾客幸福会带来员工幸福,顾客不满意,员工幸福也会大打折扣,反之也是如此。即使按照“企业经济人假设”的范式,也是如此。顾客感到幸福消费水平会大大提高,最终使提高业绩的目的实现,进而增强员工幸福感,创造更好的绩效,反之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认为,幸福企业不仅仅包括一些专家界定的员工幸福,也包括顾客幸福。只有员工幸福没有顾客幸福,或者只有顾客幸福没有员工幸福,都不是真正的幸福企业。进一步说,其实企业的行为动机,应该是提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幸福感。狭义地说,包括员工和顾客幸福,广义地说,除了员工和顾客幸福之外,还要包括股东、合作伙伴、政府、社会公益组织等的幸福感。
可见,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顾客,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实施幸福营销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都符合图2-1提出的幸福来源的五层金字塔模型,而营销者的营销活动可以通过影响顾客的品格元素、决策元素、生活元素、结果元素、最终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当然影响最大的中间元素可能是生活元素,包括工作生活和闲暇生活,以及相应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心灵生活。由此可见幸福营销管理的意义。
[1]张中行.禅外说禅[M].北京:中华书局,2012:32-33.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越裔,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53-154.
[3]张中行.禅外说禅[M].北京:中华书局,2012:36.
[4]陈嘉映.何谓良好生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203-204.
[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陈慧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9-51.
[7]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8]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606.
[9]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606-607.
[10]弗洛克.享乐主义手册[M].小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8.
[11]弗雷.真实幸福探秘:一场经济学中的革命性突破[M].熊毅,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5-6.
[12]熊毅.幸福行为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225.
[13]陈秋玲,许玲丽,石灵云,等.幸福经济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16.
[14]希夫曼,卡纽克.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M].江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
[15]所罗门,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第6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
[16]霍伊尔,麦金尼斯.消费者行为学(第5版)[M].崔楠,徐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17]希夫曼,卡纽克.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M].江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
[18]ENGEL,J F,BLACKWELL,R D,MINIARD,P W.Consumer Behaviour[M] Hinsdale,NJ:Dryden Press,1990:482.
[19]DESMEULES.The Impact of Variety on Consumer Happiness:Marketing and the Tyranny of Freedom[J].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Review,2002(12):1-18.
[20]LEE D J,SIRGY M J,LARSEN V,WRIGHT N D.Developing a subjective measure of consumer well-being[J].Journal of Micromarketing,2002,22(2):158-169.
[21]黄海斌,等.从管理理论的发展中比较“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异同[J].云南科技管理,2011(6).
[22]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践(使命篇)[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9-61.
[23]柯林斯,波勒斯.基业长青[M].真如,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59.
[24]黄铁鹰,梁钧平.美国企业社会责任大辩论[J].中国企业家,2007(5).
[25]卢俊卿.幸福企业是新旧商业文明的分水岭[J].传承,2012(1).
[26]卢俊卿.幸福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J].经济,2012(5).
[27]张进.如何塑造幸福企业——赢得员工归属、绩效提升与企业持续发展[J].清华管理评论,2016(1-2).
[28]杨涛.员工幸福感如何促进业绩提升[J].清华管理评论,2016(1-2).
[29]马浩.幸福企业:手段抑或目的[J].清华管理评论,2016(1-2).
[30]胡凯,胡赛全,李飞.顾客是上帝吗?——零售企业“视顾客为谁”形成机理的多案例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1]李飞,周景姝,隋解军.导购王:高级营业员培训指南[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12.
[32]胡凯,胡赛全,李飞.顾客是上帝吗?:零售企业“视顾客为谁”形成机理的多案例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3]罗森柏斯,彼得斯.顾客第二:把你的员工放在首位(修订版)[M].刘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4]高中华,武力.员工第一,顾客第二:解读美国西南航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人才,2010(1).
[35]高中华,武力.员工第一,顾客第二:解读美国西南航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人才,2010(1).